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毛泽东民本思想的渊源与发展

2011-08-15贺全胜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 2011年5期
关键词:孔孟民本思想

贺全胜

(中共湖南省委直属机关党校,湖南长沙410000)

毛泽东民本思想的渊源与发展

贺全胜

(中共湖南省委直属机关党校,湖南长沙410000)

毛泽东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是中国人民伟大的儿子,他始终坚持人民创造历史的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提出了人民“是胜利之本”、“是社会的主人”、“是铜墙铁壁”,党员干部“是人民的公仆和勤务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卓越论断,形成了毛泽东的民本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中的重要内容。

毛泽东;民本思想;人民群众;为人民服务

毛泽东是中国人民伟大的儿子和忠诚信赖的公仆和勤务员。他一生光明磊落,浩然正气,廉洁奉公,勤政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毛泽东思想这座博大精深的精神宝库,历来为许多名流学子研究对它的精深独到,硕果累累。但是对这一宝库中奇葩之一的毛泽东民本思想,却一直默默鲜道,即使个别学贤论及,也着墨不多,并没有引起理论界广泛的重视。

一、毛泽东民本思想的历史渊源

中国是一个崇尚以民为本、勤政兴国的文明古国,体察民情,反映民意,集中民智,珍惜民力,让人民充裕地休养生息、安居乐业的优良传统,代代沿袭,流播后人,永不消沉。笔者认为,民本即民为邦本,乃利国益民之本,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中共党人演绎下,民本指称人民是国家的根本,人民“是胜利之本”,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人民当家作主,人民是经济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的真正根本动力;毛泽东民本思想是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本的思想,是毛泽东和中共党人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中始终坚持人民是国家的根本,人民是社会的主人,人民创造历史的唯物史观,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建设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廉洁奉公,民本勤政,治国济世安民,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而建树的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方法论和指导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有机构成的重要部分。毛泽东民本思想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孔孟儒学文化给予的熏陶和教化,毛泽东通过用心研读孔孟儒学“仁政”圣经和古典文书,从以孔孟儒学为基脉的传统文化中汲取到丰富有益的民本思想养料,并且进行马克思主义的批判改造与发展,形成了体大思精的毛泽东民本思想。

从学源和思想启蒙教育上来看,毛泽东民本思想的最初启蒙导师是梁启超和杨昌济。梁启超撰写了许多关于民主和民本的政论文,系统地推介和宣传了资本主义民主精神和资产阶级改良思潮,毛泽东称他是“中国近代言论界的骄子”,拜学和师承了他的民主政治思想。杨昌济是直接关心启迪并深远影响和引导毛泽东人生道路的思想大师。毛泽东学鉴前贤,明察国事,放眼世界,探索真理,立志救国救民,创建新中国,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终成旷古伟业,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得益于思想大儒杨昌济的循循诱导和耐心指教。杨昌济讲学毛泽东求读所在的湖南第一师范学校,谈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时,常道:“中国先儒如孔孟周程张朱陆王及船山之说”[1]。我们由此可以看到,学贯东西、才高德范的杨昌济把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代表人物开出了一个比较周详的序列,把湖湘文化代表王船山排在这个“序列”之末,而把儒学当家祖师孔孟排在这个“序列”之首,这不仅尊重了我国古代传统文化渊源的历史事实,而且展示了我国古代传统文化一道灿烂的风景线。这对于善于好学多思苦求真理的得意门生青年毛泽东来说,无疑是天赐良机,自然有着重大影响,并且在杨昌济的引导下致力沿着这个“序列”潜心研读我国古代优秀文化精义,在孔孟儒学“仁政”思想熏陶和启迪下,奠定了毛泽东民本思想坚实的理论基础,他树立了救国救民、复兴中华民族的宏大志向和奋斗目标。可见,青年毛泽东崇拜杨昌济,深受其思想引导和文化熏陶,有其特定的社会条件和人文氛围。毛泽东后来回忆说:在湖南第一师范求学时,“给我印象最深的教员是杨昌济,他是从英国回来的留学生,后来我和他的生活有密切的关系”,“在我的青年时代,杨昌济对我有很深的影响。”[2]这就彰显了他们密切的师承关系。

同时,这也符合毛泽东天文地理史论兼容并蓄的文化修养个性特征。众所周知,毛泽东不仅是一代伟大的思想政治家,还是一代旷文化大师,气势恢宏豪放磅礴、笔走龙蛇飘逸刚劲的诗词和龙飞凤舞的书法,是前人所远远不及的。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毛泽东学高德高,从不自高,以人民为最高。由此,学博才雄、文史功深的毛泽东对孔孟儒学“仁政”学说这部不可多得的政治大书,当然不敢怠慢,有着浓厚的兴趣,广泛涉猎。从他早期文稿,后来的“选集”、“文集”、报告和一些谈话记录史料中就可以随处获得有力的佐证,不难发现毛泽东对孔孟儒学“仁政”思想做过深入独到的研究,并从中汲取到弥足珍贵有益的民本思想养料。1964年8月18日,毛泽东在北戴河一次谈话中说到:“我过去读过孔夫子的书,读了‘四书’、‘五经’,读了六年。背得,可是不懂。那时候很相信孔夫子,还写过文章”[3]147。应当说,毛泽东民本思想渊源于以孔孟儒学“仁政”思想为主脉的我国古代传统文化,是历史的事实,不容质疑。毛泽东对我国古代传统文化遗产的批判改造和扬弃,是通过精读我国古代历史典籍文献和民间通俗文化产品两条途径实现的。首先他是把孔孟儒学当做反面政治教材来研读,同时一分为二,辩证地批判地继承和发展其中有益的思想创见和精神颗粒。孔子宣讲“仁者爱人”的思想,坚持“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的理念,倡言“为政以德”,“以德导民”,“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鼓励轻徭薄赋,休养生息,安居乐业,“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主张仁政,反对暴政,广布仁政恩惠于民,终以利于国。孔子率先提出养民爱民惠民的朴素民本“仁政”理念。孟轲进一步把孔子“仁政”爱民的朴素民本政治观发展得更加完备具体,从而把我国古代简约的民本思想推向了一个崭新的境界,成为我国古代民本思想之集大成者。孟子总结“桀纣之失天下,是失其民也,失其民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的历史经验,深刻地揭示了民众与国君是辅车相依、唇亡齿寒的辩证统一体,互为依存。他认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以德服人”,“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他劝谏国家最高统治者应当礼贤下士、“乐民之乐”、与民同乐、“听政于民”,“暴俭礼下,取于民有制”,多行仁义利民之策,激励民生,概纳了简约朴素的民本仁政原则,强调“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这就是说,老百姓有了安身立命之所,无饥寒之忧,施行仁政,治理国家,方能国泰民安,社会欣欣向荣,天下太平,体现了孟子厚德载物、惠民强国的民本政治主张,蕴涵了许多有价值的民本思想成份。毛泽东研读孔孟儒学民本“仁政”、乐民利民的思想主张,“我认为这些书大概对我影响很大,因为是在容易接受的年龄里读的。”[4]毛泽东接触孔孟这些民本仁政主张,深刻地影响着和铺就了他献身为人民的革命斗争道路,他痛感社会现实黑暗,树立救民于水火的鸿鹄大志。在毛泽东壮丽的革命斗争生涯中,他把孔孟儒学积极有益的东西同中国革命性质、道路、对象、任务、目标紧密结合起来,经世致用,赋予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内容,把孔孟鼓吹“圣贤创世”的唯心史观批判地改造发展壮大成为“人民是主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5]1031的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这样,独具中国特色、中国内容、中国气派的毛泽东民本思想茁壮形成并博大精深起来,指导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开创了“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那样一种”蓬勃朝气和谐发展的无产阶级民本“政治局面。”[6]819周恩来指出:“毛主席开始很喜欢读古书,现在毛主席做文章、讲话,常常利用历史经验教训,运用得最熟练,读古书使他的知识更广更博,更增加了他的伟大。”[7]

1938年10月,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谈到用马克思主义方法批判地继承和发展“我们的历史遗产”问题时指出:“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8]534在我国珍贵的优秀文化遗产中,当然地涵盖了孔孟儒学《论语》、《孟子》民本“仁政”思想和孙中山民族民权民生“三民主义”思想。由此,我们不难梳理出毛泽东同孔孟儒学大师在民本思想和政治理论上存在着某种师承关系。1960年12月,毛泽东接见两个外国代表团更深刻地谈到“要对中国文化遗产有一个科学的态度”的问题时又进一步指出:“当封建主义还在发生和发展的时候,它有很多东西还是不错的”,“中国几千年的文化,是封建时代的文化,但并不全是封建主义的东西,有人民的东西,有反封建的东西,要把封建主义的东西与非封建主义的东西区别开来”,“我们应当善于进行分析,应当批判地利用封建主义的文化,对反封建主义的文化也要有批判有区别地加以利用。”[3]200强调“学习我们的历史遗产,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给以批判的总结”[8]533,这才是正确的思想态度,充分肯定了封建社会上升时期许多积极进步的政治思想,对无产阶级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的重大影响作用。毛泽东卷帙浩繁的文稿,突出地体现了他与广大人民休戚相关的学脉思想特征,是遵循人民主体性的观点和坚持群众路线的民本勤政思想作风,铺平了伟人毛泽东纵横捭阖、文韬武略、呕心沥血勤于政事的人生道路,建构了他人民民主专政的民本理论体系。尤其是1943年毛泽东针对当时社会上那种认为孔孟之道是中国文化不良传统的观点,明确提出:“孔孟有一部分真理,全部否定是非历史的看法”,“孔子的道德论,应给以唯物论的观察,加以更多的批判”[9]改造与继承发展。由此,我们进一步更清楚地看到毛泽东对待我国古代传统文化遗产的辩证态度。毛泽东早在《伦理学原理》批注中针对泡尔生谈论康德“道德之本义,即在人类德性”,他旁批“吾国先儒之说亦然。”[10]他这里的“先儒之说”,就是确指孔孟先儒“德治”理论和民本“仁政”思想。可见,毛泽东在勤读“国学”探求革命真理的时期就曾经对孔孟儒学进行过全面系统深刻的研究,这是不可否定的历史事实。由此,我们完全可以符合历史逻辑地做出结论,蕴涵在孔孟儒学中的民本思想“部分真理”和“仁德”政治主张,经过马克思主义的扬弃,被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共党人批判地改造吸纳发展成为人民群众创造历史、为人民谋利益的无产阶级民本思想内容,是历史的真实。当然,也必须承认,少年毛泽东的思想里夹杂着唯心论成份,是时代和社会环境决定了的,这也就实证了和他接受以唯心思想为基础的孔孟儒学不无关系,毛泽东作《心之力》一文深得杨昌济厚爱,只要好好看一看此文,便足以为证,毛泽东深受孔孟学说之影响。

二、毛泽东民本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毛泽东民本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体现了我国民本思想发展的历史进程和毛泽东学业事功的努力,成就了他这一思想熏陶下的人民的辉煌伟业。毛泽东民本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与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保持了历史的同步性。

(一)毛泽东民本思想的萌芽。

关于毛泽东民本思想的萌芽时期,笔者认为,大致表现为两个时段。第一时段,是毛泽东在韶山童少生活时代的家学和私塾教育。他延师课读《论语》、《孟子》、《中庸》、《大学》“四书”,精通“五经”,贯学“六义”,接受朴素民本思想的启蒙教育,恺恻慈祥,树立爱人助人原本真诚情怀,感动庶汇,如冒雨先收邻居邹四阿婆的谷物,后收自家的谷什,脱衣赠送饥寒交迫的村男,等等,萌生助人关爱他人的朴素意识。第二时段,从湘乡东山高等小学再走学长沙,到1920年夏成为马克思主义者之前。青年毛泽东的世界观发生急剧变化,他由一般民主主义思想转变成为激进民主主义思想,其间,他两度上京拜学李大钊、陈独秀等中国早期共产主义先驱,深受马克思主义陶冶,爱民的淳朴意识升华到救国救民的崇高境界,其标志是1919年7月他在《湘江评论》上发表《民众的大联合》,积极投身当时湖南“驱逐张敬尧”斗争和1920年湖南“自治”运动的政治革命斗争热流。

(二)毛泽东民本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毛泽东民本思想初创于大革命时期,主要体现在他的《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和一系列关于农民运动的讲话、报告和批示中,肯定了人民群众的历史创造力。毛泽东总结中国革命历史经验指出:“中国过去一切革命斗争成效甚少,其基本原因就是因为不能团结真正的朋友,以攻击真正的敌人。”[11]3他这里所说的“真正的朋友”,就是涵盖了工人、农民、手工业者、商人、流民、知识分子等广大社会群体力量。历史地说来,中国革命胜利的主体力量和“真正的铜墙铁壁是什么?是群众,是千百万真心实意地拥护革命的群众。”[11]139中国“革命战争是群众的战争,只有动员群众才能进行战争,只有依靠群众才能进行战争。”[11]136特别是“几万万农民从中国中部、南部、北部各省起来,其势如暴风骤雨,迅猛异常”[11]13。毛泽东亲历广大农民阶级的革命壮丽景象,他为孙中山致力四十年国民革命“所要做而没有做到的事,农民在几个月内做到了”[11]15的伟大奇勋而找到中国革命胜利的本源,当然豪情满怀、心旷神怡。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地主阶级对于农民的残酷的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迫使农民多次地举行起义,以反抗地主阶级的统治。”从秦末陈胜、吴广愤然揭竿而起,到近代太平天国和义和团斗争,“总计大小数百次的起义,都是农民的反抗运动,都是农民的革命战争。”“只有这种农民的阶级斗争、农民的起义和农民的战争,才是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8]625中国革命战争是农民的战争,广大农民“乃是革命完成的重要因素。”[11]16从中国革命的根本源泉上找到了广大人民这一“胜利之本”,标志着毛泽东民本思想初步形成。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民本思想得到了丰富和发展。这一时期,毛泽东从理论到实践比较成功地解决了关系中国人民前途和命运的革命道路问题和斗争方式问题。中国革命斗争艰苦卓绝是史无前例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色区域,能够在四围白色政权包围的中间发生和坚持下来”[11]49,并且由小做大、由弱变强,根本上在于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人民“群众是真正的英雄。”[5]790我们党革命的目的就是为了人民翻身解放,生活似芝麻开花节节高。因此,我们党员干部应当努力“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从土地、劳动问题,到柴米油盐问题”、住房问题、医疗卫生问题、婚姻家庭问题,“就得关心群众的痛痒,就得真心实意地为群众谋利益,解决群众的生产和生活的问题。”一切无用的空话少说、调子少唱,必须给群众以看得见的物质利益,才是确切地贯彻落实毛泽东民本思想。这样,“广大群众就必定拥护我们,把革命当作他们的生命,把革命当作他们无上光荣的旗帜。”[11]138-139团结广大革命力量,“我们就能夺取全中国。”由此,毛泽东民本思想进一步丰富和发展起来。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民本思想达到完备成熟。毛泽东善于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形成了我们党的群众路线的科学体系,创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伟大理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先锋队。我们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我们党与人民是鱼水关系、苗土关系。毛泽东指出:我们“共产党是为民族、为人民谋利益的政党,它本身决无私利可图。”[5]809“共产党员是一种特别的人,他们完全不谋私利,而只为民族和人民求福利。他们生根于人民之中,他们是人民的儿子”[12]47,我们共产党人和“我们的一切工作干部,不论职位高低,权力大小,都是人民的勤务员”,都是“社会的负责的公仆”,“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人民服务。”[12]我们“共产党员无论何时何地都不应以个人利益放在第一位,而应以个人利益服从于民族的和人民群众的利益。”[8]522我们“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行动,必须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5]1096这样做去,我们才是“以党和人民的利益为重,以人民群众为本。”[13]13毛泽东民本思想日臻完善和成熟起来,成为博大精深、宏富多彩的科学体系。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毛泽东民本思想获得长足发展。共产党的天是明亮的天,新中国的地是人民的地。毛泽东深刻地分析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形势和特征,认为改造社会、建设新中国的责任,历史地落在中国共产党的肩上。他告诫全党务必深入体察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切实珍惜民力,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努力推进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开展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创立社会主义制度,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新生活。毛泽东指出:我们的政府是人民的政府,“我们的人民政府是真正代表人民利益的政府,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府。”[6]758毛泽东敦促全党俭朴创业,民本勤政,誓志守成。“我们的同志必须用极大的努力去学习生产的技术和管理生产的方法,必须去学习同生产有密切联系的商业工作、银行工作和其他工作。只有将城市的生产恢复起来和发展起来,将消费的城市变成生产的城市了,人民政权才能巩固起来”[14]和发展起来,社会主义事业才能欣欣向荣,人民利益才会蒸蒸日上。他领导全党全国人民确立了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工业化并举的方针,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正确处理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关系,力求扩大对外经济贸易、技术、文化的交流与合作,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夺取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一个又一个新胜利。

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人民群众认识世界和改造社会的能力日益增强,毛泽东民本思想增添了时代新内容。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全党和全国人民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提高我们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增强宗旨意识、公仆意识、责任意识,胼手胝足,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瞩目成就实现和发展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以沉甸甸的工作实绩进一步弘扬和光大毛泽东的民本思想。

[1]杨昌济文集[C].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3:23.

[2][美]埃德加·斯诺.西行漫记[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9:121.

[3]龚育之,逄先知.毛泽东的读书生活[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6.

[4]毛泽东一九三六年同斯诺的谈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0.

[5]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6]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7]周恩来选集: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333.

[8]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9]毛泽东书信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147.

[10]毛泽东早期文稿[M].长沙:湖南出版社,1990:128.

[11]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2]毛泽东文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13]江泽民文选: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364.

[14]毛泽东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1:1428.

TheOrigin and Development ofMaoZedong'sPeople-first Thought

HE Quan-sheng

Mao Zedong is a great Marxist of one generation and the son of Chinese people.He insisted on the materialism that it is the people that create the history,putting forward the statements that the people are the base of victory,the master of the society,the impregnable fortress;the cadres of the Party are the servants serving the people heart and soul,which has formed people-first thought of Mao Zedong,organically constructing the main content of Maoism.Thispaper focuseson the origin and development of people-first thought of Mao Zedong.

Mao Zedong;people-first thought;the masses;serving the people

A84

A

1674-831X(2011)05-0001-05

2011-06-10

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一般项目(08YBB050)

贺全胜(1964-),男,侗族,湖南绥宁人,中共湖南省委直属机关党校教授,主要从事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科学社会主义研究。

[责任编辑:刘济远]

猜你喜欢

孔孟民本思想
陋室听歌
更 正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两元保险”背后的民本思维——西安交大教授王立剑:风险管理再添一筹
思想与“剑”
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体现
兜底治疫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历代赏石文献中所蕴含的民本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