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拟理肝汤治疗皮肤瘙痒症
2011-08-15马志平
马志平
皮肤瘙痒症是一种以自觉皮肤瘙痒、无原发损害的常见皮肤病,可以发生于皮肤的任何部位,以四肢、躯干多见,发作时间不定,一般入夜较甚。临床表现轻则皮肤瘙痒、干燥、脱屑,重则引起失眠、食欲减退,同时伴抓痕、血痂、皮肤增厚、色素沉着及苔藓样等改变,皮肤破损后发生感染、化脓、溃疡等。瘙痒大多无定时,短的几分种到十几分钟,长的多达数小时,多数人入夜加剧,有时甚至通宵难眠。皮肤瘙痒症是一种与季节、天气冷热变化、机体代谢变化有密切关系的皮肤病。
现代医学认为该症属于神经性功能障碍,是一种皮肤神经官能症疾患。中医认为“诸痒皆属于风,属于虚”,《外科证治全书》将其称为“痒风”,并较为详细地描述了其临床表现:“遍身瘙痒,并无疮疖,搔之不止”。历代医家对该证多从风湿蕴阻、风热、血虚风燥三个方面进行辨证论治。笔者通过长期临床治疗还发现,此证型多肝郁且阴虚,临床除见皮肤瘙痒外,多伴有情志抑郁、多怒、胸胁胀闷、口苦、善太息等,常因情绪波动导致病情反复或加重。有相当一部分患者的发病与情绪密切相关,故自拟“理肝汤”进行治疗,效果满意。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08年1月至2011年1月大同市中医院中医科门诊患者8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治疗组男性22例,女性18例,年龄23~75岁,平均65.7岁,病程5个月~10年,平均4.9年。对照组男性21例,女性19例,年龄21~77岁,平均66.0岁,病程4个月~9年,平均4.8年。所有患者均符合皮肤瘙痒症中西医诊断标准[1],临床证见仅有皮肤瘙痒而无原发皮损,瘙痒有一定的规律性,轻重不一,受多种因素影响,反复搔抓可有继发性皮损,如抓痕、血痂、苔藓样变及色素沉着,部分患者可合并神经衰弱,排除心脑血管、肝、肾和造血系统等原发性疾病患者、精神病患者及嗜酒者。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病情轻重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均给予西医常规治疗,a)抗组胺类药物治疗;b)给予10%葡萄糖酸钙20mL,维生素C 2 g加入5%葡萄糖溶液静脉点滴;c)外用炉甘石洗剂、皮质激素软膏等。治疗组在西医治疗方法的基础上,配合中药理肝汤内服。理肝汤药物组成:柴胡10 g,当归10 g,生白芍15 g,茯苓15 g,香附12 g,生地黄15 g,川楝子15 g,白藓皮20 g,白茅根30 g,紫草10 g,白蒺藜12 g,甘草6 g。水煎服,分早晚饭后温服。随证加减:伴有五心烦热者加地骨皮、女贞子,清泻虚热;伴有皮肤干燥者加熟地、制首乌、杏仁,滋养阴血,柔润肌肤;伴有心烦失眠者加酸枣仁、炙远志,茯苓易茯神,滋养阴血安神;皮肤瘙痒甚者加白藓皮、丹皮、白蒺藜、乌蛇,搜风止痒。
2 结果
2.1 疗效评定标准
参照《实用中西医结合诊断治疗学》中皮肤瘙痒症的疗效评定标准[2]。痊愈:瘙痒及皮肤继发性损害(抓痕、血痂、皮肤粗糙)消失;好转:瘙痒减轻,继发性损害消退80%以上;无效:瘙痒无减轻,继发性损害消退不足20%。
2.2 治疗结果
治疗组痊愈 22例,占55.0%;好转 13例,占32.5%;无效5例,占12.5%;总有效率为87.5%。对照组痊愈13例,占32.5%;好转14例,占35.0%;无效13例,占32.5%;总有效率为67.5%。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典型病例
陈某,女,42岁,2010年7月初就诊,患者自诉皮肤瘙痒2年余。每遇情绪不佳时发作加重,午后和入夜加剧,同样伴有五心烦热、急躁易怒、乳房胀痛,舌红苔少,脉弦细,辩证属阴虚肝郁皮肤瘙痒证。治疗以理气解郁、养阴清热为主,佐以柔肝止痒。方用理肝汤加减:柴胡10 g,当归10 g,生白芍15 g,茯苓15 g,香附12 g,生地黄15 g,川楝子15 g,白藓皮20 g,白茅根30 g,紫草10 g,甘草6 g,白蒺藜12 g,水煎服,分早晚饭后温服,先予6剂。
二诊:服药后瘙痒减轻,烦躁易怒有所改善。继上方加地骨皮15 g,服6剂,姜3片为引,以防苦寒伤胃。
三诊:继服上方后瘙痒大减,夜睡已能达旦,只因时常抓挠后皮损较甚。上方去白茅根加生山楂30 g,赤芍15 g,以助修复皮损,余不变,继服6剂,姜3片为引。
四诊:继服上方后,瘙痒基本控制,情绪稳定,特别是月经前后乳房不再胀痛,皮损恢复,即上方加调理脾胃之剂,服6剂停,后随访未复发。
4 讨论
中医认为皮肤瘙痒症多因血虚肝旺、生风生燥、肌肤失养所致。古人所言:“风胜则痒,无风不作痒”、《千金方》中“痒症不一,血虚皮肤燥痒者,宜四物汤加防风”即强调了养血滋阴治疗此病的重要作用。肝藏血而为风木之脏,肝血虚少,不能濡润肌肤则皮肤干燥脱屑,血虚动风则瘙痒不止。“肝为刚脏”,“以柔为用”,“肝属风木,性动而急”。另外,肝主藏血,其体为阴;肝主疏泄,调畅气机,性喜条达而恶抑郁,其用为阳,故治以疏肝理气解郁、养阴柔肝之法。方中柴胡、川楝子、香附疏肝理气解郁;当归、生白芍养血柔肝;白疾藜善行血分,舒肝解郁;白藓皮清热燥湿,解毒止痒;茯苓健脾渗湿;生地黄甘寒清热养阴凉血;白茅根凉血清热;紫草凉血活血。甘草甘平调和诸药。《内经》:“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整个组方的功效体现出疏肝理气解郁、养阴柔肝之法,行中有补,补而不滞,疏中有清,疏柔相宜,使肝脏条达之性发挥正常,促使气机畅达,营卫调和,血有所藏,气血充盈,肌肤得以濡润滋养,血行风灭,瘙痒自止,故临床应用于皮肤瘙痒症取得良好效果。
[1] 赵 辨.临床皮肤病学[M].2版.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2] 陈贵廷,杨思树.实用中西医结合诊断治疗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