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的特殊性和大学英语教学
2011-08-15杨惠芳
杨惠芳
(江汉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北武汉430056)
地方高校的特殊性和大学英语教学
杨惠芳
(江汉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北武汉430056)
地方高校实施大学英语教学,应考虑地方高校的特殊性,特别是地方高校实施大学英语教学的综合环境。在教育体、传授者、学习者、间接力量等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地方高校实施大学英语教学的综合环境比较特殊。基于此,地方高校应围绕建立自身教材体系、听说读写等量齐观、普及为本兼顾提高、课堂网络手段并重、测评模式突出特色等重点,形成自身大学英语教学模式。
地方高校;大学英语;教学环境;教学模式
大学英语课程是大学生的一门必修基础课。不同高校实施大学英语教学,应在立足于普遍性的同时,走出一条特殊化道路。本文拟在分析地方高校特殊性的基础上,结合实施大学英语教学的综合环境,探讨地方高校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
一、地方高校特质:不利中有所作为
在全国重点高校的竞争压力中,虽有极少数志存高远的地方院校能够脱颖而出,但总体上看,地方高校综合实力较弱。要实现较好发展,地方高校只能立足特色,发挥优势,有选择地予以突破,彰显“一点红”。在不利中有所作为,成为地方高校最本质的特征,也正是这一特质,带来了地方高校的特殊性。
(一)办学能力差强人意。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高等教育已经由精英教育迈向了大众教育,全日制大学、独立学院和高等专科学校、高等职业学校等如雨后春笋般发展壮大,尤以地方高校居多。地方高校虽然类型各异,但总体特征是先组建、后规范,先生存、后发展,先扩盘、后巩固,在竞争中仓促应对。从资金实力看,由于各省地方高校太多,财政支持明显不足,加之自身筹措乏力,因而难以保证学校建设和发展的资金需要。从硬件设施看,大多数地方高校建设和更新进程缓慢,只能保证基本教学需要,乃至在应对扩招局面时手足无措。从师资力量看,大多数地方高校缺乏底气严把教师质量关,从而影响了教师的整体素质。在湖北省115所地方高校中,具有硕士生导师资格的教师数量不多,具有博士生导师资格的教师则更少。从科研实力看,大多数地方高校都无法在几个领域同时取得全国领先地位。从对外交流看,由于缺资金、少品牌,大多数地方高校只能和国外普通大学和国内同类院校开展教学与科研合作,影响了自身办学能力的提高。因办学能力所限,相当数量的地方院校特别是独立学院和升格学校,还存在着拆东墙、补西墙的不良状况。
(二)学生质量普遍不高。从学校层面看,地方高校在招生特别是扩招大战中,迫不得已采取了先数量、后质量的办法,把招满学生作为第一要务。从学生层面看,一些学生宁可复读也不愿上一般高等学校特别是收费较高的地方高校,一些学生倾向于选择大城市,而不愿选择地方院校众多的中等城市。在这些因素影响下,地方高校尤其是中等城市的地方高校生源质量整体不高。随之而来的是,无论是教育体(学校)、教师,还是学生,都把在校学习放在了较为次要的位置。同时,在就业形势趋紧的情况下,原本就未能考上重点大学的地方高校学生把拿到文凭而不是学到知识、尽快就业而不是图未来发展当成头等大事,因而放松了在校学习,致使学生质量在起点就差的状况下进一步滑落。
(三)办校理念简单务实。由于不能全方位与重点大学相比拼,地方高校退而求其次,期望立足本地,另辟蹊径树形象。他们从贪大求洋中收缩,从全面发展中退却,把办学力量的天平倾向某些重点领域、重点学科,如长江大学挖掘石油专业潜力,三峡大学力塑水电专业品牌,武汉科技学院注重发挥纺织学科优势。地方高校认为教育的现代发展之路不在于现代的形式,而在于能为世所用,从而把办学定位放在为本地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上,并视之为真正的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基于这种特色化办学理念,地方高校只能突出重点,有所作为,因而难以避免地在很多方面出现顾此失彼、照顾不周的局面。
(四)服务对象就低而择。地方高校在本地土壤的滋润下向前发展,因此理所当然地把为当地各行各业服务作为其最基本的选择,而这事实上表明他们已降低了对服务和合作对象的要求。从培养人才看,地方高校提倡学生毕业后在本省就业,使学生一入学就带有一定程度的宿命色彩(地方高校学生多数来自于本地区,缺乏与不同省份学生的交流机会,自身也显得相对封闭与保守)。从应用选题看,地方高校更多关注本地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有意无意中带来了视野的局限性。从开展合作看,地方高校把与当地部门、企业的合作,作为实行产学研一体化的有效途径,导致形成有时放不开手脚的局面。
二、大英教学环境:树欲静而风不止
大学英语教学环境是教育体、传授者、学习者、间接力量等各种因素相互作用而构成的一个综合系统。基于地方高校的上述特殊性,在各种阻力、引力和推力的综合作用下,实施大学英语教学的综合环境非常复杂特殊。“树欲静而风不止”,地方高校大学英语教学不能以主观愿望为转移,盲目追随全国性高校,而应充分考虑以下几个重要因素。
(一)学生英语水平良莠不齐,且总体上偏低。学生是大学英语教学的主体,其水平高低直接影响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的实施。在全国重点大学中,学生英语水平作为一种积极的引力对大学英语教学发生作用,但在地方高校中,则更多地表现为一种阻力。从湖北地方高校学生入学英语测试情况看,学生英语整体水平不仅大大低于省内全国重点大学,也落后于学生所选的专业水平。很多高校接近一半的学生在入学时英语发音受到汉语普通话乃至方言的影响,不会说比较规范的英语,也未能掌握基本的英语语法,更不能运用所学单词组织一篇结构完整的短文,在两年的大学英语学习过程中感到比较吃力。但与此同时,很多高校也有一、两成学生英语水平较高,明显增加了大学英语整体教学的难度。
(二)大学英语教学条件有限,软件尤为突出。学校作为教育体,其投入能力、教学设施、教学软件、师资力量等客观因素也对大学英语教学产生影响。从硬件看,大多数地方高校对大学英语的投入普遍不足。湖北工业大学早在2002年即成为教育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首批试点的108所高校之一,7年多来的设备投入仅800多万元;武汉市综合性高校江汉大学5年来累计投入不足600万元;湖北第二师范学院目前英语言实验室设备总价值仅400多万元,设在湖北省各市州的学院投入则更少。湖北地方高校多媒体教室的普及率勉强过半,听说、演讲、表演等实践训练设施明显不足,英语自主学习中心规模偏小,“第二课堂”内容单调。从软件看,湖北大多数地方高校不能自主开发课堂教学软件,尚未建立课外辅导系统程序,因而难以开展特色化大学英语教学。大学英语教学师资力量虽然数量不成问题,但结构不完善,能力和经验缺乏。湖北省地方高校从事大学英语教学的教师中,教授、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有比较完整的英语国家教育和学习经历的教师,都是屈指可数。需要说明的是,湖北工业大学、江汉大学、湖北第二师范学院等高校因为设立有英语系,还能间接推动大学英语教学条件的改善,至于一些没有设立英语专业的湖北省内其它高校,其大学英语教学条件则更为逊色。
(三)教师相对关注英语教学工作,科研推动乏力。以大学英语教学实践为基础,结合大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开展科学研究,提出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有助于形成教学资源得以整合、各种力量得以调动、本校特色得以发挥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从而提高大学英语教学质量。但从地方高校的情况看,以科研推动教学的力量明显不足。湖北省从事大学英语教学的教师整体上缺乏创新型科研能力,承担的国家级科研项目、省级社科基金项目寥寥无几,其它省市级纵向科研课题也很少,而且这些课题大部分没有集中在大学英语教学研究上;同时,发表的论文多是从职称评定角度考虑广泛涉及于一般语言学、英语言、英语文学、英语文化、英语翻译和一般教学法等各个领域,缺乏对大学英语教学系统、深入、全面的探讨和阐述。
(四)就业指向助长务实心态,大学英语未获重视。地方高校基于为本地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实际是一般应用型人才)的考虑,将主要精力集中在本校各个专业特别是所选择的重点专业、特色专业的教学上,对大学英语教学并未给予足够重视,一些还没有设立英语专业的非综合性地方高校表现得更为明显。学生的务实心理则进一步凸显了大学英语教学的艰难性。除少数学生出于考研或谋求未来更好发展而努力学习英语外,绝大多数学生把毕业后能很快就业放在第一位,因此将主要精力放在专业学习和社会实践上,那些所学专业和所求职位今后与英语关联不大的学生更是如此。可以设想,如果不是把英语成绩与拿到毕业证挂钩,相当数量的学生不会有学习英语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换句话说,学习英语并未成为学生的内在需求,掌握英语没有成为学生的内在动力。
三、大英教学模式:退一步海阔天空
教育部2007年出台了《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作为各高等学校组织非英语专业本科生英语教学的主要依据。《教学要求》将大学阶段的英语教学要求分为三个层次,即一般要求、较高要求和更高要求。解读和实施《教学要求》可以有不同的角度,“进一步”是高标准、严要求,争创一流;“退一步”则是结合实际,因地制宜,有所变通。在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情况下,地方高校只有“退一步”才能海阔天空。从系统控制的角度着眼,地方高校改革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应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建立自身教材体系。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的指导下建立适合自身要求、体现自身特色的大学英语教材体系,是构建地方高校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的重要基础和前提。从各省地方高校制订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使用的大学英语教学教材来看,明显呈现出追随全国重点大学的倾向。目前,湖北地方高校普遍采用《新世纪大学英语》、《新编大学英语》、《新视野大学英语》、《大学体验英语》等教材,与全国重点高校没有什么区别。由于此类教材第3、4册难度跨度大,也未能结合地方实际,体现地方特色,不仅实施起来有难度,而且助长了学生英语学习的消极情绪。这对开展特色化大学英语教学、提高大学英语教学质量是非常不利的。应提倡以省为单位,按照教育部规定的“较高要求”,组织地方高校制订大学英语教学大纲,编写大学英语系列教材。
(二)听说读写等量齐观。教育部要求注重听说,固然明确了当前和未来英语教学的大方向,但全国高校的情况千差万别,学生的英语水平各不相同,过于强调听说未必符合各地实际。中西部省份特别是这些省份农村地区的学生在中学阶段普遍没有受到良好的英语教育,听说能力更为缺乏。如果地方高校在学生基本读写能力还很落后的情况下片面强调听说,更可能是培养了一批芸芸“说话者”,如同一些未受教育而能听说的民众仍然是文盲一样。再者,在听说与读写之间,是读写而不是听说成为基础。没有读写为基础,听说能力往往是难以提高的。另外,地方高校毕业生将来接触英语也更多是读写方面,他们可能与众多的英语文字材料打交道,而几乎没有出国学习和接触来华外国人的机会。因此,对地方高校来说,与其花时间去提高学生的听说水平,不如等量齐观地重视学生读写能力的提高。
(三)普及为本兼顾提高。就地方高校而言,“万绿丛中一点红”是对学生英语水平的最好说明。大多数学生英语水平不高,成为广袤的绿色;极少数学生英语出类拔萃,成为“一点红”。基于这一实际,很多地方高校推行了分级教学的办法,如江汉大学就根据学生入学英语水平测试成绩,将学生分为A、B、C、D四个级别,开展差异化教学。今后要在坚持这一模式的基础上,进一步把握三个环节。一是继续探索分类教学。学生不仅英语综合水平有差异,在听说读写译的不同方面也各有侧重。学校应认真考虑这一实际情况,分门别类地实施大学英语教学。二是尽量满足“一点红”的学习需求。学校可在对这部分学生实施大学英语基础教学活动的同时,有针对性地引导他们向全国重点大学的学生看齐,给他们开设ESP拓展教学活动,并推荐他们参加全国性的英语竞赛活动。三是不断强化继续教育。非英语专业学生进入大三后,学校就不再开设大学英语课程,但应创造有条件,结合相关必修和选修课程,让成绩优异或对英语充满兴趣者有进一步学习的机会。
(四)课堂网络手段并重。基于计算机、基于课堂,以教学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适应了当前大学英语教学的新形势,也是建构主义理论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具体运用,正在被各个高校加以推广。地方高校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无疑也要采用并坚持这一模式,但应结合实际特别是学生的认知结构状况有所选择、有所侧重,正确处理好课堂与网络、教师与学生、课内与课外等三大关系。在课堂与网络两种教学手段中,前者较注重教师、课内的功能,后者更侧重学生、课外的作用。两种教学手段各有利弊,在全国重点院校中,学生建构知识的能力较强,基于网络教学利大于弊;在地方高校中,学生现有的认知结构需要教师的指导才能更好地被激活,基于课堂教学利大于弊。作为地方高校,如果过分看重基于网络的教学模式,可能事与愿违,不能真正提高英语教学质量,而应该把两者结合起来,并适当侧重课内教学,这是由学生英语综合水平、英语学习兴趣、自主学习能力等因素决定的。笔者曾就江汉大学学生基于网络开展听力自主学习情况进行调查,发现有相当部分的学生对这一学习模式还不适应。如何发挥传统课堂教学的有效功能、强化教师在学生学习中的指导作用、赋予读写译课外作业的应有地位,是需要地方高校认真研究的重大课题。
(五)测评模式突出特色。一方面,学生大学英语学习水平测试既要按照教育部的有关要求和相关检验手段来进行,又要反映各个高校的实际教学情况,真正测试出学生的英语综合水平。地方高校的实际教学情况包括上述所讲的教材体系、教学重点、教学形式、教学手段等各个方面,都要在测评体系中予以体现。另一方面,测评应体现在兼顾“静”的基础上以“动”为主,注重学生学习能力和水平的动态提升,既要能检验所实施的教学模式的效果,又要有助于激发广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许一些学生从静止的试卷考试成绩来看不理想,但可以通过动态性的全面测试体系来检验其能力的逐步养成和水平的逐步提高。考虑上述两方面因素,地方高校大学英语测评体系应把握好听说与读写、平时与考试、学习与实践、课内与课外等各类关系的平衡点,力求做到全面与客观。
总之,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是各种矛盾综合作用的产物。地方高校只有明确了大学英语教学的特殊性,才能把握大学英语教学的规律性,从而真正提高大学英语教学质量和学生的英语综合水平。地方高校应不断加强这一方面的系统研究。
[1]Jack C.Richards & Theodore S.Rodgers.Approaches and Methods in Language Teaching[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4.31-42,64-87.
[2]Bernard Spolsky.Conditions for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5.46-55,71-78.
[3]Little,D.Taking control:Autonomy in Language Learning[M].Hong Kong: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1996.62-70.
[4]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5]金艳.关于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思考:评价与教学[J].中国外语教育,2008,(3):57-66.
[6]喻霞.英语教学中师生对教学法态度的调查与分析[J].中国英语教学,2004,(1):102-107.
[7]王毅敏.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看英语情景教学[J].外语教学,2003,(2):56-58.
[8]范琳,张其云.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与英语教学改革的契合[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4):38-40.
(注:本文系鄂教高[2009]23号湖北省高等学校省级研究项目:“湖北省地方高校大学英语教改模式研究”,项目编号:2009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