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鹤琴“活教育”课程思想对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启示
2011-08-15崔新玲
崔新玲
(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西安陕西 710062)
陈鹤琴“活教育”课程思想对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启示
崔新玲
(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西安陕西 710062)
陈鹤琴是我国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幼稚园课程改革的杰出代表、中国学前教育课程理论与实践的奠基人。其“活教育”课程思想为我国当前幼儿园课程改革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宝贵财富,即课程要体现民族性;课程内容要贴近儿童生活;课程的编制要预设和生成相结合;要以儿童为中心,充分体现儿童的主体性。
陈鹤琴;“活教育”课程;幼儿园;课程改革;启示
回眸二十世纪中国幼儿教育的改革发展,我们无不深情地怀念我国现代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和教育家陈鹤琴先生。陈先生从事儿童教育研究60多年,对我国幼教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长期的实践探索中,他构建了以“生活”为理论基点的“活教育”课程,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它包括:“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的课程目标、“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的课程内容、“五指活动”和“整个教学法”的课程结构等内容。今天,幼儿教育的生活化仍然是幼教界普遍关心的问题。本文重温陈鹤琴的“活教育”课程理论,以期对当前我国幼儿园教育课程改革有所启示。
一、陈鹤琴“活教育”课程论思想
(一)“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的课程目标 陈鹤琴指出“活教育”的目的是:“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1](P356)。首先,教育的对象是人。所以“做人”是教育的基本任务。教育必须以人为本,从人与自然及人与社会的关系出发,并最终上升到做人的意义和人生的价值的高度。其次是“做中国人”,他认为国家与教育密不可分,民族的兴衰归根结底依靠教育,同时,教育须从本国的实际出发,适合中国的国情。再次是“做现代中国人”。时代在进步,社会对人的要求也在不断变化,教育也必须紧跟时代的步伐。“做现代的中国人”也就成为了教育追求的目标。
与此同时,陈鹤琴将幼儿园教育的目的归结为四个方面。在做人方面,要培养儿童具有同情心、诚实的品质及服务的精神;在身体方面,主要是训练幼儿养成各种达到强健体格的习惯;在智力方面,让儿童充分接触自然和社会,培养其研究的态度和探究的精神;通过各种活动形式指导幼儿掌握各种知识,丰富其经验,获得表意的能力;在情绪方面,除了要让儿童养成乐于欣赏、快乐等积极情绪外,成人要注意其教导方式,避免使幼儿产生厌恶之感,并让幼儿接触万物来消除其恐惧情绪。
(二)“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的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是实现教育目标的支柱。陈鹤琴曾说过:“所有的课程都要从人生实际生活与经验里选出来,书本上的知识是间接的、形式化的,只有大自然、大社会才是知识的真正来源,是儿童学习的活教材[2](P29)”因此,陈鹤琴提出了著名的“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的观点。由于幼儿身心发展水平的制约,他们对周围世界的认知,不可能依靠抽象的符号和逻辑的推理,而是依赖于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兴趣。当选择的课程内容为幼儿所熟悉时,他们才能以极大的兴趣和热情投身于他喜欢的“工作”中。因此陈鹤琴认为幼儿园的课程应以儿童所生活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为主要内容 。他主张幼儿园的课程要以大自然、大社会为活教材,根据自然和社会的发展变化科学地组织和选择教材,引导幼儿从广阔的自然界,纷繁的社会生活中学习各种实际的、活生生的知识。
(三)“五指活动”和“整个教学法”的课程结构 陈鹤琴形象地以人的五个连为一体的手指作比喻,创造性地提出了课程结构的“五指活动”理论。他认为,幼儿园的课程内容应该包括五个方面,分别是健康活动、社会活动、科学活动、艺术活动、文学活动。由于儿童的生活是整体的,因此构成它的教育内容也必为一体。幼儿园的课程内容虽被分成五个方面,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这五个方面互不相干,相反他们正如人的五个手指既分离又联系,并且相互渗透。陈鹤琴认为儿童的环境主要有两类: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因此可以从这两类环境中选取儿童感兴趣且又适合学习的事物为主题,组织儿童,开展融合科学、社会、语文、艺术、健康为一体的教育活动,陈鹤琴将这种方法称之为“整个教学法”。“单元教学”就是他根据“整个教学法”的思想建构的一种将五种教育按单元形式进行编排、各单元活动围绕一个共同的目标而联系在一起的一种整体的课程结构形式。
(四)预设和生成相结合的课程编制 陈鹤琴主张,幼儿园课程既要有目标,又要适合于生活,所以幼稚园的课程须预先拟订,但临时可以变更。“每学期应该有一个总设计,以决定本学期应该注意的目标。每星期又有一个预定的课程表,拟定一二星期教导的中心。但是此项课程预定表,并不是固定的,不能变换的,儿童或社会上发生临时的事情,教师就可以采用为课程内容,可以把一切预先所定的暂时搁起,重新再来做一番筹备的工作。倘若新发生的事情与预定的有些相像,那就要把它容纳进去。[3]”这便是“活教育”课程编制的预设与生成相结合的充分体现。
(五)“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的课程的实施 在课程的实施方面,陈鹤琴提出了“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这一重要的教学原则。它是对“教学合一”和“做中学”的深化和提高。陈鹤琴强调,儿童只有通过亲身实践才能对与他发生作用的事物产生兴趣,这时教师的教便有了意义。教师的教是为了引导、示范和“解惑”,学生的学是积累知识、启动思维并将知识作用于生活实际的过程,而教和学由“做”联结之后,教的进步才能顺利转变为学的进步,学的进步也才能推进教的进步,从而教与学才有了生动、真切的默契,教学才取得实际的成效。
二、陈鹤琴“活教育”课程思想对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启示
学前教育是人一生发展的奠基性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基础。这一时期的教育对幼儿一生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在教育活动中课程是最能集中体现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的方法和手段等教育现象中本质的东西。改革开放后,随着人们对幼儿教育重要性的认识的提高,我国幼教事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课题研究和课程改革风起云涌。自 2001年开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特别是随着《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试行)》的颁布,关于幼儿园课程改革、幼儿园理论创新的问题更是被提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但由于诸多原因,还是存在一些问题。继承和发扬、沿袭与创新的问题始终是改革的主旋律。陈鹤琴“活教育”课程理论无疑对我们当前幼儿园课程改革具有深刻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一)幼儿课程要体现民族性 早在 1927年陈先生就在《我们的主张》一文中指出过“幼稚园要适应国情的”。他批评当时的课程差不多都是美国式的。“并不是说美国化的东西是不应当用的,而是因为两国国情上的不同”;“要晓得我们的小孩子不是美国的小孩子,我们的历史、我们的环境与美国不同,我们的国情与美国的国情有不是一律的。[4](P110)”然而我国当前的幼教界,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中,对国外的课程理论都给予了极大地关注;但是在学习和应用这些先进教育理念的同时也存在许多问题,其中最显著的问题就是中国化的问题。人们似乎意识到生搬硬套国外的优秀课程模式在中国是行不通的,于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探讨着如何将其中国化。所以,我们进行幼儿园课程改革也应当符合中国国情,在吸收国外优秀的课程理念的基础上,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能反映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美德的“中国化”课程。
(二)课程内容要贴近儿童生活,并且体现综合性 陈鹤琴的课程观重视儿童的生活和经验,这对目前我国幼儿园课程改革具有重要意义。生活是教育的中心,教育来源于生活,生活和教育两者相互交织、互相渗透。幼儿教育只有真正立足于幼儿的原本生活,来源于幼儿的实际生活,并服务于幼儿的未来生活,才能真正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对幼儿终身发展的主导作用,才能真正体现素质教育和终身教育的优势所在。这也是当前我国课程改革的理念之一。生活化的幼儿课程,其组织形式必然是综合的。综合化,是当前世界范围内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基本趋势。当年的陈鹤琴先生正是通过“单元教学”的课程形式,实现他的“整个教学法”思想。美国学者凯茨和恰德说过:幼儿的特性之一,就是对他们所有的经验一视同仁,用类似的方法反应。幼儿并不会把他们的日常生活经验归类为历史和科学,幼儿经验的内涵比较像一个个主题或事件,而不是个别的科学[5](P388)。因此,幼儿园课程应综合化,使各个领域、各科知识、各种技能互相渗透、有机融合。原则上,教育对象的年龄愈小,课程的综合程度愈高。
(三)课程的编制要预设和生成相结合 陈鹤琴主张幼儿园的课程必须预先设定,但也可以临时变更。而今天的幼儿园教学中教师己经习惯了预设性活动的设计与组织,对幼儿生成性活动却并不重视。由此,今天课程改革愈来愈主张课程不仅是预成的,而且具有过程性,是学习者、教育者、教育情境相互作用的动态生成。虽然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必须有预设,但是有很多东西是难以预设的,预设好的东西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所以教师预设的要源于幼儿生活,必须关注活动过程中幼儿生成的、变化的东西。从某种意义上讲,关注“生成”就是关注儿童。正是基于这一点,教师应该清楚,无论是预设还是生成,都要服从于有效的教学和学生的发展。
(四)以儿童为中心,充分体现儿童的主体性“活教育”理论处处体现出对儿童的尊重和承认,对儿童作为学习主体的维护。而这恰恰是我们很多幼儿园做得不够的地方。幼儿教师、家长为了省事,往往什么都替他们做主,这样做的结果是使幼儿独立人格缺失。陈鹤琴认为:凡儿童自己能够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做;凡是儿童自己能够想的,应该让儿童自己想”。只有通过做,儿童才能探讨和发现真的知识、真的世界。所以“一切的学习,不论是肌肉的,不论是感觉的,不论是神经的,都要靠‘做’的”[1](P654)。而在教学中要鼓励儿童自己去做、去思想、去发现,给孩子留下一个期待继续探索的愿望,一份期盼揭开奥妙的向往,这样才是激发儿童主体性的最有效的手段。
[1]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陈鹤琴教育文集 (下卷)[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5.
[2]王春燕.中国学前课程百年发展与变革的历史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3]张春霞.陈鹤琴的课程思想对当前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启示[J].学前教育研究,2002,(6).
[4]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陈鹤琴全集 (第二卷)[M].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1989.
[5]林秀娟.幼教课改新思维 [M].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2004.
责任编辑 袁小鹏
G40-09
A
1003-8078(2011)01-137-03
2010-10-13
10.3969/j.issn.1003-8078.2011.01.37
崔新玲 (1986-),女,甘肃静宁人,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学前教育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