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针灸治疗顽固性呃逆42例

2011-08-24单崇武

中国中医急症 2011年12期
关键词:关元中脘顽固性

单崇武

山西省中医院(山西太原 030012)

针灸治疗顽固性呃逆42例

单崇武

山西省中医院(山西太原 030012)

目的 观察针灸治疗顽固性呃逆的疗效。方法 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予以针刺双侧内关、足三里、三阴交,隔姜艾灸关元、中脘、膈腧;对照组予山莨菪碱10mg肌肉注射及维生素B6双侧足三里穴位注射;均治疗7d。结果 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 针灸是治疗顽固性呃逆的有效、实用方法之一。

呃逆 针刺 艾灸

呃逆是一种非特异性症状,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现代医学称为“膈肌痉挛”。患者自觉胸膈气逆,抽掣时喉间发出呃忒声,声短而频,难以自忍。轻者偶然发病,多可不治自愈;顽固性呃逆指膈肌不自主的、持续间歇性痉挛,可持续数天、数月甚至数年,多见于消化不良、肿瘤介入疗法后、心脑血管意外及外科手术后等患者。笔者近年采用针灸治疗呃逆,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08年10月-2011年5月就诊于山西省中医院消化科患者72例,其中男性43例,女性29例;年龄24~72岁;病程最短2d,最长3年;患有胃炎18例,胃溃疡7例,胃癌17例,十二指肠溃9例,脑血管病10例,心血管疾病6例,外科手术后3例,肝病2例。按就诊单双日顺序将患者分为治疗组42例与对照组30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呃逆发作频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治疗组取穴双侧内关、足三里、三阴交,关元、中脘、膈腧。患者取仰卧位,穴位消毒,取28号1.5寸毫针,进针得气后,用平补平泻法,留针20min;另以艾柱隔姜灸中脘、关元各20min,以艾柱隔姜灸膈腧20min,每日1次。对照组予山莨菪碱 (654-2)10mg肌肉注射,维生素B6双侧足三里穴位注射各25mg,每日1次,必要时用安定20mg肌肉注射。两组疗程均为7d。

1.3 疗效标准 治愈:呃逆停止,随访1月以上无复发。显效:呃逆基本消失,随访偶有复发,但较治疗前明显减轻。有效:呃逆较治疗前发作频次减少,持续时间缩短。无效:呃逆无变化甚至加重。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采用t检验、χ2检验及秩和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见表1。结果示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n)

3 讨 论

呃逆俗称打嗝,《内经》谓之“哕”,临床上以气逆上冲,出于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不能自止为特征。现代医学认为本病由于隔神经或迷走神经受到刺激,患者不能够有意识地控制,但偶发的可自行停止,顽固性呃逆往往继发于重大疾病后,是病情危重的征候。本病多因过食生冷,突然吸入冷空气,寒气蕴蓄中焦,损伤胃阳,浊气不降,气逆动膈;或因情志不遂,气郁化火,肝火犯胃,胃失和降;或因体质虚弱,心血亏虚,津液不足,胃失润养,胃气不降,膈动气逆而致呃逆。总之,本病病位在膈,由胃气上逆动隔而致。故治疗以宽胸理气、和胃降逆为基本治则。内关,属八脉交会穴,为心包经和阴维脉脉气相通的穴位,主治胃、心、胸之疾患,针刺内关可以通过两经的交通及会合关系,达到两经同调的作用,可宽胸利气则呃逆自止。三阴交、足三里分别为脾、胃经要穴,刺之可调补脾胃气血运行,从而降逆止呃。《针灸大成》云“灸气而取诸气海;欲去腹中之病,则灸三里”。中脘、关元同属任脉,中脘为任脉与手太阳、少阳、足阳明经的交会穴、胃募穴,关元为任脉与足三阴经交会穴、小肠募穴,二者合用,调畅气机,和胃降逆;膈俞穴属足太阳膀胱经,足太阳膀胱经为多气多血之经,具有舒肝理气、降逆和胃止呃之功能;生姜味辛,性微温,具和胃降逆之功,善治呕、呃之症。针刺联合隔姜艾灸以上诸穴,可宽胸理气、和胃降逆,温通经脉,提升阳气,则阴阳气血运行恢复调畅,清气上升,浊气下降,呃逆自止。研究结果表明针灸治疗顽固性呃逆有效率达95.24%,是临床有效、实用的方法之一。

笔者体会一般在针后10~20min呃逆逐渐停止,常有反复,故宜巩固治疗足疗程。多数顽固性呃逆,甚至一些病重患者,经过正确治疗,亦多能痊愈。

R246.1

B

1004-745X(2011)12-2013-01

2011-06-07)

猜你喜欢

关元中脘顽固性
要想肠胃功能好 按摩中脘不可少
多巴胺联合硝酸甘油治疗顽固性心力衰竭的效果
穴位贴敷良附丸对消化性溃疡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
独灸关元穴效应探析
针刺治疗中风后顽固性呃逆验案一则
夏秋之交 灸关元壮阳气
托伐普坦治疗顽固性心力衰竭合并低钠血症的效果观察
介入断流术在顽固性鼻衄治疗中的临床应用
旋降汤治疗顽固性梅核气27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