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康有为对西方文明的判断和对传统理想的阐释

2011-08-15董四代王海林

湖北工程学院学报 2011年1期
关键词:康有为小康资本主义

董四代,王海林

(1.武夷学院思政部,福建武夷山354300;2.福建农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福州350002)

康有为是中国近代著名的启蒙思想家。他以创新传统的方式,在借鉴西方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对传统社会进行批判,提出自己的改革主张和社会理想,形成了一种执中鉴西的学术风格。他对西方资本主义的判断和对中国传统理想的阐释,体现了中国传统理想的生命力,又从最终目标上否定了资本主义,为中国人接受社会主义提供了文化前提。

一、康有为对西方文明的判断

西方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把人类文明推向了一个新阶段,但其内部的矛盾也越来越深刻。当西方国家向中国发起侵略,中国传统社会发生深刻变革的时候,中国人一方面需要向西方学习,以解脱民族危机,实现社会发展;另一方面又要求通过对资本主义矛盾的分析,寻求不同于西方的社会发展道路。康有为作为近代启蒙思想家,在吸收西方现代文明的基础上,提出了改革的设想,同时又重新阐释中国传统理想,提出了世界大同的目标,以面向未来、面向世界和面向现代化的精神,赋予其新的内容和时代精神。

19世纪后半叶是中国思想发展的重要转折期,与西方文明相联系的经济、政治、文化理想深刻影响中国社会发展,特别是严复传播的进化论,改变着“天不变,道亦不变”的观念。如何把中国发展与人类文明大趋势统一起来,成为新时代提出的重大问题。这时,西方社会主义运动正在兴起,也就引起了中国人对社会主义思想的关注,使一些思想先驱超越西方启蒙思想眼界,进而在吸收社会主义思想中思考中国的未来。在19世纪70年代,江南制造局编译的《西方近世汇编》曾报道过英、法、西班牙等国工人运动的消息,认为西方有人“创为贫富均财,欲藉其本境殷富,夺取资方,以予贫之”[1]12-13。汪凤藻翻译的《富国策》也对欧文和傅立叶的思想评价道:“贫富之不均,由于人之有私产。国愈富则愈不能均,天下古今之常势也。于是有创为贫富之说。”[1]131891-1892年,《万国公报》第35-39册连载美国空想社会主义者贝拉米的小说《回顾》(当时译作《回头看纪略》),又称《百年一觉》)。在《社会进化》的译本中,又以“安民新学”译述社会主义。所有这些都对关注西方社会的人产生了重要影响。

19世纪后半叶是中国思想发展的重要转折期,与西方文明相联系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理想深刻影响中国社会发展,特别是严复传播的进化论,改变着“天不变,道亦不变”的封建古训,从而为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奠定了新的理论武器。如何把中国发展与人类文明大趋势统一起来,成为新时代提出的重大问题。

在此历史背景下,康有为撰写了《大同书》,其主要内容是根据西方文明发展趋势,重新阐释传统大同思想,判断资本主义,提出世界大同理想。他认为:西方文明发展“虽使机器日出惊奇,人民更加才智,政法更加精密,而不行大同之法,终无致生民之食安日农人之得均养也。农不行大同则不能均产而有饥民,工不行大同则工党业主相争,将成国乱,商不行大同则人种生诈而多余以殄物”[2]281。他又认为西方物质文明发达之后蕴含着深刻的内在矛盾,“若工事之精,制造之奇,汽球登天,铁轨缩地,无线电之渡海,比之中古,有若新世界矣。商运之大,轮舶纷驰,物品交流,遍于五洲,皆创数千年未有之异境。文明日进,诚过畴昔。然新业虽瑰玮,不过世界之外观,于民生独人之困苦,公德之缺乏,未能略有补救也。”[2]279资本主义发展严重造成了“贫富必不均而人格不平”,“为人民谋公益者,虽日谋之计之而无以为策也”[2]289。在对西方各国进行实地考察后,他又发表评论说:“诚观东伦敦之贫里,如游地狱,巴黎、纽约、芝加哥之贫里亦然。”[2]65他关注到了西方社会矛盾引起的反资本主义运动,表现为在西方各国,大机器被资本家垄断控制,“而资本家复得操纵轻重小工之口食而控制之,或抑勒之,于是富者愈富,贫者愈贫矣”。“夫人事之争,不平则鸣,乃势之自然也。故近年工人联党之争,挟制业主,腾跃于欧美,今不过萌蘖耳。又工党结联,后此必愈甚,恐或酿铁血之祸,其争不在强弱之国,而在贫富之群矣。从此百年,全地注目者必在于此。故近者人群之说益昌,均产之说益盛,乃为后此第一大论题也。”[2]282-283总之,西方国家内部矛盾日益凸显,远未实现人类理想目标与追求。

西方资本主义各国虽然比中国更文明更发达,但也包含着自身内在的难于克服的矛盾。康有为敏锐地发现了这一问题,于是既主张学习西方,进行改革,使中国在社会变革中走上现代化道路;同时又要关注西方社会的矛盾,寻求化解这些矛盾的中国文化资源,并把握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趋势,形成新的社会发展道路。

二、在对传统理想的现代转化中寻求中国发展道路

从对儒家思想的现代阐释中,使之适应现代文明发展,进而提出自己的改革主张和社会理想,是康有为学术思想的突出特点。他根据历史进化论阐释儒家“三世说”,认为人类社会史是按照“据乱”、“升平”、“太平”顺序向前发展的,社会发展是一个前进的过程,理想的社会不在过去而在未来。同时,他又以儒家正统面目出现,以恢复孔子思想为手段,认为儒家思想的精髓不在被封建统治者视为治国之经的古文经学,而在被边缘化了的今文经学,并通过阐发孔子学说的“微言大义”,使之适应现代文明的发展。

《礼记·礼运》中关于大同社会的描述集中表达了先秦各家的社会理想。康有为这样写道:“读至《礼运》,乃浩然叹曰:‘孔子三世之变,大道之真,在是矣;大同小康之道,发之明而别之精,古今进化之故,神圣悯世之深,在是矣;相时而推施,并行而不悖,时圣之变通尽力,在是矣。是书也,孔氏之微言真传,万国之无上宝典,而天下群生之起死神方哉。’”[3]236康有为把“三世说”和历史进化观结合起来,认为社会发展从落后走向进步、从黑暗走向光明、从低级走向高级,最后归于大同,并断言这是孔子思想的“第一大义”。

康有为以孔子的名义抨击“存天理,灭人欲”的封建礼教,认为它“悖人性之至”,只有人道主义才是人们的公理,“人道者,依人以为道。依人之道,苦乐而已。为人谋者,去苦求乐而已,无他道矣。”[1]37而中国古代无论是墨子的“非乐节用”,还是庄子的“帝于天下”,都不是真正的人道主义,“欧美略近开平……其去公理远矣,其于求乐之道亦未至焉”,“吾既生乱世,目击道苦,而思有以救之,昧昧我思,其惟行大同太平之道哉!遍观世法,舍大同之道而欲救生人之苦,求其大乐,殆无由也。大同之道,至平也,至公也,至仁也,治之也,虽有善道,无以加此矣。”[1]39

康有为还对达尔文“弱肉强食”进化论进行批判,主张发挥传统儒家仁爱精神。他说:“其妄谬而有一知半解如达尔文者,则创天演之说,以为天之使然,导人以竞争为大义,于是竞争为古今世界公共之至恶物者,遂揭日月而行,贤者皆奉之而不耻。于是全地莽莽,皆为铁血,此其大罪过于洪水甚矣。夫天渲者,无知之物也,人义者,有性识之物也;人道所以合群,所以能太平者,以其本有爱质而扩充之,因以裁成天道,辅相无宜,而上于至善,摄于大同,乃能大众得其利乐。”[1]344就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而言,“夫据乱之世,人尚私争,升平之世,人人各有度量分界,人不加我,我不加人。故大同之世,视人如己,无有畛域,‘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1]345

康有为认为,唯有中国的大同思想,才能医治现实世界之道德败坏、贫富分化、弱肉强食、相互侵凌,清除资本主义的种种弊端,实现人类社会的美好理想。他的大同思想是在对西方文明的判断中形成的,也是在中国传统理想与现代文明的结合中提出的。他认为,资本主义虽然创造了前此人类文明史上的奇迹,但也造成了现实社会的种种困境,因而只能是一种“升平世”。这样,就使中国传统大同思想走出了自然经济的眼界,在面向世界和面向未来中形成了强劲的时代生命力。德国学者鲍吾刚说:“哲人康有为被称为‘满清近代以来最重要的思想家’,而且他也无可争议地是中国复杂的‘乌托邦’思想最具权威性的人物。如同聚光镜一般,古老中国光辉的政治宗教思想集中体现在他的人格当中,而且经过全新科学思想的折射后,其思想传播影响至今仍然不减。”[4]345

三、康有为的大同思想在中国社会主义思想史上的地位

康有为自己并没有提到社会主义的概念,但是梁启超却把他的大同思想与社会主义相贯通,他说:“先生之哲学,社会主义派哲学也。泰西社会主义,原于希腊之柏拉图,有共产之论。及十八世纪,桑士蒙、康德之徒大倡之,其组织渐完备,隐然为政治上一潜势力。先生未尝读诸民之书,而其理想与之誾合者甚多。”[5]750他根据自己对资本主义的判断和对传统理想的解读,阐释康有为的大同思想,使之与社会主义实现了贯通。

康有为的大同思想是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重要成果,也是中国近代社会主义思想史上第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从政治立场上评判这一思想,常常被视为建立在改良主义之上的空想;从传统社会主义的角度评价这一思想,往往被视为美化资本主义的乌托邦。但如果把它置于中国社会主义思想史长期发展的过程中,就会发现它的理论意义和重要地位。

首先,它实现了社会主义思想与中国传统理想的贯通。德国学者雅斯贝尔斯认为,在中国、欧洲和印度等地都有过一个历史的“轴心期”。在这个时期,人类“开始意识到整体的存在、自身和自身的限度……通过在意识上认识自己的限度,它为自己树立最高目标。它在自我的深奥和超然存在的光辉中感受绝对。”[6]8-9并且说:“每一次的飞跃都回顾这一时期,并被它重燃火焰。自那以后,情况就是这样。轴心期潜力的苏醒和对轴心期潜力的回忆,或曰复兴,总是提供了精神动力。”[6]14出现在《礼记·礼运》中的“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描述集先秦各家理想之大成,是一个“轴心期命题”。近代以来的中西文明撞击,使中国社会发生着深刻变革,也促使中国人对传统理想进行新的阐释,从中吸取力量,进而在对西方文明的解读中表达超越资本主义的理想。康有为的大同思想把对传统理想的阐释与对资本主义的批判结合起来,实现了大同思想与社会主义的贯通。这就为社会主义术语、理论“本土化”奠定了文化前提和思想基础。萧公权认为:“康显然将西方思想译成汉语,又以外国词汇诠释传统的儒家思想。因此,大同的思想和情怀,与近代西方及儒家中国都有亲近的关系。”[7]338康有为对西方社会的分析虽然有一些不准确的地方,但却为中国社会发展树立了一个不同于资本主义的目标。

其次,它在揭示传统理想命题中为中国现代化提出了新的目标和原则。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变革的主题是现代化,即实现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变和现代性的茁壮成长。康有为认为人类文明发展的目标是世界大同,这就为中国现代化树立了新的目标,规定了原则,从而使小康、和谐、民生等传统命题成为现代化中的主要内容。在《礼记·礼运》中,大同是与小康相对而提出的最高追求。康有为以进化观阐述两者的关系:大同是没有阶级压迫、人人平等、美满幸福的至高境界;小康是对现存秩序的客观描述,是近现代社会变革的方案选择,且小康发展必进至大同。梁启超在阐释康有为大同思想时说:“据乱升平,亦谓之小康,太平亦谓之大同”,“凡世界非经过小康之级,则不能进至大同;而经过小康之级,又不可以不进至大同。孔子立小康义以治现在之世界,立大同义以治将来之世界。”[5]745康有为把中国现实发展定位在小康,但这种小康是与大同相联系的,因而也就有了新的规范。梁启超认为:正因为有了这种新的规范,“故不可以大同之法为是,小康之法为非也,犹佛言大乘不废小乘也。”[5]761虽然在当时的社会情况下,小康、和谐、民生都不具有现实性,但当中国现代化的政治前提已经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已经形成的情况下,不论是小康、和谐还是民生又必然成为以社会主义为选择实现现代化必须解决的问题。

再次,它为科学社会主义中国化提供了思想前提。恩格斯说过:社会主义“同任何新的学说一样,它必须首先从已有的思想资料中出发,虽然它的根子深深扎在物质的经济的事实中。”[8]719康有为的大同思想是在肯定资本主义成就和批判资本主义弊端中,重新阐释中国传统理想,使之适应现代文明而形成的。贺麟说:“任何一个现代的新思想,如果与过去的文化完全没有关系,便犹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绝不能源远流长,根深蒂固。”[9]4康有为的大同思想既体现了对现实的判断,又与传统理想相贯通,所以也就在中国社会中保持了历史的生命力。而且,其中所包含的对理想社会的追求精神,始终成为中国人民反对黑暗社会制度、判断资本主义和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材料。此后,不论是早期国民党人对社会主义的理解,还是共产党人对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解和再创造,都是围绕对大同理想的追求而展开的,正是由于康有为把大同与社会主义统一起来,也就为科学社会主义中国化提供了思想前提。

[1] 姜义华.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国的初期传播[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4.

[2] 康有为.大同书[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

[3] 康有为.孟子微中庸注礼运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7.

[4] 鲍吾刚.中国人的幸福观[M].严蓓雯,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

[5] 易鑫鼎.梁启超选集:下卷[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6.

[6] 卡尔·雅斯贝尔斯.历史的起源与目标[M].魏楚雄,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

[7] 萧公权.康有为思想研究[M].汪荣祖,译.北京:新星出版社,2005.

[8]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9] 贺麟.文化与人生[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猜你喜欢

康有为小康资本主义
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最新发展,是新型帝国主义
我家的小康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剥削的两重批判——基于《资本论》第一卷的思考
我家的小康
以非常之功,赴小康之路
小康之路
康有为的《广艺舟双楫》
康有为“八分说”论略
康有为书学评价及相关问题
普陀山书法琅琊榜·康有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