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千载东坡,故址在何?
——苏东坡黄州遗址考之一

2011-08-15梁敢雄

黄冈师范学院学报 2011年2期
关键词:西坡鼓楼黄冈

梁敢雄

(鄂东职业技术学院,湖北 黄冈 438000)

千载东坡,故址在何?
——苏东坡黄州遗址考之一

梁敢雄

(鄂东职业技术学院,湖北 黄冈 438000)

通过对大量宋明史料的爬疏,分析了东坡外延的演变,纠正了关于苏轼在黄州躬耕地东坡故址的多种不妥当的说法,考订出东坡在黄州宋城之北郊、明府城内东南部,正位于贯穿府城南北的鼓楼岗东南侧坡下、今为中心菜场及四周的平地;雪堂故址在明初县学东即今市商业局东侧前。

东坡;东坡雪堂;移筑城;鼓楼岗

小序

畄学中国,曾三次专程到黄州探访苏轼遗址的日本学者内山精也,2010年 11月在黄州召开的〈国际东坡文化论坛〉上对黄州东坡遗址的考查提出了两大问题或者说是两大期望:①不相信建于赤壁山后的雪堂在东坡原址上,恳请找出东坡更准确的位置;②“很有必要彻底调查历代方志以考证黄州古城到底搬迁过没有”即明代黄州城是否不同于宋城?(见发表在《光明日报》2010年 12月 4日上的《海外苏东坡热爱者的殷切愿望》)拙作《黄州故城考》已对日本学者提出的第二个问题作了肯定的答复,本文可算是对其第一个问题作出的回答。

北宋时期黄州城郊有东坡与西坡,是两个很不出名的小地方。自苏轼谪贬黄州,曾在东坡躬耕并自号东坡居士之后,遂使东坡声名鹊起。早从南宋初起就有许多名人士如哲学家薛季宣、诗人陸游、辛弃疾、范成大等都曾来黄州寻访过东坡。然而明代弘治时翰林罗玘所作《復苏公旧蹟记》(见光绪《黄州府志·艺文》所录)却言那时东坡雪堂已毁,连同定惠院等苏轼诸寓居过的遗址“民皆不知”了。这是由于明洪武年间黄州筑新城时宋元古城主城区被放弃,环境发生了重大变迁造成的 (可参见黄冈师范学院学报 2010年第 5期拙作《黄州故城考》)。迁城后东坡地名已晦,西坡除明代方志外更无人提起。

一、东坡遗址的不同说法,它肯定不在宋城内也不在宋城东而在宋城之北

谪居黄州时是苏轼思想升华嬗变形成诗文创作的一个巅峰期。分析苏轼在黄州思想演变的环境、注释苏轼诗文,很难绕过苏轼以之为号的东坡之地在何处的问题。古今注东坡者大致分为两大类:一类流于过份笼统而不确定;另一类虽诠释得较具体,但在大的方位有误。前者如《辞海》东坡条曰:“东坡,地名。在湖北黄冈东。北宋元丰年间苏轼谪黄州居此,自号东坡居士。”但人们弄不明白:“黄冈东”究竟东至何处?另一类注者大多以明代黄州城作参照物来推断东坡的具体位置:如言“东坡在黄州龙王山和黄冈师专校区附近一带”(见《苏轼黄州诗文评注》华中师大出版社1992年版);或曰“东坡应在浙江商城一带”,或曰“东坡约在黄冈日报社区”(分别见 2009年黄冈日报 8月 5日与 9月 23日的两篇文章)。近年来又新起一说:指东坡在宋代州城中。暂且撇开以上种种说法,先让我们看看苏轼本人及宋代人是怎么记述东坡与雪堂吧!

(一 )苏轼《黄泥坂词 》最权威 ,词曰:“出临皋而东骛兮,并丛祠而北转。走雪堂之坡陂兮,历黄泥之长坂。”(见《黄州府志》所收)

(二)陆游《入蜀记 》(1771年 )云:“十八日。哺时至黄州…泊临皋亭。……十九日早,游东坡。自州门而东,冈垄高下至东坡则地势平旷开豁。东起一垄颇高……西南一堂颇雄,四壁皆画雪,堂中有苏公像…是为雪堂。……又有四望亭正与雪堂相值,在高阜上。览观江山为一郡之最。”[1](P112-113)

(三 )范成大《吴船录 》(1777年 )云:“郡东山垄重复中有平地,四向皆有小冈环绕之。东坡卜居时…作雪堂,故稍宏壮。堂东小屋榜曰东坡,堂前…对面高坡上新作小亭曰高寒…亦登临不凡处。”[1](P288)

据陆、范二人游黄州时的描述,东坡的地形地貌必须是:州衙之东山岗起伏中的一块开豁的平地,四周均有小山岗环绕 (下简称东坡必要条件A)。苏轼《黄泥坂词》叙述自己从寓所临皋亭到东坡雪堂的具体路径最有说服力。词中“并”字历来引用者或失注或错诂。其实并通屏、摒也。这儿作撇开讲。这段词译成现代话是说:苏轼从南城门外临皋亭出发,先往东走,绕过荒草丛中的寺庙再北转,经历了黄泥长坂便到达雪堂所在之东坡。足见苏轼一直在城外小路上行走並没有进城。正由于东坡在城外,从临皋到雪堂也根本不用进城!假如东坡在城内,苏轼为何不走好走得多、近得多的路——就近进临皋亭稍北的南城门往北行即可,又何须东骛、北转、历长坂绕这么大的圈子呢?足见东坡雪堂不在宋城内。陆游之记亦可佐证此事:陆游 18日船泊临皋亭,当晚必宿于临皋驿館。“十九日早游东坡”,其路径:“自州门而东,冈垄高下至东坡。”此处州门必然是与临皋驿館鄰近的宋城南门。(有人硬说这是进西门往东走,还有人说是出东门而行,都是无稽之说!)陆游十九日早是以南城门为参照物往东走,与苏轼出临皋而东骛的路向、路径基本一致,不过陆记简略未言及北转与走黄泥长坂路,只是说从州门出发经过起伏的山冈而达东坡。《黄州故城考》已考明北倚山岗的宋城主城区位于滨江平地,至东坡的起伏山冈显然在宋城之北。可见陆游与苏轼所述一样,到东坡雪堂根本没有进城!有人引用苏轼与子安兄、与杨元素两封信分别提到的“近于城中得荒地十数亩躬耕其中”、“近于城中葺一荒园手种菜果以自娱”以证成东坡在宋城内。古人云孤证不立。这里虽比孤证多一证,但在众多的反证下仍不足以成立!《苕溪漁隐丛话后集》卷 28早言“东坡云:世之蓄某诗文多矣。率真伪相半、又多为俗子所改窜,读之使人不平”;又如《四库全书总目》卷 154亦言“轼集风行海内,传刻日多而紊乱愈甚”。将上引两信与《东坡八首并序》所称“为余郡中请故营地数十亩使得躬耕其中”相对照,两信中的城字很可能是在传刻中由郡字所改窜!何况前信文中谬误非一处,其“十数”明显是“数十”二字误倒!其实苏轼《东坡》诗云“雨洗东坡月色新,市人行尽野人行”(雄译:雨后月夜的东坡,城市居民都回去了只有乡野之人行走),已指示东坡在城外都野之地。绍兴进士赵和仲的《雪夜黄州城下》诗就有“黄州城下东坡路”之说,诗中“城下”显然指城外不远处。可见距苏轼去世仅 30年的南宋初人就已确指通向东坡之路在黄州城外!至于城外何方,从上引《黄泥坂词》看,苏轼从临皋东骛后经“北转”才达东坡,所以东坡不在宋城之东而在宋城之北!

二、东坡在明府城中的位置及其外延的演变和它得名的由来

由于明初改建黄州城时已把宋代城北的大片土地围入了新城中,故而东坡很可能被围进了明城之中!东坡究竟被围进了明城之中还是在明城之东?上举注家所指三处东坡故址:黄冈师专、浙江商城、黄冈日报社均在明城东,但这三处都与陸、范确定的东坡必要条件 A相抵牾,非是。我们不能以前人极粗糙的示意图或指地不明的另言碎语为根据,再加上近世注家“东坡当在城东”的想当然来下结论。我们必须尊重历史,除了要考查苏轼与宋人的记述外,还需要全面搜集明代地方志关于改筑黄州城及其涉东坡雪堂位置的记载,作系统地考查与研究!万幸,记载有黄州明初筑城情况最早的地方志—明代中期之初弘治十四年即公元 1501年刻印的《黄州府志》尚存[2],它上距黄州明城最后完工的永乐六年 (1409年)不到百年。我们岂能视而不见该《志》一系列关于东坡被围入了新筑城中、雪堂故址在明城内的明确记载!这类记载甚多,今摘引其中七项条文如下:

(1)“洪武元年指挥使黄荣移筑今城……以易旧城”(2)“西坡:今府卫治是也。洪武元年移筑城于此,围东、西二坡,皆在其内。”(3)“雪堂 :在府城内东南百步。宋苏子瞻谪居黄三年,故人马正卿为守,以故营地数十亩与之,是为东坡。以大雪中筑室为雪堂。……洪武戊申 (雄按:即洪武元年)移筑城,遂围旧址在内,建今县学,[洗](即)墨池、古梅旁建东坡祠。”(4)“黄冈县儒学:在府城东南高处。即苏子瞻所居东坡雪堂故址”。(5)“东坡故居:在今县学东,宋元丰三年苏轼得此……立雪堂居之,自号东坡居士。”(6)“东坡祠:原在郭内,旧县学东坡下……有洗墨池尚在。后人思之为建祠一所。”(7)“洗墨池:在府城内,县学前东坡故〔居〕(址)旁。”上述七条形成了完整的证据链,证明了:㈠东坡在明初筑新城易旧城时已围入新城中了!㈡明初的县学就建在黄州城郭内东南高处的雪堂故址上;㈢东坡故居即雪堂在县学东侧,洗墨池在其旁。后人在此旧县学处的东坡下建东坡祠一所。以上证据及其结论是任何考查东坡及雪堂故址者所不能迴避的!明初府学、县学之址可不是随意选的,而是分别建在宋代河东书院、东坡书院 (即雪堂书院)故址上的!

《府志》所说的西坡,现位于老县委大院、区人武部这一片高耸的岗地。《故城考》已考定这里正是宋州衙所在地。下西坡往东南百余步翻过鼓楼岗即出现好几十亩的开阔盆地即故营地。这就是说:东坡、西坡是以鼓楼岗为基准划分的:本来此岗东南之坡为东坡,岗西北之坡为西坡。不过自苏轼起东坡的外延有所扩大,人们便把东坡东侧的故营地及周边好几十亩平地一并称为东坡!例如苏轼往把自已开荒几十亩故营地称为“余躬耕于东坡”,南宋陸游与范成大亦把坡下开豁平地一并称为东坡。西坡的外延也略向西转移,至少从明代起人们便把距鼓楼岗南段西侧坡下约三十米外的高阜称之为西坡 (其实是鼓楼岗西侧支岗之坡)!鼓楼岗是清代至 20世纪六十年代居民的称呼,弘治《府志》则称其为黄冈山。《志》曰:“黄冈山在府城,南度濠堑,緜亘而行。…其北则接一字门西之山顶,溯县学、…军储仓冈而来。”查该《志》及卷首黄州府城示意图即知:军储仓冈即今赤壁宾馆西侧城岗;县学距府城南城墙不远;“一字门西之山顶”即一字门西侧今市商业局后之高岗,四望亭、培风亭曾先后建于此处。可见黄冈山主体在府城内,它是贯穿明代黄州府城南北并跨越南城濠的一条大岗。此岗在 20世纪 60年代初尚清楚可见,此后许多处被降坡 1—6米或被铲断、削平,现很难辨其走向了。本人据建囯初期所见用今天的地名来说:原名黄冈山的鼓楼岗,北起今赤壁宾馆西侧城岗 (明、清时的军储仓均在此),其平缓的岗顶大致沿阮家凉亭、王三巷之东侧南下 (另有一支岗,由赤壁宾舘大门往西南过老看守所伸向原县委大院即西坡止),穿胜利街 (明代鼓楼正沿岗跨街而设)、过古楼岗宾館,再折向西南过胜利街派出所、区粮食局、区建行宿舍楼 (其楼下为印刷厂)而抵一字门西边的南城岗并越城濠南去。东坡即在此主岗之东。其范围大致上:以中心菜场北之东西延长线为北界;以南城岗为南界;东起市一医院门前的考棚街;其西紧靠鼓楼岗南段即十八坡顶至十三坡顶一线,其内有好几十亩平地。陆游所说“东起一垄颇高”处即市一医院后耸起的东城岗;陆游称其“正与雪堂相值”的高阜亦即范成大所说的“堂前…对面高坡”即南城岗,也就是府志所说的“一字门西之山顶”;其北坡较低 (盖为明清时城中心的建设降坡所致)北延不到半里即北城岗。总之东坡四周均有小山岗环绕,州衙在其西。这与陆、范二人所描绘的地形地貌条件 A完完全全吻合!此外,年过花甲的黄州本乡人都知道中心菜场原叫“箭道”,为明清演兵练箭处,与苏轼躬耕的“故营地”系一脉相承。毫无疑问,东坡应该在此处!

三、东坡雪堂的遗址

至于苏轼在东坡所建雪堂,据《弘志府志》所收乡邦文献记载:雪堂原居早在宋徽宗崇宁元年已毁,之后屡毁屡建。上引陸、范所见的雪堂已非原堂而是在故址上重建的。元代时连重建的雪堂也全毁了。明代初东坡被围进了新城后,乡人在雪堂故址处建县学 (又称县儒学)与东坡祠。颓坏后为民房挤占,百余年至弘治十年 (1498年)时雪堂故址“仅存地丈余”(见前引《复苏公旧蹟记》)。稍后,东坡祠于弘治十二年迁往西坡府衙附近,县学于正德十年 (1515年)迁往东门内军器局东废地即今市实验小学内,雪堂故址只剩下洗墨池了。虽然清康熙黄州通判宋荦曾在此疏浚过洗墨池、修建过宋贤祠,旋废。经历了明、清、民国、新中国四代近五百年城市建设,地貌环境已大变样,今日很难指出雪堂原址的准确位置。勉强为之:首先确定明初县学或曰“县儒学”所在地在市商业局后院即第二、三栋楼处。此处在鼓楼岗南段东侧坡上即在本来意义的东坡上,为明府城内东南高处;其次可定县学的东侧即今市商业局东部前当为东坡雪堂故址所在地。这儿距西坡上的府衙约百余步。其西、其南、其东、其北半里均有高阜,此处凹如盆底。故而苏轼称:“苏子得废园于东坡之胁(丁永淮注:即东坡的凹入处)…作堂焉,号其正曰雪堂”[3](P309)。

有些同志把东坡的大方位固定在青云街与考棚街之间,不错。可惜由于来黄州太晚未曾目睹故弄不明白鼓楼岗的具体走向而定位不准,把占上了鼓楼岗南段十八坡顶至十三坡顶的胜利街派出所、市烟草局甚至把岗顶之西的市艺校误定为东坡和明县学,明显与陆、范确定的东坡必要条件A相背离——只能在岗坡之东而不能在岗西或岗顶,应略加移正。

另外有两点值得指出:1.《弘志府志》卷首所载府城图所标出的“雪堂”,当系弘治十二年在府衙附近新建的东坡祠而非雪堂原址,图中在府城东南部标名的东坡祠则是明初建在雪堂故址上的;2.弘志《府志》与光绪《府志》卷首所载的两种府城示意图,分别在府城东南标出了“洗墨池”。据上引《府志》条文 (6)言:洗墨池在东坡故居旁,也印证了雪堂遗址应该在本文所指处。

[1]宋人长江游记[M].春风文艺出版社,1987.

[2]黄州府志[M].上海古籍书店,1965年据天一阁所藏明弘治刻本影印 (四册装)。

[3]丁永淮,等.苏东坡黄州作品全编 [M].武汉:武汉出版社,1996.

K244

A

1003-8078(2011)02-008-03

2011-02-23

10.3969/j.issn.1003-8078.2011.02.03

梁敢雄 (1945-),男,湖北黄冈人,鄂东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 张吉兵

猜你喜欢

西坡鼓楼黄冈
黄冈师范学院美术学院作品选登
西坡
待客
黄冈师范学院美术作品选登
黄冈师范学院美术学院写生作品选登
黄冈师范学院书法作品选登
鼓楼颂
鼓楼颂
Land of the Dong Minority
倒春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