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经济发展质量与社会质量协同提高*
2011-08-15黄夏先
黄夏先
(中共株洲市委党校、株洲行政学院,湖南 株洲 412008)
“社会质量是指人们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参与其共同体的社会与经济生活,并且这种生活能够提升其福利和潜能”。社会质量的概念包含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社会经济保障;二是社会凝聚;三是社会包容;四是社会赋权。
一、经济发展质量是社会质量提升的前提和基础
政治建设、经济建设、社会建设和文化建设是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四大任务,它们是“四位一体”,相互相成,互相促进的关系。其中,经济建设的目的就是要通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科学发展,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社会建设的目的就是要提升社会质量,构建和谐社会。而经济发展质量是社会质量提升的前提和基础,社会质量的优劣又对经济发展质量具有反作用。
(一)经济发展质量决定社会质量
所谓经济发展质量,是指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国民经济发展的优劣程度,即经济内部以及经济与社会之间的协调状态。它反映经济发展的有效性、充分性、协调性、持续性、创新性、稳定性和分享性,具体指标有:劳动生产率、投资产出率、经济增长率、就业率、生产能力利用率、产业结构、城市化率、对外开放指数、资源供求系数、能耗比、环境质量、研发投入、专利授权指数、经济增长波动率、价格指数波动率、居民收入增长率、恩格尔系数、城乡居民收入比等。
从经济发展质量的定义和各项指标看,它决定和制约着社会质量的各个方面。社会经济保障如收入、住房、就业等依赖于经济发展的有效性、充分性和持续性;社会凝聚如社会信任、利益冲突、价值争斗等主要受制于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分享性;社会包容和社会赋权都无不受到经济发展质量的掣肘和左右。
从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发展历程来看,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经济发展质量的很多指标都取得了不同程度的进步。但同时,我们应该实事求是地看到,由于单纯追求经济增长速度,忽视经济发展质量的提升,致使我国的经济发展方式较为粗放,在资源环境、经济结构、协调发展、科技创新等方面存在不可持续、不协调、不平衡、不先进等问题。由此也带来了贫富差距扩大、公共产品提供不足、社会阶层分化、社会凝聚力下降、社会包容度不够等社会质量问题。
可见,经济发展质量是整个人类社会全面发展的基础,是政治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科学发展的前提。单纯的经济快速增长可能在短期内迅速改善基础设施、居民福利等条件,但从较长时期看,不注重质量的经济畸形发展必然导致整个社会发展的不协调。
(二)社会质量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经济发展质量
按照唯物辩证法的观点,事物是相互联系并互相影响的。经济发展质量最终决定社会质量的好坏,而社会质量反过来也影响经济发展质量。
社会保障是否健全直接影响经济发展质量。居民收入增长落后于GDP增长,以及就医、住房、子女上学、基本养老、失业救济等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健全等都直接影响居民的储蓄倾向和消费倾向,进而影响内需的持续增长。我国经济增长过分依赖于投资和出口,而消费的贡献率不大,导致需求结构失衡,国际市场风险大,一定程度上是源于社会保障对于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相对滞后。
社会凝聚也是影响经济发展质量的重要因素。当前我国在政府信用、企业信用和个人信用几个方面都不同程度地存在问题,不同社会阶层存在利益冲突,价值观的多元化也引起了人们的思想混乱。这些都会在一定程度上消减经济发展动力、影响经济运行质量、破坏经济运行环境。
社会包容和社会赋权也影响经济发展质量。如果社会缺失平等观念,贫富两极相互仇视、官民互不信任,会进一步恶化社会包容度。而社会弱势群体话语权的被压制,普通民众参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建设决策与监督渠道的不畅通以及其基本政治经济权利经常性的被践踏都会不同程度地打击人们对经济发展目的的认同和人们支持、投身、参与改革发展的信心。
二、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质量和社会质量存在的主要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在经济发展质量和社会质量上存在不少的问题。
(一)我国经济发展质量总体偏低
一是经济发展的效率不高。我国经济增长从总体上还是属于高投入、低效率的粗放式增长。从投资效率来看,除了存在许多低水平重复投资以及“豆腐渣”工程以外,我国宏观投资效率也不高。2006年,我国1元投资仅能导致国内生产总值增加0.232元,远低于同期世界平均水平和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我国资源能源以及土地等使用效率也很低。据《2006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对世界59个主要国家的资源绩效水平的调查排序,中国资源绩效居世界倒数第6位。
二是经济发展的协调性不够。首先是经济结构不合理:需求结构过分依赖于投资和出口,消费明显不足;产业结构过分依赖于工业尤其是传统重化工业的增长,农业产业落后,第三产业比重太低;要素结构则过分依赖于物质要素的投入,非物质要素如科技、制度、文化的贡献率不高。其次是区域发展不平衡:2009年我国东部地区年人均收入为38587元,西部地区为18090元,差距达2万余元。从省际差别来看,最高的上海市年人均收入为76976元,最低的贵州省为9187元,两地相差67789元。目前全国5000多万贫困人口中,中西部地区所占比重高达94.1%。再次是城乡发展差距较大。改革开放后城乡收入差距曾一度有所缩小,1983年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1.82∶1,但后来又逐步拉大,2009年扩大到3.33 ∶1。
三是经济发展的持续性堪忧。从资源的永续利用来看,我国人均资源占有率低,在世界上排名倒数第31位,使用效率也低,未来经济发展所需要的资源能源供给是制约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的一大瓶颈。从环境承载能力来看,我国一些地方的环境承载能力已近极限,随着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绝对值的继续增加,环境压力空前巨大。另外,由于我国科技创新能力不足,导致产业结构层次较低,产业竞争力不高。随着传统竞争优势的丧失,我国产业持续发展的前景堪忧。
四是经济发展的公平性有待加强。首先,经济政策的目标、作用、功能、过程都存在一定的公平性问题。从政策目标群体来看,客观上对弱势群体有所忽视;从政策作用来看,偏重经济政策而忽视社会政策导致社会发展难以适应快速发展的经济形势;从政策功能来看,有自利化及功利化倾向;从政策过程来看,在政策制定、执行、结束等多个环节都存在公平性缺失的风险。其次,发展机会的公平性也有问题。市场主体在投资准入、就业竞争、资源获取等方面都还缺乏公开、透明、平等竞争的环境。还有,经济发展成果分配的公平性更是引起了人们的关注,这里不必赘言。
在经济起飞的过程中,经济发展或多或少地存在质量问题在所难免,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发展模式也要适时转型。现阶段存在的这些经济发展质量问题已经影响了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并影响着政治、社会、文化的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科学发展势在必行。
(二)我国社会质量存在的问题
一是社会保障水平相对不高。总体上我国社会保障水平低于社会和经济发展水平。目前我国有20个省区市(未含西藏、香港、澳门、台湾)的社会保障水平低于平均水平,并且各个省区市之间社会保障水平差距很大,而且这种差距表现出了明显的区域特点,即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社会保障水平高于中部地区,中部地区高于西部地区。从目前我国财政支出用于社会保障支出的比重达到10.13%(2010年)左右的水平来看,较20世纪末不足2%相比有相当大的提高,但与发达国家这一比重达到30%甚至更高的事实相比,我国财政用于社会保障支出的水平依然是明显偏低,而财政用于社会保障支出水平偏低对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和完善市场体制产生了不利影响。
二是社会管理水平比较落后。社会管理的基本任务包括协调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正、应对社会风险、保持社会稳定等方面。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管理相对滞后,在管理体制、管理手段、管理效率上都存在问题,致使社会矛盾的敏感性、关联性、对抗性及破坏性增强,许多一般群体性事件转化为恶性事件。社会普遍存在分配不公感、机会不公感、起点不公感、参与不公感和话语权不公感,社会包容度经受前所未有的考验,社会凝聚力有所下降,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力、号召力降低。
三是各种社会问题交相存在。这些问题包括食品安全、房价、物价、腐败、教育和投资移民、恶性车祸、环境保护、事故、强拆等。这些问题大多与民生息息相关,如果任其发展,就会挫伤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积极性,制约着经济社会发展。
从社会质量的四个维度来看,上述问题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我国社会质量有待提高,说明我国社会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已经对经济发展质量产生了负面影响。
三、促进经济发展质量和社会质量协同提高的对策
现阶段,我国正处于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处于改革的攻坚期。我们已经站在了新的起点,需要去完成更加艰巨的历史任务。而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兼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中华民族面临的新挑战。为此,我们要把握经济发展质量与社会质量的相互关系,做到两手抓,两手硬,促进经济发展质量与社会质量协同提高。
(一)通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发展质量的提升以促进社会质量的改善
社会质量的提高必须依赖经济发展质量的提高,而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抓住以下几个关键。
1.坚持科学发展的理念是前提。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强大思想武器,是提升我国经济发展质量的理论基础。只有把以人为本作为出发点和立足点,按照统筹兼顾的方法和全面协调可持续的要求实现的发展才是我们所需要的科学发展,也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科学发展。全体干部和群众、各级政府和企业都必须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贯彻和体现到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各项工作中去,把科学发展观念化、制度化、长效化。
2.推进经济结构调整是重点。经济发展方式的优劣最主要体现在经济结构的好坏,在几十年政府主导的经济发展过程中,我国形成了较为粗放的发展方式。因此,将经济结构调整调优调强是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点。这里主要要抓住需求结构、国民收入分配结构、产业结构、城乡和区域结构等几个关键。通过调整以达到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缩小收入分配差距,提升产业结构,促进城乡一体发展的目的,进而实现经济结构的高级化和现代化,使我国经济获得可持续的核心竞争力。
3.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中心。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根本出路在于科技的自主创新。没有自主创新的科技支撑,节能减排是一句空话,产业升级是一句假话,提高核心竞争力是一句套话。在新一轮世界科技革命到来之际,我们应该迅速抓住重点和关键实现突破,形成自己的核心技术和自主创新体系,获得国际竞争的新优势。这就要求政府加大科技投入,创新科技管理体制机制,促使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并成为自主创新的主体。同时还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的力度,在全社会形成锐意创新的热潮和氛围。
4.深化体制改革是根本保障。体制机制是影响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根本因素,我国之所以十多年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不尽如人意,主要是体制机制的障碍。如唯GDP是问的考核评价体系、不利于资源节约的财税制度和价格形成机制等。这一方面要出台相关政策文件,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成为当前的基本国策,成为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共识。另一方面就是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对阻碍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各种体制机制进行深入的改革,诸如考核评价体系、行政管理体制、收入分配制度、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环保收费改革、财税体制改革、金融体制改革、统筹城乡发展的体制机制改革等,以进一步完善上下贯通、相互配套、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
5.努力改善民生是出发点和落脚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最终效果如何,应该用民生改善的程度来检验。这就要求把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结合起来,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所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着力点就可以选择与民生关系最密切、老百姓最关心的诸如优先发展教育、努力扩大就业、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高城乡群众收入等问题来进行,真正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二)努力构建和谐社会,提高社会质量,助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是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内在需要。随着社会质量的提高,人们就能够在更加有保障、更加有凝聚力、更加愉悦的环境中实现包容性增长,助推经济发展方式的实质性转变。提高社会质量,要从以下几方面着力:
1.努力缩小差距,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收入分配不合理导致的利益失衡是引发各种社会矛盾的主要原因。收入差距过大不符合社会主义的本质,也不利于构建和谐社会。目前,要采取措施有效调节过高收入,依法打击非法收入,逐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防止贫富两极分化;要建立和完善社会利益的协调机制和舆论导向机制,营造公平的利益竞争环境;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缩小城乡差别;要加大对欠发达地区和困难地区的扶持,切实推进东中西部地区的协调发展,着力缩小区域发展差距。
2.促进社会公正,让人民群众活得更有尊严。社会公正是人们普遍追求的基本价值,它要求社会的经济利益、政治利益和其他利益在全体社会成员之间能实现平等合理的分配,权利平等、分配合理、机会均等、司法公正等是社会公正的基本要素。社会公正是衡量社会质量的重要尺度,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前提。随着经济的发展,我们要注意在社会新兴阶层与最大多数人的利益之间找到最佳结合点,增强社会包容度和信任感;要加大财政在教育、卫生、文化、就业再就业服务、社会保障、生态环境、公共基础设施、社会治安等方面的投入,实现政府财力投向和基本公共资源的公平化、法制化;要进一步强化法治力度,最大限度做到司法公正,保证全体社会成员都能公平地依靠法律和制度来维护自己的权益,以真正体现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
3.完善社会保障,让人民群众活得更加安稳。完善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是成熟市场经济的基本条件,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社会质量的基本要素,同时也是经济健康平稳运行的必要条件。收入、养老、医疗、教育、失业、住房、灾害等问题是人民群众最关心的基本问题。当前,我们应该在现有的基础上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提高社会保障水平,改进社会保障管理,真正发挥社会保障服务群众、服务经济建设的作用。
4.坚持依法治国,让人民群众活得更有保障。依法治国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制度保障。整个社会做到有法可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是依法治国的重要内容,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和政治保障。通过依法治国来保障社会赋权是提高社会质量的根本途径之一。一个法制观念淡薄,不能做到立法、执法公正的社会不可能有好的社会质量,也不能保证经济运行有好的质量。因此,全党全社会要牢固树立法制观念,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严格执法,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体制。
5.加强社会管理,让人民群众活的更加自在。社会管理先不先进也是衡量社会质量的重要因素。一方面,它关系着社会的稳定,和谐需要稳定,稳定保证和谐,没有稳定的环境,就没有一切;另一方面,它体现各种社会服务的水平,关系着百姓生活方方面面的便利和充实。所以,我们既要建立健全社会预警体系,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把各类矛盾和纠纷解决在当地、解决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又要加强社会建设,完善公共设施,为群众提供完备、便利的各种社会服务。从而保证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总之,要提高社会质量,必须通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来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否者,社会质量的提高就缺乏物质基础;反之,又要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同时,注意解决各种社会问题以提高社会质量,为提高经济发展质量提供良好人文和制度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