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高师院校支持农村中学课程改革行动研究报告

2011-08-15袁小鹏李金奇

黄冈师范学院学报 2011年2期
关键词:黄冈师范学院中学

袁小鹏,李金奇

(黄冈师范学院,湖北 黄冈 438000)

地方高师院校支持农村中学课程改革行动研究报告

袁小鹏,李金奇

(黄冈师范学院,湖北 黄冈 438000)

地方高师院校支持农村中学课程改革行动研究,是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入全面实施的新阶段启动实施的。通过一年多的行动研究,黄冈师范学院与罗田县教育局共建农村中学课程改革实验基地初现雏形;以推进农村中学课程改革试验为主旨、以校校学科对接为支撑的地方高校与农村中学教师共同体初步形成;地方高师院校支持农村中学课程改革行动初见成效,实验学校课程改革稳步推进。本课题研究从当前农村中学课程改革的现实需求出发,创新了农村中学课程改革支持体系与模式,在现阶段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进程中具有一定的先导性和示范性;同时,对推动地方高师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及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将产生积极、深刻的影响。

地方高师院校;农村中学;课程改革;支持;行动

地方高师院校支持农村中学课程改革行动研究,系湖北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鄂东教育与文化研究中心”2010年度重点研究课题。自 2009年 9月项目研究正式启动以来,在各方面力量的大力支持和共同参与下,该课题研究顺利推进,在建构由地方高师院校主导的农村中学课程改革支持体系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索,并取得了初步的成效。

一、背景与动因

以国家教育部颁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为标志,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历时十年。自 2009年起,湖北及其他部分省市高中教育进入新课改,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入全面实施的阶段。在这样的现实背景以及教育公平与教育均衡发展理念的视野下,农村中学课程改革的重要意义进一步凸显。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由于城乡基础教育以及青少年学生所面临的教育及社会生活环境的差异,城乡中小学实施新课改遇到的矛盾、困难和问题不尽相同。相对而言,实施新课改城市中小学具有更多的优势,而农村学校特别是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中学实施课程改革,则面临着许多特殊的矛盾、困难和问题,正如学者们指出的那样,“在某种程度上,新课改进一步加剧了城乡教育分化”。[1]不言而喻,农村中学课改的现状及问题影响、制约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整体推进,不从根本上解决好农村中学课改中的现实问题,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将难以为继,改革实验前期所取得的成果也可能丧失殆尽。也正因为如此,《教育部关于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的意见》(教基二 [2010]3号文件),把大力推进农村地区课程改革作为今后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主要任务之一,强调要把农村地区的课程改革作为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中之重,加强组织领导和统筹规划。

为应对、化解农村中学实施新课改的现实困境,各级政府在增加农村教育投入,改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方面作出了不懈的努力。与此同时,由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高等院校及其它教育机构共同参与的,以转变教师观念、提高教师素质、改革课程结构和内容、创新教学实践和学校管理方式方法为内涵的支持中小学课程改革行动也在逐步展开。概括地说,前期开展的这种支持行动主要有两种类型:第一,是由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实施的大规模的中小学教师新课改培训计划;第二,是部分高等院校实施的以推进中小学校本研究和大学教师与中小学教师共同体建设为载体的支持中小学课程改革行动。首都师范大学于2001年开展的建设教师发展学校 (TDS)行动,通过借鉴美国教师专业发展学校 (PDS)的模式,与北京市部分中学 (含郊县)建立教师合作共同体[2],华东师范大学与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共建中小学教师发展中心、华中师范大学通过建立教师教育综合试验区、构建一体化的教师教育体系等均属于这一类型。

但是,已经实施的上述各类支持行动或研究,也存在着明显不足,有深入探究和不断完善的必要。首先,以中小学教师为对象的大规模的院校培训,所解决的大都是中小学课程改革中面临的一些带有共性的问题,它与中小学校及其教师的课程改革的现实情景与需要之间存在着一定程度的隔膜,因而其效度和效应也是有限的。而高等院校支持行动的主体大多是部属师范大学和办在直辖市或省会城市的高师院校;而地方高师院校一般则显得反应迟钝。同时,部分师范大学开展的支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行动,其对象多限于大中城市及其周边地区中小学校,其作法与经验对于中西部农村中学课程改革的借鉴与指导作用也很有限;这类支持体系更多地仅依赖网络资源的支撑,高校教师对农村中小学教育实践的指导在现实场域的时间、空间等方面都存在着许多局限,离中西部农村中小学课程改革的现实需求之间依然有较大的距离。

《教育部关于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的意见》(教基二 [2010]3号文件)提出,要着力加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保障机制建设,“健全服务支撑体系。”文件还特别强调,“高校和其他专业机构要积极参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论和实验项目研究,深入基层学校加强指导,努力成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专业支持力量。”本课题研究开展的地方高师院校支持农村中学课程改革实践模式的研究,是健全对农村中学课程改革服务支撑体系的有益尝试,必将进一步促进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社会支持体系的建构与完善。地方高师院校与农村基础教育有着天然的联系。大学服务社会职能与使命敦促着学校关注和支持农村中小学课程改革;同时,基于自身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的需要,学校也应开始把关注和支持农村中学课程改革纳入自身教育事业发展的议程。因此,本课题研究既顺应了农村中学课程改革的迫切需要,也充分体现了地方高师院校自身建设和发展的现实需求。

二、内容与目标

本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和主旨,就是要建构一种由地方高师院校主导的农村中学课程改革支持体系。作为行动研究,它包括相互关联的三个方面的内涵:一是开展高师院校 (黄冈师范学院)和地方教育行政部门 (罗田县教育局)共同建设课程改革改革实验学校 (罗田县三里畈高中、初中)活动,为农村中学实施课程改革提供制度保障机制;二是搭建一个由湖北教育信息网 (www.e21.cn)、黄冈师范学院教育技术中心和实验学校三方沟通的技术支持平台,为农村中学实施课程改革提供现代教育技术支撑;三是黄冈师范学院和实验学校相关学科之间实现对口衔接,开展农村中学新课程改革实验研究,为农村中学实施课程改革提供教育理念和学术资源方面的支持。

本课题研究目标,是要通过建设由地方高师院校主导的农村中学课程改革试点学校,探索建构一种符合课程改革先进理念和农村中学实际的课程改革实践体系和模式,以及地方高师院校支持农村中学教学改革、创新、发展的实践模式和实施路径,为提升农村中学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创造经验,提供示范;同时,以农村中学课程改革行动研究为参照,探索建立地方高师院校与农村中学联合进行教师人才培养的模式和路径,推动地方高师院校教师教育的创新发展。因此,我们将项目研究的具体目标概括为三句话,即课程改革出效益、理论研究出成果、人才培养有创新。课程改革出效益,是要根据试点学校的实际,确定课程改革的目标和方向,制定明确的行动方案,经过二至三年时间的探索实践,初步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农村中学课程改革实施方案以及相应的认识成果、工作经验,实验学校课程改革在同类学校中处于领先水平。理论研究出成果,是以推进农村中学新课程改革为目标,在行动研究和实践研究的基础上,努力建构一种由地方高师院校主导的农村中学课程改革支持体系。这种农村中学课程改革支持体系的建构与实践,是在我国社会各界既往开展的支持农村学校教育改革发展行动研究基础上的创新与发展,具有多重实践意义和价值。在此行动研究和实践研究的基础上,课题组将结集出版《地方高师院校支持农村中学课程改革行动研究》。人才培养有创新,是要以农村试点学校课程改革行动研究为参照,改革现行教师教育的内容、模式和方法,推动、促进黄冈师范学院师范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要根据农村中学课程改革的实际和要求,找准地方高师院校师范教育在实施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方面存在的主要缺陷和不足,有针对性地改革和强化师范生的教师素质与技能教育,使我校毕业生走上教师工作岗位后能够尽快地适应农村中学课程改革的需要。

三、过程与成果

本项目研究以校地共建实验基地为平台,以校校学科对接为路径,以网络技术为支撑,循序渐进地推进各项研究与实践活动。校地共建实验基地,就是由课题组所在学校与罗田县教育局一道,在罗田三里畈高中、初中建设以推进农村中学课程改革为目标的项目实验基地。实施校校学科对接即由黄冈师范学院相关学科与罗田三里畈高中、初中的语数外及物理、生物五个学科对口衔接,开展合作互动研究,推动课程改革的实施。以网络技术为支撑,即搭建一个由湖北教育信息网(www.e21.cn)、黄冈师范学院教育技术中心和实验学校三方沟通的技术支持平台,在这一技术平台的支持下开展多方合作互动研究。

课题组以黄冈师范学院教育学科和湖北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鄂东教育与文化研究中心”为依托,由学校副校长、教育学博士李金奇教授领衔,袁小鹏教授负责项目设计和实施的日常工作;学校教育学科部分专家学者以及相关学科教学法教师作为成员参加。2009年,课题研究完成前期调研、项目设计、机构组建、制度建设、机制完善等基础性工作。以黄冈师范学院和湖北省罗田县教育局的名义签订了共建农村中学课程改革试验基地协议,课题研究的组织构架、总体思路和实施方案均已形成。黄冈师范学院实施学科对口支持的教师深入试点学校开展调查研究,并结合农村中学课程改革和学科教学的实际制定出了具体的研究计划。2010年开始,黄冈师范学院课题组成员深入试点学校,本课题研究开始全面启动。

概括地说,前期课题研究主要开展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在两所实验学校开展了广泛深入的农村中学课程改革问题调研,结合两所学校的实际,明确了相关学科课程改革的方向、目标和突破口。一年来,课题组先后在两实验所学校召开了不同层次的调研会、座谈会,分别与实验学校的校领导、教研组长和学科骨干教师一道,分析研究学校实施课程改革的现状以及面临的矛盾、困难和问题。在这些调研会、座谈会上,课题组成员注意引导实验学校的领导教师冷静地分析学校课程改革的现实状况及其形势和任务;同时也适时地向他们宣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有关文件精神、发展动向和前沿信息,增强他们对进行学校课程改革的信念和信心。在此基础上,两所学校根据各自不同的办学条件和教学任务,制定出了推进学校课程改革实践研究的总体方案;两所学校语数外以及物理和生物等五个学科,也分别制定了阶段性的课程改革方案。

第二,分学科进行推进课程改革实验与探索。其中,比较成功的活动有数学学科的“几何画板在中学教学中的应用”、生物学科的“基于当地生物资源的农村中学生物实验室及实验课程建设”、语文学科的“基于当地人文自然资源的农村中学作文教学改革实验”。在这几个学科的课程改革试验中,主要开展了培训、指导中学教师,开发农村中学实验教学资源,实施课题研究指导下的教学活动改革试验等活动。黄冈师范学院吴卫兵老师先后多次到三里畈初中和高中,对两所学校的数学教师开展“几何画板在中学教学中的应用”培训,共培训教师 60多人次;2010年暑假期间,黄冈师范学院生物学科的三位教授带领 6名学生到两所实验学校,冒着酷暑,走进深山,指导实验学校的教师利用当地动植物资源采集、制作标本;语文学科“基于当地人文自然资源的农村中学作文教学改革实验”,结合课堂教学、课外作业和社会活动等方式正在有序地展开。

第三,成功地举办了几次大型的学术研讨活动。2009年岁末,课题组以黄冈师范学院鄂东教育与文化研究中心的名义与罗田县教育局共同举办了“高考改革与农村高中新课程改革研讨会”,湖北省教育考试院高考办胡向东主任应邀到会作主题报告,罗田县八所高中的学校领导和教学骨干、鄂东教育与文化研究中心的教学科研人员100余人到会,有关学术期刊和媒体也派人出席会议,并对会议情况进行了报道。胡向东主任的报告引起了与会农村中学教师的广泛兴趣,会上的交流互动十分热烈。2010年 4月 18日,应课题组邀请,黄冈中学高级教师郭启贵亲赴三里畈高中,面向该校应届高中毕业生以及两所中学的语文教师,做了一场题为高中作文教学训练策略的报告。郭启贵老师的报告既有理论高度,又有实践指导意义,两个多小时的报告精彩纷呈,气氛热烈。

第四,强化主体意识和主导功能,加强课题组成员自身的学习和研修。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推动我国基础教育由传统的教育体系和模式向现代教育体系和模式转化的探索过程。作为地方高师院校的理论工作者和教育工作者,要想在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践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主体意识和指导功能,就必须首先抓好自身的理论学习和研修。这种学习包括进一步全面提升自身的思想理论修养,学习、掌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前沿理论和信息,了解农村中学课程改革的历史背景和现实需求。为此,课题组建立了一个QQ群,不定期通过“群”上传相关的文件、文章和信息,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讨论。另,为了及时了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前沿信息与动态,推动课题研究,6月 20至 21日,黄冈师范学院副院长李金奇带领包括部分课程教学论教师在内的教育学学科成员一行 7人,赴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先进单位江西宁达中学进行教育考察。在宁达中学,黄冈师范学院的老师们走进不同班级的课堂,观摩了该校师生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课堂教学,参观了学校的实验室、活动室,与该校教师、学生开展交谈,听取了学校领导和相关负责人的情况介绍。

通过上述工作,一年多来,项目推进取得了以下三个方面的初步成果:

第一,黄冈师范学院与罗田县教育局共建农村中学课程改革实验基地初现雏形。黄冈师范学院支持农村中小学新课程改革行动研究,以学校教育学科、鄂东教育与文化研究中心为依托,用项目资助与管理的方式保证研究课题的实施。课题组由学校副校长、教育学博士、李金奇教授领衔,袁小鹏教授负责项目设计和实施的日常工作;学校教育学科部分专家学者以及部分学科教学法教师作为成员参加。题组成员相对分工,职责明确,保证了课题研究顺利推进。罗田县课题组由郑金荣局长领衔,汪仕林副局长负责课题协调工作,教研室瞿志文主任负责课题的日常工作,黄复平同志负责课题研究的事务性工作,县学科教研员闻学知、高永平、丰景元、王筠、方淑泉作为成员参加。两所试点学校把实施本项目研究纳入学校工作的总体规划,并组成相应的工作机构,具体负责项目研究及实施,做好项目研究和实施过程中的统筹协调工作。为了保障项目研究的顺利实施,黄冈师范学院与罗田县教育局签订了《黄冈师范学院罗田县教育局攻坚年初中学课程改革实验学校行动方案》,黄冈师范学院与罗田县教育局、教研室以及两所实验学校之间建立了定期协商机制,及时地解决项目研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第二,以推进农村中学课程改革试验为主旨、以校校学科对接 (即由黄冈师范学院相关学科与罗田三里畈高中、初中语数外及物理、生物五个学科对口衔接)为支撑的地方高校与农村中学教师共同体初步形成。这是一个跨越传统校本研究意义上的教师共同体,它由黄冈师范学院教育学科部分专家学者以及相关学科教学法教师,和作为项目试点学校的农村中学教师为主体组成,相同的学术背景和共同参与的研究课题是这一教师共同体形成的背景和动因。在这一年多的课程改革实践中,教师共同体成为了推动农村中学课程改革的实践主体,在推进农村中学课程改革研究项目过程中形成的教育科研规制、开展的教学研讨活动,凝聚着教师们共同的学术理想和追求,融通了彼此之间的教育情感与体验;同时,作为教师共同体两个方面的成员,黄冈师范学院教育学科部分专家学者以及相关学科教学论教师和作为项目试点学校的农村中学教师,也在推进农村中学课程改革的实践中获得了长足的专业化发展。两所农村中学的教师,通过参与课程改革的实践进程,他们不仅增强了实施课程改革的自觉性和紧迫感,更重要的是自身的教育教学观念正在发生积极的、悄然的变化,适应农村中学课程改革的素养和能力也在逐步提升。黄冈师范学院的教育理论工作者和教育工作者,在推进农村中学课程改革的实践中,增进了对农村中学课程改革现状的了解和认识,增强了服务农村基础教育改革和推进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开展田野研究和实践研究的能力和素养也得到了显著提升。在这一教师共同体的主导下,黄冈师范学院教育学科部分专家学者以及相关学科教学论教师和试点学校的农村中学教师,他们相互学习,相互支持,共同成长。

第三,地方高师院校支持农村中学课程改革行动初见成效,实验学校课程改革稳步推进。首先,在两所实验学校,结合农村中学实际积极推进课程改革形成了一种积极的氛围,学校领导、教师推进课程改革的自觉意识和能动性显著增强;其次,形成了在课题研究引导下推进学校课程改革的制度和机制,初步明确了试点学科实施课程改革的任务、目标和切入点;另外,在试点学科所开展的课程改革实验稳步推进,改革实验带来的教育教学成效初步显现。推进农村中学课程改革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我们无意把这一研究项目所取得成效估计过高。但是,我们也可以无愧地说,经过一年多的探索实践,推进地方高师院校支持农村中学课程改革行动研究,明确了方向、目标,奠定了坚实、可靠的基础,显现出了初步的、积极的成效。

四、价值与体验

本课题研究是一种由地方高师院校主导的,为农村中学新课程改革提供社会支持的行动研究和实践研究。这一课题研究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从当前农村中学课程改革的现实需求出发,创新农村中学课程改革支持体系与模式。从课题研究的指向来看,本课题研究以满足和适应农村中学课程改革的现实需要为出发点,致力于推进农村中学课程改革进程,破解农村中学实施课程改革所面临的困境和难题;从课题研究的主体要素来看,本课题研究是要建构一种以地方高师院校为主导,有多方面力量共同参与、相互协调与配合的农村中学课程改革支持体系;从课题研究的内容来看,这种为农村中学新课程改革提供的社会支持与实践研究具有整体性、综合性和可行性。实践证明,推进农村中学的课程改革单从某一个方面或环节入手很难获得理想的效应;本课题研究充分利用多种教育及社会资源,建立一种有效支持农村中学课程改革的实践体系和模式,这既是当前应对农村中学课程改革的现实需要,也是为推动农村基础教育改革、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而建立的一种长效机制。

第二,本课题以行动研究和实践研究为支撑,作为一种行动、实践研究及其最终成果,在现阶段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进程中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和示范性。毫无疑问,本课题的探索性实践,将为我国中西部农村中学建设优质教育教学资源、提升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逐步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创造经验,提供示范。改变城乡教育分割发展状态,逐步向城乡教育一体化转变,并最终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是教育及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一项长期目标。实现这一发展目标总体上说有赖于社会和教育两个层面的共同努力。一方面,国家、社会要通过改革、完善教育资源配置机制,为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提供基础性的保障和支撑;另一方面,教育自身要在现有的条件下能动地进行创新性实践,努力从现阶段农村学校的实际出发,提升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建构农村中学优质教育资源高地,为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作出实质性的贡献,这也是本课题研究的旨趣和价值之所在。

第三,推进地方高师院校支持农村中学课程改革行动研究,对推动地方高师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及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将产生积极、深刻的影响。在推进地方高师院校支持农村中学课程改革行动研究的进程中,作为地方高师院校的教育工作者,我们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要求和内涵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对农村中学实施课程改革的现实需求有了更加自觉的认识,它为我们深入推进教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进一步找准了方向、明确了目标,提供了诸多方面的借鉴。同时,这一课题研究的深入推进,进一步加强了我们这所地方高师院校与农村基础教育之间的联系,增强了地方高师院校服务农村基础教育改革的意识和能力;有利于凝炼教育学科研究方向,促进教育科学研究范式的转变和提升,进而逐步形成我校教育科学研究的特色与优势。

通过一年多的课题研究,我们也获得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深刻体会。

首先,必须有效地调动农村中学领导和教师推进课程改革的自觉性、能动性和紧迫感,这是农村中学课程改革顺利推进和地方高师院校支持农村中学课程改革行动研究取得成效的前提条件和基本保障。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对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方法的扬弃、变革,课程改革每一个步骤的推进都会造成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应。因此,课程改革最需要的是作为学校教育主体的学校领导和教师的自觉认识和勇于改革创新的胆识与气魄,以及积极投身课程改革实践的无限充沛的精力和热情。然而,在推进农村中学的课程改革的实践过程中我们感觉到,对于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包括一些学校领导在内农村教师最缺乏的恰恰是对于实施课程改革的自觉认识、内在需求,以及在这种认识和需求导引下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一方面,由于整个社会缺乏一种与课程改革宗旨相一致的评价体系和机制,传统的升学教育、应试教育至今仍然是一把悬在教育工作者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以至于许多人至今还在为追求高升学率而紧紧地抱着那些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模式不放,因为在他们看来,只有那些传统的教育模式和方法才是应试教育制胜的法宝;另一方面,农村中学办学面临着许多人们难以想象的现实困难,农村学校教师在其教育教学实践中往往承受着来自多方面困难和压力,这些压力和困难也在很大的程度上消解了他们投身课程改革的动力和热情。

其次,作为项目研究的主体,地方高师院校的理论工作者和教育工作者自身的态度、情感和理论实践素养,是保障地方高师院校支持农村中学课程改革行动研究有效推进的决定性因素。在我国现阶段,农村中学实施课程改革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它需要来自社会各层面的坚强有力的支持。地方高师院校支持农村中学课程改革行动,就是一种最贴近农村中学教育教学实际,且具有更多优势和便利条件的农村中学课程改革支持体系和模式。但是,要想使这种农村中学课程改革支持体系和模式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和效应,一个重要的前提条件,就是作为行动研究的主体,地方高师院校的理论工作者和教育工作者需要具备相应的素养,充分发挥自身的主体性功能。为了适应这一需要,在一年多的项目研究进程中,参与课题研究的黄冈师范学院理论工作者和教育工作者,一方面抓紧自身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论研修,尽可能多地了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前沿信息和动态;另一方面,根据课题研究的需要,黄冈师范学院理论工作者和教育工作者不断深入两所农村中学,倾听学校领导、教师和学生心声,了解情况,分析问题,掌握了大量的一手资料。这方面的工作和成效,为我们推进项目研究争得了主动权。同时,我们特别注重立足农村中学办学的实际,把课程改革的先进理念和终极目标与农村中学的实际相结合,着眼于解决学校和教师推进课程改革急需解决的问题。一年多来,我们用真心、办实事,迎难而上,开拓创新,以务实的态度和作风赢得了农村中学领导和师生的认同,为课题研究顺利推进奠定了基础。今后,在这方面我们将继续做出了积极的努力和探索。

第三,加强统筹、整体推进,是地方高师院校支持农村中学课程改革行动研究取得成效的基本保证。地方高师院校支持农村中学课程改革行动,旨在建构一种由黄冈师范学院主导,有多方面力量共同参与的农村中学课程改革支持体系和模式。校 (高师院校)地 (地方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共建农村中学课程改革试验基地,校 (地方高师院校)校 (农村中学)学科对口衔接合作互动研究,湖北教育信息网 (www.e21.cn)、黄冈师范学院教育技术中心和实验学校三方沟通的技术支持,是实施这一行动研究的路径和平台。这一课程改革支持体系和模式最大的优势,就是有利于从整体上、综合性地推进农村中学课程改革。尽管参与课题研究的各方在推进农村课程改革方面有着共同的意愿和追求,但不同的部门和单位之间又有着各自基于组织发展目标定位的特定的价值目标追求。因此,在课题推进的过程中,我们特别注重在参与课题研究的各方面力量之间,就课题研究的主旨、方法以及具体的行动计划和方案等诸多方面,协调一致,形成共识。其中,特别是注重抓住一些关键性的问题和环节进行沟通和协调,以切实保障农村中学课程改革支持体系和模式顺利推进,进而从整体上、综合性地实施、推进农村中学课程改革。

[1]许丽英,袁桂林.我国农村新课改面临的问题与发展走向[J].当代教育论坛,2006,(10).

[2]傅树章.教师发展学校:理念及特点[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3,(5).

G658.3

A

1003-8078(2011)02-082-06

2011-02-26

10.3969/j.issn.1003-8078.2011.02.25

袁小鹏 (1952-),男,湖北浠水人,黄冈师范学院教育学研究员。

湖北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鄂东教育与文化研究中心”2010年度重点研究课题。

责任编辑 肖篷

猜你喜欢

黄冈师范学院中学
黄冈师范学院美术学院作品选登
遵义师范学院作品
《通化师范学院报》 征稿启事
黄冈师范学院美术作品选登
黄冈师范学院美术学院写生作品选登
黄冈师范学院书法作品选登
洛阳师范学院
在多解中学创新
Big Hero 6: Always be with You
大庆师范学院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