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世纪新阶段中国共产党对台方针政策的发展

2011-08-15李仁质

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1年6期
关键词:台湾同胞同胞台独

★ 李仁质

新世纪新阶段,要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祖国统一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必须处理好两岸关系,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党的十六大以来,在推动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实践中,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针对台海局势的变化,准确定位两岸关系,并就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提出一系列新政策,采取了一系列新举措,坚决打击和遏制“台独”分裂活动,推动两岸关系朝着和平稳定的方向发展,谱写了对台工作的新篇章。

一、坚持“一个中国原则”,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

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一个中国原则具有不可动摇的事实和法理基础,尽管两岸尚未统一,但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的事实从未改变。胡锦涛同志强调:“中国是两岸同胞的共同家园,两岸同胞理应携手维护好、建设好我们的共同家园。台湾任何政党,只要承认两岸同属一个中国,我们都愿意同他们交流对话、协商谈判,什么问题都可以谈。我们郑重呼吁,在一个中国原则的基础上,协商正式结束两岸敌对状态,达成和平协议,构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局面。”[1]

第一,明确两岸关系的现状与定位。关于两岸关系的定位,胡锦涛同志在2003年12月25日会见台湾同胞投资企业协会会长的讲话中,首次将其定位为“共同家园”。他说:“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中国是我们的共同家园。两岸同胞应共同把我们的家园维护好、建设好、发展好。中国发展了,中华民族强盛了,是全体中华儿女之福。”[2]2005年3月,在就新形势下发展两岸关系的“四点意见”中,胡锦涛同志明确指出:“两岸关系的历史是自1949年以来两岸一直处于分离的状态,至今尚未统一;但不管统治台湾地区的政权如何称谓、台湾地区领导人如何变更,台湾地区领导人通过什么方式产生,大陆与台湾同属一个中国的事实从未改变。”[3]2008年3月4日,他又提出:“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13亿大陆同胞和2300万台湾同胞都是血脉相连的命运共同体。”2008年12月31日,胡锦涛同志在纪念《告台湾同胞书》发表30周年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讲话在重申一个中国原则的基础上,指出两岸关系目前尚未统一的状态是中国内战遗留并延续的政治对立,中国主权和领土从未分裂;两岸之间的统一不是主权和领土的再造,而是结束政治对立;政治对立只有通过一个中国内部的政治谈判才能解决。胡锦涛同志特别强调,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这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也是在维护一个中国框架上形成共同认知和一致立场的政治基础。胡锦涛同志对两岸关系现状的定位,涵盖了两岸中国人都认同的中国概念,显示出了高度的政治智慧。

第二,提出“台湾问题是中国核心利益”的论述。胡锦涛同志关于台湾问题是中国核心利益的论述,较早的一次是2004年11月19日在智利首都圣地亚哥会见新加坡总理李显龙时的谈话。他说:“台湾问题涉及中国的核心利益,必须谨慎处理,不能伤害13亿中国人民的感情,不要损害双边关系的大局。中国的主权和核心利益必须得到尊重,这是大局、大道理。”[4]2005年9月9日,胡锦涛同志在会见加拿大参议院、众议院的议员代表时,明确指出:“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台湾问题是中国的内政,涉及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关系到13亿中国人民的民族感情,是中国的核心利益。”[5]2008年3月4日,胡锦涛同志在参加全国政协十一届一次会议民革、台盟、台联联组会时,就发展两岸关系提出重要意见,再一次明确指出:“台湾问题事关祖国完全统一,事关国家核心利益。”将台湾问题上升到关系中国的国家核心利益,这个提法前所未有,充分说明了台湾问题的敏感性所在、重要性所在,较之过去仅强调台湾是中国神圣领土的讲法,更符合国际法对主权与领土问题的认知,也更容易为国际社会所理解和接受。既然是国家的核心利益,就表明是不能让步的,是任何国家或任何政府都必须不惜一切代价来保护的。也就是说,在处理台湾问题上,在一个中国原则与反对“台湾独立”问题上,没有任何妥协的余地。

第三,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主题。台湾问题既是一个极为复杂的政治问题,也是一个历史遗留问题。解决台湾问题需要有一个长期的过程。胡锦涛同志从民族大义出发,着眼于两岸同胞福祉,提出“要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主题”,也就是将“和平发展”作为处理台湾问题与发展两岸关系的大目标与大方向。2006年4月,胡锦涛总书记在会见出席两岸经贸论坛的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及台湾各界人士时,首次提出了“和平发展理应成为两岸关系发展的主题,成为两岸同胞共同为之奋斗的目标”[6]的重要主张。这一重要主张,展现了中国共产党维护台海地区和平稳定的诚意,指明了两岸关系发展的方向。2007年10月,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同志提出要“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主题”,并在党的正式文件中首次提出“在一个中国原则的基础上协商正式结束两岸敌对状态,达成和平协议”。2008年3月4日,胡锦涛同志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一届一次会议的“涉台三界”即民革、台盟、台联的委员并参加联组会时,就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主题作了全面阐述。他说:“实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是两岸同胞的共同利益所系、共同责任所在。……两岸同胞团结起来,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主题,共同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局面,共同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7]。

以和平方式实现统一,最符合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体中国人的根本利益。胡锦涛同志关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主题的提出,是将对台工作实践与党的十六大以来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建设和谐世界等理论创新成果相结合的成果,标志着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台政策的重大理论创新与深化。和平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维护与推动和平的有力保障。和平发展不仅是两岸人民的共同愿望,也是最终解决两岸问题的根本途径。紧紧抓住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主题,将有利于维护两岸人民的共同利益,有利于逐步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并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二、反对“台独分裂活动”,维护国家主权领土完整

以陈水扁为代表的“台独”分裂势力上台后,频频掀起“台独”分裂活动,对我国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构成严重危害,严重威胁了台海地区乃至亚太地区和平稳定,使两岸关系面临严峻挑战。为了有效遏制和坚决打击“台独”分裂势力,促进海峡两岸交流与交往的健康发展,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决反对和遏制“台独”分裂活动,挫败了“台独”分裂势力的一次又一次的分裂图谋,提出了一系列处理两岸关系的新主张和新举措。

第一,提出两岸关系“四个决不”的政策主张。2005年3月4日,胡锦涛同志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届三次会议的民革、台盟、台联的委员并参加联组会时发表重要讲话,最先提出并具体阐述了对台工作的“四个决不”原则,即“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决不动摇,争取和平统一的努力决不放弃,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决不会改变,反对‘台独’分裂活动决不妥协”[8]。胡锦涛同志的“四点意见”,既表达了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坚决反对“台独”的严正立场,又敏锐地把握了台海局势的最新变化,成为新时期对台关系的纲领性文件。此后,胡锦涛同志在不同场合多次重申了这一政策新主张。2007年10月,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同志再次强调了对台工作的“四个决不”。如今,“四个决不”已成为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处理台湾问题的重要指导思想,它与邓小平提出的“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和江泽民同志提出的现阶段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相得益彰,体现了大陆对台大政方针的一贯性和延续性。

第二,制定和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分裂国家法》。2005年3月14日,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又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分裂国家法》,重申“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国家决不允许‘台独’分裂势力以任何名义、任何方式把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国家主张通过台湾海峡两岸平等协商和谈判,实现和平统一。”如果因“台独”分裂,或其他重大事变,台湾“和平统一的可能性完全丧失,国家将采取非和平方式及其他必要措施,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这部凝聚着13亿中国人民意志和意愿的法律,把解决台湾问题的大政方针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充分体现了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以最大诚意、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统一的一贯主张,同时也表明了全中国人民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绝不允许“台独”分裂势力以任何名义任何方式把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的共同意志和坚定决心。

“台独”分裂活动已成为对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最大祸害、对两岸关系发展的最大障碍、对台海地区和平稳定的最大威胁。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强调:“任何涉及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的问题,必须由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中国人民共同决定。”台湾属于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中国人民。我们愿继续以最大诚意、尽最大努力实现两岸和平统一,但绝不允许任何人以任何名义任何方式把台湾从中国分割出去。如果“台独”分裂势力一意孤行,进行“台独”冒险,我们必将采取必要措施,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维护国家核心利益。

第三,坚持“平等协商、共议统一”的重要原则。为了实现完全统一,这些年来,祖国大陆始终没有放弃和中断过在一个中国原则基础上恢复两岸对话和谈判的努力。2005年1月28日,胡锦涛同志指出:“共同发展,共同繁荣,越来越成为两岸同胞的共识。”“只有在共谋发展、共议统一、共促振兴的道路上,台湾同胞才能真正抚平历史的伤痕,获得更大利益和福祉。”[9]党的十七大不仅再次郑重呼吁,在一个中国原则的基础上,协商正式结束两岸敌对状态:而且首次提出,两岸可签订和平协议,构建两岸和平发展框架:“不仅可以谈我们已经提出的正式结束两岸敌对状态和建立军事互信、台湾地区在国际上与其身份相适应的活动空间、台湾地区的政治地位、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框架等议题,也可以谈在实现和平统一过程中需要解决的所有问题。”[10]对于那些曾经对台独抱有幻想,主张过台独,甚至从事过台独活动的人,也要努力争取团结,团结的人越多越好。只要他们回到促进两岸和平发展的正确道路上来,我们都将热情欢迎,以诚相待。只要明确承认体现一个中国原则的‘九二共识’,两岸对话和谈判可以立即恢复,而且什么都可以谈。

第四,提出“台湾意识”不等于“台独意识”。胡锦涛同志强调,台湾同胞爱乡爱土的台湾意识不等于“台独”意识。“台湾意识”是在外来压迫下产生和不断强化的,具有浓厚的乡土观念和地域认同感,“台湾意识”是“台独意识”的心理基础,但二者在本质上是截然不同的。“台湾意识”是“中国意识”在台湾的具体表现,它将台湾视为中国的一部分;而“台独意识”则作为“台独”分子实现其政治目的的斗争工具,是与“中国意识”相对抗的一种意识形态,以分裂中华民族为基本内容。“台独”分子依靠偷换概念的手法,把“台湾意识”不适当地扭曲和扩大,故意混淆“台湾意识”与“台独意识”的区别,给“台湾意识”贴上“台独”的标签,提出一些蛊惑人心的、具有煽动性的,用响亮甚至漂亮词语包装的口号来欺骗台湾民众,制造出所谓“绿色选民”。要维护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要防止“台独”意识的进一步强化。区分“台湾意识”和“台独意识”,表明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近代历史复杂性的深刻把握,也体现了对台湾同胞饱受苦难悲情意识的理解。

三、真诚团结台湾同胞,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胡锦涛同志指出,台湾同胞是我们的骨肉兄弟,是发展两岸关系的重要力量,也是遏制“台独”分裂活动的重要力量。“台独”分裂势力越是想把台湾同胞同我们分隔开来,我们就越是要更紧密地团结台湾同胞。无论在什么情况下,我们都要尊重他们、信赖他们、依靠他们,并且设身处地地为他们着想,千方百计照顾和维护他们的正当权益。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十分关心台湾同胞的利益和福祉,大力促进两岸交流,努力增进两岸同胞了解,及时采取了一些切实有效的措施,为推动两岸关系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第一,提出了促进两岸同胞交流合作的基本理论。胡锦涛同志从海峡两岸同胞是“血脉相连的命运共同体”这一立论出发,指出包括大陆和台湾在内的中国是两岸同胞共同家园,把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为两岸同胞的共同责任,要靠两岸同胞共同奋斗。这些论断,将两岸关系和未来中国统一,与中国的现代化以及文明程度的提升紧密联系在一起,强调了两岸的统一是两岸政治、经济、文化和各方面利益的融合。

一是提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四个有利于”理论。胡锦涛同志在2003年12月25日会见台湾同胞投资企业协会会长的讲话中指出:“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中国是我们的共同家园。两岸同胞应共同把我们的家园维护好、建设好、发展好。中国发展了,中华民族强盛了,是全体中华儿女之福。”[11]2008年12月31日,胡锦涛同志在纪念全国人大常委会《告台湾同胞书》发表30周年的座谈会上,发表了题为《携手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同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讲话。在讲话中,胡锦涛同志对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理论和政策作了更进一步的深入论述,指出当前的首要任务是确保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有利于两岸同胞加强交流合作、融洽感情;有利于两岸积累互信、解决争议;有利于两岸经济共同发展、共同繁荣;也有利于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二是提出了“三个凡是”的对台工作基本原则。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在一个中国的原则的基础上,协商正式结束两岸敌对状态,达成和平协议,构建两岸和平发展框架,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局面。”2008年12月31日,在纪念全国人大常委会《告台湾同胞书》发表30周年的座谈会上,胡锦涛同志对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理论和政策作了更进一步的深入论述,指出当前的首要任务是确保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并重申了“三个凡是”:“13亿大陆同胞和2300万台湾同胞是血脉相连的命运共同体。凡是对台湾同胞有利的事情,凡是对维护台海和平有利的事情,凡是对促进祖国和平统一有利的事情,我们都会尽最大努力做好。”[12]

三是提出了两岸关系的“十六字方针”。2008年4月28日,胡锦涛总书记接见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时又提出“十六字方针”:建立互信、搁置争议、求同存异、共创双赢。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以中华民族根本利益为重,实现祖国统一的真诚愿望和博大胸怀,得到了海内外同胞的高度赞扬。

第二,两岸同胞交流合作取得历史性成果。在“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对台基本方针的指导下,海峡两岸关系朝着健康务实的方向发展。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全面贯彻实施“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对台基本方针,以极大的诚意邀请台湾地区各民主党派到大陆共同商讨祖国统一大业,为和平商谈两岸关系的问题创造了有益的氛围,也确立了解决问题的正确方式和有效途径。

一是两岸“三通”迈出历史性步伐。两岸同胞加强交流、增进相互了解、深化互利合作、扩大共同利益,推动两岸关系不断向前发展。自2008年7月以来,大陆居民赴台旅游和两岸海上空中直接交流相继实施,“三通”迈出历史性步伐。2008年11月,“海协会”和“海基会”在台北签订了“空运、海运、邮政”等协议,两岸“三通”迈出了历史性的步伐。2009年4月26日,“海协会”与“海基会”又在南京举行第三次会谈,签署了“两岸空中定期航班、金融合作、共同打击犯罪及司法互助”等三项协议,并就陆资赴台事宜达成共识,从而为两岸的全面交流和直接“三通”开辟了广阔的前景。《告台湾同胞书》所提出的海峡两岸直接通航、通邮、通商的“三通”构想最终得以实现,标志着两岸关系进入了一个“大交流、大合作、大发展”的新时期。两岸“三通”取得重大突破。两岸周末包机如期实施。海协会与海基会共同签订两岸空运直航、海运直航、邮政合作等四项协议,实现了两岸同胞期盼已久的直接通航、通邮,使两岸同胞的往来更加便捷,联系更加密切,两岸之间的经济合作更加紧密,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增添了新的动力。

二是两岸“四流”成效显著。进行两岸“探亲、旅游以及学术、文化与体育交流”(简称“四流”),是《告台湾同胞书》的重要思想。自1987年底开始冲破两岸同胞长期隔绝状态后,两岸文化、教育、科技、体育社会等各方面交流不断扩大,相互了解不断增加。“两岸同胞往来之频繁、经济联系之密切、文化交流之活跃、共同利益之广泛是前所未有的。”两岸同胞来往、各项交流已经形成完整的交流体系,经济交流更加热络,贸易往来更加频繁,文化交流更加深化。在新的形势下,胡锦涛同志指出:“我们将继续推动两岸经济文化等各领域交流合作,继续推动两岸周末包机和大陆居民赴台旅游的磋商,继续关心台湾同胞福祉并切实维持台湾同胞的正当权益,继续促进恢复两岸协商谈判。”[13]

三是两会对话实现制度化。从2005年起,江炳坤、连战、宋楚瑜、郁慕明、吴伯雄等台湾主要政党领导人,冲破半个世纪的人为藩篱和现实的种种羁绊,实现了“跨越海峡”、“跨越世纪”的历史性握手。特别是在“一个中国”、“九二共识”、反对“台独”、促进“三通”、建立两岸和平稳定关系等若干重大原则问题上,两岸主要政党达成了共识,建立了对话机制,为海峡两岸各政党、社会团体提供了“工作平台”,为和平商谈两岸关系问题创造了有益的氛围,确立了解决问题的正确方式和有效途径。两会商谈是一个平台。1993年4月举行的“汪辜会谈”,迈出了两岸关系的历史性一步。2008年6月,两会对话恢复,台湾海基会董事长江丙坤访问北京,两会举行了首次“陈江会”,在北京签署了《大陆居民赴台旅游协议》与《海峡两岸周末包机会谈纪要》两项重要经济协议,揭开了2008年两会协商及两岸经贸关系大发展的序幕;11月,海协会会长陈云林率团成功访问台湾,两岸两会在台北会谈达成了海运、空运、邮政、食品安全四项协议,为两岸直接“三通”开辟了道路。国共论坛也是一个平台。国共两党领导人发表的《两岸和平发展共同愿景》,指明了两岸关系发展的正确方向。2005年以来,两岸政党交流高潮迭起,胡锦涛同志和连战先生实现了历史性会谈,达成“两岸和平发展共同愿景”。迄今为止,已经举行四届国共论坛,取得一系列共识和成果。

四、正确处理两岸关系的基本原则

新形势下,两岸关系面临着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对着复杂的国际和国内形势。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主题,符合国家发展的大局;顺应两岸人民的共同心愿,有助于维护国家和民族的根本利益。因此,胡锦涛同志为对台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应该登高望远、审时度势,本着对历史、对人民负责的态度,站在全民族发展的高度,以更远大的目光、更丰富的智慧、更坚毅的勇气、更务实的思路,认真思考和务实解决两岸关系发展的重大问题。”[14]“我们要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主题,增强反对“台独”、坚持“九二共识”的共同政治基础,促进两岸同胞密切交流合作,共享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成果,提升两岸经济竞争力,弘扬中华文化优秀传统,增强休戚与共的民族认同,不断解决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问题,终结两岸对立,抚平历史创伤,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15]

2007年4月16日,胡锦涛同志在会见连战先生率领的第三届两岸经贸论坛台湾代表时,对发展两岸关系提出“四点意见”:一是坚持“九二共识”是实现两岸和平发展的重要政治基础;二是为两岸同胞谋福祉、为台海地区谋和平是实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根本归宿;三是深化“互利双赢”的交流合作是实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有效途径;四是开展平等协商谈判是实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必由之路。依据“四点意见”,围绕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主题,胡锦涛同志提出了以大团结促进两岸关系大发展的对台工作新思维。强调“要最广泛地团结台湾同胞,团结的人越多越好”,两岸关系应在“中国是我们共同的家园”的框架下,在和平、交流、合作、发展,互信、互利、双赢的格局下揭开历史新页。他强调,实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基础是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目的是为两岸同胞谋福祉,途径是深化互利双赢的交流合作。

2008年12月31日,胡锦涛同志出席了纪念《告台湾同胞书》发表30周年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从政治、经济、文化、人员交流、涉外事务和军事安全等六个方面,具体描绘了新形势下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战略部署:一是恪守一个中国,增进政治互信;二是推进经济合作,促进共同发展;三是弘扬中华文化,加强精神纽带;四是加强人员往来,扩大各界交流;五是维护国家主权,协商涉外事务;六是结束敌对状态,达成和平协议。“六点意见”更是站在历史新起点,认真总结了制止“台独”挑衅、越过各种风雨坎坷、推动“三通”“四流”的宝贵经验,集中体现了时代精神,构建起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战略架构。

[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45,44-45.

[2][11]胡锦涛会见各地台资企业协会会长[N].人民日报,2003-12-26(1).

[3][8]胡锦涛在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民革台盟台联委员时强调: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体中华儿女团结起来 共同为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而努力奋斗[N].人民日报,005-03-05(1).

[4]胡锦涛会见新加坡总理李显龙[N].人民日报,2004-11-20(3).

[5]胡锦涛会见加拿大议员代表[N].人民日报,2005-09-11(1).

[6]胡锦涛会见连战和参加两岸经贸论坛的台湾各界人士 [N].人民日报,2006-04-17(1).

[7][10]胡锦涛.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主题 为两岸同胞谋福祉为台海地区谋和平 [N].人民日报,2008-03-05(1).

[9]坚决遏制“台独”分裂活动 维护台海地区和平稳定 继续争取两岸关系朝着和平统一的方向发展——在江泽民同志《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重要讲话发表10周年纪念会上的讲话[EB/OL].http://www.people.com.cn/GB/paper39/13980/1247836.html.

[12][14]携手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同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纪念《告台湾同胞书》发表3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EB/OL].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8-12/31/comtent_10586495.htm.

[13]胡锦涛会见萧万长一行[EB/OL].http://politics.people.com.cn/GB/1024/7112558.html

[15]胡锦涛.在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EB/OL].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1-10/09/c_122133761.htm

猜你喜欢

台湾同胞同胞台独
斥“台独”狂人
刘毕新
以中华文化促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的路径思考
厂窖惨案遇难同胞纪念馆
纪念《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的?重大意义
大陆领导人高度关注并作出重要指示
海外同胞与中国健儿心心相连
杉木半同胞24年生优良家系选择
认清五大类“台独”真面目
台南孙中山铜像被拉倒 国台办:“台独”不得人心等6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