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韬奋的自传作品体系及其版本问题
2011-08-15孟晖
孟 晖
(复旦大学 中文系,上海 200433)
作为现代新闻史上著名的左翼新闻工作者和文化人的代表,邹韬奋先生历来是中国现代文化史的研究对象。邹韬奋一生著述丰富,新闻史及其他专业的学者对邹韬奋的生平思想与活动,有着持续的和较为深入的研究,也形成了不少成果。但对他的明显地带有文学色彩的新闻作品,尤其是他所写的《经历》等三部回忆性作品,它们也是中国现代传记文学史上的优秀作品,以往从事邹韬奋研究的学者却缺乏足够的重视,因此影响了对邹韬奋在整个中国现代文化史上的地位的认识。
况且,邹韬奋的人生经历和思想发展历程,在当时的进步知识分子中也具有典型性,研究他的自传能够帮助我们拓宽视野,并为研究同类文化人物及其传记提供参考。本文对邹韬奋不同时期写作的三部自传性作品,即《经历》、《抗战以来》、《患难余生记》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对其自传性作品写作的基本情况和版本进行了分析,从而对邹韬奋研究以及传记文学的研究有促进作用。
一、邹韬奋先生的生平及主要活动
邹韬奋(1895—1944)先生是现代杰出的出版家与新闻记者,原名邹恩润,江西余江人,出生于福建永安一个日趋破落的官僚地主家庭。1912年,邹韬奋考入上海南洋公学附属小学读书,1917年升入南洋公学上院(即大学)电机工程科学习。1919年,他转入上海圣约翰大学改学文科,1921年毕业。
1922年,邹韬奋进入中华职业教育社工作,任编辑股主任,并负责编辑《教育与职业》月刊,以及编译“职业教育丛书”,同时兼任中华职业学校和海澜英文专门学校的英文教员。1926年接办中华职业教育社出版的《生活》周刊,从1927年起主持生活周刊社,从此致力于新闻出版工作。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邹韬奋反对蒋介石的不抵抗主义,并积极为抗日活动募捐。他还与沈钧儒、李公朴等人组织上海文化界救国会,并被推举为执行委员。1932年,邹韬奋创办了生活书店,该店相继在全国许多城市设立分店,大量编印发行各种抗日救亡书籍和马列主义进步书籍。1933年,邹韬奋参加了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当选为执行委员。杨杏佛遇刺后,邹韬奋被迫流亡国外。1935年8月回国,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先后在上海、香港等地主编《大众生活》周刊、《生活日报》、《生活星期刊》等,并担任上海各界救国会和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的领导工作。1936年11月22日深夜,邹韬奋与沈钧儒等在上海被捕,为“七君子”之一,在狱中与国民党反动派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抗日战争爆发后,邹韬奋获释,先后在上海、武汉、重庆主编《抗战》、《全民抗战》等刊物,1938年任国民参政会参政员。
1939—1941年,生活书店的各个分店相继被国民党政府查封,邹韬奋愤而辞去参政员一职,出走香港,复刊《大众生活》,抨击国民党的内外政策,并协助成立中国民主政团同盟。1942年1月,他离开香港到广东东江抗日根据地,10月经上海到苏北解放区。1943年因耳疾秘密到上海诊治,并开始撰写回忆录《患难余生记》,1944年7月24日,因癌症在上海逝世。中共中央根据他生前的申请,追认其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1949年7月24日,宋庆龄在上海纪念邹韬奋逝世五周年大会上致词,称赞“韬奋先生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者,一位英勇的人民战士。他的斗争历史,提供了革命知识分子所走道路的一个最光辉的榜样”。她还强调,“韬奋先生的一支笔,曾经鼓动了中国无数万爱国民众走上争取民族解放与人民民主的道路。”[1]465邹韬奋的主要著作,收入1995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共14卷的《韬奋全集》。①关于邹韬奋的生平情况,本文主要参考了《经历》等自传,复旦大学新闻系编的《邹韬奋年谱》(复旦大学出版社1982年),俞润生作的《邹韬奋传》(天津教育出版社1994年)等一些资料。
二、《经历》等三部自传的基本情况及版本问题
邹韬奋显然有着自觉的传记意识。尽管作者在《经历·开头的话》中自谦道:“这本书并非自传,我也够不上有什么自传”[2]130,可在同一篇文章中,他又提到了自己对于传记写作特别有兴趣。而且作者在谈到传记写作时,将之与“研究历史”联系起来,反映出其对于传记本质的独到理解。传记学界一直就传记本质上属于史学还是文学范畴、是否“允许虚构”这些命题而争论不休。而以“真实”为作品生命的新闻工作者出身的邹韬奋,在构成传记的基本要素中,显然认同于传记的“史学属性”说,对于“真实性”这一原则特别看重。
除了在报刊上编译发表大量传记作品外,邹韬奋还撰写过三部带有明显的自传性质的作品,即《经历》、《抗战以来》以及《患难余生记》,其中《患难余生记》计划写四章,仅写出了不到三章。这三部书具有连贯性,内容又有交叉,构成了一个自传体系,大致勾勒出了韬奋一生的奋斗轨迹。这三本自传中所叙述的传主人生经历,大致可以划分为五个主要阶段,各个阶段都写出了传主的主要思想特点,以及文化活动的侧重点。将几部自传放在一起看,就刻画出了一个中国现代新闻史、文化史上的进步知识分子形象。邹韬奋对自己的求学经历、报刊从业活动、参加爱国运动及民主活动、思想转变经过等人生历程,作了较为系统的回顾,总结出了许多可贵的经验。这三部自传作品堪称中国现代传记史上有代表性的作品。
1.《经历》的基本情况。此书系邹韬奋于1936年底至1937年初写于苏州狱中,分为“二十年来的经历”与“在香港的经历”两部分,1995年版《韬奋全集》中收录的该书为60节,与民国时期版本一致。
这部作品的时间跨度,从作者出生到1936年因“七君子”事件被捕入狱。重点介绍了作者在几个人生阶段的主要活动:求学经过(1-13节)、初入职场及踏入新闻业(14-25节)、全身心地投入《生活》周刊的出版活动(27-31节)、爱国活动及被捕入狱(32-51节)、入狱前在香港创办《生活日报》的经过(52-60节)等。该书语言简洁、朴实而生动,重点介绍了作者的主要教育经历与职业活动,将一个爱国的新闻工作者的形象展现在读者面前。传主作为一个出身于没落小官僚家庭的少年,其艰辛的求学过程和一丝不苟性格的养成,感人至深、催人泪下;而当邹韬奋谈到他办《生活》等报刊的经历时,给人印象最深的,是其“为大众代言”的精神和对新闻事业诚挚的热爱。同时,该书还保留了“七君子”等重大历史事件的生动的一手材料,具有很高的文献价值。
2.《抗战以来》及其版本问题。这部书1941年写于香港,先在《华商报》上连载,后结集出版。该书涉及内容的时间跨度从1937年抗战开始、至1941年作者第二次流亡香港止。该书介绍了作者抗战以来在“政治漩涡”中的经历及所见所闻,重点是揭露国民党政府假“民主”、真独裁的有关情况,以及进步文化事业遭受的灭顶之灾。具体内容包括:民众运动及爱国抗日热情高涨;国民参政会中各党派的政治见解、“宪政运动”的“忙了一场空”;国民党政府新闻审查制度;“生活书店”惨遭全面摧毁、作者又一次流亡香港等内容。该书语言生动幽默,多用形象的事例说话,并采用了比喻、排比、反语等多种修辞手法,对了解当时的国内政治状况很有帮助。
笔者发现,此书在1955年三联书店版《韬奋文集》中为62节,而在1995年版《韬奋全集》中为77节,相差较大。后笔者找到了1946年8月“韬奋出版社”再版的《抗战以来》核对,为76节(书中注明:“全文原有七十七篇,其中第六篇由编者略去,故存七十六篇”[3]2);之后又找到最初版本,即1941年香港华商报馆出版的《抗战以来》,了解到该书为77节。可见1995年版《韬奋全集》中的《抗战以来》是保持了该书原貌的。
考察一下该书被删改的有关情况。1955年《韬奋文集》中共删掉了15节,包括:“一、发动全面抗战的基本条件”、“三、民主政治的初步展开”、“四、参政会的胚胎”、“五、共赴国难的党派团结”、“六、闹不清的‘人民阵线’”、“九、领袖晤谈记”、“一O、领袖与工具”、“一三、‘来宾’中的各党派人物”、“一四、再谈‘来宾’中的各党派人物”、“一五、三谈‘来宾’中的各党派人物”、“二一、审查与讲理”、“三一、一段插话”、“五三、虚文与实行”、“五四、严禁违法拘捕的建议”、“七七、关于态度和主张的补充说明”。
根据对这些章节所涉及内容的分析,其之所以被删掉的原因可能是:
1)在其中大部分章节中,作者对国民党政府、蒋介石表示了肯定与拥护,并将之视为领导全国各方面力量抗战的核心。这在邹韬奋当时所处的团结抗战的历史条件下,是理所当然的,而在1955年《韬奋文集》出版之时的政治环境中,这样的文字大概就显得比较扎眼了。如:
民族统一战线的目的既然是在团结御侮,对于领导团结御侮的国民政府、领袖和国民党,当然是拥护的。关于这一点,上次也已有过相当的说明。[4]177
国民党是这个民族轴心的中心,蒋委员长是这个民族轴心的伟大的领袖。团结全国各抗日党派于这个民族轴心之中,只会加强这个轴心的中心力量,而不会减少这个轴心的中心力量。”[4]138
2)作者在“‘来宾’中的各党派人物”等一些章节中,对共产党及各民主党派参加国民参政会的众多人物,绘声绘色地进行了描述和评价,并提出了实行政治民主的重要性:“其实对于政治的批评,正是民主政治下国民应有的权利和义务,这事的本身就是民主政治的一个重要因素。某些人慄慄惧怕关于政治的批评,正足以反证政治批评的效力。”[4]376
这里涉及到了多党政治制度和对执政党的批评等问题,这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时期,大概也是比较敏感的话题,是不合时宜的。通过对这几个不同时代的版本的比较,可见传记作品在不同历史时期版本的差异,这些差异也从侧面反映出了时代的某些特点,耐人寻味。《抗战以来》版本不同的主要原因,还是由于出版部门出于其“政治敏感”所作的删改。类似地,郭沫若的自传,在解放后由其本人根据时代需要进行了大幅度的修改;研究其传记版本的异同,往往也可以获得作家思想变化的线索,对作家研究提供某些新的视角。可见,考查传记的版本问题也是很有意义的。版本差异反映了社会风貌、政治氛围的变迁,应该引起研究者的重视。
3.《患难余生记》的基本情况。1943年,邹韬奋由于身患癌症,病势转剧,只得离开苏北解放区秘密转移到上海治疗。在一年多的病痛折磨中,他仍坚持写作自传性作品《患难余生记》,可惜未来得及完成就去世了。这部邹韬奋的遗作,记叙了作者的四次流亡过程,以及国民党政府在抗战中压制民主和爱国活动,制造人事、军事、文化摩擦,对进步文化大肆打击的情况,其中有不少生动的事例。该书保存了国统区民主运动史的第一手史料,内容与《经历》、《抗战以来》两书有交叉。
三、邹韬奋其他自传性质作品及相关文章
1.除《经历》等三部篇幅较大的自传性作品外,笔者在研究了14卷本《韬奋全集》中所收录的文章后发现,邹韬奋还写过几篇简短的自传性质的文章,这表现了作者一以贯之的自觉的传记意识,也是很有价值的:
1)《我小学时代之追述》:原刊于1917年4月26日上海工业专门学校《学生杂志》第2卷第1期,署名邹恩润。这篇文章记述了作者小学时代的趣事,以及对同学和老师的追忆[5]101-107。虽为文言文,但写得饶有趣味。
2)《韬奋自述》:原载于1939年10月28日重庆《店务通讯》第71号,很简短,只有几百字,简单介绍了自己的受教育情况、职业经历和家庭状况。[6]249
3)《前尘影事》:原载于1933年7月12日《生活》周刊第8卷第29期,此文后收入《萍踪寄语》第一集,内容与《经历》中相关部分差不多,较简略而已。[7]619
2.关于《萍踪寄语》等作品。《经历》、《抗战以来》等自传性作品,系记叙作者亲历的事情,以及其所见所闻;而《萍踪寄语》、《萍踪忆语》等书主要为见闻式的散文集,笔者认为宜归入报告文学或游记范畴,而非传记作品。《萍踪寄语》、《萍踪忆语》的主要内容为:1933—1935年,邹韬奋被迫流亡海外两年多,他带着“世界局势如何发展”和“中华民族的出路何在”等问题,着重访问和考察了德、意、英、法、苏联和美国,并在大英博物院图书馆阅读了大量马、恩、列著作,这一漫游经历,对他的思想观念的转变起到了重要作用。在此期间,邹韬奋写出了一系列报告文学作品,连载于《新生》、《世界知识》等刊物上,后结集为《萍踪寄语》、《萍踪忆语》等。
虽然《萍踪寄语》等几本书不是传记作品,但可以看作是对邹韬奋某段历史的补充,对作者思想发展的形象化的注释。从研究邹韬奋传记的角度看,它们与传记也有一定的联系。其实,前述几部自传再加上《萍踪寄语》、《萍踪忆语》等作品,已经比较清晰地勾勒出了邹韬奋的主要人生轨迹。再看看后人为其所写传记,如穆欣的《邹韬奋》、俞润生的《邹韬奋传》等,主要框架和资料都来源于邹韬奋本人的这几部作品,当然,也补充了其他相关人物的回忆性文字以及其他史料。因此可以说,邹韬奋的几部传记拥有了信史的性质。
总之,邹韬奋的《经历》等三部自传以及其他传记性质的作品,构成了一个自传作品体系。这些作品真实反映了一位现代著名文化人的成长历程,可作为知识分子自传的典型个案来研究;并且它们不只是对作者个人经历的简单记载,而且也展现出了中国现代知识分子上下求索、寻求救国富民真理的足迹,这无疑对其他知识分子写作类似传记起到了引导作用。其在传记史上拥有重要价值,是值得作进一步研究的。
[1] 宋庆龄.在上海市纪念邹韬奋逝世五周年大会上的致词[M]//宋庆龄选集:上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
[2] 邹韬奋.韬奋全集:第7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3] 邹韬奋.前言[M]//邹韬奋.抗战以来.上海:韬奋出版社,1946.
[4] 邹韬奋.韬奋全集:第10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5] 邹韬奋.韬奋全集:第1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6] 邹韬奋.韬奋全集:第9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7] 邹韬奋.韬奋全集:第5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