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胡锦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创新理论

2011-08-15施德军

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1年6期
关键词:先进性价值体系马克思主义

★ 施德军

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立足当今时代形势的变化,深刻把握我国发展的客观规律,以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统领,对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社会主义发展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和部署,提出了许多重要的理论观点和论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新世纪新阶段对待和处理我国社会主义发展问题上与时俱进的品质,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了重大进展,结出了丰硕的理论果实。

一、提出了时代形势深刻变革论

时代呼唤理论,任何理论的产生都是建立在特定的历史条件和时代背景之上的。胡锦涛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创新理论是建立在对新世纪新阶段时代条件的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的基础之上的。

对于当今世界的发展变化,胡锦涛深刻指出,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前所未有的历史性变革,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重要历史时期,国际关系、国际格局、国际秩序正处在新一轮调整和变化之中。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的时代。2007年10月,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变革大调整之中。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世界多极化不可逆转,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革命加速推进,全球和区域合作方兴未艾,国与国相互依存日益紧密,国际力量对比朝着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方向发展,国际形势总体稳定。同时,世界仍然很不安宁。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局部冲突和热点问题此起彼伏,全球经济失衡加剧,南北差距拉大,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世界和平与发展面临诸多难题和挑战。

正是基于对我国发展形势的变化和当今世界发展大环境的深刻变化的现实的分析,胡锦涛同志适时提出时代形势深刻变革论的重要理论命题,强调面对新挑战新威胁,我们应该认真思考如何更好地解决我们所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正确把握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方向,这对于我国的发展起着定位和导航的作用,因此时代形势深刻变革论是胡锦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创新理论的基石,赋予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理论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论以丰富深刻的内涵。

二、提出了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通过认真总结我国发展经验、深入分析我国发展在新世纪新阶段国内形势变化的基础上提出的一个重大战略思想。所谓科学发展观就是一种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1]为此他强调四个“必须”:第一,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下坚实基础。第二,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第三,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第四,必须坚持统筹兼顾,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等。

与时代形势深刻变化相对应的发展途径就是科学发展。科学发展观是对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认识的深化,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它进一步解决了新世纪新阶段我国“为什么发展,怎样发展和发展什么”等一系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问题,为破解当今时代“发展之谜”提供了理论指导,对中国乃至世界的发展都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三、提出了和谐社会论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是胡锦涛同志在对时代形势变化准确把握的前提下,在实施科学发展观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对未来美好社会的设想和奋斗目标。所谓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民主法治,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准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诚信友爱,就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充满活力,就是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生活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安定有序,就是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们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

和谐是全人类奋斗的目标,在中国,和谐就表现为要建立社会主义和谐杜会。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们所采取的发展途径就是为了这一宏伟的目标。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对于推进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和人民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四、提出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理论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理论是近年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党的建设规律的新认识,是推进新时期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要战略思路,更是实施科学发展观的根本保证。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指出:“执政能力建设是党执政后的一项根本建设。”[2]“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始终是我们党生存、发展、壮大的根本性建设。”[3]胡锦涛强调,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我们党从保证党和国家的事业兴旺发达、长治久安的高度提出的一项带有全局性、根本性的战略任务。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各级党委和领导干部都必须不断提高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依法执政的能力、总揽全局的能力。

先进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特征,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生命所系、力量所在。党的先进性建设是马克思主义政党自身建设的根本任务。开展党的先进性建设就是要使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和我国社会发展进步的要求,反映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和愿望;使各级党组织不断提高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始终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和战斗堡垒作用;使广大党员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始终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使我们党保持与时俱进的品质,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不断提高执政能力,巩固执政地位,完成执政使命。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始终是我们党生存、发展、壮大的根本性建设。必须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始终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把党的先进性要求转化为全党的实际行动,贯彻到党的全部执政活动中去,切实落实到发展先进生产力、发展民主政治、发展先进文化、构建和谐社会、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我们党要始终保持先进性,就必须顺应时代的发展和人民的要求,自觉、主动、持续地推进先进性建设,努力使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使我们党始终与时代发展同步伐、与人民群众共命运。[4]

五、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论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重大命题和战略任务的提出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的又一重要成果,是加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和谐社会建设的重大举措,也是我国科学发展的精神支柱和保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等四个方面。其中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这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有机统一,共同构成了完整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当前,我们正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精神文明建设的主旋律,切实把铸造灵魂、突出主题、把握精髓、打牢基础的基本要求,体现到我国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各个领域,使之成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步的时代号角和强大精神动力,为科学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

综上所述,胡锦涛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创新理论是一个逻辑严密的理论体系。时代形势深刻变革论是时代条件和理论基石,是任务提出的前提;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完成历史赋予我们任务的基本途径;和谐社会论是我们顺应历史发展所要达到的目标和理想;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理论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论则是科学发展观这一基本途径的两个必要保障。各个论断蕴涵着丰富深刻的理论内涵,各论之间有着内在的逻辑联系,共同构成一个严密的理论体系。

[1]胡锦涛.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道路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N].人民日报,2007-6-26.

[2]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N].人民日报,2004-09-26.

[3]胡锦涛在新时期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专题报告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5-01-14.

[4]韩振峰.胡锦涛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J].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2007,(4).

猜你喜欢

先进性价值体系马克思主义
篆刻
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价值体系研究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如何提高企业中青年党员的先进性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青花瓷艺术品价值体系建构》摘要
从“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看中国共产党先进性建设
高校党员践行先进性的方式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