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区域化党建的逻辑动力和科学路径
2011-08-15谭果
谭 果
(中共长沙市芙蓉区委,湖南 长沙 410016)
作为近年来基层党建创新的重要成果之一,区域化党建是随着社会结构日益分化、利益格局深刻调整和公民意识不断凸显等执政环境变革的条件下催生的。深入探讨区域化党建模式产生的逻辑动力,并对其路径依赖进行系统分析,对于进一步推动区域化党建工作,增强基层党建工作的承载力、创新力和发展力,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区域化党建的提出和实践
针对社会转型给社区党建工作带来的挑战,上海市于2004年开始了区域性“大党建”的试点。其基本要义是,在地方党委领导下,在政府部门配合和群众组织的参与下,以社区(街道)管辖区域为基本网格,形成以社区党工委为核心,行政单位党组织、居民区党组织、驻区单位党组织为基础,社区全体党员为主体,社区内各类基层党组织共同参与,党政群组织齐抓共管的党建工作新格局。[1]浙江宁波、台州等地则为了加强和改进“两新”组织党建工作进行了区域化党建的探索。主要做法是在“单位党建”基础上,把“两新”组织和流动人口相对集中的区域或行业,作为建立党组织的基本单元,对区域内基层党组织设置、党的活动和党员发展、教育管理工作进行通盘考虑、统筹谋划、成片推进。[2]广州、深圳等沿海发达城市以及内地一些省会城市,也纷纷进行了尝试和创新,取得了不少经验和好做法。
总结全国各地实践,可以看出,区域化党建实际上是把区域发展理论、系统理论和现代管理理论等引入党建领域,从区域视角对基层党建工作进行通盘考虑、统筹谋划和系统推进,从而实现党建功能的最优化。在组织设置上,区域化党建要求打破条块分割格局,突出组织构架的“区域性”和网格化;在资源配置上,区域化党建要求打破传统党建模式下的资源配置方式,实现区域内党建资源和社会资源的有效整合和优化配置;在运行机制上,区域化党建要求转变党组织工作方式,变内循环为内外一体化循环,搭建区域性党建平台,实现党组织活动方式多样化、党员发挥作用常态化和服务群众长效化。
二、区域化党建产生的逻辑动力
党的领导方式和组织形式往往是随着党所处的执政环境和执政任务的变化而与时俱进的。面对经济社会转型、管理模式转换、党建功能拓展的新形势,区域化党建也就应运而生了。
1.区域化党建是经济社会转型的应然之物。我国经济社会的转型导致了原有的单位组织体系解构,催生了大量不同于传统单位的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同时,社会关系也由原来的自上而下的垂直行政化关系逐步演变为一种非行政化趋向的扁平化横向流动关系。再加上“个人非单位化”的趋向增强,个人的自主性和流动性不断增强,人身依附关系日益减弱。因此,在单位功能分化、组织体系变革和公民流动性增强的这种社会背景下,要求我们党坚持以党建的区域发展为核心,通过构筑开放型的组织空间结构、合作型的组织联系渠道和一体化的组织发展目标,不断增强党的社会整合能力和政治引导能力,增强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协调和服务群众能力,使基层党建工作以新的活力和功能,努力适应新的执政环境的变化。
2.区域化党建是管理模式转换的现实之要。随着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的不断涌现,党员对单位的依附关系减弱,社会管理和党建重心逐渐下沉,过去单一的单位党建模式显然已不适应新的现实要求。垂直的党组织设置模式使党的基层组织出现了“空白点”,党的工作开始出现“盲点”;纵向的党员管理体制导致“管不到边、管不到底、管不到位”的现象日益突出,大量流动党员变成“口袋党员”、“地下党员”的潜在性日益增加;传统的党员教育管理手段也越来越不适应区域内党建对象日益复杂化的新情况。在基层党组织的内外部环境和工作任务发生改变的情况下,将区域内的党员有效纳入组织体系,并针对不同对象开展有效的教育管理,实现区域内党建工作全覆盖,是基层党建的一个全新课题。
3.区域化党建是党建功能拓展的时代之需。当经济社会结构发生变化后,社会心理基础的文化价值观念也会随之发生转变。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和社会生活的异质化,需要我们党不断深化群众工作,维护社会稳定,有效汇集党的政治资源和社会资源。党的执政基础在基层,基层党组织扎根在基层。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利益矛盾日益凸显,基层社会矛盾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如何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桥梁和纽带作用,进行充分的民意反映、利益协调和政治整合,是直接关系到党的执政基础是否牢固的重大问题。以往党建的着力点主要在党的内部建设上,但是新时期的党建则不能局限于这一范畴,应该通过构建区域化的“大党建”局面,充当基层社会的领导力量和组织主体,推进基层有效治理、服务基层群众、实现基层和谐稳定。
三、完善区域化大党建格局的科学路径
目前国内很多地方的区域化党建方面的探索仍然处于起步阶段,一些体制性难题、政策性瓶颈亟待破解。面对促进区域改革发展稳定,优化城市管理品质,增强党建承载能力的现实,结合各地实践成果,需要从思想理念、组织设置、服务平台和制度机制等方面着手,出台政策措施、整合要素资源、创新制度方法,从而走出一条具有区域特色的区域化党建科学路径。
1.思想路径——树立科学统筹的区域化党建理念。理念是行动的先导。要突破过去党建工作的自我循环,打破党建资源按条线配置的传统方式,树立统筹发展、开放合作、资源整合、共生共融的新理念,形成整体推进的发展态势。要着重把握科学规划、示范带动、品牌倡导、因地制宜的工作原则,科学有序推进区域化党建工作。
2.组织路径——架构多维辐射的区域党组织体系。组织架构是区域化党建工作的基础工程。要以区域为主体,按照灵活务实、因地制宜和动态延伸原则,多渠道、多途径建立区域性基层党组织和工作协调机构,形成纵横交错、多维辐射的网格化基层党组织体系,从而实现组织的深度覆盖。要采取“三级联动”,组建统一的区域化党建工作机构,构建以区委为主导、街道为核心、社区为基础的“三纵三横”工作体制。在区一级建立区域化党建工作指导委员会、党员教育中心和党员服务中心;在街道组建大党委和区域化党建工作协调委员会,吸收驻区单位党组织负责人担任“兼职委员”;在社区组建联合党委,成立区域化党建工作联席会,建立党建联络员制度。要按照“地域相邻、行业相近”原则,以地域、行业、产业和特定人群为依托,合理划分党建网格,灵活设置两新党组织、行业联合党组织等。按照地域和行业属性,灵活组建网格式党支部或功能型党支部,推动党组织设置由“组织履盖”向“功能提升”发展。区域党组织要突出在区域化党建中的牵头作用和核心地位,重点定位在区域内党组织的联系协调、区域整体性党建工作的策划推动以及未建党组织单位党建工作的帮扶指导。
3.载体路径——打造集约共享的区域党建服务平台。充分整合、有效利用区域内社会性、公开性党建资源,形成优势互补、资源共享、集约提升的态势,为区域内各类党组织实现资源交换和服务共享,以党建资源整合带动发展要素优化配置,是推进区域化党建工作的有效手段。
要组建一批区域化、专业性、有特色的党员服务中心,在规模较大的商务区、楼宇、集贸市场、居民小区建立党员服务站,形成以党员服务中心为龙头、以党员服务站为支点的自上至下的党建服务平台。要依托党员服务中心,在街道建立党员志愿者服务联盟,在社区建立党员志愿者服务团,在便民利民场所建立党员志愿者服务站,设立专业化服务分队,以“服务党员、服务群众、服务社会、服务发展”为宗旨,开展敬老助残、结对帮扶、文明创建、环保宣传、交通劝导等活动。要组建一批区域性党员教育活动基地,为区域内基层党组织开展和谐社区教育、人文历史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发展成就教育等提供服务。
4.制度路径——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区域党建运行机制。开展区域化党建工作,体制机制创新是关键,是保证。要探索建立区域统筹、共驻共建、互联互动的党组织工作制度和运行机制,推动区域内党组织之间的沟通协调和合作共赢,才能充分发挥区域化党建工作的整体效能,促进可持续发展。
一是完善区域化党建协调共商机制。充分发挥区域化党建工作指导委员会、街道区域化党建工作协调委员会、社区区域化党建工作联席会三级协调机构的作用,建立定期例会制度。注重用共同需求、共同利益和共同目标来调动单位党组织的积极性,建立健全定期征询意见和反馈制度、信息传递制度、党组织互访制度、中心组联组学习制度、支部结对共建制度等,加强经常性联系沟通。与单位签订《区域党建工作宣言》和《共驻共建承诺》,以签订承诺书、认领项目的形式,明确区域化党建工作中的权力义务和目标要求,找准各类党组织服务区域党建的着力点。
二是完善区域化党建工作保障机制。按照“三有”要求,加大对区域化党建工作的经费投入和队伍建设,为区域化党建工作提供基础保障。通过党费划拨、财政补贴、单位赞助等方式,设立区域化党建专项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并形成与地方财政同步增长机制。完善党务人才选拔机制,建立区域党务人才库和党员骨干信息库,选派干部充实到区域党建工作一线,建立年轻干部和后备干部定期到社区挂职锻炼制度;完善党务干部配备机制,适当增加街道层面党群干部编制,在社区配备专职党群副书记,尝试从在职志愿者队伍中吸收兼职党务工作者,探索“社会化招聘、职业化运作、契约化管理、专业化培训”的基层党务干部新途径。
三是创新区域化党员教育管理机制。党员管理方面,积极探索在职党员双向联系、双向服务和双向反馈制度,全面推行“在职党员到居住地党组织报到”制度,形成“关系在单位、活动在区域、奉献双岗位”的双重管理方式。发展党员方面,实行双向公示、双向考察制度,试行群众公开推举、征询群众意见制度,形成条块结合、区域联动的党员发展工作新机制。党员教育方面,制定“党员教育行动规划”,组建党员教育义工队伍,突破以支部为主的单一教育形式,结合党员职业特点、文化层次,对区域内党员进行分类联片教育,实现区域内党课共听、活动共办、骨干共育。党员活动方面,设立“区域党员活动日”,把不同单位、不同党组织之间的党员聚集起来,实现“开放式党组织生活”:建立党员信息库和信息卡,实行“党员电子活动证”制度和党员活动年审年检制度,根据党员参加活动情况即时记录;深入开展“党员认岗服务”活动,在街道和社区设立各种公益性岗位,大力引导和鼓励机关事业单位党员和流动党员参与到“认岗服务”活动中来。
四是建立区域化党建考核激励机制。完善区域党建工作目标责任制,建立针对性、操作性和关联性较强的量化指标体系,纳入对有关部门和党组织的绩效考核,把组织开展区域党建工作作为党组织书记的重要职责。健全联考联评制度,街道社区工作考核和领导班子成员任免,要广泛征求单位意见和建议,并作为评价考核的重要依据。开展区域党建示范创评活动,建立常态化的“区域党建共建示范单位”、“党员服务先锋岗”、“五星级党员义工”等党内表彰制度,激励更多单位和更多党员积极参与区域化党建工作,营造赶比超的良好氛围。
五是完善区域党建数字化机制。充分利用数字技术的影响力和渗透力,提高区域党建的信息化科学化水平。建立统一的区域党建网站,设置内容丰富的区域党建信息、网上服务窗口、网上党校、经验交流、党员论坛、网络会议室等栏目,实现党建信息资源互联互享。在整合区域党建服务网络资源的基础上,利用党员信息管理平台,开发建立区域党建工作信息系统,集党建信息综合分析、组织工作监控预警、组织关系网上接转、三维动态党建地图等功能于一体,实现区域党建的信息可视化、管理即时化、共建网络化和服务一体化。
[1]中共上海市黄浦区委.区域性大党建格局与基层组织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的探索和创新[J].上海党史与党建,2007,(2):48 -53.
[2]姚志文.关于区域化党建工作的探索与思考[J].今日浙江,2008,(8):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