APP下载

凝聚胺法交叉配血的干扰及排除方法研究

2011-08-30陈桂冰张然曾兰英

当代医学 2011年29期
关键词:供血者受血者受者

陈桂冰 张然 曾兰英

交叉配血是确定能否输血的重要依据。在血型鉴定的基础上,通过交叉配血试验进一步证实受血者和供血者之间不存在血型不合的抗原—抗体反应,以保证受血者的输血安全。在使用凝聚胺法(MPT)交叉配血时,往往会受到某种原因的干扰而影响凝聚胺法的正常进行。

下面以我院46例进行凝聚胺法交叉配血的受血者血样为研究对象,对其凝聚胺法交叉配血的干扰原因及对策分析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材料

选取我院2008年1月~2010年12月受血者血样46例,男25例,女21例,年龄38~62岁,平均50岁,病例分类上消化道出血患者19例,多发性骨折患者16例,尿毒症患者患者11例。凝聚胺试剂(低离子介质,凝聚胺溶液,重悬液)为武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置室温贮存,未开封者2~10℃贮存,有效期为2年。离心机型号为上海离心机械研究所XTL-4.7型离心机。

1.2 标本种类

抽取静脉血4ml待凝固后分离血清,将细胞配成5%盐水悬液将供血者血样以同样方法分离血清(浆)和红细胞悬液。

1.3 操作步骤

将供受者红细胞用生理盐水配成5%的细胞悬液。尔后取加样量血清2滴,红细胞悬液1滴。主管中为受血者血清+供者红细胞悬液,次管中为受者红细胞悬液+供者血清。然后各管分别加低离子介质0.6ml混匀置室温1分钟,加凝聚胺溶液2滴,混匀,置室温15秒,然后用离心机开启3000转/分,离心时间为18秒,弃上清液,管底保留约2滴液体。轻摇试管,观察是否形成凝块。凝块在1分钟内分散则是非特异性聚集,试验结果(-),供受者血液配合;若凝集为不同强度的凝块,则是红细胞抗原抗体结合的特异性反应,试验结果(+),供受者血液不配合。检测结果因在3分钟内读出。

1.4 干扰原因及对策

1.4.1 温度及气候影响

在冬天气温较低时,某些病人血清中含有冷凝集素而导致细胞自凝,交叉配血假阳性;对此现象可用37℃~40℃生理盐水洗涤红细胞并置37℃水溶中轻轻摇动然后观察结果。

1.4.2 临床药物影响

肝素加入凝聚胺试剂后,不能引出可逆聚合,对此多加4滴polybrene溶液中和肝素,可产生可逆聚合,消除干扰。输入低分子右旋糖酐注射液后形成凝集较疏松的假凝集。对此应将患者血清用生理盐水作适当稀释后,再进行配血实验,假凝集现象消失。出血性疾病患者加入凝聚胺试剂后不出现可逆聚合,增加试剂量后反应仍未出现。对此应在止血药的生物利用期及半衰期后重新抽取患者血样本消除干扰。

1.4.3 试剂本身因素

红细胞悬液为5%为宜,过浓或过淡可使抗原抗体比例不适当,反应不明显易误判。

1.4.4 操作干扰

试管,滴管吸头和玻片受污染,操作流程不按顺序、离心时间及速度控制掌握不准等都会影响干扰,对此器材必须清洁干燥,防止溶血。操作方法应按规定,先加血清,然后再加红细胞悬液,以便容易核实是否漏加血清。离心时间及速度控制上应适中,以防假阳性或假阴性结果。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且进行t检验,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凝聚胺法交叉配血受温度气候、临床药物、试剂及操作因素干扰。5例消化道出血患者、4例尿毒症肾病透析患者未能引出红细胞非免疫性可逆聚合。16例多发性骨折患者出现假凝集(P<0.05)。见表1。

表1 凝聚胺法交叉配血受温度、气候、临床药物、试剂及操作因素干扰比较

3 讨论

交叉配血试验是用受血者血清与供血者红细胞以及受血者红细胞与供血者血清交叉,为输血安全的关键一环。研究表明血透过程中有交叉感染的可能,导致感染。血透本身也是HCV传播的重要途径[1]。凝聚胺法利用低离子介质降低溶液的离子强度,减少红细胞周围的阳离子云,促进血清抗体与红细胞抗原结合,加入高价阳离子多聚物-凝聚胺溶液后中和红细胞表面负电荷,形成可逆非特异性聚集[2]。

实践中得出,凝聚胺交叉试验易受到来自温度气候、临床药物、试剂及操作因素的干扰[3]。通过本组结果分析得出,止血药物在水溶液中带有负电荷促使红细胞膜表面的Zete电位上升,增加红细胞间排斥力。肝素在水溶液中具有强负电荷,能与一些阳离子结合生成络合物,与血标本中带正电荷的纤维蛋白原和血浆球蛋白结合,最后导致液体中红细胞非免疫性的可逆聚合反应受到抑制[4]。此外应区分红细胞的叠连现象与凝集现象。前者滴加生理盐水2滴混匀后即可分散成浑浊状,而后者不改变。

综上,针对凝聚胺法交叉配血的干扰原因,结合病史仔细分析,以便及时准确地排除干扰,确保交叉配血操作的成功及输血安全。

[1] Le Pogam S, Le Chapois D, Christen R, et al. Hepatitis C in ahemodialysis unit: molecular evidence for nosocomial transmission[J].J Clin Microbiol,1998,36(10):3040.

译:卡波斯,克里森,等.丙型肝炎的分子证据[J].临床微生物学,1998,36(10):3040.

[2] 潘纪春,于洋.玻片凝聚胺交叉配血方法学评价[J].科学技术与工程,2007,7(20):5342-5344.

[3] 田宗斌,王文莉.一例抗M患者的输血[J].当代医学,2009,15(3):142.

[4] 吴争胜.MPT在抗体检测和交叉配血中的影响因素探讨[J].江西医学检验,2007,25(4):403-404

猜你喜欢

供血者受血者受者
受血者不规则抗体筛查在临床安全输血中的意义
影响移植受者生存质量的相关护理因素及对策
爸爸的血为何不宜输
青岛地区HBV DNA阳性献血者的血清学和分子生物学特征
直系亲属可以互相输血吗?
22例胎胎输血新生儿的临床观察研究
为什么尽量不要输注亲人的血液
老年肝移植受者肝硬化心肌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
肾移植受者早期外周血CD4+ CD25+ FoxP3+ T细胞、Th17细胞表达变化
重庆市无偿献血者传染标志物筛查不合格结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