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俯首投入改革实践 放眼纵论历史风云——谈陈大斌『中国当代农村体制变革史』系列著作

2011-08-24吴震

中国合作经济 2011年8期
关键词:集体化合作制著作

文/吴震

我们面前的这4本书:《从合作化到公社化——中国农村的集体化时代》、《大寨寓言——“农业学大寨”运动的历史警示》、《中国农村改革纪事》和《重建合作》,总计约120万字,是一个完整的“中国当代农村体制变革史”系列著作,立意高远,视野广阔,内容丰富翔实,既有较强史料价值,又有较高学术水平,堪称是一部非同寻常的鸿篇巨制。

这一系列著作的作者陈大斌先生,是新华社高级记者、卓有成就的农村问题专家。他曾任新华社《瞭望》周刊总编辑、中国记协理事等职。在新华社,陈先生曾长期从事农村报道工作,长时间在农村“蹲点”调研。拥有这种“经典经历”的新闻工作者,目前在中国新闻界寥若星辰。特别是在1976年粉碎“四人帮”后,陈先生担任新华社国内部副主任兼农村组组长,组织领导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新华社的农村报道工作,参与了农村改革全过程的报道,说他亲身参与创造这段历史一点儿也不为过。正是因为有农村改革实践的经历和感悟,所以,他早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就率先写出全面评述农村改革的系列著作《中国农业的崛起》和《黄土地的青春》等,受到广泛好评。更值得重视的是,陈先生在退休后,集中了十多年的时间,写出了评述当代中国农村体制演变历史的这4本系列著作,被称为“中国农村体制变革四部曲”。这4部著作构成了一个系列,系统记述了新中国60年农村体制变革的主要内容。这是作者集半生冷静观察和研究、耗费十多年心血潜心著述的结果,填补了这段历史学术研究的空白。这可谓作者的一大贡献。

《从合作化到公社化——中国农村的集体化时代》 (2011年新华出版社出版)是这个系列著作的第一部,所评述的是中国农村集体化时代的历史,时间跨度自建国以后特别是1951年12月中共中央通过《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草案)》开始,到1962年9月中共八届十中全会正式通过和颁布《农村人民公社条例修正草案》(简称“六十条”)为止。作者写道:“从合作化到公社化实现这风云激荡、高潮迭起的十来年间,是我国农村社会变化最为激烈、深刻的时期,通过急风暴雨式的运动和激烈的思想政治斗争,把传统的私有制个体农业,改造为高度集体化的经营体制,把几亿农民‘组织起来’,在公有制体制下进行集体生产劳动。”这种集体化的性质和后果如何呢?作者写道:从高级合作化以后,中国农村的合作制建设误入歧路,“1958年的人民公社化更是由于指导思想上的‘左’倾错误,超越现实,陷入‘乌托邦’式的空想,追求‘一大二公’,刮起破坏力极大的‘共产风’,对农业生产力及社会发展都带来严重破坏,在不少地方出现了饿死人的严重局面。”记述和评价这样一段历史,即使在当今政治民主化进程大大推进的社会环境下,其难度仍然不小。这就不难理解这部理应最先出版的著作为何最后出版了。正如本书出版者介绍的那样:这部著作“以大量翔实有据的史料,严谨缜密的逻辑,朴素平实的语言,准确忠实地记录了中国当代农村社会、经济变革最为剧烈、深刻,亿万农民的命运跌宕起伏,英雄豪气和悲壮情怀交织的这段历史;这是一部非同寻常的历史著作,它生动地讲述了一个个曲折回环、令人一唱三叹的昨日故事;再现了那些曾经叱咤风云的前辈人物。以这些故事演变、人物命运的起伏向我们展现这段风云激荡、波澜壮阔的历史”。

对于这部著作从写作到出版经历了十个年头,作者感慨道:“从2001年冬天开始,至今已历十个年头,其中甘苦,唯有自知。”读到此处,人们会想起《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十年辛苦不寻常”,感叹“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每部成功之作都是作者生命和心血的结晶,古今皆然。

《大寨寓言——“农业学大寨”运动的历史警示》 (2008年新华出版社出版)可以说是作者亲身经历的“当代鲜活历史”。陈先生作为新华社资深记者,曾经数次、长时间地在大寨“蹲点”、调研,并与大寨“掌门人”陈永贵成为了朋友。陈大斌先生熟悉这段历史,通过这部著作全面地反映了大寨典型的出现、发展,以及“农业学大寨”运动的发起到终结这段长达15年的历史进程。这部著作提出并明确回答了这样一些重大问题:新中国成立后,农村运动连绵不断,但只有“农业学大寨”运动高潮迭起,席卷神州持续达15年之久,其动力来自何方?“农业学大寨”运动的主题本应是发展农业生产,后来却成为“七斗八斗”的“继续革命”的政治运动,究竟是什么原因?深受毛泽东主席关爱的劳动模范为数众多,但只有陈永贵一人独领风骚,平步青云,进入中央领导层,奥秘何在?陈大斌先生是站在历史的高度来写“农业学大寨”运动的。他把这一运动看成中国农村体制变革中的一个重要历史阶段,即巩固集体化的历史时期。运动中的“七斗八斗”,其实质是用政治斗争的高压手段来巩固不得民心的人民公社大集体体制。

被列为“全国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百种重点图书”的《中国农村改革纪事》 (2008年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可以说是陈先生亲身经历的历史记录。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的农村改革,不仅推倒了“政社合一”、“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集体经济体制,建立了家庭承包责任制,开辟了农村、农业发展的新阶段,更以它的成功实践推动人们思想解放,冲破种种传统观念的藩篱,重新认识什么是社会主义、在中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等这些关系国家和民族命运和前途的重大问题,并创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引领中国现代化建设走出了前30年的曲折和坎坷,进入了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新时期。中国改革的光辉成就震惊了世界,成为了横跨20世纪与21世纪的世界奇迹。陈先生以新华社记者的身份,亲历了中国农村改革发生、发展的全过程,积累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并经过近30年的深入研究和思考,自然有他独特的视角和见地。本书被列为“全国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百种重点图书”,自是实至名归。

如果说,上述前3部著作侧重对新中国60年农村体制变革历史经验进行回顾和总结的话,那么,《重建合作》 (2005年新华出版社出版)这部著作则是侧重对农村体制改革发展未来进行的探索和昭示。我们知道,直到2007年,我国才有了《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实施,我国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才真正走上有法可依的轨道。而这部2005年出版的著作,早就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在中国的发展前景,作了全面的阐述和展望。

《重建合作》这部著作所评述的是新世纪以来中国农村出现的引人注目的新事物——农民专业合作社。它回答了这样一些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在农村改革的浪潮中,农民奋起推倒了人民公社集体经济体制后,为什么又要组织合作社?这种新兴的专业合作社与原来的集体经济组织有何不同?它的意义何在、前景如何?作者作为资深农村问题专家,多年来深入各地农村,采访了一大批新兴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并系统回顾了合作制的起源、在世界各国普遍实行和发展演变的历史,对中国当代农业合作制的实践——合作化与公社化的历史经验进行深入剖析。在这样的历史感、纵深感的大背景下,介绍了全国各地各种类型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蓬勃发展的形势,探讨了中国农业合作制重建中的若干理论和实践问题,并对上述问题作了明确的回答,令人信服地阐明,重建合作制是解决当前农业深层次问题和农业走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用现实和历史的正反两方面的例证说明,尊重农民的意愿,结合中国各地实际,遵循国际通行的合作社原则进行体制创新,是当前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这些都是极有价值的见解。

“以史为鉴,可知兴替”,学习、接受历史经验是十分重要的。在中国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格局的今天,所有从事社会经济工作的人们,都应该明了和汲取中国农村体制变革过程中的历史经验。我还以为,从事合作制在中国发展问题研究的学者,从事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实际工作者,读读这几本书是极有益的。笔者认真读了这4本书,获益良多,深受启发,自认为对中国农村改革发展历史和合作制在中国农村重建等重大问题的认识上了一个台阶。这也正是我要向广大读者推荐这一系列著作的原因。

猜你喜欢

集体化合作制著作
柴文华著作系列
赵轶峰著作系列
杨大春著作系列
李帆著作系列
浅谈南沙自贸区公证改革与实践
浅析中苏农村题材小说中的社会主义改革描写
用理想培育班级核心价值的探索与反思
农村集体化时代及集体解散后的婚恋
合作制、在地化与农村信贷供给——以合作金融组织资金互助社为例
马克思恩格斯合作经济思想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