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政闻社研究述论*

2011-08-15王玉科

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1年6期
关键词:杨度公会梁启超

★ 王玉科

政闻社是梁启超、蒋智由、徐佛苏等人于1907年10月17日在日本东京发起成立的宣传立宪的组织。1908年2月,本部迁往上海,同年8月13日被清政府查禁。作为立宪派一个颇具影响力的“半全国性”的组织,政闻社人数众多,其主要成员梁启超、蒋智由、徐佛苏等还是著名的立宪人士,积极组织与参与立宪活动,一定程度上推动立宪的进程。学术界对政闻社已有不少的研究,本文拟对学术界对政闻社的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做一简要论述。

一、政闻社研究的主要论著及主要观点

从目前资料来看,最早关注到政闻社的是李剑农在1930年出版的《中国近百年政治史》,该书将政闻社作为立宪党的活动,侧重论述了政闻社作为立宪党的组织与革命党之间的对抗关系。随后,关于清末立宪运动、政闻社骨干人员的研究以及通史著作,都注意到政闻社,但没有对它进行全面地研究,大都是将政闻社作为一个组织来论述立宪派的活动,基本上都是概述政闻社的纲领、成立的原因、主要活动、被查禁的原因等。只有郑匡民《西学的中介:清末民初的中日文化交流》一书将政闻社作为近代中国文化转型过程中日本文化对中国影响的产物进行研究。到目前为止,尚未发现关于政闻社的专题研究论文。相关研究论文,主要有赵英兰的《浅议梁启超与政闻社》(《社会科学战线》2010年第8期),研究梁启超与政闻社关系;刘东的《梁启超之政党观浅析》,研究梁启超戊戌到民国期间梁启超的政党观;薛玉琴的《清末立宪时期马相伯的政治意识与政治参与》,研究马相伯的政治主张及活动;周秋光《熊希龄与清末立宪》,研究熊希龄清末参与立宪的表现。

综观上述著作论文,学者们对政闻社成立的原因提出了一些颇有价值的学术观点:

综合来说,可以列为四点:政闻社是在中国同盟会成立后,革命运动蓬勃发展,清廷宣布预备立宪的大历史背景下组建起来的,是要与资产阶级政党进行“死战”,同时力尽国民责任,担负改造政府之重责,将“君主专制”政府改造为“君主立宪制”;梁启超原欲与杨度、张骞等合作组建宪政会,后因政见不同而各自成立组织;成立正式反对专制赞成立宪的机关、训练国民,增进国民程度,促进立宪;以政闻社为立宪政党阵地,发动国民参与立宪政治。

二、关于政闻社的主要活动

学者主要根据《梁启超年谱长编》上的有关资料,比较全面地叙述政闻社的主要活动,概述为:设立《政论》杂志,宣传立宪;筹办《江汉公报》及江汉公学;与宪政公会、预备立宪公会共组国会期成会,积极参加1908年的国会请愿活动;派员分赴各省发展社员,扩大势力;联络亲贵倒袁等。

关于政闻社被查禁的原因可归结如下:一是立宪党人的极度活跃,引起清王朝当权派的不安,康梁在戊戌时期与清廷的矛盾导致权贵对政闻社的猜忌和打压;二是,清政府认为康梁等立宪党人妄图通过政闻社削弱他们的权利;三是,康梁与袁世凯的矛盾;四是,康有为鼓动海外二百埠侨民上请愿书;五是,陈景仁的上奏等。

关于政闻社的性质。刘东在《梁启超之政党观浅析》一文中认为,政闻社有既定的宗旨,明晰的主义和完整的组织机构,又有鼓吹言论的机关刊物《政论》,具有现代政党的性质。虽然或称政闻社为政治团体,或称其为政党,但只是把政治团体和政党当成政闻的称谓而已,没有从本质上对政闻社的性质进行分析。

关于马相伯被推为总务员及本部迁往上海的原因。一般认为,马相伯被推选为总务员是马相伯和政闻社双方共赢的结果。政闻社主要是想利用马良的影响,加强与国内的联系,以扩大政闻社的声势,逐步把政闻社的活动中心转移到国内。马相伯出任总务员是由于与梁启超关系匪浅,是为了帮助梁启超摆脱困境,同时也是出于对梁启超才学的肯定及两人相同的政治理念。因此,马相伯担任总务员后,政闻社活动达到一个高潮。

本部迁往上海,主要是出于扩大政闻社影响力的考虑。此外,朱维铮还认为是梁启超决定将政闻社本部迁往上海,他主要想马相伯成为“实际的总务员”。同时朱维铮与薛玉琴、刘正伟都指出,马相伯实际上只是政闻社名义上的领导而已。

综上所述,目前学术界对政闻社的研究主要集中政闻社的始末、组织、活动等方面。这些为后人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并提供了史料的出处,但是也存在着一些欠缺。

三、政闻社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前景

从史料的使用来看,资料比较单一,挖掘不够。所引用的史料基本为《政论》上刊登的《政闻社社约》、《政闻社宣言书》、《政闻社职员简章》、《政闻社职员名籍》等关于政闻社规章制度,忽略了《政论》上的其他文章,如梁启超、马相伯、日本进步党领袖犬养毅等政闻社成立演说稿;蒋智由、黄可权等宣传立宪的文章;政闻社活动纪事等史料。在使用年谱、文集的时候,基本引用梁启超的论著,对其他骨干分子如马相伯、蒋智由、熊希龄等、宪政公会主要人员杨度,预备立宪公会郑孝胥、张謇,革命党人章太炎、张继等年谱、文集、传记相关资料关注不够,造成论述政闻社的主要活动时,基本成为梁启超活动的叙述。并且没有运用同时期的报刊杂志上关于政闻社的史料。

从研究的现状来看,政闻社的研究现状是与它在清末立宪运动中的地位是不符的。作为晚晴立宪派人士成立的立宪组织,它创办了《政论》,宣传立宪思想,与宪政公会、预备立宪公会共组国会期成会,组织并参与1908年的国会请愿运动,在一定程度上推进立宪进程。而且它发展迅速,团结了国内立宪人士,扩大了立宪势力。同时它的查禁也使得国人认清了清政府立宪之假意,推动了革命的发展。我们不仅要研究它的成立、查禁、活动、组织等,还要进一步揭示政闻社成员之间的关系;政闻社与当时不同力量派别之间的关系,探讨它对晚清政局政局的影响,将政闻社的研究推向一个新的高度。以下问题值得深入研究:

关于政闻社筹建的具体过程及其中梁启超等人与杨度的矛盾。

最初,梁启超是想与杨度、熊希龄、张謇等人一起筹建组织的,但是后来张謇成立预备立宪公会,杨度成立宪政公会,梁启超才组建政闻社。一直以来学术界对1906年12月后到政闻社成立之前等情况基本没有涉及,但实际上,在梁杨熊三人会议之后,梁启超、杨度、蒋智由、徐佛苏等人对政闻社的组织形式、干部人员的标准、职员章程、与其他组织的关系等方面进行了多番讨论,意见是不完全相同的。如梁启超主张公开组织政党,但是杨度认为要秘密建党[1];梁启超认为应该吸收活动积极的人为干部,这些人能对政党的发展起有促进作用。但是杨度认为活动积极者容易招致清政府的注意,并且会引至打压,反对以活动积极者为干部[2];蒋智由认为应该重视交际部而轻编纂部,徐佛苏提出在政党没有成立之前,应该重编纂,及政党成立后,才转向交际;杨度认为党派不一样,竞争是必然的,而梁启超主张对于相同宗旨的组织,不能以政敌对待之,要以政友对待之,要相互提携[3],同时还提出,与不同宗旨组织的相处方式是——不断地对它们宣传立宪思想,尽最大力量将他们争取到自己的阵线来[1]。

同时,杨度与梁启超等人之间也出现除政见不同之外的矛盾。其中杨度对蒋智由、徐佛苏之间的矛盾最为明显。杨度对蒋智由只想坐收权利地位,怕内地(指国内)危险就不肯深入活动的行为呲之以鼻,攻击蒋智由“不肯少屈己而伸人”[5],是组织难以成立的主要障碍。杨度认为是徐佛苏将其与蒋智由之间的争执告与他人,致使别人误认他有争权之心,为此极为生气,一再向梁启超强调徐佛苏学识不足,不能共谋事[6]。而梁启超在筹建过程中对徐佛苏、蒋智由多有偏袒,认为徐佛苏为人十分热诚,并向杨度表示“不欲与之绝缘”[7],同时与蒋智由多有联系,逐渐有远离杨度之意。

分析梁启超、蒋智由、徐佛苏、杨度等人在筹建过程中争论和矛盾,可以更详细的了解政闻社的组建过程,也有利于深入揭示杨度为什么没有参与政闻社的创建,及后来杨度组建的宪政公会与政闻社之间的关系。

关于政闻社与清政府、立宪派、革命派的关系以及原因。

政闻社与清政府、立宪派、革命派三者之间的关系体现为立宪派与清政府之间的关系,立宪派之间内部的关系,立宪派与革命党之间的关系,这有利于我们对晚晴政局的进一步了解。

政闻社与清政府、立宪派、革命派之间关系错综复杂,主要体现出的是矛盾和争斗。需要指出的是清政府对政闻社与其他立宪组织是不同的,清末立宪组织共有51个[8],但是被查禁的唯独政闻社一个。立宪派之间的关系既有合作,体现为政闻社、宪政公会、预备立宪公会共组国会期成会,共同组织及参与国会请愿运动;又有斗争,体现为政闻社与杨度的宪政公会在长江及两湖一带为活动地盘互有冲突。立宪派与革命派的关系在国内体现出来的是和平与合作,两派关系比较融洽,而在海外,两派的关系体现出的是激烈的争斗,主要是在人力、物力、活动地盘等的争夺。其中梁启超等有保皇会的背景是政闻社与三者产生矛盾的主要原因。

总而言之,在前人的基础上,对政闻社进行全面而深入的研究是有必要的,也是可行的,同时也是具有学术价值的。

[1][2][3]丁文江、赵丰田.梁启超年谱长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405—406、405—406、394.

[4]政论·第二号·政闻社开会纪事·141.

[5][6][7]丁文江、赵丰田.梁启超年谱长编 [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399、401-403、393.

[8]郭汉民.中国近代思想与思潮[M].长沙:岳麓书社,2004,278.

猜你喜欢

杨度公会梁启超
从保皇党变共产党
杨度给儿子儿媳的赠言
“兄弟情深”还是“虚情假意”
——基于FPS游戏《穿越火线》战队公会的网络诈骗行为研究
梁启超:成为一个不惑、不忧、不惧的人
网络游戏公会运营发展及公会管理成员角色特点研究
——以FPS游戏《穿越火线》战队公会为例
杨度第二次留学日本就读学校考(1903~1907)
梁启超的开场白
创新工会工作思路 促进职工文化建设
湖北公会用好劳动总裁总工会派出庭
梁启超的妇女观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