柱状加点状注射配合肛门紧缩术治疗直肠脱垂
2011-08-15雷雨李凌琳
雷雨 李凌琳
(四川省攀枝花市中西医结合医院 攀枝花617000)
笔者自1987年以来采用精制消痔灵行直肠黏膜下柱状加点状硬化注射,配合肛门紧缩术治疗直肠脱垂,结果一次治愈29例,占93.5%,其中2例于术后3~6个月因大便秘结发生直肠黏膜轻度脱出,再次用消痔灵在直肠黏膜下行柱状注射后痊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31例,其中男9例,女22例;年龄19~61岁,平均年龄为42.7岁;病史最长者39年,最短者5.5年;脱出肛门直肠最小者6.5 cm×4.8 cm,最大者24 cm×16 cm。
1.2 治疗方法
1.2.1 术前准备 (1)常规检查患者全身情况、直肠脱出长度及肛门松弛情况、肛门括约肌功能。(2)化验血、尿、便三大常规及肝功、肾功、血糖、出凝血时间(2002年起改为凝血酶原时间),并做心电图、X线胸片、B超等检查。(3)术前3 d开始进流质饮食,12 h禁食,4 h禁水;术前3 d做肠道准备,给予庆大霉素16万单位每日一次口服,甲硝唑0.4 g每日三次口服。术前晚用番泻叶20 g泡服,术晨用温盐水行清洁灌肠,并做好会阴部及肛周皮肤准备,于术前半小时留置导尿管。
1.2.2 手术步骤 (1)腰俞麻醉成功后,嘱患者取头低截石位卧于手术台,稍加腹压使直肠脱出肛外,碘伏常规消毒术野,甲硝唑液清洗直肠黏膜后,用1%利多卡因与精制消痔灵配成1:1消痔灵硬化剂,以7号注射长针头分别在2、6、9点位脱出的直肠肌层下柱状均匀注入各10 mL,再于各柱状注射间黏膜下做点状硬化注射,各注射点距离相互交错,每点注射1:1消痔灵硬化剂0.2 mL,总量为10 mL,注射完毕,将脱出黏膜完全复位后,再于3、7、11点距肛缘1.5 cm处分别刺入直肠黏膜与肌层之间,从脱垂的最高点由内向外柱状均匀注入1:1消痔灵硬化剂各10 mL。(2)于6点位肛缘至齿线处“V”型切开皮肤、皮下并切断部分内外括约肌,7号丝线将皮肤、皮下、内外括约肌断端行间断全层缝合3~4针,使肛门能容纳两指,其直径约3 cm。术毕用塔形纱布压迫包扎。
1.2.3 术后处理 (1)一般治疗:嘱患者适当卧床休息避免剧烈活动。术后前3 d流质饮食,控制大便2~3 d,3 d后给予普食,但应忌饮酒和食辛辣燥食物,多吃粗纤维蔬菜及水果,保持大便通畅软化,最好每日排便一次,肛门缝合线根据情况5~7 d拆除。(2)预防感染:给予头孢类加喹诺酮或甲硝唑静滴,每日一次,连用5 d。(3)中医中药:补中益气汤(加减)连用10 d,每日1剂,早中晚分服;每次便后即用枯朴促愈汤(我科院内中药制剂)坐浴15~20 min,再给予速效痔疮膏局部换药。
2 结果
2.1 疗效 本组全部治愈,其中一次性治疗成功29例,占93.5%,两次硬化剂加强柱状注射2例,住院天数10~22 d,平均为12.5 d。术后随访,1例在术后86 d、1例在术后6个月因大便秘结发生直肠黏膜轻度脱出,均及时予以消痔灵硬化剂黏膜下柱状注射后痊愈,其中1例稀便时控制功能欠佳,其余均无复发。
2.2 典型病例 患者,女,75岁,因直肠反复脱出39年伴大便不完全失禁3年就诊。患者系经产妇,孕7产5,于39年前产第三胎后开始出现排便时直肠脱出,始如鸡蛋大小,便后用手轻托可还纳,以后因怀孕生产次数增加而致直肠脱出加剧,3年前出现行走、咳嗽、稍使重力即脱出,且经常有稀大便自行溢出。查体:下蹲位稍加腹压直肠及部分乙状结肠即从肛门口脱出,约24 cm×16 cm,呈球状,黏膜呈暗红色,肛指检查肛门可轻松容纳四指,括约肌明显松弛,收缩无力。诊断为重度直肠脱垂。入院后行术前常规检查,确定无手术禁忌证,经术前准备后,在腰俞麻醉下行直肠黏膜下柱状加点状硬化剂注射及肛门紧缩术,术后予以抗炎、口服补中益气汤及对症治疗,术后第3天排便,便时直肠未再脱出,住院13 d伤口痊愈,随访至今未再复发。
3 讨论
直肠脱垂多由于营养不良、身体虚弱、中气不足而发病,反复脱出久之使肛提肌、骨盆底部肌群及肛门松弛而加重病情。笔者用1:1消痔灵硬化剂于脱垂之直肠黏膜与肌层间作柱状加点状注射,使其产生无菌性炎症,组织萎缩,形成纤维化粘连而固定直肠不外脱;肛门紧缩术加强了在肛门括约肌松弛的情况下肛门括约肌及肛管对直肠的支持作用;口服中药补中益气汤可达到补中益气、升阳举陷作用。笔者应用硬化剂注射、肛门紧缩及口服中药治疗直肠脱垂简单、创伤小、疗效佳,适用于基层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