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清代鄂东状元陈沆与黄州

2011-08-15

黄冈师范学院学报 2011年2期
关键词:剑峰安国赤壁

刘 飖

(黄冈师范学院,湖北 黄冈 438000)

清代鄂东状元陈沆与黄州

刘 飖

(黄冈师范学院,湖北 黄冈 438000)

清代嘉庆、道光年间的湖北状元陈沆留下的关于黄州的诗歌,应该引起重视。分析和探讨他的有关黄州人文景观的诗歌,有利于他的诗歌的流传,也是建设湖北地方文化的一个有益的内容。

陈沆;黄州;文化资源

陈沆 (1785-1826),清代嘉庆、道光年间诗人,湖北蕲水 (今湖北黄冈市浠水县)巴河镇陈家大岭人,原名学濂,字太初,号秋舫,室名简学斋、又名白石山馆。嘉庆二十四年己卯恩科状元及第,授翰林院修撰,后出任四川道监察御史、广东学政、礼部会试同考官。陈沆为清代古赋七大家之一、清代试贴诗八大家之一。其文学著作有《简学斋赋存》、《简学斋诗存》、《简学斋诗删》、《课馆试律存》、《课馆试律续存》、《白石山房诗钞》、《诗比兴笺》①等;学术著作《近思录补注》14卷,补宋代朱熹、吕祖谦及清代江永之缺,受到学术界的重视。道光六年 (1826年),病逝于北京②,后归葬于浠水县巴河镇望天湖畔调军山南麓,年仅四十二岁。

陈沆是清代 260余年间湖北省的三位状元之一。他的诗歌除去应科举之需的馆课诗作外,有近 300首留存了下来。诗歌内容非常丰富,有心系天下的纪实诗篇,有清苍幽峭的山水诗篇,有情真语挚的赠别诗篇等。其中有七首诗与今天黄冈市黄州城区的著名的人文景观有关。这七首诗分别是《雪堂拜东坡笠屐像》、《中秋后一日偕剑峰为黄州之行》、《十月二十五日暮过黄州汪竹千同年携其子送至赤壁而别》、两首《赤壁》、《晚步至安国寺》和《郡城晚望》。

著名的文化学者余秋雨在《苏东坡突围》中说:“苏东坡成全了黄州,黄州也成全了苏东坡。”苏东坡与黄州之间可谓相辅相成。少小生长在清代黄州府下辖的蕲水县的陈沆,对苏东坡的怀念,对苏东坡给黄州形成的影响,在他的诗歌中有所反映。

《雪堂拜东坡笠屐像》诗云:

如此江山不负翁,千年笠屐认元丰。

徘徊不见鹤孤下,暮色苍然来向东。

雪堂是苏轼贬谪黄州期间,在东坡旁边建筑的房屋,并题写了“东坡雪堂”四个字。苏轼《雪堂记》云:“苏子得废圃于东坡之胁,筑而垣之,作堂焉,号其正曰‘雪堂’。堂以大雪中为之,因绘雪於四壁之间,无容隙也。起居偃仰,环顾睥睨,无非雪者。”由此文可见,苏轼对雪堂这里倾注着深厚感情。雪堂不仅解决了其家庭住房的困难,从此也成为苏轼在黄州精神生活的重要象征。陈沆写这首诗的时间是嘉庆二十年 (1815)①,时年 31岁。陈沆在嘉庆十九年 (1814)即 30岁时,以举人考取国子监学正③。当年的秋末冬初,他离开北京南下,回到故乡湖北蕲水。此诗是他经过黄州拜祭苏东坡笠屐像所作。“如此江山”是陈沆对流经黄州的长江和长江两岸的山峰的由衷赞叹。时光虽然已经过去一千多年,黄州人民仍然纪念着苏东坡。“徘徊不见鹤孤下,暮色苍然来向东”中的鹤这一意象,在苏轼的诗文中多次出现,它是苏轼精神层面的代表。苏轼在后《赤壁赋》中也写及鹤,一只孤鹤。“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暗夜独飞独鸣的鹤是苏轼压抑苦闷心情的写照,东坡笠屐像是苏轼“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旷达节操的缩影。陈沆写作《雪堂拜东坡笠屐像》一诗,是他对苏轼高洁人格的一种认同和褒扬,也是对苏轼贬谪黄州孤独苦闷心情的一种理解和回应。

黄州赤壁,因苏轼的“一词二赋”而享誉海内外。苏轼之后的历代文人对黄州赤壁有过许多的吟咏。陈沆有两首以《赤壁》为题的七律。一首是:

玉局仙翁不可寻,秋来吾辈复登临。

孤峰尚藉文章力,百谪难迁水月心。

载酒嬉游如梦幻,投戈事业总销沉。

解衣枕石一长啸,江上清风无古今。

另一首是:

浩浩长流去不回,阿瞒于此挫雄才。

一江战伐三分国,千古功名几劫灰。

华月纷纷乌鹊断,去帆叶叶暮鸿催。

斜阳半壁烟中紫,输与渔翁作钓台。

陈沆的这两首《赤壁》,都出自《简学斋诗删》,《简学斋诗删》是陈沆长子陈小舫所辑录。陈沆女婿叶名沣在《简学斋诗存序》中记载:“外舅陈先生既殁越二十余年,其子小舫检箧中所藏遗编次友朋选定者曰《诗存》,其余若干首曰《诗删》,以授梓人。”①《简学斋诗删》四卷,没有注明诗歌的写作时间,这两首诗具体的写作时间有待考证。“玉局仙翁不可寻”这一首是陈沆对贬谪黄州的苏轼的怀念。苏轼曾任成都府玉局观提举,他自称玉局翁。“玉局仙翁不可寻”是说苏子其人已经逝去。“孤峰尚藉文章力,百谪难迁水月心。”这一联上句是对苏轼在黄州留下的诗文“一词二赋”给予黄州赤壁的影响的高度评价,下句是对苏轼在黄州时期所形成的超脱、旷达、快乐的人生观的赞许。我认为“水月心”三字,是最富有诗意的概括了苏轼在黄州形成的这种人生观,而“孤峰尚藉文章力,百谪难迁水月心”,将苏轼和黄州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用最具有文学性的文字表达出来了,与文化学者余秋雨那句“苏东坡成全了黄州,黄州也成全了苏东坡”的表达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陈沆所赞许的苏轼的“水月心”,何尝又不是陈沆对自我的一种勉励和鞭策呢!陈沆少年早慧,“八岁能文,出语惊长老”④,“十五举茂才”⑤,却“三十犹潦倒”⑤,他“十年车马逐风尘”⑥,“出门求升斗,负我晨与昏,升斗迄无得,徒伤游子魂”⑤,十几年间北上南下、舟车劳顿,失意逢迎,依人去住,这样的遭遇和经历使他能够更透彻领悟到谪居黄州的苏轼水月情怀。另一首以“浩浩长流去不回”开篇的《赤壁》,是一首吟咏赤壁古战场⑦的诗作。长江依然浩荡,雄才大略的曹操、樯橹灰飞烟灭的战争却都已然不见,昔日的战场现在成为了渔翁的钓鱼台。“可怜赤壁争雄渡,唯有蓑翁坐钓鱼”⑧,清代陈沆和唐代杜牧对曾经的赤壁古战场都有此相同的感叹!

黄州安国寺是黄州城区唯一的一座寺庙,坐落于黄州城南青云塔下的宝塔公园内。安国寺建于唐显庆三年 (658年)⑨,“始名‘护国’,嘉祐八年(1063年)赐今名”⑩。苏轼写有《安国寺记》、《安国寺谈养生》、《应罗汉记》、《安国寺浴》、《安国寺寻春》等有关安国寺的诗文。陈沆有一首诗也写及安国寺,题为《晚步至安国寺》,诗云:

东坡汤沐处,初地尚氤氲。

塔影摇寒日,钟声堕白云。

水田千树合,僧佛一床分。

归路余禅悦,花香静有闻。

(一路闻木樨香⑪,陈沆自注)这首诗出自《简学斋诗删》,具体的写作时间有待考证。从陈沆自注“一路闻木樨香”和诗歌的题目来推测,这首诗应该写的是陈沆在秋天的傍晚散步至安国寺。“东坡汤沐处,初地尚氤氲”,是说苏轼在黄州时期曾到安国寺沐浴,这既是实写,也写出了苏轼希望藉佛教思想来“思过而自新”⑩,“兼以洗荣辱”。⑩“塔影摇寒日,钟声堕白云。水田千树合,僧佛一床分”这两联是写所见所闻。“水田千树合,僧佛一床分”,应是“千树合水田,一床分僧佛”的倒置,是写安国寺寺外和寺内的环境。“归路余禅悦,花香静有闻”是写所感。陈沆到安国寺或是散心亦或是拜访大德,归来的时候,满心的喜悦,真可谓“兹游乐比东坡乐”。⑫像这样表达内心高兴欣喜的诗歌,在陈沆的作品里是不多见的。

陈沆关于黄州的诗歌还有《中秋后一日偕剑峰为黄州之行》、《十月二十五日暮过黄州汪竹千同年携其子送至赤壁而别》和《郡城晚望》。其中一首是纪游之作,一首是送别之作,一首为思乡之作。

《中秋后一日偕剑峰为黄州之行》诗云:

朝谈武昌山,暮发江夏船。

挂席秋已半,弄波月尙圆。

佳游无多侣,与子同一闲。

要以文字契,了此山水缘。

这首诗与《雪堂拜东坡笠屐像》都写于嘉庆二十年(1815),是陈沆回故乡蕲水后游览黄州时所作。剑峰其人,有待进一步的考证。从陈沆的其他的诗作中可知,其人姓顾,善写诗亦善舞剑。陈沆称道他“谁能说诗如说剑,空空妙手龙蛇变,谁能使剑如使笔,上决下麾风雨疾。剑峰五十犹健儿,诗心剑气双突兀。”⑬陈沆有7首诗的诗题中写及顾剑峰,还有6首有关藏诗坞⑭的诗中写到顾剑峰,由此可知,陈沆和顾剑峰之间诗歌唱和,友情很深。这首诗是写陈沆偕同好友顾剑峰游览黄州所见所感。“要以文字契,了此山水缘”,表达了陈沆对故乡黄州山水的由衷热爱。

《十月二十五日暮过黄州汪竹千同年携其子送至赤壁而别》是一首送别之作。诗云:

我行良匆匆,念子暂来过。

子意何恻恻,送我城之阿。

白日下西山,苍烟横大河。

灯火见赤壁,卓然立危波。

此地一携手,斯须已为多。

却怜阿戎小,依依耐若何。

汪竹千其人,有待考证。这首诗表达了陈沆对故人的一片深情。

《郡城晚望》这首诗则是表现陈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诗云:

登高天易暮,野色正苍然。

树隐千家绿,江围半郭圆。

秋云依古寺,落日见归船。

望里吾家在,青山断续边。

郡城即黄州城,黄州城与陈沆的故乡湖北蕲水(今湖北黄冈市浠水县)巴河镇陈家大岭隔河 (巴河)相望,诗中的“望里吾家在,青山断续边”,就是对两地之间相距两三里的距离形象的描述。

状元陈沆留下的有关黄州的诗歌,是黄州城的一笔无形的财富,为文化古城黄州又增添了深厚的人文底蕴。今天,我们在打造书香黄州、人文黄州的理念过程中,发掘本乡本土的人文资源,其意义不容忽视。

注释:

①见《简学斋诗存》中诗歌纪年,《陈沆集》,宋耐苦,何国民编校,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 5月第一版。

②关于陈沆的卒年,应是道光六年 (1826)。具体的考辨见《文学遗产》(季刊,1981年第 3期)中陈邦炎《陈沆诗初探》。

③陈沆考取学正一事,见陈沆于嘉庆十九年写作《出都诗》六首其一,中自注:时余以举人考取国子监学正。

④见光绪庚辰年 (1880年)续修《蕲水县志》卷九《人物志·文苑传》

⑤《三十生日都门自述》,第 22页。

⑥《北行留别舍弟大云》,第 9页。

⑦根据此诗内容来看,似乎陈沆认为三国赤壁之战的古战场在黄州。

⑧见 (唐)杜牧《齐安郡晚秋》,齐安郡,即今黄州。

⑨《弘治黄州府志·卷四·寺观》载:“安国泰平讲寺,在府城东南三里。唐显庆三年 (658年)郡人张大用始舍基,僧惠立创建……明洪武七年 (1374年),僧云亭重修。明宣德七年 (1432年)倍修。宋苏轼谪居于黄,常迁居此,时太守杨耒、通判张规,邀轼同游于此寺,论息气养生之事。”而苏轼《安国寺记》曰:“……城南精舍曰安国寺,有茂林修竹,陂池亭榭,……寺立于伪唐保大二年 (944年)。该寺始建时间,上述二说不一。今取唐显庆三年 (658年)一说。

⑩苏轼《安国寺记》

⑪木樨,又作木犀,即桂花。木樨开金黄色碎花,极香。开花时间多在秋季。

⑫陈沆《焦琴斋观察命两公子陪游西山长歌志谢》,第 90页。

⑬陈沆《读 〈存心楼诗 〉题赠顾剑峰》,第 71页。

⑭藏诗坞,笔者认为它在今天湖北,也应是陈沆参与的一个诗歌团体组织的名称。具体的情况有待考证。

I207.2

A

1003-8078(2011)02-001-03

2010-11-26

10.3969/j.issn.1003-8078.2011.02.01

刘 飖 (1974-),男,湖北浠水人,黄冈师范学院副教授,文学博士。

黄冈师范学院院级青年项目,项目编号:05CA20。

责任编辑 张吉兵

猜你喜欢

剑峰安国赤壁
千年药都,健康安国
敢为当先
盼春
鏖战赤壁(下)
鏖战赤壁(上)
一杯清茶换儿媳
一道连接体物理题引出的重要结论
一杯清茶换儿媳
基于手持技术在中学化学实验中应用的研究
ACC Secretary-General H.E. Mme. Yang Xiuping Attended the Opening Ceremony of the 8thChina-ASEAN Education Cooperation W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