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硬笔头”与“灵舌头”:董必武张国恩革命活动探析

2011-08-15

黄冈师范学院学报 2011年1期
关键词:董必武武汉革命

李 莉

(黄冈师范学院政法学院,湖北黄冈 438000)

“硬笔头”与“灵舌头”:董必武张国恩革命活动探析

李 莉

(黄冈师范学院政法学院,湖北黄冈 438000)

董必武和张国恩都是武汉地区早期中国共产党组织的筹建者和主要负责人之一。两人在早年的学习和革命活动中形影不离,患难与共。辛亥革命前后,他们同上武昌文普通中学堂并参加日知会组织的革命活动,同时积极参加辛亥革命并加入“同盟会”,同东渡日本学法律并加入“中华革命党”,因反袁计划泄露而同时被捕入狱。五四运动之前,他们曾在武汉合办一家律师事务所,当时在社会上声誉很高,从而赢得了“硬笔头”和“灵舌头”的美称。建党前后,他们同主持湖北善后公会、同办武汉中学、同筹武汉共产主义小组、同组武昌社会主义青年团等等。作为同乡和好友,董必武和张国恩在革命活动中互相支持和鼓励,即便是在随后的两次国共合作期间,也一直保持着友好的关系。

董必武;张国恩;革命活动

董必武,原名董贤琮,又名董用威,字洁畲,号壁伍,1886年出生于湖北黄安 (今红安)县城一个清贫的知识分子家庭。张国恩,又名眉宣、梅轩,别名梅先,1880年出生于湖北省黄安县 (今红安县)杨二乡张家湾一个普通农民家庭。董必武和张国恩从小就接受了较好的传统教育,且都曾考取秀才,后又接受新式教育,并积极参加革命活动。

一、辛亥革命时期的革命活动

1.同上武昌文普通中学堂,参加日知会组织的革命活动 张国恩考中秀才以后,在家乡以教私塾为业。1902年,清政府“新政”参预政务大臣、湖广总督张之洞开始筹办湖北武昌武普通中学堂和文普通中学堂。张国恩闻省城设立了新式学堂,在征得家人的同意后,即赴武汉应考,并考入了文普通中学堂。入学不久,便结识了具有反清革命思想的宋教仁。他们经常在一起谈论孙中山先生在海外筹建革命组织,决心“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主张。他们还经常到革命党人刘静庵主办的“日知会”去阅览《新民丛报》等进步书刊,听取日知会举办的讲演会。1904年,经同学查光佛介绍,张国恩又结识了革命党人刘静庵,并加入了“日知会”[1](P18)1905年,小张国恩六岁的同乡董必武也考入武昌文普通中学堂。其实,董必武和张国恩早就相识。1903年他俩参加黄州府会考时,张国恩像兄长一样地照顾董必武。如今他俩同上一所中学,更是成为形影不离的朋友。

文普通中学堂不同于旧式私塾,这里的学生思想活跃,十分关心国家大事。张国恩和董必武经常和爱国革命青年一起讨论国家大事,谈论革命党人在海内外筹建革命组织等情况。

这一时期,张国恩和董必武的革命思想开始萌芽。他们积极参加“日知会”举办的各项活动,经常与会员一起阅读《新民丛报》、《猛回头》和《警世钟》等进步书刊,交流思想观点,结识革命志士,为日后从事革命活动奠定了基础。

1906年,张国恩在文普通中学堂毕业后,以优异成绩考入两湖总师范学堂,该学堂也是由湖广总督张之洞主办的。张国恩在这里与进步同学牟鸿勋、蔡大辅等人一起,参加秘密革命活动。1907年秋,张国恩听说“日知会”创始人刘静庵、朱松坪、张难先先后被捕,革命党人徐锡麟、秋瑾遭杀害,无限悲愤。经同学牟鸿勋、邢伯谦介绍,张国恩加入了“共进会”,继续从事反清活动。[1](P19)1909年秋,两湖师范学堂内盛传着“谁要革命,就把辫子剪掉”的口号。为了表明自己的革命态度,张国恩与刘子璘、刘子瓛、张世禄、蔡天明、罗天衢六人毅然剪掉象征清朝统治的辫子,在他们的带动下,苏成章、彭继祖等十几名同学也剪掉辫子,这件事轰动了全校。1910年,董必武从文普通中学堂毕业,获清朝学部授予的拔贡学衔,被聘为黄州府中学英文和国文教员。这期间,虽然两人学习和工作的环境不同,但是,他们一直保持密切联系。

2.同参加辛亥革命,入“同盟会” 1911年的广州起义和四川保路风潮,大大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斗争意志,革命形势一派大好。湖北革命党人决定利用这个大好时机,在武汉发动起义。1911年 10月 10日晚,湖北新军工程第八营的革命党人打响了起义的第一枪,起义军一夜之间占领了武昌城,取得首义的胜利。11日晚和 12日晨,驻汉阳、汉口的新军先后起义,武汉三镇完全为革命党人所控制。12日,革命党人詹大悲出狱。他出狱后立即到武昌,与湖北军政府取得联系,受命组建汉口军政分府,担任主任。汉口军政分府下设司令、参谋、交涉、军需、军械、军法、稽查、军政等八大处。[2](P184)10月 13日,应詹大悲的邀请,张国恩与董必武一起到汉口军政分府军需处工作,主要担任革命军粮食、武器供给等方面的工作。当时,清廷派重兵从水陆两路包围武汉,进行反扑。10月 16日,起义军与清兵在滠口、三道桥、戴家山一带展开激战,相持近半月。为了支援前线,汉口军政分府军需处派张国恩到汉口刘家庙粮站,负责为起义军专办运输粮秣枪支弹药的工作。10月 27日,清兵冲破三道桥,汉口和汉阳相继失守。张国恩、董必武随革命军退守武昌,担任青山、金口兵站秘书,负责监督电报,与响应革命的各省保持联系,电促支持。[1](P19-20)

1912年 1月 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经湖北省军政府理财部参议刘树杞 (黄安人)介绍,张国恩到理财部任秘书,董必武任军政府秘书,两人都正式加入同盟会,并同时被选为同盟会湖北支部评议会评议员,参议湖北同盟会的领导工作。张国恩头脑灵活,思维敏捷,且善于言辞,经詹大悲推荐,他作为各省军政府议和代表伍廷芳的随员,参与了同袁世凯的议和全权总代表唐绍仪的谈判——“南北议和”。在谈判中,他言铿词烈,有理有据,揭露袁世凯假和谈真篡权的阴谋,受到反袁派的一致好评。

1913年,张国恩、董必武发起创办了江汉公学,该校仅存在近两年时间,初以招、考革命烈军属子弟接受教育为目的,校长张祝南 (即张肖鹄)。教职员工大多数为两湖总师范毕业生,条件非常艰苦,校监、教习之待遇仅以供伙食或夫马费。[3](P16)

3.同东渡日本学法律,入“中华革命党” 袁世凯篡权窃国以后,极力排除异己。在武昌革命政府内,张国恩、董必武也受到黎元洪的排挤。1913年春,张国恩被派往宜昌任税务局局长。在宜昌,他又受到黎元洪势力的排挤,只好辞职回武汉,担任湖北省第一师范学校学监,创办《教育杂志社》并兼任社长。由于《教育杂志社》继续宣传革命,创办不久即遭查封。恰逢当年孙中山等人发起的“二次革命”惨遭失败,孙中山、黄兴等被加以“乱党”名目,严令通缉。孙、黄等人再次逃亡海外。闻此消息,张国恩和董必武悲愤交集,深感在国内已无立足之地,便于 1914年 1月东渡日本,一起考入日本东京私立大学法律系,继续秘密策划反袁的军事行动。1914年 7月 8日,中华革命党在东京举行成立大会,孙中山就任总理。同日,经同乡居正引见,张国恩和董必武第一次谒见了孙中山,两人同时加入了中华革命党。[1](p20)

4.同时被捕入狱 1915年,日本帝国主义向袁世凯提出了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遭到留日学生和爱国同胞的一致反对。同年 6月,张国恩和董必武奉孙中山之命,回国与潘怡如 (黄安人)等人秘密策划反袁的军事行动。但因计划泄露,湖北都督段芝贵、巡按使段书云加紧对革命党人的监视和迫害。潘怡如不得不离开武汉,张国恩和董必武也潜回老家黄安。不久,因叛徒告密,董必武被黄安县知事王立廷抓捕入狱,幸亏其老师陈奎九出面,才获保释放。同年年底,袁世凯下令称帝,黄安县知事王立廷又以“孙的党徒,图谋不轨”的罪名,再次将董必武、张国恩二人拘捕入狱。董、张的再次入狱,激起了黄安县人民反袁称帝的浪潮。次年 6月 6日,袁世凯在全国人民的唾骂声中病死,黄安各界人士乘势开展了营救董、张的请愿活动。为了保住自己的乌纱,迫于革命人民的压力,知事王立廷释放了董必武和张国恩。

二、建党前后的革命活动

1.合办律师事务所 袁世凯死后,黎元洪继位,国内各种政治势力、军阀派系之间的矛盾和斗争更加激烈,革命势力不便公开活动。

张国恩和董必武在日本留学期间专攻法律,经商量,两人于 1917年春在武昌合办了一家律师事务所,一方面公开从事律师职业活动,另一方面继续秘密从事革命活动。由于董必武“笔头硬”,会帮助贫苦大众写诉状,而张国恩“舌头灵”,会为广大民众作辩护,因此,律师事务所常常是门庭若市,他俩也乐此不疲地为贫困民众服务,极力为他们维权。该律师事务所在武昌享有很高的声誉,人们称赞他们的律师事务所是“恩威并用”(董必武又名董用威)。这为他们从事革命活动打好了群众基础。

2.同主持湖北善后公会 1919年 2月,张国恩在上海与前来向孙中山汇报湖北护法运动的董必武相遇。3月,湖北善后公会在上海成立,旅沪同乡公推董必武和张国恩驻会主持会务。此时结识了住在湖北善后公会对面、刚由日本帝国大学留学回国的李汉俊。李汉俊几乎天天来公会与董必武、张国恩、詹大悲等人交谈,讨论俄国革命和布尔什维克的情况,把带来的马克思主义和关于俄国革命的外文书籍供他们阅读。[4](P42)在日本留学期间,董必武和张国恩就开始接触到马克思主义和无政府主义的书籍,而此时,他俩又进一步提高了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水平。

3.同办武汉中学 “五四”运动的爆发,给董必武、张国恩等人的思想发展以新的推动。同年年底,张国恩与董必武又一次同去上海,第二次谒见孙中山,商讨革命活动事宜。为了表示对张国恩、董必武革命活动的支持,孙中山特送给他们三百元钱作盘缠,鼓励其回武汉积蓄力量进行革命活动。

回武汉后,董必武、张国恩等与抱着“革命宗旨”的同仁反复研究,一致认为,办报纸、办学校是“最能唤醒群众,接近群众的最有效的方法”,也是最能发挥知识分子的优势和特长。他们商定,将报纸定名为《江汉报》,但因没有资金中途搁浅。办报的路没有走通,董必武、张国恩等就专注于办一所中学。这一倡议,马上得到武汉一些名流和教育界人士的赞同。[5]经过商议,开办费由创办人募集;开办基金由董必武、张国恩设法解决。正巧,董必武的同窗学友雷大同刚从广州回汉,主动要求列为筹办人,愿提供开办费 120元,并介绍其同乡刘觉民也列入筹办人。经过多方筹集,开办费和基金问题很顺利地解决了。于是,一所不太惹人注意的私立武汉中学在武昌一所简陋的小院诞生了。

武汉中学是为革命而办的,培养出来的学生大都品学兼优,思想进步,赢得了社会上的一致赞誉。全省各地纷纷送学生前去就读。尤其是董必武、张国恩的家乡黄安和鄂东的麻城、黄陂、黄冈、罗田等县,进入武汉中学读书的学生日益增多。董必武之弟董贤珏 (觉生)、张国恩之子张仁达、外甥余泽涵 (义民)等,成为武汉中学的第一批学员。[6](P14)

武汉中学为革命培养了大批人才,成为武汉共产党人的摇篮之一。黄麻起义、南昌起义、井冈山都在等都有武汉中学的毕业生参加。

4.同办教育团体 1920年 4月 4日,施洋、邱子嘉、李书渠、包惠僧、恽代英等数十人发起湖北平民教育社。在此前后,董必武、陈潭秋、张国恩、钱介盘等发起组织了新教育社、湖北职业教育研究社和湖北平民教育促进会,并出版了刊物《新教育》。他们通过这种组织形式,办起了劳工学校、武昌女子补习学校、识字班、平民学校,以工农群众及其子弟为主要对象,开展纯义务性的教育活动,进行文化教育和宣传进步思想。

5.同筹武汉共产主义小组 中国共产党的最早组织是在中国工人阶级最密集的中心城市上海首先建立的。1920年 5月,陈独秀发起组织马克思主义研究会,探讨社会主义学说和中国社会改造问题。8月,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正式成立。参加者有陈独秀、李汉俊、李达、陈望道、俞秀松等。

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成立后,立即担负起了联络各地筹备成立共产党早期组织,进而筹建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历史使命,而武汉素有“九省通衢”之称,是当时国内仅次于上海的第二大城市,拥有先进知识分子和良好革命基础。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成立后不久,李汉俊、刘伯垂从上海来信,告知上海共产主义小组的情况,希望董必武、张国恩在武汉也组织一个共产主义小组。这个消息使董必武喜出望外,他马上与张国恩研究李的建议。两人取得一致意见后,董必武想到在武汉中学教英文、对马克思主义有浓厚兴趣的陈潭秋,遂与之联系,而陈潭秋则建议把包惠僧也吸收进来。1920年秋,在武昌抚院街董必武、张国恩的寓所举行了武汉革命史上划时代的会议——武汉共产主义研究小组,也就是武汉共产党早期组织正式成立。参加会议的有刘伯垂、董必武、陈潭秋、张国恩、包惠僧、郑凯卿、赵子键共七人。推定党组织负责人,包惠僧任支部书记,陈潭秋分管组织工作,张国恩负责财务工作。会上宣告武汉共产党组织正式成立,并决定租用武昌多公祠五号作为秘密联络地点,门口挂上“刘芬 (即刘伯垂)律师事务所”的牌子,以作掩护。为保密,以其别名梅先的“梅”作暗号,对外称党组织为“梅先生”。

武汉共产主义小组成立以后,其成员开始到纱厂、铁路、码头等地找工人谈话,调查工人劳动和生活状况,向他们宣传马克思主义,讲解工人阶级求解放的导论。

6.同组武昌社会主义青年团 1919年 5月4日,北京青年学生掀起了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其浪潮顿时席卷中华大地。18日,武汉各校热血学生三千余人,冲破反动当局的禁令,按预定计划,齐集阅马场,举行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沿途散发宣言、传单等。其势震惊武汉,揭开了湖北青年运动的新的一页。

武汉共产主义小组成立以后,其成员以各种形式了解武汉地区青年学生的学习和思想状况,向他们宣传马克思主义,使武汉地区青年学生的觉悟进一步提高。

1920年 11月 7日,也就是俄国十月革命三周年纪念日当天,由张国恩、董必武、包惠僧、陈潭秋、郑凯卿、赵子健、刘伯垂、李书渠等发起的武昌社会主义青年团在武汉中学举行成立大会,出席会议者共有 18人。会议通过了武昌社会主义青年团简章,确定“团的主要任务就是实现社会主义”。

武昌社会主义青年团成立后,很快在各大、中学校建立起支部,组织青年学生阅读马克思主义书刊,反对不合理的旧制度。之后不久,张国恩就退出了武汉共产主义小组,但与小组成员仍然保持联系。1921年 6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在上海举行,湖北共产主义小组选举董必武和陈潭秋为代表参加大会,临行前,张国恩及湖北共产主义小组成员在中华大学校园合影留念,并在武昌“魁星酒楼”聚餐,举行秘密欢送活动。

三、两次国共合作时期的革命活动

大革命时期,正是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虽然张国恩没有直接参与中国共产党的组织活动,但是,他利用个人善交际的特长和工作便利,同董必武一起,为策应北伐作了大量实际工作,为学生运动、工人运动、农民运动等作了大量的宣传工作。

1925年 7月,国民党湖北省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董必武主持大会,大会选举了张国恩为省党部执行委员会委员。同年 11月,毛泽东从上海来武汉,准备筹办湘、鄂、赣三省农民运动讲习所。国民党湖北省执行委员会研究推举张国恩、陈荫林 (陈潭秋之弟)、李汉俊三人担任筹备委员,负责湘、鄂、赣三省农民运动讲习所的筹备工作。农讲所聘请了一批著名的学者为教师,张国恩兼任法律教师。

1927年春,张国恩担任国民党湖北省党部执委兼农民部长。为了推动农民运动的发展,省党部执行委员会决定由张国恩和陈荫林筹备召开农协代表大会。在湖北省第一次农协代表大会上,他当选为执委会常务委员和建设部长。会议期间,他协同董必武查处了诋毁工农运动、屠杀工农骨干的“阳新惨案”。

1927年 3月 10日,国民党二届三中全会正式召开,通过了一系列有利于革命深入发展的决议,改组了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及国民政府,董必武被推为湖北省政府农工厅长,张国恩为民政厅长。他俩继续同心协力,为维护国共合作作了大量工作。

蒋介石背叛革命以后,张国恩协同董必武组织由省党部和省农民协会联合组成的关于麻城惨案调查委员会,负责查处这一惨案,并派农讲所二百多名武装学生军和省警备团一个营,驰援麻城,帮助该县农民协会,打击了当地地主土豪劣绅的嚣张气焰,歼敌二百多人。汪精卫在武汉发动七一五反革命事变后,张国恩任国民党湖北省党部常委。后来,南京国民政府的西征军占领武汉后,张国恩遭通缉,化名“王先生”逃亡。从此以后,他重操律师业,对共产党人和家属以及其它革命者,常解囊相助。[7]

1938年 1月 11日,董必武等人创办的《新华日报》在武汉正式发行。当时正处于抗日战争时期,也是第二次国共合作时期。尽管如此,国民党顽固派仍在捣乱。报纸创办不到一星期,国民党特务就指使暴徒捣毁了《新华日报》的营业部和印刷厂。“为维护正当权益,进行合法斗争,董必武走访了张国恩,利用旧交说服这位在法律界有相当影响力的著名律师担任了《新华日报》的常年法律顾问,对捣乱分子产生了一定的震慑作用。”[8](P200-201)张国恩因此成为担任《新华日报》的第一位常年法律顾问,继续为国共合作尽微薄之力。1940年 8月 17日在南京病逝。

四、结语

往事虽已如烟,但它留给后人的启示,却总在焕发出不灭的光辉。

二十世纪初,在中国历史上曾发生了两件大事,一是辛亥革命,二是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董必武和张国恩都亲历期间。他俩既是同乡,又是好友。为了推翻清王朝的统治,他俩曾出生入死,患难与共;为了保卫民主共和,他俩又不计较个人的得失和安危,积极策应北伐,为北伐战争的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然而,作为中国共产党第一批党员,董必武和张国恩却又作出了截然不同的选择:前者成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和中国共产党杰出的革命领袖人物,而后者不久就退出了中国共产党,成为无产阶级革命的旁观者。

诚然,在思考董必武和张国恩革命活动的历史片段时,我们切不可将董必武的举动归结为他过人的“预见性”——因为历史的发展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而更应当归结为他作为一个“悟道者”的见解和行动。董必武所悟之“道”,正是被实践检验为正确的,也是进步的,是顺应中国历史发展潮流的。我们也无意指责张国恩的选择,因为早年介绍、传播马克思主义学说,后又积极参与中国共产党建党活动的人中,不久就放弃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不止他一人。更有甚者,走向人民的对立面,成为阻挡中国历史前进的“跳梁小丑”。张国恩没有这样,他始终与董必武保持联系,即便是到了晚年,也会尽其所能,为董必武开展革命工作提供便利。这是深受董必武革命思想和行动的影响?抑或是作为黄安 (今红安)人应尽之职责?我们不得而知。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红安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红安文史资料 (第一辑)[Z].1988.

[2]陈铁训,周启先,汪季石.鄂东近代革命史简编 [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

[3]红安县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红安文史资料 (第二辑)[Z].1991.

[4]《董必武年谱》编纂组.董必武年谱 [S].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7.

[5]吕书臣.名人与武汉 董必武在武汉.长江日报 [N].2006-03-06.

[6]红安县革命史编写办公室.红安县革命史[M].武汉大学出版社,1987.

[7]武汉党史网:www.whds.org.cn

[8]郑惠,张静如.中共一大代表丛书·董必武 [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

责任编辑 张吉兵

K82

A

1003-8078(2011)01-040-05

2010-11-14

10.3969/j.issn.1003-8078.2011.01.11

李 莉 (1967-),女,湖北麻城人,黄冈师范学院政法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

湖北省普通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项目,项目编号:10CR116。

猜你喜欢

董必武武汉革命
董必武严律教子
别哭武汉愿你平安
我们在一起
董必武吃饭的故事
武汉加油
决战武汉
董必武清廉为政
油改水革命谁主沉浮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粉红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