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为农民提供“无处不在”的信息服务
2011-08-15吴洁平
吴洁平
(中共湖南省委党校、湖南行政学院,湖南 长沙 410006)
“无处不在的网络”、“随时随地随需”的应用已成为信息化的时代特征。“无处不在的网络”、“随时随地随需”的应用旨在通过科技的高速发展指导和推动“信息高速公路”等一系列的基础设施的建设,打造“无处不在”的网络环境连接所有的人和物,贯彻“用户至上”的观点,实现“用户导向融合型的社会”,使得无论谁在任何时间、任意地点、以任何方式都可以获取公共服务,以创造充满个性与活力的和谐社会。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核心就是要通过应用信息化手段使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产品竞争力增强。而推进新农村信息化建设,让信息服务直惠“三农”,必须树立“无处不在”的信息服务理念,即要通过建造“无处不在”的信息服务网络环境,进而提供对农民的服务项目无所不有,对农民的信息服务深入细致,对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的服务全面周到,以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和文化水平,缩小城乡数字差距,促进农民增产增收,建设富强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一、农村信息化建设成就为提供“无处不在”的信息服务奠定了基础
近几年,如何应用信息化手段促进新农村建设,让广大农民真正享受到信息技术带来的好处,各级政府结合各地自身的发展优势和特点,实施了各具特色的农村信息服务模式,在农村基础通信设施建设、信息服务组织建设与服务领域不断拓展等方面成效明显:
1.信息服务组织体系逐渐完善。为了适应农业信息化发展的需求,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我国从上到下各级陆续设立了专门的农村信息化工作组织机构,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农业信息化管理系统,为做好农民信息服务工作提供了组织保障。同时,农村信息化工作队伍在不断壮大,日前,我国县(市)、区、乡、村基本都有直接面向广大农民群众提供信息服务的农村信息员。此外,各地鼓励农村专业户创办了各种专业合作社,如现在农村的农技农机合作社为加速农村土地流转促进规模经营、普及农业机械化、减轻劳动强度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农村的植保专业化统防统治队伍也逐渐增多,防治面积不断扩大;许多县、乡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农民的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提供一条龙服务,这使我国农村农业组织化程度进一步提高。
2.农村基础通信设施建设得到了明显加强。自1998年起,国家在全国实施了“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加快了农村广播电视网络建设,有效解决了农民群众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难的问题;为解决农村通信基础设施落后问题,国家从2004年起在全国范围开展了“村村通电话工程”,与电信运营企业投资在农村地区铺设通信电缆、建设移动通信基站,加快了农村地面通信基础设施建设,村村通电话工程不仅明显提高了电话网络在农村的覆盖率,同时也极大促进了农村互联网的发展。为解决农村地区地面通信网络建设难度大、成本高的问题,中央有关部门利用卫星通信技术建设了覆盖范围广、不易受地形地貌影响的农村空中远程通信网络。如中组部启动的“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教育部启动的“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文化部启动建设“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业部启动并与各级农业部门共同建设的电视、电话、电脑“三电合一”网络,使我国农村空中远程通信网络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特别是全国农业农村信息网站体系迅速发展起来,基本实现了“村村通电话,乡乡通宽带”网络新格局。
3.农村信息服务模式多样化发展。各地结合不同地区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创建了多种不同的农村信息化服务模式:一是广播电视网络信息服务模式。目前,中央、省、市、县级电视台都开辟了专门的农业农村信息服务专栏或频道,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传播市场信息和实用农业技术等。二是因特网信息服务模式。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全国涉农网站迅速发展,网站服务在农村不断延伸、普及,且覆盖了农林牧渔各行各业的政策、生产、消费、市场、科技的信息、知识、咨询等服务。三是移动通信网络信息服务模式。我国无线移动通信业务的快速发展,农村手机使用容易普及,因此,以无线网络为载体、以手机为信息终端、以短信为主要内容的信息服务模式在农村得到迅速发展。四是“三网”融合信息服务模式等,我国各地开发、建设了融合电话、电视、电脑功能于一体的农业信息综合应用平台,农民只需要通过现有的电话、电脑等,就可以与综合应用平台对接联系,获取相关服务信息。如:湖南浏阳的83679110电话语音服务,每天都有农业专家在线回答农事难题,满足电话来访需求,深受农民群众欢迎。
4.信息服务领域有所拓宽。信息服务领域由产中服务向产前和产后服务逐步延伸:产前农民可以通过农业信息网、科技下乡等平台,了解市场需求,及时调整生产取向,以确定种什么养什么收益更高;产中发挥乡镇农技站和各种专业协会的技术优势,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掌握怎么养、怎么施肥、如何防治病虫害,也可在网络平台让专家给予远程指导;产后利用网络推销农副产品,及时地把农产品卖出去转化为收益,通过合作组织和加工企业扩大精加工能力,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这对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和农民收入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典型的代表是湖南建设的“网上供销社”:其采取实体加网络的方式,直销涉农商品,创新了传统的销售模式,为解决农民“买难”、“卖难”问题提供新的途径,“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进城”的现代农村信息化渠道已在湖南省铺开。“网上供销社”主营业务“涉农商品直销广场”2010年4月已在娄底试点营业,会员可通过电脑也可通过“供销通”手机与网上供销社主网站对接,随时随地在网上销售农产品、购买日用消费品、发布和查阅信息等。另一方面,信息服务也逐步由产业服务向社会化服务不断延伸,如一些地方的农民培训服务、农民就业服务、农村医疗服务、农村金融服务等不断发展,农业全过程的逐步信息化初步形成了农村公共服务、合作服务的农村综合信息服务体系。
二、我国农村实现“无处不在”的信息服务,任务艰巨
目前我国农村信息化工作仍处于起步阶段,农村信息化建设的现状虽然在局部范围内、一定程度上能够解决农村信息闭塞、农民难买难卖问题,但从目前农村实际情况来看,在信息服务的全面性、及时性、有效性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很难做到为农民提供无逢对接的“无处不在”的信息服务。
1.基层干部对信息服务的认识仍不足。这是实现“无处不在”的信息服务的主要障碍之一。我们在一些乡镇调查时了解到,有些基层干部认为:“搞农业信息化建设要投那么多钱,好多农民上网只看看新闻和电影,玩玩游戏,对网络上的信息反映不灵,不如花点钱支持他们改善农业生产和农产品加工的设施”。也有人认为农村搞信息化建设等于是喂公鸡,只消耗,不生蛋,他们对信息化建设和信息服务有偏见。乡镇和村是农村信息化服务的主要对象,由于这个层级数量多、地域广、不同的乡镇和村之间差别大,并且基层干部的素质参差不齐,使得基层组织在实施信息服务时的难度比较大。基层干部中缺少能主动、科学地进行信息管理的科技人才,要建立起一支专业化的农村信息服务队伍有一定的难度,从而影响信息服务质量。农村信息化建设,特别是要为农民提供“无处不在”的信息化服务,对基层人员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它需要既懂农业又了解互联网的“复合型”人才,更需要基层干部对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有清晰的认识。而在当前阶段,我省基层干部对信息服务的认识有待加强。
2.农民的信息化意识仍较淡薄。在提高基层干部对信息服务认识的同时,我们更需要大力提高这项服务的受益者——农民的信息化意识。目前,很多农民还没有形成主动通过互联网等手段获取科技知识和农业信息的意识,还停留在通过直接交流、参加培训和学习示范户获取农技知识和市场信息的阶段,没有建立自主从现有的信息化服务设施中获取信息的意识。由于我国农村地区有历史欠债,仍有相当数量的青壮年农民的文化水平较低,特别是一些边远贫困地区,许多农民只有小学文化甚至更低,对农业技术信息比较陌生,不懂信息技术和农业技术,特别是他们普遍不能熟练应用信息技术和通信网络,缺乏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的能力,对市场信息反映迟钝,对信息技术和信息服务的需求有限,更不用说有效掌握和利用网上信息创造价值。总的来说,农民缺少途径且缺乏主动索取公共信息服务积极性,对信息及信息服务的作用和功能缺乏正确的认识,他们很难准确地抓住市场先机,为自己的生产经营创造发展机会。现在农村仍普遍存在信息流、资金流、物流不畅的现象,需求和农产品生产、销售相脱节。因此,实施“无处不在”的农村信息化服务过程中,当前农民对信息化的意识淡薄和综合素质较低无疑是一大阻碍。
3.农村信息化发展受到限制和应用水平仍较低。当前,我国农村信息化的基础建设国家投入大,网络的铺设已遍布到全国的乡甚至村,由于我国农村地广人多,而且地区发展差异也大,与城市居民相比,农民整体经济收入不高,消费能力较低,加之农村网络的基础建设成本高,农民难以承受买电脑和上网费用等支出,要实现信息网络完全进村入户仍有一定困难。在农村,很多便捷的信息化服务没有落到实处,并未完全发挥信息化对农民的快速、便捷的作用。目前,涉农网站上有关农村疾病防控科普知识的宣传和专栏以及农产品质量安全等知识普及亟待加强。有些涉农网站仅提供少量的疾病防控科普专栏,大多数农业网站上的疾病防控信息主要是各地农村常见的家禽和农作物的处理办法,有关农村居民流行疾病的医疗防治常识较少。同时,现在社会关注的热点民生问题之一是食品质量安全,农村是居民食品原料的主要来源,而许多网站在对这一社会热点民生问题上的反映力度和速度都很不够,而且有些农业网站根本就没有涉及这方面的信息,还有些农业网站涉及农产品市场价格和供求情况的公共服务信息比较匮乏,信息质量不高,信息更新不及时,因而对农民生产经营指导作用不大。加之现有的涉农网站公共信息服务的互动性仍不强,还是以单向信息传播方式为主,传递速度缓慢,互动节目也少,信息双向互动还很不够。主要的信息传递方式是将涉农信息传递给农民,但是,如何迅速地反馈农民的需求信息的服务较欠缺,各类定制信息服务相对薄弱,无法真正做到“无处不在”、无所不能地为农民提供服务。同时,这些不足限制了农民在信息化应用水平方面的提高,也限制了农村信息化效应的发挥。
4.基层人才队伍建设仍有待进一步加强。目前,我国基层信息化队伍建设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首当其冲的就是基层信息服务人才流动性大。农业信息网络的建设与运营所需的管理及专业技术人员,由于编制、待遇等问题,想要的人才进不来,有些在编人员又不能发挥其作用,导致信息化服务的提供存在真空或者间断的现象。在农村基层,由于个人工资水平低、发展空间相对城市较小,具有相当科技水平的人才相对较难留住,造成专业服务人员流失,从而导致有可能出现信息化服务不连贯、不到位的情况。另一方面,基层干部的文化层次有待提高,一次在一个乡镇干部培训班上讲信息化与新农村建设的课,课后了解到,在座的有相当一部分干部对信息化的一些最基本的知识都不了解,还有一些年纪大一点的从来没用过电脑。有些地区的农村信息化建设严重依赖于村信息管理员和大学生“村官”,而乡、村、组是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对象,这几层次的数量多、地域广、经济效益和人员素质差别也大,服务直接面向广大农民群众,自然所需要的管理人员和信息服务人员多,而具备相应的素质、能胜任基层管理和信息服务工作的人员远远不能满足需要,给提供“无处不在”的农村信息化建设进程带来一定的难度。
三、创造好农村信息化发展环境,为农民提供“无处不在”的信息服务
根据我国农村现有信息网络基础的现状,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应由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向信息服务拓展。如何才能为农民提供超出预期更多更好的服务,建设信息时代的新型农村,这就要求我们要创造广大农民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的信息化发展环境,做到信息服务没有盲区,让农民真正感受到“新信息、新技术、新服务”就在身边,随手可得,要有尽有。
1.拓宽信息服务渠道,建造“无处不在”的网络环境。“无处不在”的信息服务不仅指农村互联网要延伸到最后一公里,还指农民获得信息资讯的渠道多样化,真正实现农民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以任何方式能获得信息服务。这不仅要求网络宽带要进一步延伸,社会化服务组织以及其它信息服务模式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信息服务渠道。这就要求:一是利用现有的涉农网站合理的相互链接,提升其网站的效能,方便农民访问查找所需信息;将单向信息传播与双向互动咨询服务有机地结合、与农业专家远程视频和专家“出诊”相补充,为农民解决生产、种养、病虫害的防治等难题。二是将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有效结合,使其优势互补。目前,我国农村实现了“村村通电话,乡乡能上网”,手机的使用率已经非常高,我们要利用这一优势,通过电话、电视、广播、互联网、电子邮箱、手机等方式,及时地向农民传播具有时效性的资讯,并根据农事季节和需求及时进行信息的添加、更新、整理,让农民时时处处都能收到新的信息、享受所需的个性化服务。三是目前我国还有许多农民没有电脑和网络,信息亭在乡村的建设显得尤为重要。信息亭可以为农民提供网络,同时提供新鲜的生产销售资讯以服务农民,让农民即便家中没有电脑,也能非常方便的获取最新、最快的信息。四是重视“信息服务队伍网”的作用,特别是要解决面向村、组的一线信息员配备不足问题。信息员是直接面向信息服务的主体,要发挥他们对信息的分析、处理、加工、利用反馈的能力,同时,要重视各地致富能手、种养殖大户、各种协会和合作组织的信息传播与利用作用,建立多样化、覆盖面广的农村信息服务网络。只有这样,才能逐步实现信息网络进村到户,让网络信息顺畅地延伸到“最后一公里”,信息服务能惠及所有农民。
2.建立稳定、高素质的信息服务队伍,为农民传播和利用涉农信息提供服务。为农民提供“无处不在”的信息服务,需要不断完善和壮大我们的信息化服务队伍。在信息服务队伍的结构建设方面,建立健全清晰的组织结构层次有助于信息的迅速传播,提高信息服务效率。以浏阳市为例,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为其指挥中心,建立中心、站、点、组四级农业信息服务网络加上民间经济合作组织和农民种养大户,逐级配备信息服务员组成信息服务队伍,并明确其职责来加强农业信息服务。这样的分级方式可以让责任更明确,有效服务和传递农民的需求,有助于提供个性化的服务,此外,完善的四级农业信息服务有助于扫除信息服务盲区、推动面向偏远同区农村和低收入人群的普遍服务,提供简单、实用的基本信息服务。同时,要稳定信息服务队伍,必须解决动力机制,对各级信息服务人员应有一定的经济补助,现在农村的农业信息服务网络点、组这二级信息员基本上是兼职的或义务的,虽然对他们在某些方面或多或少有点补助,但工作经费无保障。四川省天府农业信息服务模式值得学习,他们为保持农业信息服务体系的稳定,解决动力机制的办法是联通公司每月提供农村信息员一些福利待遇,调动其积极性。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出发点是为“三农”服务,而专业、高效的信息服务队伍是农业信息化建设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农业信息服务工作做得好与否,关键在于这支队伍素质的高低。必须强化农业信息管理和信息服务人员的培训,要采取多种形式,多种手段、加快各级农业信息人员的培训,逐步提高农业信息队伍的专业素质。同时,为保证信息人员的素质、减少信息服务的成本,可积极利用农民经纪人、种养经营大户、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等有关社会中介力量,发挥原有的农技推广网络的优势,这样,既注意了队伍的素质,又能保证队伍的稳定性。只有建立起一支专业、高效、稳定的信息化服务队伍,才能真正做到对农民提供的信息服务“无处不在”、面面俱到。
3.要提高农民的信息技术吸纳能力,提升农民对信息服务的渴求意识。在现代信息社会,新农民需要具备接受、分析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才能掌握先机,即掌握了生产经营的主动权,走在市场的前列。高素质经营型的新农民,能够以本身很强的信息意识,利用“无处不在”的信息服务环境,不断地搜集、筛选和利用信息,使有价值的信息成为生产经营决策的依据。当信息网络硬件环境建立起来之后,最关键的还是需要使用者能懂得运用这个条件获取信息资源,转化为生产力,同时及时反馈自己的需求。所以,在为农民提供“无处不在”的信息服务的同时,还应提高农民的信息技术的吸纳能力,即使得每个农民都具有使用信息工具的能力和获取信息资源的机会,利用“无处不在”的信息服务,创造美好的新农村生活。因此,要在农村普及信息技术教育,让每一位农民都有使用信息工具的能力和获取信息资源的机会。具体说来,可以通过开展农村远程教育,为农民提供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教育培训,提高农民的素质;同时,通过“三电合一”网络,使农民利用既有的网络进行学习,了解国内外经济、社会和科学技术动态,了解国内外农村、农业和农民的生活,扩大农民的视野;另外,还需要专业的人才培养队伍下乡服务,手把手地指导农民学习和使用信息工具,让农民真正意义上能享用到“无处不在”的信息服务环境所带来的好处。
4.实施全方位服务,逐步向推广新技术、畅通市场信息、农产品加工升值领域拓展。随着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移,农业信息服务应由单一初级的服务向全方位立体服务转移,围绕新农村建设目标拓展信息服务领域。一是加大推广新技术力度。要使我国农村资源能增产增收,必须利用信息网络创新农技推广服务手段,农产品要有质量优势、特色优势才有市场竞争力,而质量和特色优势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要靠科技优势,通过推进农业信息化,能有效转变传统农技推广体系职能,把最新的科技成果和农业适用技术以简化的手段传授给农民,从而提高农民的生产能力和经济效益,把我国农业的发展转变到依靠科技进步的轨道上来。二是畅通市场信息。市场信息滞后是导致农产品商品率低、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顽疾。我们必须围绕畅通市场信息的目标,做好创新农业特色专业网站的建设,即时搜集、发布农产品市场产、供、销信息,搞好市场信息咨询。同时要办好农业电视专题栏目。开辟更贴近农民需求的板块,根据各地区农民的种养习惯,加强市场信息的精选,将其编制为农民喜欢的影像节目在电视上播放,让农民即时、轻松愉快地掌握市场信息。三是重视农产品加工升值。农村经济的发展要靠农产品加工升值,而信息灵通是农产品加工升值的保障。过去,农村由于市场价格和供求信息不灵,农产品处于粗放的加工状态,农民增产不增收。只有高度重视市场信息服务,确保信息传递的真实性、准确性和有效性,并搞好信息的开发利用,这是目前农村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只有通过信息服务,及时发布农产品加工供求信息,积极引进最先进的加工技术,有效改变卖树以根计量,卖果以筐计量,卖菜以堆计量的粗放现象,努力发展精深加工,才能有效提升我国农产品附加值,增农民收入。
[1]吴洁平.拓展农村信息服务新渠道,实施全方位服务[J].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07,(5).
[2]翟武.当前加快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思考[J].中国经济与管理科学,2008,(11).
[3]袁晓庆.我国农村信息化发展面临的关键问题及发展对策[J].赛迪网,20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