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SWOT分析的广东绿色可持续发展研究
2011-08-28张开城
张开城
面对绿色变革的时代浪潮,过去30多年来一直充当中国改革开放排头兵的广东,无疑不能作壁上观,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发展绿色经济,建设绿色广东。
一、绿色广东建设的SWOT分析
建设绿色广东,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要看到广东的优势和劣势,面临的机遇和挑战。SWOT分析的矩阵参数如下。
(一)优势分析(strength)
1.发达省份经济实力雄厚。2009年,广东地区国民生产总值39081.59亿元,比上年增长9.5%;人均GDP达到40748元(折合5965美元),同比增长8.4%。2009年人均GDP比2000年增长了1.6倍,提前一年实现“十一五”经济增长和人均增长的目标。2009年,广东财政全年总收入9052亿元,同比增长6.9%,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增长10.3%。12月末,全省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32136.32亿元,增长14.0%[1]。
2.观念先进理论相对成熟。广东地处改革开放的前沿,领先潮流、观念新闯劲十足。在绿色可持续发展方面亦能扮演排头兵的角色。
3.技术应用水平较高。广东是制造业大省,工业基础雄厚,信息产业实力强大,在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的技术应用方面水平较高。
4.生态建设起步早有基础。广东早就注意到经济社会发展的生态制约性并不断出台规划方案,起步早力度大,成效明显。
5.核能利用优势明显。中国广东核电集团有限公司是我国唯一以核电为主业、由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监管的清洁能源企业。1994年9月注册成立。2009年拥有总资产约1298亿元人民币,净资产约413亿元人民币。已经建立了与国际接轨的核电生产运行、工程建设、科技研发和人才培养的体系。在核电站运行、维修、技术支持、安全监督、质量管理等方面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二)劣势分析(weakness)
1.土地资源紧张。广东人均耕地面积快速减少, 改革开放以来年均减少1 .1 4%。2006 年底,广东人均耕地面积只有0.4647 亩,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低于联合国0.795 亩的最低警戒线。深圳、东莞、佛山等市已基本没有土地可供大规模开发了。
2.水资源短缺。据统计,广东水资源年平均总量近4200 亿立方米, 但年人均水资源量仅2100立方米, 低于全国约2200 立方米的年人均水平,逼近国际公认的1 700 立方米水资源紧张警戒线。缺水的情况可分为三种:季节性缺水、水质性缺水和结构性缺水[2]。
3.环境污染严重。珠三角和一些经济发达城市,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带来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流经城市的珠江、韩江等河段污染严重。局部地区空气质量下降,城市酸雨面积大增,工业垃圾和生活垃圾得不到完全处置,区域整体生态功能下降。近些年珠江因受大量工业废料、生活垃圾、废水等污染而不堪饮用,摧毁了渔业生计,连游泳水质要求也达不到。珠江沿线的佛山、广州、深圳、珠海等城市因用水困难而告急。上世纪70年代以来,排入海洋的污水污物经过分解形成过剩营养盐类,使某些浮游生物大量繁殖,形成“赤潮”,导致大量生物死亡。珠江口是“赤潮”高发区,暴发时常见死鱼死贝布满海滩,腥臭不堪,甚至成为鱼虾绝迹的“死海”[3]。
4.重化工业比重大。国情专家胡鞍钢指出:现在,我们的重化工业比重比计划经济时期还要高,达到了70%以上。主要是因为最近十多年来,我们实行了一条以重化工业优先的发展战略。从1998年到2008年,重化工业比重上升到70.8%。从2005-2009年,中国整个经济增长了差不多50个百分点。而按照规划,我国单位GDP能耗原本应该下降20%,实际上只下降了8%-9%。胡鞍钢主张不要继续走以重化工业优先的发展路子,要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4]。
5.制造业大省压力大。珠三角对外开放30 年来的经济发展是一种“三高三低(高能耗、高排放、高污染;低效能、低效率、低效益)”的“高碳经济”发展模式,在成为低端工业品“世界工厂”的同时,也成为远远超过本地环境容量的“碳排放”的“世界工厂”,环境的严重破坏和低下的资源效率严重制约珠三角经济社会未来发展[5]。
(三)机遇分析(opportunity)
1.国际社会关注生态问题。罗马俱乐部向人类发出生态警告,联合国设有环境规划署,可持续发展的呼声、对温室效应和南极臭氧空洞的关注、全球气候大会等等。
2.国家重视资源和环境问题。科学发展观和建设和谐社会是中国的国策,生态文明建设写入中共十七大报告,国家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1984)、《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2005)、《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2007)、《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处理管理条例》(2009);发布“环境保护标准”。即将出台《关于发展低碳经济的指导意见》。
3.绿色发展是政府、企业和群众的要求。上上下下普遍关注环境和生态问题,绿色发展是政府、企业和群众的要求。
4.宏观政策支持绿色发展。如《广东省节约能源管理办法》(1987)、《广东省资源综合利用管理办法》(2004)、《广东省环境保护规划纲要》(2005)、《粤港清洁生产伙伴计划》(2005)、《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建设节约型社会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2005)、《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2006)、《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的决定》(2008)、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产业转移和劳动力转移的决定》(2008)、《广东省循环经济发展规划》(2009)、《广东省严控废物处理行政许可实施办法》(2009)、《广东省珠江三角洲大气污染防治办法》(2010)。
5.珠三角地区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出台。
(四)挑战分析(threat)
1.资源和环境压力。广东经济发达,同时资源利用度高,珠三角地区企业高度密集。国家《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指出珠三角地区“土地开发强度过高”,珠三角能源资源缺乏,供需矛盾突出,保障能力不足。2006 年以来珠三角已多次出现全年性电力负荷和电量双缺,煤炭和油品库存量远低于维持正常生产的安全警戒线等情况[6]。
2.节能减排指标的压力。国际社会和国家相继提出节能减排指标,对广东构成发展的压力。据有关数据显示, 广东万元产值能耗比世界平均水平高2.2 倍, 比美国、日本、英国分别高2.3 倍、6.2 倍、3.2 倍[7]。
3.绿色变革的时代潮流。博鳌亚洲论坛2010年年会主题是“绿色复苏:亚洲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选择”。 中国国家副主席习近平说,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是当今世界的时代潮流,亚洲各国要坚持凝聚共识,加强团结合作,保持经济良性发展势头,继续拉动世界经济增长。必须更加注重完善发展模式,走出一条符合时代潮流、具有亚洲特色的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道路,以造福亚洲、造福世界[8]。
4.产品出口的绿色壁垒。广东省贸促会会长陈文杰指出:“绿色转型是广东经济发展的必经之路,因为这既是广东解决自身发展困局的需要,也是应对日益突出的国际绿色贸易壁垒的需要。”来自制造业大省广东的许多企业都在产品出口时遭遇了欧美国家的绿色壁垒[9]。
5.全国各地都在谋求绿色发展。目前全国各地都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和环境保护,出台方案采取措施谋求绿色发展。广东要在新一轮竞争中再创新优势,就必须本着先行先试的精神,真抓实干。如图1所示。
图1 广东绿色发展的SWOT分析示意图
二、广东绿色可持续发展模型建构
(一)宏观决策思考的绿色取向
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大局出发,处理好经济增长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
要以绿色为取向,以绿色求和谐,提倡绿色思维、秉承绿色理念、实施绿色战略、谋求绿色发展、实现绿色增长。
(二)三位一体的绿色工程
广东绿色可持续发展是一个低碳社会、循环经济、清洁生产三位一体的绿色工程。如图2所示。
图2 三位一体的绿色工程示意图
(三)社会支持系统
绿色广东建设是在广东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全社会参与的系统工程。没有高度统一协调、社会各界响应、全员协力、实干高效的社会支持系统,谋求广东绿色可持续发展这台戏是唱不好的。具体包括两个模块:
一是“组织支持”模块,包括:
制度上,推行绿色行政;管理上,采用绿色管理;章法上,出台绿色政策法规;统计上,建立绿色核算体系。政府要推行信息化管理,投入必要的技术、资金,建立良性信息沟通和反馈系统。人的因素是能动的因素,绿色发展需要绿色人才的支持,包括领导干部、专家学者和企业家。要让更多的有绿色发展理念懂可持续发展的人才成长起来。
要发挥好财政杠杆的引导和推动作用,在保民生的同时,实施政府投资向结构调整和“绿色增长”倾斜。要加快探索建立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机制,加大工业返哺农业、城市返哺农村、经济返哺生态工作的力度。要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开展排碳权、排污权等交易试点工作,以此撬动低碳经济、绿色经济的滚动发展。要进一步探索发挥绿色GDP政绩考核体系的指挥棒、方向标的作用,对不同发展区域实行有差异的发展目标考核,鼓励、褒奖以不牺牲环境为代价的“低碳作为”[10]。
二是“区域战略决策”模块,包括:
“两型社会”建设:广东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双转移”战略是广东提出的产业转移和劳动力转移的统称。具体是指珠三角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东西两翼、粤北山区转移;而东西两翼、粤北山区的劳动力,一方面向当地二、三产业转移,另一方面其中的一些较高素质劳动力,向发达的珠三角地区转移。经过改革开放以来30多年的发展,珠三角的产业面临转型升级。广东的双转移战略就是在“区域发展差异巨大,产业急需转型升级”背景下提出的,其目的在于实现广东区域发展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三促进一保持”:“三促进一保持”是广东省委省政府作出的决策部署,就是促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建设现代产业体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三促进一保持”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符合广东实际和全省人民的长远利益。
“科学发展先行先试”:2008年底国务院出台《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将珠三角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赋予珠三角"科学发展,先行先试"的尚方宝剑,为广东着眼当前、谋划长远,科学发展建设绿色广东创造了优越的条件。如图3所示。
图3 绿色广东建设的社会支持系统示意图
(四)绿色广东建设的具体路向
绿色广东建设的路向包括资源、产业和社区三个大类。如图4所示。
图4 绿色广东建设的路向示意图
1.绿色资源建设。做到土地资源、水资源、能源、矿产和生物资源等的合理利用。保护绿色土地,实施绿水工程,开发绿色能源。
2.绿色产业建设。发展绿色农业、绿色工业、绿色服务业。
3.绿色社区建设。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建设绿色城市、绿色乡村、绿色企业。
绿色广东建设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广东绿色可持续发展模型如图5所示。
图5 广东绿色可持续发展模型
恩格斯指出:“在自然界中没有孤立发生的东西,事物是相互作用着的,并且在大多数情形下,正是忘记了这种多方面的运动和相互作用,阻碍我们的自然科学家去看清最简单的事物”[11]。但是,人是能动的类存在物,自觉的能动性是区别于物的显著特点。动物只是消极地适应自然,“人则通过他们所作出的改变来使自然界为自己的目的服务”[12]。过去人类片面追求经济增长,过度消耗资源,污染环境,今天人类努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维护生态平衡。在这样的情势下,绿色转型是广东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这是广东解决自身发展困局的需要,是应对日益突出的国际绿色贸易壁垒的对策,也是顺应时代潮流谋求可持续发展的 明智选择。
在未来的发展中,广东作为制造业大省,通过政府和企业的合力推进制造业的低碳化和服务化。广东将以技术创新为切入点,大力发展低碳循环绿色产业。以低碳工业为切入点,积极创建绿色经济发展示范区。结合产业结构调整和“双转移”,着力建构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合理布局、互动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通过引进、改造和创新来培育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和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型产业。通过集约化、基地化发展来大力扶持文化创意产业、观光休闲旅游业、总部经济等战略性“无烟”产业。以科技园、高新区、知识城等为载体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努力实现由“广东制造”到“广东创造”的跨越,增强产业和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实现绿色产业的低碳化、循环化、高效化发展。
广东探索绿色发展之路,要从制度、环境、政策法规等多方面入手,为发展绿色经济创造有利的体制机制保障。牢固树立和推广绿色发展理念。切实改变传统思维模式和发展模式,坚持走有特色的城市化、城镇化绿色发展道路;走节约资源、绿色发展之路。同时在全社会倡导绿色消费方式,形成健康、适度、节约、生态的绿色消费环境和氛围。一个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广东既是必要的,也是可期待的。
[1] 吴江. GDP增9.5%!2009年广东V形反转[N].羊城晚报, 2010-01-24.
[2][7] 魏锡华.全面协调可持续建设绿色新广东—— 生态学家章家恩谈广东可持续发展[J].广东科技, 2008(1).
[3] 许桂灵,司徒尚纪.广东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和实践初探[J].大连大学学报, 2008(10).
[4] 周志坤等.从黑色发展到绿色发展 广东必须率先实现转型[N].南方日报, 2010-03-12.
[5] 李金良,黄紫华等.珠三角(广东)外向型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初探[J].特区经济, 2010(9) .
[6] 叶萍,林红菱.珠三角地区可持续发展的现实反思[J].特区经济, 2010(1) .
[8] 绿色发展成为2010年博鳌论坛主题词[N].中国环境报,2010-04-15.
[9] 周馨怡.广东绿色转型战略启动[EB/OL].
http://it.sohu.com/20100729/n273837968.shtml.2010.7.29.
[10] 郭清和. 发展绿色经济路在何方?[N].羊城晚报,2010-03-22.
[11][12] 恩格斯. 自然辩证法[M].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