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2011-08-15任家高祝辉

关键词:中国化开放性马克思主义

任家高,祝辉

(安徽大学政治学系,安徽合肥230039)

浅析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任家高,祝辉

(安徽大学政治学系,安徽合肥230039)

本文首先介绍了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内涵,其次解释了中国传统文化能够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相结合的原因在于符合客观规律性、具有包容性、开放性和契合点,最后指出要辩证的看待中国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关系,对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健康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结合;关系

一、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内涵

中国传统文化是指在中国这片古老的土地上,经过上千年历史的积淀,传承至今所形成的中华民族自己的思想道德文化,它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的根基和灵魂,指导着中国人民的思想和行为,推动着中华文明不断前进。中国传统文化对我们产生深远影响的主要有: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和法家思想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指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看法来解决中国革命和建设问题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实际和实践相结合,深入浅出地阐述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使诞生于欧洲的马克思主义具有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进而形成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先后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同时,这些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又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不断中国化。

二、中国传统文化缘何能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相结合

(一)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相结合具有客观规律性

这里说的主要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相结合是符合客观规律的,中国传统文化不仅具有思想资源的意义,而且它本身就构成了中国国情和实际的—个重要方面,如果忽略这个方面,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就不可能真正实现。马克思主义如果不与传统文化相结合,就会使其悬浮于大众精神生活之外,失去理论的生命力,因而难以承担起对社会的理性批判和精神导向功能。[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本身就包含着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意味着中国传统文化的马克思主义化和马克思主义的中国特色化。历史的发展证明,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传播到中国是经过中国文化的翻译被中国人民所接受和认同的,如果没有中国优秀文化思想的解释,没有通过人们所喜闻乐见的形式来解释,中国人民是理解不了马克思主义精髓的,甚至会产生对马克思思想的误解和教条。传统文化本身具有有用理性,这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借鉴意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必然要选择有意义的中国传统文化作为参考,因此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相结合是必然的、符合客观规律的。

(二)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具有包容性和开放性

几千年的优秀传统思想传承至今,推动着中华民族不断进步,它的思想精华在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民的心中铭记,成为人们为人处事的行动指南。而马克思主义作为外来的文化,一开始并不能扎根于每个人的心中,于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也会遇到障碍,但是正是由于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包容性和开放性,有海纳百川的胸襟,才使得马克思主义逐步被中国人民所接受、认同,进而大大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历史上,我国出现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思想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时代充分体现了文化间的包容与开放,中国传统文化在佛教的传入问题上也体现了包容性与开放性,佛教作为外来的文化在中国大地上生根、发芽并发展为现今中国的主要宗教,是儒家、道家思想通过对佛性和人性思想的兼容并蓄整合而来的。

同样,马克思主义在本质上也是具有包容性和开放性的。马克思主义是在吸收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的基础上形成的新世界观,马克思主义依靠它的包容性实现了人类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实践已经证明,马克思主义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它的这种普适性是由它的开放性所决定的。马克思主义的开放性使得马克思主义能在俄国得到传播,指导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和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进而引起中国思想的伟大变革。全世界掀起一场无产阶级革命风暴,充分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开放性。正是由于马克思主义的这种开放性才使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为可能,并使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一脉相承的具有开放性,可以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开放性的表现。正是由于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具有包容性和开放性,两者才能在发展的道路上彼此结合,互为依靠。

(三)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具有契合点

作为外来文化的马克思主义为何能被生活在本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中国人所接受,并在中国土地上扎根、发芽和壮大?这是因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化的过程中与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契合,虽然两者所处的时代条件和社会基础不同,但却有着许多相通的地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然要秉承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和实践性,而中国传统文化也有注重践行的传统,主张学以致用、经世致用,把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以实现中华民族的繁荣富强、人人平等为己任,而中国传统文化早已提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政治抱负,两者都具有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运用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这一科学真理全面的、联系的、辩证的、发展的看问题,正确揭示事物间的矛盾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而中国传统文化几千年前就产生了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如“天下一气”的朴素唯物论,“天人合一”、“无为而治”、“阴阳学说”、“以柔克刚”的朴素辩证法,“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的朴素唯物史观等等。正是由于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在上述价值观念和思维方法上具有契合点和相通的共性,这才使得马克思主义能在中国大地上开花结果,具有中国化的作风和气派,使之成为中国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并以这一思想理论来指导中国的革命和建设。

三、辩证看待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关系

在我们了解了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能够结合的基础上,就应该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服务于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在继承老祖宗优秀思想的基础上促进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同时,还要认清传统文化中的弊病,分清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区别,在批判传统文化消极因素的基础上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行。

(一)继承和改造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利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优秀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生命的一部分,它深深地融化于每一个炎黄子孙的血液里,以不同的方式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2]江泽民曾说过,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所以我们要继承并弘扬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以儒家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以仁爱为核心,主张实行仁政和德治,提倡忠孝、仁爱、诚信和道义,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爱民、利民、安民、富民的民本思想,建立一个“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保暖”的大同社会;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思想提出了“无为而治,天人合一”的辩证思想,主张“无为”并不是一无所为、无所作为,而是要通过“无为”达到“无不为”的目的和境界,反对违背自然规律的妄为、胡作非为,强调要以顺应自然、遵循自然规律、实事求是的方式去作为,从而达到天人合一,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境界,这充分体现了老子的自然观和道德观。除此之外,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还有许多优秀思想值得我们学习,在此就不一一赘述。

我们应该继承并改造上述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历史眼光对传统文化进行脱胎换骨式的改造,使之成为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力量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第一,继承儒家的德治思想并进行提升改造,继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之后江泽民提出了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治国方略,胡锦涛为代表的新的领导集体在新世纪又提出了既要完善社会和谐的法制基础,又要巩固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些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治国方略在继承儒家优秀思想的基础上完成了对其的改造升华,进一步指导了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

第二,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的科学发展观继承并改造了儒家的民本思想,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以人为本,它既是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中关于“人是历史的创造者”的科学论证,又是对民本思想的提升改造,以人为本同民本思想一样注重人的发展,但以人为本又超越了古代的民本思想,以人为本是真正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维护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而民本思想本质上是统治阶级的一种御民之道,人民在当时条件下根本没有同统治者对等的利益和地位。

第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终目标就是要实现马克思主义关于建立共产主义社会的理想,在共产主义社会没有阶级,没有剥削,按需分配,人人平等,体现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阶段性进程中则表现为小康社会的建设。无论是共产主义社会的理想还是小康社会的建设都继承吸收了儒家大同社会思想的合理成分,并将大同社会的空想真正的付诸实践,提出了一系列实现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终目标的措施与手段。

第四,我国和谐社会的建设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当代中国的新发展,一方面和谐社会建设把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作为五个统筹之一,是对老子无为思想的吸收和继承,一致认为自然规律具有不可抗拒性,人们应该尊重自然,遵循自然规律办事;另一方面和谐社会建设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思想,体现了普遍联系、永恒发展和对立统一的科学观点,促进了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批判和废除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利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腐朽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作为不同时代和不同国度的产物,它们既有相通的共性,也有不可融合的个性。中国传统文化作为封建社会的意识形态,本身包含许多腐朽落后的文化因素,这必然会与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的世界观发生冲突,因此必须废除传统文化中的封建腐朽思想,代之以科学的社会主义理想和共产主义理想,进而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健康发展。

我们要废除传统文化中诸如封建官僚主义和平均主义的腐朽思想,封建官僚主义思想崇尚官本位意识,以当官作为人生的价值追求,容易滋生贪污腐败,破坏社会风气,我们必须要用执政为民的马克思主义思想理念代替官僚主义思想;平均主义思想只会导致普遍贫困,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已经证明平均主义思想的毒害,必须要用效率与公平理念废除平均主义思想。

综上所述,我们必须要辩证地看待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关系,既要继承和改造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又要批判和废除传统文化中的糟粕,并在此基础上大胆创新,不断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马克思主义中去,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以此促进中国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一步结合。

[1]张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辩证关系探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7.117.

[2]俞红,徐长安.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双刃剑[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9,(5):20-23.

[3]陈巧.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关系研究综述[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2009,(5):103-106.

[4]李建勇.中国传统文化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的三种价值[J].黑龙江社会科学,2007,(1):15-17.

[5]包毅.论传统文化消极因素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不良影响[J].嘉应学院学报,2008,(2):42-45.

猜你喜欢

中国化开放性马克思主义
再论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的三个维度①
正确认识和把握藏传佛教中国化的几个问题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例析三类开放性问题的解法
初中英语开放性探究式阅读教学策略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若干问题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寻求开放性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