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四化两型”加快推进资源型城市转型
2011-08-15黄永香
黄永香
(娄底行政学院,湖南 娄底 417000)
2010年8月,湖南省出台了《关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进“两型社会”建设的决定》,作出了推进“四化两型”建设的战略部署,为资源型城市转型提供了新的途径。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资源型城市作为工业化的主要阵地,转型发展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
一、娄底市推进资源型城市转型依然任重道远
国家发改委2006年出台的《中部老工业基地政策支持研究课题总报告》中,将娄底列为中部六省35个老工业基地之一,定性为资源型老工业基地城市。近年来,娄底致力于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推进资源型城市转型。通过适时调整发展战略,转换工作思路,收到了一定成效,但任务仍然艰巨,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工业主导作用日益增强,但结构矛盾十分突出。随着“一化三基”战略的深入实施,娄底工业的基础和优势得到进一步彰显,主导地位更加凸显,但产业结构矛盾仍然十分突出。一是资源型产业比重过大,2009年冶金、能源、建材、化工、机械工业增加值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占比达到84.8%。二是轻重工业比例失调,重工业在规模以上工业中占比达到95%。三是大中小企业结构不合理。大企业不多,中小企业不强,没有形成大中小企业互补配套的发展格局。
2.城镇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但城乡差距仍在拉大。从总体上看,娄底城市化水平仍然比较低,2009年城镇化率仅为35.60%,比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分别低9个百分点、7.6个百分点,居全省第12位。特别是城乡发展的差距仍在继续拉大,从5个县市区的城市化水平看,发展不平衡现象突出,至2009年娄星区高达90.08%,冷水江市为74.17%,但双峰、新化两县分别仅为19.39%、18.26%。从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来看,差距也在不断拉大,农民与城市居民收入之比,从1982年的1:1.6上升到2009年底的1:3.36,2009年,全市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为 13422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为3291元,相差10131元。
3.农业基础地位得到巩固,但瓶颈制约非常明显。娄底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形成了生猪和草食动物、优质稻、中药材、南竹、果蔬等五大产业集群。但农业制约因素也相当突出,经营规模小。种植业方面,集中连片发展、大规模经营生产基地不多。养殖业方面,基本上仍处于家庭经营层次,企业化养殖场为数甚少。加工业方面,大多数停留在作坊式生产档次。产业链条短,竞争能力弱,涉农企业小而辐射力不强,开拓并稳定占有市场的能力严重不足,抗市场风险的能力不强。
4.信息化进程进一步加快,但整体水平依然不高。娄底信息化建设尚处于基础性阶段,信息技术应用不广,实现计算机辅助设计(CAD)技术、计算机集成制造执行系统(CIMS)和集散控制系统(DCS)的企业较少,利用网络开展商务活动的也还不多。信息产业发展较为滞后,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规模不大,缺少大企业,产品市场份额较小,技术水平不高,产业带动作用不强。大多数行业缺乏统一的信息化技术标准、业务流程和服务规范,未形成一套完善的信息化管理制度。信息化人才相对匮乏。无论是企业、还是事业单位、政府部门,信息化人才特别是既懂业务管理,又懂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缺乏,“信息化技术力量薄弱”是突出问题。
二、以“四化两型”建设引领推进娄底资源型城市转型
立足实际,娄底必须以“四化两型”建设为引领,抢抓机遇,借鉴经验,克服困难,加快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和信息化步伐,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实现成功转型。
(一)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壮大产业支撑
新型工业化是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内在要求。要以创新为驱动,以园区和项目为载体,推进融合发展、集聚发展、创新发展和绿色发展,基本构建特色装备与先进制造业基地、新型能源与原材料基地。
1.调整结构,引领产业优化升级。一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实施“质量兴企、名牌强市”战略,促提质升级。推进技术改造,加强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研发,大面积实行产品的更新换代,以品牌化发展带动产业规模扩张与提质增效。让优质要素、优质资源向核心骨干企业集聚,支持龙头企业上市和兼并重组,培育壮大一批百亿企业百亿集团;力推中小企业铺天盖地发展,为大企业集团协作配套。以龙头企业带动和牵引产业集群式发展。严格陶汰落后产能,促节能减排。加大环保技改力度,实行工业区域和企业的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加强管理节能、工程节能、结构节能。二是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把握湖南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主攻方向,结合娄底实际,着力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新材料产业、新能源及电动汽车产业、生物产业、电子信息产业、节能环保产业等7大产业。三是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现代物流业,建设湘中国际物流园、城南商贸物流园等一批以大宗货物仓储、中转、配送为主要功能的物流园区,将娄底打造成较具影响力和辐射力的区域性商贸与物流中心。发展金融服务业,鼓励各类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入驻,发展、规范和引导担保公司,扩大村镇银行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和小额贷款公司的试点范围。发展商务服务业,培育市场交易、财务服务、法律服务和咨询服务业,到2015年基本建成现代商务服务体系。以生产性服务业的有益补充促进工业的全面提升。
2.搭建载体,重点发展产业园区。一要加快建设。把硬件做强,完善产业园区水、电、路、气、通讯、垃圾污水处理等基础和标准厂房建设,为招商引资项目加快落地建设奠定基础,力争“十二五”期间娄底经济开发区晋升为国家级开发区。把软件做优,探索建立开发区政务中心,实行全程代办手续、一个窗口收费、一站式服务,为入园企业提供从申请到建设、投产的全程高效优质服务,全力打造效率园区。力争娄底经济开发区进入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行列,冷水江、涟源和双峰产业园进入省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行列。二要加快集聚。重点在产业延伸、配套,形成集群、簇群上下功夫。促进企业集中,围绕打造“一园一品”特色,形成规模效益,逐步把区外的企业吸引到园区,促进要素集聚,建立园区工业用地滚动储备制度和工业用地地价成本补贴机制,采取更加灵活、务实的人事政策和住房补贴、社会保障、子女就学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吸引紧缺急需的业务骨干和专业优秀人才入驻,将园区打造成各种要素集聚的洼地。促进产业集群,重点抓好市经开区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娄底薄板材料深加工产业园、冷江先进制造产业园、涟源新材料产业园、双峰机械机电制造产业园、新化先进陶瓷产业园、娄星先进电池材料产业园建设,确保主导产业的产值占园区总产值的比重达到50%以上。三要加快招商。突出引大引强,重点引进世界500强、央企、大型民营企业与港台企业等战略投资者,积极引进跨国公司技术中心、设计中心和营销中心。提升引资质量,按照“两型”要求严格项目准入,重点招引能和现有产业联动、互补、共赢的产业和项目,特别是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依靠不断引进大项目,发展大产业,不断壮大园区实力。
3.自主创新,增强产业发展活力。一是推进技术创新。依托娄底现有的技术基础和技术优势,加强与中南大学、湖南大学等省内外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围绕5大产业领域,搭建为国家、省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实验室服务的中试基地、以重大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开发和工程化研究为重点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新产品新工艺产业化开发为重点的企业技术中心的自主创新框架。在进一步提升现有3个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的基础上,鼓励民营企业建设企业技术中心,研究开发一批自主知识产权产品。通过技术创新体系的建设,带动整体创新能力的提升,推动娄底成为依靠自主创新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示范区。二是推进体制创新。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力促企业老板丢掉小农意识,树立新理念,投资新产业,以新的管理模式、新的管理方法、新的管理工具来提高工业企业管理水平。要创新投融资体制,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配套资金”,争取省里在娄底设立1家创业风险投资引导基金,建立中小企业互保联保融资体系,鼓励和支持中小企业充分利用中小板、创业板市场上市融资,推动符合条件的大型企业到国内主板和海外上市。三是推进服务创新。以满足园区内中小企业发展中的共性技术需求为基本宗旨,搭建6个面向5大产业的专业化技术服务平台,即薄板材料新型装备制造产业基地服务平台、科技企业孵化中心、先进陶瓷公共技术与产业化服务平台、新材料产业公共技术与产业化服务平台、农业机电机械公共技术与产业化服务平台、专利信息公共平台。依靠自主创新,全面提高工业企业的竞争力。
(二)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增强承载能力
新的城乡形态是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外在形式。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建设,努力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加快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统筹城乡发展。
1.加快对接融入长株潭,拓展城市发展空间。一要加强规划引领。紧紧围绕“三基地一中心一枢纽”的城市功能定位,加快修编融入长株潭城市群和“两型社会”建设的娄底市城市总体规划。二要加快产业填充。对接长株潭的汽车制造、工程机械、电力机车等产业,将娄底建成湖南专用汽车整车及零部件生产基地。
2.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增强中心城镇的辐射带动作用。一是积极打造区域性中心城市。适度扩大中心城区规模,将娄底打造成为湖南“3+5”城市群承东启西的重要节点城市。二是加快县市城区和重点镇的扩容提质。推进冷水江城市东扩、涟源城市北扩东延战略实施,加快双峰城北新区建设,进一步提升县(市)城区的吸纳、承接和辐射能力。以重点镇和示范镇为突破口,加强小城镇规划、建设和管理,发挥小城镇联结城乡、辐射农村、扩大就业的功能,加快促进农业人口向城市转移。
3.加快城乡统筹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一是促进城乡产业协调发展。促进资源要素向农村流行,以农村产业发展和增值为基础,推动城市资本、技术优势和农村资源优势相结合,促进生产要素在城乡产业间合理流动,推动城乡产业融合,逐步形成城乡分工合理、产业链对接、联动发展的格局,提高农村产业吸纳就业的能力。二是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大农村教育、卫生、文化、交通、通信等公共服务建设的投入,促进城乡社保、教育、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文化公共服务等协调发展。三是促进城乡生态环境协同保护。治理点源污染和面源污染,防止工业及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加快城镇、村庄、庭院绿化步伐,抓好造林绿化、退耕还林、长防林、绿色通道等重点工程,推进中小河流治理、水土保持、石漠化防治等项目建设,尽最大努力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
(三)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夯实发展基础
农业现代化是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基础。要充分发挥农业的传统优势,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多管齐下,全面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
1.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一是培育农业支柱产业。重点发展生猪和草食动物、粮油、果蔬、中药材和南竹“五大产业”,加快建成长株潭农产品的供应基地。二是发展休闲农业。结合乡村旅游富民工程,打造富有特色的农业生产场地、农业产品、农业经营活动、农业自然环境、农村人文资源,供游客观光、采果、体验农作、享受乡土情趣。三是发展农产品品牌。大力开展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申报认证工作,支持同星米业、庆阳牧业、天源高科、卓越粮油、湖南和盛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九龙农业科技公司、德仁农业科技公司等企业加大农产品品牌整合、创建力度,将黑猪、黑牛产业培育成为娄底农业产业化的龙头。
2.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具体做到“五化”,即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产品品牌化、资金项目化、服务信息化。一是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加快组建牧业、米业、特色水果、蔬菜、永丰酱业和林业等产业集团。加大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集群建设力度,形成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集种养加、产供销、内外贸、农科教于一体的企业化运行机制。二是丰富农业产业化模式。积极探索“公司+合作社+农户”、“公司+基地+农户”等农业产业化利益联结机制,促进公司、合作组织、农户多方共赢。三是促进农村土地流转。加快建立健全流转市场和管理服务体系,推行实物计价、定期浮价、入股分红等流转办法,支持种粮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适度规模经营和集约经营。四是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将农民专业合作社办成实现千家万户小规模生产与千变万化大市场有效对接的桥梁和纽带,使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健康有序发展。五是创建高标准的现代农业园区。发展优粮产业园区、优菜产业园区、牧业小区群、休闲农家乐园、特色农业产业园区,突出抓好双峰县省级农业现代化示范县和涟源市省级创建农业现代化示范县(市)工作。
3.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一要加强农机装备建设。抓好农机购机补贴项目和农机装备推进项目的实施,大力推广新型实用机具,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全省平均水平。二要示范推广农业科技。实施优质种苗工程,抓好良种油茶苗木基地、黑猪和黑牛扩繁基地等种苗基地建设,加快种养业品种品质改良。普及推广节水灌溉、测土配方施肥、精准施肥、免耕高效、生态畜禽水产养殖技术。三要培养新型农民。加强对农村干部和广大农民的思想教育、文化教育、科技教育、技能培训,抓好“阳光工程”、“雨露计划”、“新增农村劳力转移培训工程”。实施基层农技服务人员轮训计划,提高服务农业现代化的能力和水平。
(四)加快推进信息化,提升整体水平
信息化是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动力。要加快信息技术与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信息产品制造业的发展,做到变“数字鸿沟”为“数字机遇”。
1.以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为突破口,加快推进企业信息化。一是实施企业信息化改造示范工程,二是实施企业管理信息化工程,三是实施企业信息化“登高计划”。大力培育“两化融合”示范企业,以点带面,提升工业信息化整体水平。到2015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基本实现设计研发信息化、生产过程智能化、生产装备数字化、经营管理网络化,全市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综合指数”达到全省平均水平 0.7。
2.以大力发展信息产业为突破口,加快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一是发展新型元器件,二是发展电子信息终端设备及装备,三是发展电子软件,四是发展印制电路板,五是大力发展电子商务。抢抓湖南作为全国移动商务试点省的优势,努力创新信息化条件下的商业模式,大力发展物联网、虚拟经营、连锁经营、外包服务、精准营销、轻资产模式以及全产业链模式等新的商业模式。同时,要大力发展信息服务业。鼓励围绕煤炭、电陶、建材等优势产业,创建行业统一的信息服务平台,利用信息手段发展壮大市场。推进电信业由传统运营业向信息服务业转变,积极为电信、移动、联通等运营商的业务发展创造良好条件。充分发挥信息网络、技术、业务的优势,面向公众开展各种形式的信息服务,不断扩大和延伸信息产业链。
3.以建设电子政务为突破口,加快推进政府信息化。一是加快政府对企业的电子政务建设,二是加快“一群两网两统四库十二金”电子政务建设。一群,即全市一个市政府门户网站群;两网,即电子政务内网和外网;两统,即网上行政审批系统和电子监察系统;四库,即人口、法人、基础地理、宏观经济等四个基础数据库;十二金,即金桥工程、金关工程、金卡工程、金财工程、金农工程、金盾工程、金保工程、金税工程、金水工程、金质工程、金审工程、金土工程等十二个部门应用系统。经过两三年的努力,基本建成向上与国家、省里相联,向下与各县市区相联,标准统一、功能完善、安全可靠的全市电子政务网络,为公众提供透明、方便、快捷的政务网络。
4.以信息技术推广为突破口,加快推进社会信息化。一是推进“三网融合”工程,加快城乡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互联网、电信网和电视网“三网合一”。二是实施农村信息化工程,完善农产品信息网络。三是实施基础教育资源共享工程,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促进城乡通过网络共享教育资源。四是推进社会管理信息化,建设灾害报警、应急指挥、决策服务系统,实现各种信息资源的网上调度和综合利用;建立交通监控信息系统、生态环境治理信息系统、国民经济预警系统和信息检索系统,完善抗灾、救灾信息系统和社会治安信息系统,实现高效管理。
(五)加快推进“两型社会”建设,促进持续发展
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建设,是娄底市加快资源型城市转型的重大历史机遇,要按照中共娄底市委、市政府《关于对接融入长株潭发展壮大区域经济 加快推进“两型”社会建设的决定》精神,加紧完善和落实《娄底市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实施方案》、《娄底市水府示范片区“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建设实施方案》,以水府示范片区建设为重点,引领带动全市“两型社会”建设。
1.加快推进节能减排与生态环境治理。一是大力推进节能减排。重点企业方面,突出抓好辖区内4家国家“千家企业节能行动”企业、10家“省百家企业节能行动”企业和14家“省300家重点用能企业”的节能工作;重点领域方面,在突出抓好冶金、能源、建材、化工等行业节能减排工作的同时,加强推进建筑、农村、交通、公共机构等领域的节能;重点围绕十大重点节能工程,突出抓好工业锅炉、余热余压利用、电机系统、能量系统优化等节能改造。二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积极推进涟钢、五江集团循环经济试点单位的试点工作,培植冷钢、湖南宜化、安石集团等企业作为循环经济试点单位,推动全市循环经济发展,积极争取娄底市列入全国循环经济试点城市。三是加快推进生态环境治理。突出抓好“三水一山”(资水、涟水、孙水、锡矿山)综合治理,加快镇、乡污水处理及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水府庙库区实现饮用水源保护区水质达标率达95%。加大重点流域综合治理。推进资江流域冷水江、新化段的水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推进涟水、孙水、白马水库和大江口水库等重点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启动孙水河城区段综合治理工程,加快城区生态环境和防洪堤建设,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
2.高起点推进示范区建设。一是加快做好顶层设计。坚持超常规、高起点、大手笔运作,编制《娄底市水府示范片区总体规划》和《娄底市水府示范片区起步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搞好示范区建设的总体设计,把示范区建成先进制造业配套服务集聚区、新材料研发区、文化体育生态休闲区、新型城市化建设示范区。二是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示范区骨干路网建设,构建发展骨架,加快示范区内水、电、气、路、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加紧推进娄底市第二水厂供水管道复线和水质提升等项目。三是加快两型产业集聚。示范区重点发展先进制造业、新材料产业、科技文化产业和现代物流业。先进制造业重点发展薄板精深加工下游产品,与长株潭百里汽车城相配套的汽车零部件等;新材料重点发展金属新材料、能源新材料、全降解塑料、电子新材料;科技文化产业重点发展高科技研发、展示、交易试验示范,生态休闲旅游,文化艺术创作,影视创作,体育训练,会展经济和创意服务等;现代物流业重点发展钢材、煤炭、机电等大宗工业产品的交易和消费工业品的仓储、中转和配送等物流服务业。
3.加快推进重点领域改革。一是推进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体制改革。健全和完善节能减排、水资源利用等地方性政策规定。建立投资项目能源评价制度和落后产能退出机制。健全和完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制定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办法,完善循环经济政策支撑体系。建立完善产业环境准入制度和退出机制,实施战略环评、规划环评和项目环评。建立环保决策约束机制、环保专项考核机制和领导干部环保工作任期审计制度。建立市域生态补偿机制,设立市域生态补偿专项,形成“谁受益谁付费、环境同治、责任共担、成果共享”的区域环保格局。二是推进土地管理体制改革。逐步完善严格保护耕地和节约集约用地的体制机制,努力实现土地开发利用与经济社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三是推进产业发展体制改革。建立产业发展导向机制。对鼓励类产业从财税政策、项目准入、土地供应等方面予以重点支持;对限制类产业,严格控制其规模扩张,限期进行技术改造和搬迁异地集中治理。建立优化产业布局的协调机制。四是推进财税与投融资体制改革。构建激励与约束相结合的调控机制,采取补贴、奖励等方式,建立财政产业分类引导支持政策;创新投融资方式,大力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五是推进自主创新体制改革。以企业为主体,以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企业和园区为依托,加快自主创新体系建设,着力建设以人才、信息科技交流与合作为重点的创新资源共享机制。六是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加快推进政事分开、政资分开、事企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管办分离,努力建设服务型政府。改革行政审批方式,简化审批程序,减少审批环节,推进依法行政,实行政务公开和政务信息化。构建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政绩考核体系,为推进“两型社会”建设,加快资源型城市转型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