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性本科院校大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

2011-08-15刘亦工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 2011年6期
关键词:论文院校能力

刘亦工

(湖南理工学院,湖南岳阳 414006)

地方性本科院校大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

刘亦工

(湖南理工学院,湖南岳阳 414006)

“重实践”是2010年高校本科专业培养方案修订的重要指导思想之一,加强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是突出实践教学的重要举措。结合地方性本科院校的实际情况,科研教育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集中优秀教师资源,开展科研技巧普及讲座;课堂教学与科研能力培养有机统一;通过科学设置课程论文锻炼学生科研能力。

地方性本科院校;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

“重实践”是2010年高校本科专业培养方案修订的重要指导思想之一,加强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是突出实践教学的重要举措。一些本科院校在制定专业培养方案时,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充实和完善科研创新模块,通过具体措施,鼓励学生申报学生科研项目、参与老师科研项目、发表论文等,并给完成了一定科研任务的学生按规定赋予相应的学分。这种学生科研能力激励模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实践能力。但是,如果只是单纯的结果导向,往往会忽略高校的自身情况和大学本科生的科研能力培养规律,从而影响培养效果。因而,需要在既有的结果导向模式基础上,根据学校的情况,加强学生基本科研素质与能力的培养。地方性本科院校自身的科研发展水平,直接决定了培养学生科研能力的方式。相对于“985”高校、“211”高校而言,地方性本科院校科研实力明显不足,能够为学生提供的科研创新平台明显较低,如地方性本科院校实验室、研究所的数量与质量有限,学生科研的场所与设备就会受到限制;地方性本科院校以培养本科生为主、大多数地方性本科院校没有硕士点,缺乏研究型人才培养经验,缺乏培养学生科研能力的经验;地方性本科院校教师的科研项目的数量与质量明显少于重点院校,为学生提供的锻炼机会也明显偏少。因此,单纯结果导向的学生科研能力培养方式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

一、集中优秀教师资源,开展科研能力知识讲座

大学生科研能力是指大学生所具备的从事一定科研活动所需要的能力,诸如发现与提出问题的能力、搜集信息获取资料并对其加工整理的能力、分析与思考研究对象及其相关资料的能力、创造性提出新思路和新研究方法的能力、总结科研活动过程与表达研活动结果的能力等。大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是一种科研启蒙教育,学生获得上述五种能力,首先需要老师传授基本的科研技巧,然后才能不断发展、提高,加强自己的科研能力。

地方性本科院校通常是以教学为主的院校,因此,教师的科研能力参差不齐。一方面,地方性本科院校有一批科研能力突出的教师,他们是学校科研的领军人物,创造了学校主要的科研成果,但是人数有限,往往只占教师总人数的10-20%;另一方面,很多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自身的科研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对科研的认识比较肤浅,科研经验比较缺乏,他们的科研能力尚不足以完全胜任培养学生科研能力的工作,虽然他们人均承担的课程量要高于全校平均数,但往往只能完成教学任务,无法给学生提供科研辅导,因此,学生的科研能力培养面临很大的师资缺口。为了使所有学生都能获得均等的科研方法教育,需要集中全校优秀的科研力量,对全校学生按年级分层次进行科研技巧的普及。

对于优秀科研师资力量的组织,可以以学院学术委员会为基础,吸纳其他科研经验丰富的教师构成。对于地方性本科院校而言,科研实力往往集中于各学院学术委员会的成员,一些较大的院系具有较强科研实力的教师相对较多,因此,可以通过学校的统一部署,扩大各学院学术委员会的职能,使他们承担起对本院学生基本科研方法普及推广的职责。由此可以形成相对稳定的科研师资队伍长期致力于提升学生的科研技能,学生通过四年的连续学习,科研素质与能力定会大大提高,而各学院通过长年累月的积累,教学效果亦会相当明显。为了丰富学生的视野,扩大学术交流的平台,各学院可以在学院内部、在全校范围内、甚至在全国范围内聘请其他有实力的、知名的教授分担部分职责,进一步促进科研师资队伍力量的提升。

可以运用讲座的形式普及科研知识。讲座应该有规划,有针对性。对于低年级的学生而言,可以讲授基本的、具体的科研方法,如:发现问题与提出问题的经验与技巧,搜集信息资料的经验与技巧、分析资料的经验与技巧、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科研精神与态度、学术动态等等。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可以就某些问题作专题讲座,尤其可以聘请国内著名的专家学者为学生作讲座,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二、课堂教学与科研能力培养有机统一

当低年级的学生接受了专业的、系统的科研方法与素质培训后,还需要有足够的机会温习、实践这些方法,才能将理论知识上的技巧转换为科研实践中的技巧。对于地方性本科院校而言,学生能够主持、参与的科研项目明显偏少,这会造成学生的科研实践机会不足。为了弥补这一局限,需要寻找新的实践机会。地方性本科院校在地理区位、资金、与社会联系等方面都处于劣势,要想在这些方面取得突破为学生提供科研实践的机会,非常不现实。比较可行的方法还是要从地方性本科院校内部入手,通过优化内部资源的配置以实现目标,最可行的方法就是将课堂教学与科研能力的培养有机统一起来,这需要将传统的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课堂转变为传授能力与方法的研究型课堂。

转变课堂教学方式以培养学生科研能力,具有投入低,受益面广等优点而具有可行性。这种转变主要在于观念的转变,当老师们的教学观念发生变化时,这种转变就会实现,不需要更多的额外负担。当然,促使教师教学观念的变化,除了学校通过行政力量实现外,还需要对教师进行一定的培训与物质激励,这需要一定的成本。但这种成本从另一方面体现了教师待遇的提高,因而,如果将教师的正常收入增长与教学观念转变有机结合起来,可以有效规避这一部分成本。从受益面的角度分析,通过改变教师的教学观念来增加学生的科研实践机会,可以惠及每一个学生,他们可以享受到全面的高水平的教学。这一措施的受益者还不止是学生,对于教师而言,这种教学方式可以促进他们自身科研素质与能力的提升。对于大多数教师,尤其是对青年教师而言,虽然不具备丰富的科研经验,但是都受过一定的科研训练,也具备基本的科研素质,他们可以在课堂上通过教学环节将这些素质展现出来,与学生互动,这种互动的过程,也是教师提高自身科研能力,寻找科研突破口的重要方式,通过在教学的过程中与学生共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搜索信息、分析问题,教师就能寻找到自己的科研突破口,可以形成科研论文,甚至申报科研课题。

转变课堂教学方式以培养学生科研能力的关键还在于如何转变,即如何将传统的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课堂转变为传授能力与方法的研究型课堂。这一方面需要重视研究型教学,将大学生科研活动纳入教学计划之中,另一方面需要教师将教学与科研有机结合起来,传授学生专业知识的同时,也能向学生传授科研方法,向学生介绍科研发展趋势,适当同学生讨论一些前沿问题。因此,结合学生的特点与地方性本科院校的实际情况,课堂教学应当依照如下几个约束性标准展开。第一,信息量大。信息量大要通过介绍学术前沿知识,介绍学术界主要观点、主要观点的来源等方面来体现。第二,问题意识强。在基本概念、原理的讲解过程中,不仅要准确解释其含义,还要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对应的案例,并分析概念、原理的适用范围、不足和改进思路。第三,引导学生提问,并有计划地提高学生的提问能力。从学术研究的一般规律来看,好的科学研究的起点是发现并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学生的提问是锻炼其问题意识与学术思维的最直接的方式。学生的提问水平也体现出其对课堂知识理解和掌握的水平,没有深入的参与课堂并理解课堂,很难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如果教师能够通过言传身教,在课堂上不断示范相关知识点的疑问,并提炼出相应问题,学生不仅会对知识点理解更深刻,而且容易发现问题。提高学生提问水平的技巧还在于引导学生将已有的书本上的知识点与神奇的未知领域结合起来,让学生主动由已知走向未知;教师既需要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又要防止学生思维因过度跳跃而脱离理性与科学的基础,因而教师需要表现出一定的表扬、肯定的技巧,使学生对学问保持理性而富有激情。

三、通过科学设置课程论文锻炼学生科研能力

当学生对课堂充满激情和疑问时,往往会通过一定的形式表达出来,比如申报校级学生课题,撰写论文等等。但是,作为教学人员,在对待学生的科研成果时一定要结合实际理性地看待。学生科研与教师科研的最大不同在于,教师科研是成果导向,而学生科研是一种能力的培养。科研项目与论文是教师的科研成果,学校可以根据教师的科研成果决定教师的职称与待遇,而不必去理会教师如何取得科研成果。但是学生科研不一样,学校需要为每个学生提供一定的平台以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这是学校的责任与义务,单纯的结果导向的学生科研管理制度是对这种责任与义务的回避。因而,学校应当为学生提供基本的、均等的锻炼科研能力的机会,如果在此基础上再提供一定的竞争激烈的、成果导向的科研机会,才是水到渠成。

这种均等的、普及的锻炼机会只能来源于日常课堂教学,日常课堂教学为学生科研提供了灵感与问题,这是学生完成一定科研任务的源动力,因此,教师应当要求学生提供课程论文作为结课的重要依据。在大学本科本四年期间,大约有三十门专业课程,涉及面广,为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也许一个本科生不可能对所有课程都感兴趣,不可能高质量地完成所有的课程论文,但诸多的锻炼机会可以让学生有可能在大学本科四年期间完成一篇高质量的课程论文,在一定程度上达到锻炼科研能力的目的。课程论文比平时作业要求高,应当按照规范的学术论文标准要求写作,不仅要求格式上要遵循规范,在问题的提出、资料的收集、分析思考、创造性解决问题等方面均要遵循基本的学术规范。课程论文的准备时间要充分,通常而言,可以长达一个学期,教师可以从新课程开始时就布置课程论文的任务,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根据兴趣对体会较深刻的知识点进行深入的思考,从中发现问题以确定课程论文的选题,在确定选题后,尽量独立地搜集资料,分析问题并最终完成课程论文;当遇到困难时,可以寻求老师和同学的帮助,进一步巩固科研技巧。由于学生科研是以锻炼能力为主要目的,所以,课程论文完成后还需要任课教师进行批阅指导,对学生在撰写课程论文过程中的优秀表现进行肯定,同时指出不足之处并提出建议。

为了提高学生与教师完成和指导课程论文的积极性,有必要对课程考核方式与教师工作量确定方式进行调整,以便建立完成课程论文的激励机制。由于将传统的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型课堂转变成了传授能力与方法的研究型课堂,学校也应相应改变教学型课堂的考核方式。传统的课程考核方式注重学生的卷面成绩为主,以湖南理工学院为例,必修课的卷面成绩占70%,平时成绩占30%,而平时成绩主要是指出勤、回答问题与课后作业的表现,当课程论文是否完成以及完成质量无法影响最终成绩时,就会大大降低学生写作课程论文的积极性;虽然有部分同学会出于兴趣而写作,但当大多数没有兴趣甚至由于懒惰而没有完成课程论文而获得同样的分数时,无疑会打击学生学写课程论文的积极性。因而学校应大幅降低卷面成绩的比例,增加课程论文的比例。另外,指导学生的课程论文是非常辛苦的,要同时指导全班所有同学撰写课程论文,教师的工作量非常大,有些教师面对的学生可能是数百人,有些老师可能同一学期要承担数门课的教学任务,这都无疑会加大老师课程论文指导的难度,甚至使课程论文的指导难以实现。为了使教师积极承担如此艰巨的任务,应当为指导老师计算相应的工作量。

为了解决师资力量参差不齐以及部分老师面临巨大课程论文指导任务而影响课程论文质量的问题,各学院学术委员会应该统一制定适合本学院各专业特点的课程论文指导统一标准,要求任课教师参照统一的标准进行具体的指导。课程论文指导标准至少应解决这些问题:第一,课程论文的布置。包括布置的时间、方式、具体课程论文的祥细说明。第二,课程论文的选题。应该包括选题的确定方式,选题确立的最后日期,标准的选题格式等等。第三,课程论文资料收集。教师应从课程相关内容出发为每个学生提供资料收集的线索。第四,分析与研究方法的指导。每个教师要从本课程出发,介绍一些本课程、本学科常用的分析方法和研究方法,并检查学生的运用情况。第五,批阅与反馈。包括评语的写作方式与反馈方式。通过批阅与反馈,既让学生收获信心,又要让学生有一定的收获。

[1]来秀明.简论大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J].科技创业, 2007,(10).

[2]杨牧磊.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途径的探讨[J].大理学院学报,2008,(7).

[3]孙盛涛.大学生科研能力训练与专业课程教学并轨问题研究[J].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7,(6).

[4]孟昭学.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体系构建途径探析[J].教育与职业,2006,(12).

[5]谢彦红.新建地方高校大学生科研能力评价体系探讨[J].黑龙江教育,2010,(2).

[6]陶润成.探索对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的途径[J].理论界,2000,(6).

On theCultivation ofUndergraduates’Research Abilityin theLocalUniversitiesand Colleges

LIU Yi-gong
(Hunan Institute ofScience and Technology,Yueyang,Hunan 414006)

“Emphasizing the practice”is one of the guiding principles in revising the training scheme for the undergraduates in 2010.Stressing on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research ability is an important measure in practical teaching.Thispaper proposesstrengthening the research education from the following three aspects:firstly,getting together the prominent teachersto give scientific lectures;secondly,integrating the classroom teaching and research ability;thirdly,setting up the course paper to train the students’ability to do scientific research.

local universitiesand colleges;undergraduates;research ability;cultivation

G642.0

A

1674-831X(2011)06-0057-04

2011-10-06

刘亦工(1962-),男,湖南长沙人,湖南理工学院副研究员。

[责任编辑:葛春蕃]

猜你喜欢

论文院校能力
消防安全四个能力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大兴学习之风 提升履职能力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思考
下期论文摘要预登
下期论文摘要预登
下期论文摘要预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