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发展低碳经济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2011-08-15

湖北工程学院学报 2011年1期
关键词:经济发展

李 锐

(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福建福州350002)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和政治格局影响深远。后危机时代,“世界经济正在复苏,全球经济经过2008年底和2009年初大幅度、广泛和同步衰退之后,越来越多国家的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由衰退转为增长。国际贸易和全球工业生产指数明显反弹。但复苏仍不平衡,持续增长的条件仍然很脆弱”[1]。在这样一个后危机时代,各国政府都在重新反思金融制度、宏观经济政策的合理性,调整国家经济发展战略,寻找新的战略机遇。

在各国积极寻找经济增长突破口的时候,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全球气候问题日益加剧,不得不被各国政府提上议事日程。环境与金融双重危机给全人类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但同时也孕育着机遇。全球资源和环境问题自大工业生产以来逐渐显现出来。1962年,美国生物学者、作家蕾切尔·卡逊(Rachel Carson)创作的《寂静的春天》的问世,标志着人类反思生态问题的开端。从对生态环境的末端治理到综合治理,人类在对生态环境的认识和治理的这条道路上不断前进,但是环境问题依然严峻。显然,这次全球金融危机推动了各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协作,各国竞相进行技术创新,希望通过发展低碳经济及其相关产业来带动国内经济快速复苏。

气候变化和国际金融危机正在推动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低碳经济成为全球经济新的增长点,我们正迎来低碳生产和低碳生活的低碳经济时代。世界各国已经深刻意识到,只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低碳经济,才能缓解生态危机,也才能在实体经济中逐渐摆脱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

一、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实现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重大转型

经济增长方式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增长的实现模式。按照要素投入方式,它可分为两种形式: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和集约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但经济增长方式的区分只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二者有时还是互相交叉的。经济发展方式,是指通过经济发展诸因素的配置方式实现经济发展的方法、手段和模式,其中不仅包含经济增长方式,而且包括结构(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城乡结构、地区结构等)、运行质量、经济效益、收入分配、环境保护、城市化程度、工业化水平以及现代化进程等诸多方面的内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指按着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调整经济发展诸因素的配置方式和利用方法,把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到科学发展的轨道上来,不仅要突出经济领域中数量的变化,更强调和追求经济运行中质量的提升和结构的优化。其鲜明特征在于:顾及可持续性,顾及经济结构调整、优化和产业升级,顾及就业、消费、分配等一系列社会需要等。[2]

既然经济发展比经济增长具有更广泛、更深刻的内涵,同样,经济发展方式也就比经济增长方式具有更广泛和深刻的涵义。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要以经济增长为前提,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基础,因此,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一般趋势也应该同样适用于经济发展方式。

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准确把握世界发展趋势,认真总结我国发展经验,深入分析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继承和发展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思想,提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并将之贯彻于“十一五”规划当中。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在新的发展阶段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3]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题中应有之义。

1.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提出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二战后,世界各国都致力于经济发展,实践表明,发展绝不仅仅是经济增长,而应该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全面协调发展,应该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和谐可持续发展。我国面临着增加社会财富和使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实现社会公平的双重使命,面临着促进经济发展和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双重压力,这就决定了我们不能重复其他国家走过的老路,而必须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提出的。

2.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对我国和谐社会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科学发展观是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经验的总结,同时它又指导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务是发展,强调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下坚实基础;核心是以人为本,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体现了人文精神;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强调发展是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在内的全面发展,是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有利于推动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做到“五个统筹”,这些都有利于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有利于推动我国生产力发展,构建和谐社会。

3.科学发展观体现了生态观。科学发展观要求经济发展内部各方面、各因素保持辩证统一,要求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追求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不仅要节约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也要保护环境,减少环境污染,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生产模式和消费方式,使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社会永续发展。

4.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发展对于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决定性意义,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民群众是历史的推动者,以人为本,要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群众的主观能动性,保障人民各项权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要实现这个目标,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改变单纯追求GDP增长的方式,既要一心一意谋发展,又要协调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坚持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使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全面协调可持续地发展。可以说,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既是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又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它是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前提和保障。

二、低碳经济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契机

低碳经济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契机,它突出了低消耗、低排放、高附加值的科学的经济发展方式,注重新能源技术、节能技术的创新突破。

1.低碳经济的涵义。2003年英国政府发布了题为“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的《能源白皮书》,指出英国面临着能源安全和气候变化的威胁,第一次提出发展“低碳经济”概念,引起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2006年,《斯特恩报告》指出,发展低碳经济,“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以避免遭受气候变化最恶劣的影响的成本可以控制在每年全球GDP的1%左右”,“如果我们不采取行动的话,气候变化的总代价和风险将相当于每年至少失去全球GDP的5%。而如果考虑到更广泛的风险和影响的话,估计损失将上升到 GDP的20%或者更多”[4]。

低碳经济的定义目前学术界并没有统一的认识。就其实质来说,低碳经济是一种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它促进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的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的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其核心是在市场机制基础上,通过制度框架和政策措施的制定及创新,形成明确、稳定和长期的引导及激励机制,提高新能源开发、生产、利用能力,实现节能减排,促进人类生存和全世界经济发展方式的变革。它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是一场涉及生产模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国家权益的全球性革命。

2.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要性。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最早由美国气候专家詹姆士·韩森博士(James Hansen)在1988年美国参议院的听证会上提出。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 (IPCC)2007年发布的第4次评估报告,提供了关于气候变化新的更有力的科学依据。报告指出,20世纪后半叶北半球平均气温是过去1300年中最为暖和的50年;过去100年间,世界平均气温上升了0.74摄氏度;最近50年间,气温上升的趋势是过去100年间的2倍左右;全球范围冰川大幅度消融;世界各地暴雨、洪水、干旱、台风、酷热等气象异常事件频发;20世纪,全球平均海面上升了17厘米;这种趋势如不扭转,意味着到21世纪末,气温将上升4摄氏度,海面将上升60厘米。

气候变暖主要由人类活动不当导致。1997年12月11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三次缔约方大会签订的《京都议定书》,明确针对六种温室气体进行削减,包括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氮、氢氟碳化物、全氟碳化物及六氟化硫,其中以后三类气体造成温室效应的能力最强,但对全球升温的贡献百分比来说,二氧化碳由于含量较多,所占的比例也最大,所以各国主要控制以二氧化碳为主的温室气体的排放。作为一种长期暖化效应气体,其对地球的暖化效应会持续几百年,主要来自于化石燃料(比如煤,石油等)燃烧。

气候变暖具有很大的危害性。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将淹没部分海岛国家;降水重新分布,改变了当前的世界气候格局;生物链、食物链被破坏,带来更为严重的自然恶果;大陆地区,尤其是中高纬度地区降水增加,非洲等一些地区降水减少。有些地区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如厄尔尼诺、干旱、洪涝、雷暴、冰雹、风暴、高温天气和沙尘暴等出现的频率与强度增加;全球气温变化直接影响全球的水循环,使某些地区出现旱灾或洪灾,导致农作物减产;危害人类健康,引发心脏病、各种呼吸系统疾病等,还会引发传染性疾病传播等。

我国人口众多,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国家的综合实力和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巨大的提高。然而,能源消耗也非常巨大,资源和环境问题日益严重。我国能源结构是以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为主体,在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的比重占到2/3。这种典型的炭基能源经济,使我国经济和能源结构的“高碳”特征十分明显,二氧化碳排放强度相对较高,中国成为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的排放大国。

面对气候变化与生态恶化的严重形势,迫切要求改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十七大报告首次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5],这就为我国发展低碳经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指明了方向。

3.发展低碳经济的意义。

1)发展低碳经济符合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科学思想中的最大成果之一,它将辩证唯物主义运用于社会发展的历史,揭示了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历史总趋势,为我们树立科学的历史观、发展观指明了正确方向。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认为,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而“人本身是自然的产物,是在他们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6]38,马克思提出了人与自然永恒相处、共同发展的条件,即“社会化的人,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将合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把它置于他们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让它作为盲目的力量来统治自己;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的人类本性的条件下来进行这种物质变换”[7]926-927。因此,我们要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生活和生产方式都要遵循自然规律,实现经济社会和自然环境协调、持续发展。

2)发展低碳经济是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20世纪60年代以来,各国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都不同程度地面临着资源和环境的问题,他们在认识和解决资源和环境的问题上不断探索,德、美、日等工业发达国家率先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和尽可能小的环境代价实现最大的发展效益。近年来我国在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方面从认识到实践都发生了重要转变,“十一五”规划纲要把节能减排作为约束性目标,中央政府投资支持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项目,推进天然林保护、京津风沙源治理等生态工程建设,倡导节能减排,在污染减排、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环境基础能力提升等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5],在推动环保历史性转变、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以及探索中国特色环境保护新道路等方面也取得了积极的进展。胡锦涛主席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开幕式上的讲话中提出,中国要“大力发展绿色经济,积极发展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研发和推广气候友好技术”,这是中国领导人对解决未来多重危机的发展方向的高度概括。它为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指明方向,是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

3)发展低碳经济是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科学发展观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强调发展是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在内的全面发展,是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有利于推动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做到“五个统筹”,要求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追求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不仅要节约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也要保护环境,减少环境污染,要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生产模式和消费方式,使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社会永续发展。发展低碳经济与中国发展循环经济、节能减排及可持续发展战略所强调的内涵是一致的,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等重大战略的体现。

4.发展低碳经济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大战略选择。发展低碳经济是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结合我国国情作出的重大战略选择。我们必须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努力探索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只有这样才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子孙后代创造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健康社会。

三、大力发展低碳经济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

发展低碳经济的关键在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只有这样,才能为发展低碳经济创造条件,而发展低碳经济也能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具体有以下途径。

1.依靠科技进步,节能降耗,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开发和利用新能源。要依靠科技进步降低能耗,提高资源利用率,加强对洁净煤、可再生能源、先进核能、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等低碳和零碳技术等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关键技术的攻关力度,组织开发和示范有重大推广意义的资源节约和替代技术。注重纤维素乙醇和氢燃料等车用燃料生产技术,清洁煤、核能、太阳能和风能等先进发电技术,先进节能技术,可再生能源等能源新技术的开发。

2.要推进全球碳交易市场的发展。碳交易是温室气体排放权交易体系的简称,最初是由联合国为应对气候变化,帮助发达国家履约而设计的一种新型的国际贸易机制,中国正在参与的清洁发展机制(CDM)即为国际上最重要的碳交易机制之一。[8]它将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有机结合,通过金融资本的力量引导实体经济的发展,因此它本质上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动力机制和运行机制,代表了未来世界经济的发展方向。要积极构建我国的碳交易试验平台,即:一方面在目前排污权交易——主要是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试点交易不断完善和推进的基础上,逐步推进节能量等其他创新产品的交易,从而为进一步进行碳交易做好前期准备;另一方面在这种交易平台的技术基础上,加快与国外先进交易体系的合作。

3.政府作用与市场作用统筹兼顾。首先,政府要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完善投融资体系等方面的法律法规。积极推行绿色新政,建立和完善配套的法律法规和标准、政策支持体系、技术创新体系、激励约束机制和监管考核机制等。完善财政、税收、价格、金融等政策措施,健全管理体系和监督实施机制。发展多元化的投融资体系,对循环经济型企业在经济政策上给予优惠和鼓励。建立环境标志、政府绿色采购制度,促进环保产业的发展。[9]改进森林管理,提高单位面积生物产量,扩大造林面积可增加森林的碳汇潜力。此外,还要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交流和利用新技术。

其次,健全和完善市场机制,在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前提下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完善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环境损害成本的生产要素和资源价格形成机制,逐步建立企业保护环境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加快水、电、气、煤、油等资源性产品价格的市场化改革,加快供热体制、煤热价格联动、天然气价格形成机制改革。明确资源的产权主体,增加企业经济外部化的成本,将环境保护与企业利润最大化目标联系起来,使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内化为企业的自觉行为。

4.转变企业的生产方式。要在产品的生产过程中实行清洁生产,大力提倡发展和充分利用科学技术降低资源消耗,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将废弃物排放消化在企业生产内部,使人类对自然的开发和利用控制在生态环境自我更新的范围内。努力实现废物的循环利用,实行环境标识、环境认证和政府绿色采购制度,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

5.倡导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要在全社会推行绿色消费意识和绿色生活观念,将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提倡吃健康食物和有机蔬菜,穿天然材质的衣服,用二手家用品,骑自行车或步行,用自然光或节能灯照明,反对奢侈浪费等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

6.加强宣传和教育。政府、机关单位、学校、社区和媒体等要大力弘扬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概念,让绿色、环保、健康、节能成为人们生活理念。通过利用世界环境日、地球日、水日等宣传活动,广泛开展节能环保科普宣传活动,从小培养儿童的环保意识,把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转化为全体公民的自觉行动,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

总的说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发展低碳经济就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把握住国际绿色潮流和可持续发展的历史规律,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重,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推进技术进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培育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产业和经济增长点,以节水、节电、节油、节煤、节气、节地等资源综合利用和发展循环经济为重点,加强法制建设,完善政策措施,建立健全促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机制,逐步形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消费模式,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1] 联合国.2010年世界经济形势与展望(摘要)[EB/OL].(2009-12-05)[2010-07-08].http://www.drcnet.com.cn/DRCnet.common.web/DocView.aspx?doc Id=2127527&leaf Id=16102&chn Id=4140&version=Integrated&view Mode=content.

[2] 胡锦涛.胡锦涛在中央党校发表重要讲话[EB/OL].(2007-06-25)[2010-08-07].http://new s.xinhuanet.com/politics/2007-06/25/content_6290208.htm.

[3]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07-10-15(1).

[4] 陈达.“5%-20%”与“1%”的博弈 ——专访《斯特恩报告》主笔、世界银行前首席经济学家尼古拉斯·斯特恩[N].第一财经日报,2006-12-05(1).

[5] 温家宝.政府工作报告(在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08-03-05(1).

[6]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

[7]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

[8] 肖林.低碳经济与新发展模式——肖林研究员在上海交通大学的讲演[N].文汇报,2010-4-6(12).

[9] 刘江宜,余瑞祥.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挑战及途径[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09(2).

猜你喜欢

经济发展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从HDMI2.1与HDCP2.3出发,思考8K能否成为超高清发展的第二阶段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分享经济是个啥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拥抱新经济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