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语言交际中的日本服饰文化略说
2011-08-15陈朝阳
陈朝阳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湖北武汉 430205)
非语言交际中的日本服饰文化略说
陈朝阳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湖北武汉 430205)
本文借用自由访谈和文献研究相结合的形式,从非语言交际的角度分析了日本服饰的文化特征,发现日本的传统和服主要用在重要的场合,而现代服饰的整体色彩以素色为主,可以代表某人所属的组织或集团,并且是礼貌的标志。文章在最后还指出:教师在日语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了解这些服饰所反映出来的日本文化内涵,以促进中日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
跨文化交际;非语言交际;服饰文化;日语教学
一、作为非语言交际客体语的服饰
关于非语言交际,中外学者早已做出种种界定,提出了各自的定义。概览学界定义,就是使用不属于有声语言和文字语言范畴的方法和手段来传递信息、进行交流的过程为非语言交际。[1]
根据毕继万 (2004)《跨文化非语言交际》一书中的研究,[2]从跨文化交际和外语教学的实际出发,非语言交际可以粗略地分成以下 4大类:1)体态语 (Body Language);2)副语言 (Paralanguage);3)客体语 (Ob jectLanguage);4)环境语(Environm en talLanguage)。前两类称为“非语言行为”,后两类称为“非语言手段”,它们都对非语言跨文化交际有着重大的影响。其中,客体语主要指人工用品 (artifacts),包括化妆品、服饰、个人用品等。它们既有实用性,又可起到交际作用。其中,服饰作为客体语的一种,也是非语言交际的重要媒介。在日本文化中,服饰交际起着重要的作用,场合和衣着有着密切的联系。
实际上,从交际理论的角度来看,“以貌取人”是有一定的信息依据的。善于观察的人,不仅“察言”更擅“观色”。中国人常说:“三分长相,七分打扮”,“人要衣裳马要鞍”。无意识间流露出来的细微之处,能比语言更真实地表明一个人的身份。从某种意义上说,服装同语言一样,甚至可以超出语言,传递给人更多的信息。例如:如果某一集团的全体成员身着同样的服装,就强调了所有成员都作为集团的一份子而存在。
本文从服饰的特征入手,通过对生活在中国的日本人和部分中国人进行访谈,着重对服饰所表现出来的民俗文化、思维特征、心理定式等进行探讨,以期更准确地理解日语中非语言交际的特点和规律,加强对中日两国文化的理解,促进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
二、日本文化中的服饰
1.和服及其特征 和服是用长方形的布缝制而成的直线型服装,体形不一、高矮胖瘦的人可穿同样的和服。和服的优点是具有融通性、不分尺寸。和服适合日本人的体形,体形偏胖的人穿着和服不显胖,有人戏称和服适合水桶腰身的人穿着,体形偏瘦的人穿和服看上去也不是很瘦。
和服的历史①比较久远。在三世纪时中国的史书《魏志·倭人传》就记载了日本的和服,那时日本人在一块大布上开一个洞,从头上套进去。三世纪到七世纪古坟时期陪葬的陶俑,穿着的和服各式各样,当时已经从上下连衣阶段发展到上下身分开,而且男女都穿和服裙裤。八世纪初的法律规定了官吏的服装,与中国、朝鲜的服装相像。平安时代,宫廷的妇女把漂亮的和服一层一层地穿在身上,叫十二重 (和服)。镰仓时代开始,把小袖子的内穿和服作为日常服装,后来逐渐发展成今日的和服。下面是中南民族大学日本留学生村上 (2009年)在访谈中对和服的看法:
日本人は肌を露出し過ぎるのはあまりよくないし、美しくないと考えます。和服を着る時も同じで、できるだけ肌を見せないようにする。でも、例外として、日本人は首のうしろを見せるのは美しく·クシーであると感じます。これは私たちの独特の美的感覚です。(日本人认为自己的身体暴露过多不太好,而且不美。穿和服时也是一样,要尽量遮盖住身体。不过有一个例外的是,日本人认为露出脖子后面的部分很美,很性感,这可能是日本人独特的审美观。)
如果女性穿着和服上身有突出的部位,据说一般会在肩膀上垫上毛巾等物件以使突出部位看起来不那么突出。和服适合日本人的气候,袖子和下摆都很长,大大的袖子里可以放一些手绢之类比较轻的随身用品,既美观又实用,但不便于活动。
日本的传统服装是和服,现在一般只在成人仪式、婚礼、开学典礼等重要场合穿着,而且女性居多。例如,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日语外教伊藤菜生 (2010年)在访谈时介绍说:
私は両親が買ってくれた和服がありますが、成人式と卒業式の時着ただけで、そのあとはずっと放りっばなしです。(我有一套爸妈为我买的和服,但只在成人式和大学毕业典礼上穿过,之后一直放着了。)
最后,笔者的一位在日本留学的中国朋友在博客里介绍自己为参加大学毕业仪式和拍摄毕业留念照片,特意花 6万日元订做一件和服,并把照片上传到博客。穿和服参加具有纪念意义的活动可以说是一种时尚。
2.日本现代服饰特征 首先,洋服从明治时代开始进入日本,由于它便于行动,如今已经成为一般人的日常装束。在正式场合,对于工作人员着装的规定比较严格,普遍认为穿便装以及外着白西装,内着低领开口衬衣等都是不合适的。并且,公务人员不许留长发和胡须,不许染发,不许戴太阳镜。日本职业男性普遍着西装,黑色的服装只在婚礼和葬礼上穿着,惟一的差别在于领带的颜色和手里的物品。相对于日本文化,中国人的衣着在这些场合要随便些,只要求在葬礼中不能穿着华丽就可以了。[3]
其次,服装同时亦能体现出穿着者的审美观。与中国人喜欢穿鲜艳的衣服不同,日本人大都穿比较素雅的衣服,特别是年轻人更是如此。正如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日语外教伊藤菜生 (2009年)所说:
うちの近くのァパートに住む欧米人のベランダには色々な色の服が干してあります。改めて自分のベランダの洗濯物を見ると、黒や白、灰色など、シンペルなものばかりでした。(我家附近的公寓里住着欧美人,他们的阳台上晾晒的衣服五颜六色,再看看自家阳台上晾晒的衣服却都是黑色,白色,灰色等朴素的颜色。)
还有武汉职业技术学院日语外教加藤 (2009年)也谈道:
日本人は素朴な美しさが好きですから、中国人の服の色を見ると、派手すぎると思います。(日本人喜欢朴素的美,对于有些中国人的服装颜色,在我们看来太过花哨。)
的确,大多数日本人喜欢淡雅的色调,不限于服装,其它装饰品,以及各种生活用品的图案也多为素色。日本民族在色彩和色调方面的优雅细腻的品味,很大程度上应归功于大自然那安静、精致的美丽情韵。[4]
在隆重的场合,出于礼貌,日本人会穿着比较正式的服装。一次笔者和几名日本朋友聚会,会面后,告诉她们自己马上要去参加同事的婚礼。当时这几位日本朋友也很想去参加,但由于穿的都是牛仔裤之类的休闲服装,最后没去成。她们解释说,日本人参加朋友的婚礼时,女性穿裙子是礼节,着休闲裤则失礼。关于服饰的礼貌问题,笔者采访了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日语外教伊藤菜生 ,她 (2010年 )谈道:
日本の先生は授業の時きちんとした格好をします。スヵートならあまり短いものをはくのはよくないです。(日本老师上课时穿得十分正式,一般不会穿比膝盖短的裙子。)
在日本老师看来,上课应当穿着正式,这是一种礼貌,日本人在着装和礼貌之间画上了等号。而在商业场合,保守一点的服装可以表示对对方的尊敬,有湖北第二师范学院日语外教桥本雅子(2009年)的观点为证:
一般的に仕事の時の服装は形式的でなければいけません。日本の会社では服装は普通形式的で、特に普段客と接する仕事の場合、金などのキラキラしたものを身につけたりすれば客に対して失礼な感じを与えてしまいます。(在日本的公司里服装一般来说很正式,尤其是经常面对客户的销售人员,服装上不能有金边之类闪闪发亮的装饰,否则会被认为是对客户的不尊敬。)
其实,深蓝色西装长期以来一直是日本工薪阶层的标准记号。与众不同的服装往往会遭人非议,因为日本人重视和睦的关系和群体成员关系,所以不鼓励特立独行的行为。尽管一些年轻的日本雇员已经开始穿颜色和款式多样化的服装,但管理人员和经理们依然遵循穿保守服装的老规矩。为了提高企业地位和集团身份,日本公司通常会为服务领域和生产领域的员工提供特制的公司制服。在这些领域工作时,即使经理也得穿制服。制服体现了日本社会的集体主义和群体归属意识。[5]
在中国人看来,日本人似乎比较耐寒和耐热。例如,武汉东风本田汽车有限公司员工李敏(2009年)在访谈时说到:
来中国武汉出差的日本人当中,在炎炎夏日,即使气温高达 40度时,在室外也有人穿着正式的西装,系着领带,看到这样的情况我们中国人觉得有些不可思议,不知道是该感叹日本人的着装规矩,还是该佩服日本人的忍耐精神。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日语专业学生余燕(2008)也介绍说:
即使是大雪纷飞的冬天,我们的年轻女外教也每天穿着裙子,有几位女日本外教都是这样的,可能日本女性有在寒冷的冬天穿裙子的习惯。
三、结语
综上所述,从文化的视角来看,日本服饰的特征可以总结如下:1、传统的和服现在一般只在成人仪式、婚礼、开学典礼等重要场合穿着,而且女性居多。它能体现出一种正式和时尚的气氛。2、日本的服装多以素色为主,这反映了日本人喜欢淡雅色调的审美意识。3、在日本文化中,服饰可以代表某人所属的组织或集团。日本从幼儿园至高中毕业都要穿统一的制服,有的公司职员也穿制服。4、服饰是礼貌的标志。为了不让自己失礼,日本人会根据城市和农村、年轻人和老人、外出服和平常服、上班服和休闲服等不同的地点、年龄和场合穿着不同的服装。[6-7]
由此可见,服饰作为一种客体语,承载了许多日本文化内涵,在日本人的日常交际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作为一名日语教师,有必要在平时的日语教学中适当地引导学生了解一些日本服饰的文化特征,加强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促进中日文化的进一步交流和发展。
注释:
①有关和服的历史主要参考了以下文献:
田中.日本語学习講義〔M〕.日本岐阜聖徳学園大学出版,1999.
[1]李庆祥.非语言交际与副语言[J].日语学习与研究,2008.
[2]毕继万.跨文化非语言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与教研出版社.2004.
[3]樊军.日本文化中的非语言交际与日语跨文化教学[J].宜宾学院学报,2005.
[4]小泉八云 (邵文实译).日本魅影[M].厦门:鹭江出版社,2006.
[5]李朝辉.理解日本人的非语言交际 [J].开放时代,2007,(1).
[6]梅棹忠夫 (杨芳玲译).何谓日本[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1.
[7]佐佐木瑞枝.日本事情入門 [M].株式会社ァルク,1997.
责任编辑 张吉兵
G112
A
1003-8078(2011)01-107-03
2010-10-29
10.3969/j.issn.1003-8078.2011.01.27
陈朝阳 (1977-),女,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