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把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

2011-08-15王玖姣

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年3期
关键词:关键时期小康社会建设

王玖姣

(中央党校科社教研部,北京100091)

把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

王玖姣

(中央党校科社教研部,北京100091)

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十二五’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这个定位高屋建瓴,有着特指的时代内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时间已走过一半,虽然GDP总量已居于世界第二,但新阶段发展中出现的问题也愈加突出。在“十二五”开局之年冷静分析,审时度势,深刻把握这个“关键时期”,对我们在建设中保持清醒头脑,找到解决问题路径有着重要意义。

把脉;小康社会;关键时期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开篇指出:“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1]这是党对“十二五”高屋建瓴的定位和认识。正确理解和把握“关键时期”,将关系到能否胜利完成“十二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也将直接影响和决定我们能否实现十六大提出的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任务目标。

一、回溯“十一五”时期的发展理念

从科学发展观提出的现实依据和贯彻任务来看,“十一五”时期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是显而易见的。我国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经济快速发展,但快速发展中的问题也日益凸显。正如美国著名新马克思主义者戴维·哈维(David Harvey)在其《后现代的状况》(The Condition ofPostmodernity一书里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时空压缩”(Time-space compression)),它所反映的是世界全球化进程中的时空特征。即发展中国家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走过发达国家较长历史时期走过的历程,时间和空间似乎出现了压缩。时空压缩的结果会带来成就和问题双重效应。我国在时空压缩方面的效应非常明显。著名科学家、诺贝尔物理奖得主杨振宁教授就指出,中国今天正在把西方三个世纪以来工业革命所带来的社会发展,压缩到半个世纪里面。发展的正效应即成就前所未有,负效应即问题也前所未有。农民失地、工人失业、社会失稳、生态失常等问题集中涌来。如此走下去,社会难以承受,人民难以认同,资源难以支撑,环境难以容纳,中国的发展走不远,也走不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更是难以实现。

国内外发展形势和我国发展阶段的新特征要求我们必须转变发展理念,创新发展模式,破解发展难题,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十六届三中全会强调“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发展,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体制保障。”同时明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2]。十六届五中全会强调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十一五”是科学发展观提出后的第一个五年规划,说明我们认识到发展是硬道理,而科学发展将是必由之路。

由此可以看出,党和政府已把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着眼点向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轨道上扭转。如今,“十一五”已收官,“十二五”规划宏图已描画,并已开局。如何冷静应对,把握承前启后的关键,为实现全面小康社会打下健康而又坚实的基础,再一次考验着党和政府的智慧与魄力。

二、把脉“十二五”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所在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已在党的领导下风风火火走过了十年,“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也已在“十一五”时期响亮地喊出。时空压缩的表现是愈加明显:一方面GDP已超过日本跃居世界第二。虽然针对GDP争议颇大,但发展成就是不容否定的。另一方面时空压缩产生的问题更加严峻,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社会矛盾明显增多。解铃还须系铃人,问题由发展而来,还要靠发展解决。关键是怎么发展,用什么理念来发展。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把这一时期的主题定为科学发展,主线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鉴此,“十二五”的关键已凸显。

1、从时空方位上认识“关键时期”

深刻认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首先要把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以及“十二五”时期所处的时空方位。这是确保今后五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能否顺利完成的重要前提。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新“三步走”战略中的第二步目标。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建设经验的丰富和视野眼光的更新,我国发展目标日益明确。中国现代化进入扬帆前进的新时期。20世纪80年代,我党提出了“温饱—小康—现代化”的中国特色现代化发展战略。“三步走”战略的前两步已于2000年底如期实现。1997年,党的十五大报告根据“三步走”的战略和当时经济社会发展的情况,提出了新的“三步走”战略,即“展望新的世纪,我们的目标是,第一个十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二零零零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经过十年的努力,到建党一百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世纪中叶建国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3]十六大又明确提出要在21世纪的头二十年实现全面小康。

如今21世纪的前十年已如白驹过溪,眨眼逝去。新“三步走”的第二步已踏上征程。对于2020年全面实现小康社会,仅剩下最后10年时间。新“三步走”的第一步走得稳健而富有成效。但我们还必须清醒认识到,建成全面惠及十几亿人口的小康社会的巨大成功还存在着不确定性。这个战略性目标虽然已胜利在望,但唯物史观认为,任何事物都有着它自身的发展道路,不可能一蹴而就,它的实现需要继承性和渐进性。与此同时,时间非常有限,在这极其珍贵和关键的有限时间内,必须既要看到取得的伟大成就,又要十分清醒地看到现阶段的问题与难题,从而将时间更充分有效地利用起来。“十二五”时期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中后期,是一个承接与发展、延续与牢固的关键时期。

2、从目标任务层面透视“关键时期”

在十六大确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党的十七大对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增强发展协调性、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加强文化建设、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和建设生态文明等。这就是说随着世界各国的发展,不仅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的指标要求更高了,特别重要的是发展要均衡。“十一五”时期,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克服汶川大地震等严重自然灾害带来的重重困难,实现了国民经济新的跨越式发展。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都取得了重大进展。但发展失衡问题已日益凸显,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党在十三大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路线。在这个路线的指引下,我国经济实现了腾飞。但同时出现了社会结构失衡、社会管理滞后、社会体制不完善等问题,社会建设短板现象非常突出。长此以往,经济将会失去社会的土壤而无法发展,更不要说腾飞了。

二是国富与民富不协调。我国经过32年的改革开放,经济实现了令人欣喜的高速增长,经济总量位居全球第二。但从人均角度看,全球排在第105位左右。同时社会保障不力,居民消费不足等“民富”问题也较为突出。民语道:大河有水小河满,大河没水小河干。但从另一个角度说也应该是真理:小河有水大河满,小河没水大河干。大河与小河,国富与民富,存在着类似的辩证关系。

三是收入分配的不协调。城乡之间、东中西部之间、个人与个人之间发展不均衡,收入差距愈来愈大。从城乡之间差距来看,我国是3.3:1,大大超过世界上大约2:1的一般水平。世界银行测算的我国经济系数是0.5,已远远超出警戒线的0.4。这显然与全面小康是背道而驰的,也是违背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

3、从时势角度来权衡“关键时期”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世情、国情继续发生深刻变化,我们要综合冷静判断国际环境和国内形势,并审时度势,在科学发展中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动适应环境变化,从而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国际国内环境。当今,和平、发展、合作仍然是时代潮流,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世界经济政治格局出现新变化,全球经济分工新定位正在演变过程中。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我国在国际分工中的方位正在提升。面对世界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形势,《建议》指出我们要“把握好在全球经济分工中的新定位”[4]。同时我们看到,作为一个东方大国崛起的中国,改变了一超多强的世界格局,这就自然会引起国际上反华势力的抵制,甚至诋毁。“中国威胁论”以各种形式甚嚣尘上,更有甚者,某些国家的反华势力还用炫耀武力的方式对我国核心利益造成威胁。从国内情况看,经济持续上升,社会大局保持稳定。同时,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

“发展方式”的转型期。从1953年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至今,我国社会先后经历了两次意义重大的转型。先是1956年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我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进入社会主义社会,这是一次“社会制度”的巨大转型。第二次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经过三十年多年的改革开放,逐步摆脱计划经济的束缚,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是“经济体制”的大转型。

在发展方式上,我国“九五”计划首次提出“积极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依靠经济体制改革,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降低消耗、增加效益的企业经营机制”[5]。2007年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课题。2008年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冲击。为了提高应对国际风险的能力,同时为了减轻资源环境带来的压力,“十二五”规划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主线。这标志着从“十二五”规划起,我国将要经历第三次历史性转型,即由粗放式发展向集约式发展的转变,这是“发展方式”的巨大转型。于是有专家认为,这将是是中国从一个低中等收入国家进入了中等收入国家的门槛。这个转型主要开始于经济领域,但会辐射并推动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等各个领域,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再上一个新台阶。

三、“关键时期”要尽力做好的几个重点

1、进一步解放思想是解决问题的前提

解放思想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它将随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践活动不断提高发展。改革开放30多年来,经济的发展驶行在快车道上。但发展的不均衡、不协调、不可持续性也凸现出来。党和政府已开始扭转和改变这种状况,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实施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等发展战略。

但是,发展中见物不见人,见数字不见人的观念仍很有市场。“十二五”规划建议公布之后,不少省市自治区提出了5年内GDP翻一番的目标,但在提高人们生活水平、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的目标任务就很宽泛。这种发展观念不改变,思想不解放,发展就会离人民渐行渐远,从而构成发展的离心力。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思想一定要深入领会,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只有思想解放了,才能把理念贯彻到发展过程中去。

2、加强和创新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刻不容缓

经济建设成果累累,已是不争的事实。但在这世人瞩目的繁荣背后,出现了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滞后的不谐之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新问题、新矛盾不断涌现,这就亟需加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事业的建设,还要推进社会体制、社会政策、社会理念的改革和创新。

“十二五”规划的指标中把经济增长与人民的生活改善明确挂起钩来,以及胡锦涛总书记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讲话都可以雄辩的证明,中国正以坚定的步伐走向以民生为重点的健康社会。通过不断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摸索社会管理的规律,制定有效地社会管理体制和机制,落实可行的社会政策,以确保经济社会发展协调、发展成果有人民共享。

3、调整税收杠杆是直接有效的手段

以上已经指出,我国的发展极不均衡。四大差距,即城乡之间、区域之间、部门与部门之间、个人与个人之间的距离越拉越远。但是,要求2020年实现的全面小康是真正均衡的水平,而不是被平均的水平。

针对这种问题,最直接有效的办法是调整税收杠杆的作用力。财税改革将是今后一段时间的改革重点,用税率调节和税收优惠政策扶持相关地区、产业、群体。同时加大对收入分配的调整力度,使资金和人才向急需要的地区流动,以促进均衡发展,稳步地向全面小康社会迈进。

[1]《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2010年,新华社北京10月18日电。

[2]《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公报》, 2003年10月14日。

[3]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M〕上册,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第4页。

[4]《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2010年,新华社北京10月18日电。

[5] 《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建议》,1995年,新华社北京9月28日电。

Diagnose the Well-off Society's Critical Period

WANG Jiu-jiao
(The Central PartySchool,Beijin 100091)

The fifth session ofthe 17th proposed that"the 12th five-year plan"period is the critical period ofcomprehensive construction well-offsociety.The comprehensive construction well-off society's time has passed through half.Although GDP ranks second in the world,the new stage outstanding problemis unbalanced development.toanalysis understandingofthe"critical period"calmly,tostayawake in construction and tofind solutions toproblems are veryimportant.

diagnose;the well-offsociety;the critical period

B031

A

1671-5004(2011) 03-0014-02

2011-4-28

王玖姣,女,河南省平顶山市人,中央党校博士生,研究方向: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猜你喜欢

关键时期小康社会建设
《 2020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浅谈如何激发小学生田径训练的兴趣
凝聚三秦巾帼力量 决胜全面小康社会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有效分析小学数学学习特点对于教学的影响之处
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阶段的区域电力消费问题研究
为小康社会提供健康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