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言接触视域下英汉借词的对比研究

2011-08-15董艳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 2011年5期
关键词:借词外来词词缀

董艳

(贵州大学 外国语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

语言接触视域下英汉借词的对比研究

董艳

(贵州大学 外国语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

借用外来词汇是一种语言与异质文化交往时不可避免的普遍现象,是语言接触的必然结果。对比分析英汉语言的借用方式,语源特征,借用语域,借用效应和借用态度,探讨英汉语言中相互借用词汇的关系以及这些借词有助于提升英汉语言文化价值、丰富文化内涵、促进彼此文化交流的影响和作用。

语言接触;借词;借用方式;借用效应;文化交流

一、引言

任何一种语言都不可能是完全封闭的。在人类文明发展的过程中,不同民族间的接触和交往,使不同文化间的交流成为可能,同时也使不同语言之间的相互影响成为客观事实。文化的发展需要兼容并蓄不同民族的文化,而语言的发展同样需要融合不同民族的语言。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流,一种语言的某些成分,尤其是词汇,会进入到另一种语言中去。Bloomfield(1933)就曾经形象地说:“各族语言是相互取长补短的。民族之间在交流实物和从事其他活动时,语言形式也随即从一个民族传到了另一个民族。”[1]文化接触、语言接触导致语言发生了演变。英汉词语互借现象就是语言、文化发展的必然产物,英汉词语互借的过程就是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相互融合和吸收的过程。

二、语言接触

语言接触(Language contact)是人类语言发展过程中常见的现象,是研究语言演变的重要途径,既用来研究语言亲属关系,也用来探讨民族接触所引起的语言变化,是研究人类文化演变过程的一种方法。最早研究语言接触(1anguage contact)的是Weinreich,他在1964年出版了《接触中的语言》一书,将语言接触定义为在双语环境里,两种或两种以上语言发生接触的现象,特别是当这种接触影响了其中至少一种语言时。语言象文化一样,很少是自给自足的,交际的需要使说一种语言的人和说邻近语言或文化上占优势的语言的人发生直接或间接的接触。这就是语言学家们通常所称的“接触引发的语言演变”。接触性演变(contact—induced change)指的是语言特征的跨语言“迁移”(transfer),即某个语言特征由源语迁移到受语之中,或者说,受语从源语中获得某种语言干扰[2]。语言借用便是语言接触的一个重要结果。

三、词的定义和研究意义

语言像文化一样,是很少能自给自足的。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词汇作为语言的核心部分,势必反映文化特征。词汇可以显现社会活动的深刻烙印,更能传达丰富的文化内涵。在社会的发展和变迁中,交际的需要使一种语言与邻近的语言或文化发生间接或直接的接触,从而产生了两种不同文化体系之间文化要素的采借和传播。借用现象是语言接触中的一种必然现象,是社会发展、民族关系的产物。同时,借用现象又是语言发展中的普遍现象,只要有语言接触,就会产生借用。

所谓“借用”是指一种语言成分(书写形式、语音、语法结构等)向另一语言的转移,通常这些成分的形式都会有所变化。而语言中的语法和语音的系统性、民族性较强,词汇则是相对活跃、敏感的因素。因此,最常见的就是词汇的借用。借用现象极大地丰富了民族语言的词汇。正如陈原先生所说:“两种语言相互接触的时候,最通常发生的现象是借词。借词实际上不只是社会语言现象,而是相近和相异的社会文化互相接触必然产生的后果。”[3]借词(loan word)亦称外来词,是借用外国或外族词汇来表达信息的一种重要的社会语言现象。按语言学术语来讲,借词则是雇佣一种符号转换(code-switching)或是符号混合(code-mixing)的方式。借词作为异域信息的载体,在跨文化交际中已成为一个不可抗拒的文化现象,在不同文化的交流和沟通中发挥着重要的桥梁和纽带的作用。

语言反映文化,文化造就语言。语言和文化息息相关,而词汇又是文化的直接反映。词汇的借用实际上是另一个民族、另一个国家中的某一概念或某一行为的借用,也就是文化的介入。英汉词语互借是中国和英美等国之间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交流的记录和印证,是跨文化交际的必然结果。因此对英汉跨语际借词的共同点和差异性进行对比分析,探讨英汉文化与语言之间的相互渗透和相互影响的关系,有利于在全球文化不断碰撞的历史背景下,进一步推动东西方文明深层次的交流与融合,也为跨文化交际视野下,语言的演变与发展开拓了新的研究领域。

四、英汉借词比较

(一)借用方式比较

1.英语引入汉语借词的方式

英语语言形式以开放性著称,就象英国语言学家Brian Foster在《变化中的英语》一书中所分析的,“从英语的整个历史来看,英语对其他语种的词汇总是乐于采纳的。有理由说,英语跟其他语种相比更易于接受外来的影响,似乎主张一种语言上的‘自由贸易’”[4]。根据其借用方式,英语借词可分为四种:

(1)音译法

音译法是指通过汉语词汇的发音转变成英语词汇的构词方法。英语属于表音文字,音译外来词进入英语不久,在语音和形式上就被其同化,成为英语词汇的一部分,所以音译是英语借用外来词的最主要途径。例如:kaoliang(高粱)、majiong(麻将)、Oolong(乌龙茶)Cheongsam/Cheongsam(旗袍)

(2)译借法

意译汉语借词指用翻译的方法把原词译成英语,也可以说是按照原词的语义创造一个新词。这类借词很多是解释原汉语词汇的功能或特点,确切地说大部分是通过对汉语词汇字面意思的组合形成的。意译在英语中是一种常用的引入借词的方式。意译词与原词在词素构成上保持一致,而其发音与原词无关。例如:one country,two systems(一国两制)、three representatives(三个代表)、paper tiger(纸老虎)、dragon boat(龙舟)、lose face(丢脸)等。

(3)音译加英语词缀

以音译加英语词缀法借入英语的汉语词汇一般由两部分构成,即将外来词的一部分用音译

的方式借入,另一部分用意译的方式借入,有时意译的部分能揭示词语所指的类属。如Taoism(道教)=Tao(道)+-ism(宗教),Confucianism(儒教) =Confucius(孔子)+-ism(宗教),Tongster=tong(堂) +-ster(做……的人)等。

2.汉语引入借词的方式

在英语与汉语的紧密接触过程中,英语对现代汉语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其中最为显著的是汉语中有大量英语借词。汉语主要通过音译、意译、音意译结合和英文字母简称或英汉夹杂等四种方式向英语借用词语。

(1)完全音译形式。比如:可口可乐(Coca-Cola)、好莱坞(Hollywood)、肯德基(Kentucky)、维纳斯(英语Venus)等。

(2)音义兼顾表意形式。

这种借词在选择汉字时,注意在音近的原则下选用与整个词语意义有关联的汉字。如:俱乐部(club)、绷带(bandage)、芒果(mango),嬉皮士(hippies)等。

(3)半音译半意译形式。

这种形式的借词有的是前部分表音,后部分表意,如来自英语的费边主义(Fabianism)、色拉油(salad oil)、冰淇淋(ice cream)、蜜月(honeymoon)、千年虫(millennium bug)、白领(white collar)、代沟(generation gap)等。

(4)音译后加表示类别的表意成分。

这类借词只有音译部分源于外语,后边的表意部分是汉语在创造吸收借词时,为了表意清晰化而缀加的。如:艾滋病(AIDS)、比萨饼(pizza),高尔夫球( golf),白金汉宫(Buckingham Palace);香槟酒(champagne)等。

(5)英文字母简称或英汉夹杂形式

此种借词分为两类,一类是直接借用英文原型词,尤以原型缩略词居多。比如:MTV(音乐电视),WTO(世界贸易组织),NBA(美国职业篮球赛),UFO (不明飞行物)等;另一类是英文字母和汉字一起使用,即英文字母加上汉字表示的词数或音节。比如:IC卡,VCD光盘;E时代,卡拉OK、T台秀,IT业等。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英汉两种语言在相互借入词汇的方式上都采用了音译、意译和音意兼译的方式。但英语的核心机制是音义关系,同化作用主要体现在对借词音义关系的改造上,使借词向英语自身的音位规则靠拢。因此,作为表音文字的英语在借入汉语词汇时大多采用音译法,并使这些借词获得了普通英语词汇的某些特征,并派生出了同根新词。如Confucius(孔子)派生出Confucian(孔子的、孔夫子的)和Confucianism(孔子学说、儒家学说、儒教)。而汉语是表意文字,其核心机制是形义关系,同化作用主要体现在对写音外来语形义关系的改造上,使写音外来语向形义结合的方向发展,具有很强的审美意味和文化韵味。如“乌托邦”(Utopia),“康乃馨”( carnation),“太妃”(toffee),“奔驰”(Benz),这一点是作为表音文字的英语远不能及的。

(二)语源特征

1.英语中汉语借词的语源特征

作为一种历史语言学现象,在英语中出现汉语借词已经有1000多年的历史。最早的汉语借词丝绸(silk)是经丝绸之路通过拉丁语和希腊语进入英语的。而中英两国从17世纪才开始直接接触,进入英语的汉语借词也随之增多。伴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中国与西方各国之间的接触、交流、合作日益频繁,在这一过程中,大量反映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词汇涌入英语,使得英语中出现了特定的汉语借词,并不断为英语所吸收和包容。如:Maoism (毛泽东的理论思想),sinologist(汉学家),tong(堂);yin (阴),yang(阳);Tai Chi Chuan(太极拳),wu shu(武术),kun fu(功夫)等。汉语进入英语的历史表明,正是因为通过汉语和英语直接的接触(贸易、战争等)或问接的媒介语地传播,才使得英语中出现了特定的汉语借词。

2.汉语中英语借词的语源特征

由于地理位置不同,交通不便等原因,古代中国与英国几乎没有直接的接触,只是到了近期,鸦片战争之后,一批爱国志士为了振兴中国,开启了向西方学习的热潮。西方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大规模传入中国,对中国的学术、思想、政治和社会经济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许多英语词汇此时被直接借入了汉语,如民主(democracy)和政治(politics)。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后,中国人对外来新鲜事物更加好奇,以更加积极的态度吸收英语词汇。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由于英美国家优越的经济地位,英语成为强势语言。汉语在与英语的接触中主要扮演受惠语(recipient 1anguage)的角色,因而汉语在各个领域都广泛地吸收使用了当今最流行的英语词汇。例如,信用卡(credit card)、硬件(hardware)、克隆(clone)、地球村(global village)等。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随着英语国家的文化渗透和文化全球化的不断深入,进入汉语辞典的英语借词将会越来越多;同样,中国文化对西方文化社会的影响也将进一步扩大,越来越多的汉语借词会出现在英语的新词汇中,从而促使英汉借词越来越生活化和鲜活化。

(三)借用语域

1.英语中汉语借词的借用语域

社会文化的异质性使交流双方的民族语言不具备描述对方社会中特有事物和观念的能力。为实现语言传递现时社会信息的功能,交际双方必须借用对方的语汇来反映借入元素,以填补本民族的语言缺项。伴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中国与西方各国之间的接触、交流、合作日益频繁,众多表示中国特产、特制品或特殊事物的词汇及其文化蕴涵一同渗入英美等西方国家并陆续为英语所吸收和包容。英语中的汉语借词主要集中在表示政治,历史人物,饮食,日常生活,尤其是具有中国地域文化或民俗文化的借词,而这些词都是汉语文化中特有而英语中所没有的。如,yamen(衙门),Taoism(道教),Mencius(孟子),Mao tai(茅台酒),ketchup茄汁 (番茄汁、番茄酱),birds nest(燕窝),Congou(工夫茶),beggars chicken(叫花鸡,)tsao shu(草书),Four Books(四书),Five Classics(五经),two civilizations(两个文明),four modernizations(四个现代化)等。

2.汉语中英语借词的借用语域

每一种鲜活的语言都有其强大的吸收能力,而这种吸收能力在大多数情况下体现在其词汇当中。当有社会需要时,它就会吸收其本身没有的词汇和那些反映外部世界的新词,即接受语没有与输出语相对应的词,感到有必要接纳的词语。英语词汇大量进入汉语始于19世纪末开始的“西学东渐”,许多爱国者为了寻求救国之道,纷纷向西方国家学习,西方文化科学大规模地东移并吸收了大量新科学、新思潮的词语,给东方文化带来强烈的冲击,主要涉及到科学技术、军事、政治、历史、文学、音乐、哲学、经济、医学等领域。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中国和世界各国之间交往日益频繁,现代汉语中新的外来语层出不穷。主要体现在网络,文化、科技、娱乐、音乐、体育用语和商业用语,流行的外来语以及独特的中式英语方面。如:硬件(hardware),Blog(博客),Hacker(黑客),因特网(internet),“High死了”,“A—A制”,“太Cool了”,代沟(generation gap),白领阶层”(white collar),肥皂剧(soap opera),迪斯科(disco),粉丝(Fans),派对(party),脱口秀 (talk show)等。

从英汉词汇互借的语域可见,借词是民族之间物质文化交流、制度文化交流和心理文化交流的记录和印证,是跨文化交际发展的必然结果。英汉双方在互借词汇的过程中选择了一定数量的各个时期、各个区域内广泛流行的词语,表达了人们对一定时期的价值观念和社会文化心态的关注。

(四)借用效应

1.英语中汉语借词的借用效应

语言接触的结果在语言的各个层面上有不同的体现,比如借词的增多、音系和语法模式的演变、语言形式的混合以及各种双语现象的普遍出现。英语是一种词缀参与构词非常常见的语言。汉语借词渗入英语之后,一方面逐渐为英语所同化,另一方面又形成了其特有的语法特征。最初,在词典的编纂过程中,在拼写样式上往往标有[汉]字字样以示其源,而且单词的拼写多用斜体。随着使用频率的增加和时间的推移,人们逐渐少用或不用斜体。同时,专有名词或由专有名词派生的词一般应大写首字母,如Confucian,Mandarin。另外,出于必要和便利,有些借词获得了普通英语词汇的某些特征,并伴有词尾变化。如:Confucius(孔子、孔夫子)派生出Confucian(孔子的、孔夫子的)和Confucianism (孔子学说、儒家学说、儒教),此类利用英语自身的构词法产生的新词,不仅简化了语言接触时借词的借入形式,而且为加深中西文化的交流提供了便捷之路。

2.汉语中英语借词的借用效应

改革开放以来,汉语同外来语特别是英语的接触日益频繁,英语构词方法相对简单,无意中暗合了人们对表达新事物、新概念的现代用语需求,这是语言接触对汉语构词层面影响的体现。现代汉语英源类词缀的产生和发展融合了汉、英两种语言的构词特点。首先是音译词作为汉语类词缀的应用。如:英语的miniskirt原意为“短裙”,汉语借人后采用半音译半意译的方式,就有了“迷你裙”。然后汉语就有了“迷你收音机”、“迷你音响”等新词。英语的bar译为“吧”,如今“吧”已演变成一种词根性质的构词成分,可构成大量新词。氧吧、情人吧、休闲吧、酷吧等等。其次,意译词或词缀作为汉语类词缀的应用。如:“零”原意是表示数的空位,如“一百零一”。由于语言的交流与接触,在翻译一些科技术语时,英文中的zero一常与一些名词搭配,多数译法是将“zerox”译成“零x”,如语言学中的zero—level译成“零层面”,zero—translation译成“零翻译”。在今天高频率的语言接触中,词缀化漫长的渐变性被打破了,在意译英语词缀的过程中出现了大量的类词缀。如:超-(super-)、前-(pre-)、可 -(-able,ib1e)、-主义(-sm)、-学(-ics)等, 均具有较强的构造新词的能力,迎合了语言表达的经济性,也体现了汉语词缀受英语影响后快速语法化的动态过程。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英汉借词借用效应上最大的特点与区别都体现在词缀化倾向上。汉语是典型的孤立语,构词以词根复合法为主,词缀参与的派生构词处于次要地位,没有体现句法意义的屈折词缀。而英语中的构词词缀(又称派生性词缀)参与构词相当活跃,屈折词缀虽然不多,但使用频率相当高,因此,汉语中英语借词的词缀化影响要远远大于英语中的汉语对其的影响。汉语虽然不如英语词缀能产,但我们必须承认,一些汉语词缀也有多产和功能扩展的倾向,成为在某类词中重复出现的语义标记。如:“负-”、“预-”、“微-”、“-迷”、“-世界”、“-中心” 等。而英语借词在现代汉语中常被分解而成为很有生命力的词缀。如:“泛、准、伪、非、反、化、性”等。汉语新词根构词能力强,在语义上填补了汉语的空白,丰富了汉语的表现力,对汉语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五)借用态度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社会的行为,而社会文化是语言的土壤。每种语言的词汇都包容着其使用者的文化,物质和知识,是历史的一面镜子。词语是语言文化的组成部分,反映物质文化和其他社会文化,而物质文化和其他社会文化又影响着语言文化乃至词语的生成和发展。语言中的词汇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系统,不断吸收外来词是语言丰富和发展的重要途径。而对于外来词有两种态度:坚持本民族语言的纯洁性而拒绝外来词和坚持本民族语言的开放性而大量吸收外来词。一个外来词的可接受性必然会受到语言,文化,社会等因素的影响。通过对比英汉借词中的借用态度,可透视出影响东西方文化交流历史进程的社会文化因素和权利关系。

1.英语中汉语借词的借用态度

17世纪的西方是以仰视的目光来看待和接受中华文化的,因此早期进入英语的词汇反映了我国丝绸文化,瓷器文化,茶文化对西方的影响。如:tea,Bohea(“白毫”),Congou(功夫茶),nankeen(南京棉布),Nankin(白底青花瓷器),Wuts’ai(五彩釉)等。而在鸦片战争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西方人的眼中,中国已沦为落后与失败的象征。这种虚构的形象和当时的现实加强了欧美人自大和自傲的心理。但是,在西方人心里,古老的中华文明又是理想化的乌托邦,诱人和充满异国风味的梦境。此时,大量反映中国落后和神秘的东西进入西方,如饮食方面有dim sum(点心),wonton(馄饨),bean curd(豆腐),chowmein(炒面)等;语言方面有Pekingese(北京话),Cantonese(粤语),wen-li(文言)等;艺术类有Kaishu(楷书),yang ch’in(扬琴), wei-chi(围棋),erhu(二胡)等;娱乐赌博方面有mahjong(麻将),yen-kon(烟斗)等;宗教哲学上如pakua(八卦),Tao(道),zen(禅)等。建国以来至今,由于“中国热”的兴起,我国政治经济,文化艺术,风俗,饮食文化,社会生活的词汇大量涌入英语中。如:Four Modernizations(四个现代化),cheongsam(旗袍), chopsocky(功夫片),xiangsheng(相声),putonghong(普通话),pekin duck(北京烤鸭),iron-rice bowl(铁饭碗)等。但是,英语代表的以盎格鲁·撒克逊民族为主的强势文化及汉语所代表的弱势文化的华裔族群的关系是核心文化和边缘文化的关系。因此汉语借词是英美国家从了解认识中国的需求动机而不是声望动机出发而引入的,在英语词汇中大体上只突显中华文化,生活习俗和地理概貌三个方面,在英语词汇体系中处于边缘地带,甚至随时可能会被基本词汇替代。如:dumplin替代饺子,或只要是中国的东西就在具体事物前加一个Chinese就可以说明问题,春节(Chinese NewYear),中药店(Chinese pharmacy),农历(Chinese calendar)等。总而言之,虽然汉语借词部分地解决了英语中有关中国的文化知识,生活知识及风土人情等概念的引入,但英语国家的人还是更倾向于用自己的基本范畴词汇来解释中华文化。

2.汉语中英语借词的借用态度

语言作为重要的文化现象,必然受到民族文化心理的制约和影响。汉语对外来词的吸收,受汉民族文化心理的制约和影响更为明显。汉语在吸收外来词的过程中同样在有意无意地按汉民族心理和习惯改造外来词,使之成为符合自己规范的外来词。有的外来词很容易为人们所接受,有的外来词由于同社会政治,思想文化的冲突或由于本族语言文化因素在外来词上的反映不足或反映失当而受到不同程度的排斥,甚至销声匿迹。回顾汉语中英语借词的历史可以看出,鸦片战争前,中国领先于世界,西方借如了大量的汉语中关于物质文化和哲学,宗教的词汇。鸦片战争后,中国的衰落同西方的不断崛起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为了民族复兴,中国积极引入的多是西方先进科技的词汇,如“德先生”(democracy)和“赛先生”(science).新中国成立后至今,随着国际交往的不断深入,为了追求新鲜感和吸引力的字眼,追求标新立异,汉语借入同化了大量的外来词汇并得到了广泛的使用,如:“show(秀),clone(克隆),buffet(自助餐), DINK(丁克家庭)。当然,外来词对汉语的消极影响也不容忽视。有些外来词的翻译和使用不当,实际上已经污染了汉语。如为了追求时髦,一些过时的英译外来词死灰复燃,如把E-mail译为伊妹儿而不采用汉语对应词“电子邮件”。因此笔者建议在除了人名,地名,国名以及不用音译就不能准确地表示外来事物的须用音译外,应尽量使用中国“本土”的词语,保持汉语的规范性和纯洁性,更好地推动汉语的发展。

五、结语

借词是一种重要的社会语言现象,它是文化交流与语言接触的结果,是语言发展变化过程中的必然现象,更是两种语言文化的融合。随着各国之间联系的加强,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不断发展,借用外来语这一现象将会继续下去,促进各国人民之间的进一步了解和交流,扩展文化的包容性、文化的开放性和渗透性,从而对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起到核心的促进作用。我们应该相信,吸收外来词和否定传统之间没有任何必然的关系,我们应该以更加开放的心态来吸收消化外来新词,丰富本族的语言文化。

[1]Bloomfield.L.Language[M].New York:Holt,Rinehart and Winston,1933.445.

[2]Thomason,S.G.Language Contact:An Introduction[M], Edinburgh: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2001.

[3]陈原.语言和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4]Brian Foster.The Changing English Language,The Macmillan PressLtd,1981.

TheContrastiveStudyon English-ChineseLoan Wordsfrom the PerspectiveofLinguisticContact

DONG Yan
(Guizhou University,Guiyang,Guizhou 550025)

The borrowing of foreign wordsasa result of language contact isan inevitably widespread phenomenon in the intercourse oflanguage with exotic cultures.Thispaper makesa deeply contrastive analysis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loan words by furtherly exploring the means,source characteristics,registers,effects and attitudes of borrowing to probe into their mutual relationship as well as the tremendous influence and positive functions in enchancing the cultural values,enriching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sand promoting the cultural exchangesof Chinese and English.

language contact;loan word;meansof borrowing;effect of borrowing;cultural exchange

H313.5

A

1674-831X(2011)05-0110-06

2011-06-18

董艳(1980-),女,贵州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主要从事社会语言学与翻译研究。

[责任编辑:王佳娣]

猜你喜欢

借词外来词词缀
从网络语“X精”看“精”的类词缀化
基于语料库的清末民初日源外来词汉化研究
中国朝鲜语外来词词汇结构和使用考察
阿鲁科尔沁土语的汉语借词研究
文化语言学视角下的汉韩外来词对比研究
浅谈借词对维吾尔语词汇演变的影响
释西夏语词缀wji2
语言生态学视角下汉语中日语外来词的借用演变
现代维吾尔语中的汉语借词研究
试析否定词缀在汉维语中的不同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