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析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和谐互动的因素

2011-08-15李琼

关键词:主客体理论课师生

李琼

(井冈山大学政法学院,江西吉安343009)

探析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和谐互动的因素

李琼

(井冈山大学政法学院,江西吉安343009)

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和客体的互动存在着一些不尽如人意的问题,突出体现为互动的严重不足:师生交往、沟通减少,在课堂和日常生活中师生都缺乏互动,师生感情淡漠。其原因是多方面综合作用的结果,社会环境和校园环境的干扰因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内部的主体、客体和介体自身的不完善以及评价体系的不合理。

影响;主客体互动;因素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互动现状

目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之间的互动是处于常态且良性的状态。教育主体(专职思想政治队伍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都是经过认真选拔才走向工作岗位的,他们的思想是积极进步的,工作态度是认真负责的,基本上能按照教育目标实施教育活动,发挥主导作用,能自觉自动地与教育客体互动,也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作为教育客体的大学生,思想活跃,求知欲强,对学习持积极态度,尊重教师,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主动进行自我教育。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由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中存在着一些不完善因素以及社会的发展进步不断地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的新要求,使得教育主体和客体之间的互动出现了严重不足的问题,影响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运行和目标的实现。

(一)师生交往、沟通减少。这是目前几乎所有的研究者都认同师生交往中存在的问题。我国的高校教育已从精英教育转为大众教育,有越来越多的青年踏进大学校园接受高等教育,这是现代社会和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可同时也给发展中的高校带来了压力。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堂上师生缺乏互动。长期以来,在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上,形成了“我讲你听,我打你通”的模式,作为教育主体的老师,高高在上,自说自话;学生低头而坐,各做各事;老师表演,学生观看;教师总结宣讲,学生沉默不语,双方各安其事。即使学生没有听懂教师所讲内容,会立刻提出的只有2.59℅,选择课后向老师请教的占7.8℅,55.4℅的问其他同学,34.2℅的学生干脆不予理会。从笔者所做的调查中,可以看出,师生双方都缺乏互动的意识,缺少对话和交流。

(三)对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忽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一支特殊的队伍,承担了双重育人任务,既要在课堂教书育人,解除学生的困惑;又要承担部分课后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四)师生感情淡漠。不少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仅仅把思想政治教育当作一种知识和理论来讲授,与学生之间仅仅形成的是一种冷冰冰的知识传授关系。教师抱怨学生不努力、不尊重老师;学生抱怨老师不关心学生,对学生不够宽容。

二、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互动的原因分析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主客体互动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本文从外界环境干扰因素、主体、客体、介体、评价体系的状况等方面来做简要分析。

(一)环境因素

1.社会环境

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和信息网络是21世纪的基本特征,也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必然趋势。近年来,随着时代的发展,高校面临着各种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的巨大冲击。国内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以及网络的迅猛发展,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和大学生都带来了许多思想意识方面的深层次问题,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1)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地位下降。目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在稳步向前发展。市场经济的动力机制是经济利益,是以获取最大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其功利性使得利益机制在经济、生活以及人们的行为中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人们的价值标准和价值取向发生扭曲,物质利益观念空前膨胀。

(2)互联网的发展,弱化人际交往互动。在21世纪的今天,有着开放性、多维性、快捷性等特点的互联网络,越来越成为大众传媒的主流。网络和信息技术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阻隔,人们可以通过互联网快速、便捷地获取世界各地的信息和各个专业学科领域的知识,其信息传播的速度之快、范围之广是前所未有的。

(3)社会转型加深师生价值观念的代沟与冲突。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转型,师生之间本来就存在的代沟和冲突在加剧。现在的大学生个性更加突出,不愿简单地趋同主流文化,高喊“我的青春我做主”、“把非主流进行到底”,在行为方式、语言等方面求新求异,对成人文化持不同程度的批判态度,对成人社会的权威持一种或多或少的逆反心理。这种代沟和冲突,会给师生关系带来不良后果,从而影响到师生间的和谐互动。

2.校园环境

当今的大学校园已不是孤立于社会因素之外的一片净土,不再是高高在上的象牙塔,学生们也不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死读书的学子,他们关注社会现实,关心各种热点问题。各种信息地在校园中快速传播,各种社会问题也纷纷折射进没有围墙的大学校园,对校园环境造成严重影响。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对金钱的追求和崇拜,价值追求功利主义趋势越来越明显,自主择业对思想政治理论学习的弱化,对人的道德素质的忽视,对行为养成的淡化,思想政治教育地位的下降,网络社会的不完善带来的弊端等等在校园中都有所体现。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方面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在互动中发挥着主导作用。近年来,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整体情况较好,为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付出了辛勤的劳动。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当前大多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力量还比较薄弱,还不能很好地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

1.互动意识淡化,缺乏亲和力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把教育活动看作是教师改造学生的活动,把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简单地理解为传播与接受的关系。教育者被认为是文化的传承者,真理的化身,知识的代言人,意味着绝对的权威;而学生者只是需要被管理和被教育的对象,犹如被看管的羔羊,既无独立人格,内在需要也被忽视。

2.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高,影响互动的运行

(1)就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现状而言,普遍存在着“半路出家”现象。据2005年国家教育行政学院调查,当前辅导员、班主任中,具有哲学社会科学(含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专业背景的占被调查人数的9.6%,教育学、心理学和社会学学科专业的占3.8%,这两类学科专业与辅导员相关专业要求贴近,但是两者相加只有13.4%,相对较少。

(2)理论功底不足。一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师不具备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以及扎实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专业知识,对经典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学习、理解和掌握较肤浅;因此,在教学中无法把问题拓展、深入讲解,无法对教学中的难点、热点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更无法与学生进行互动,为学生答疑解惑的效果可想而知,导致学生觉得上课索然无味,没有学习的积极性。

(3)对职业认同的困乏。在历史的影响和现实多元文化及功利主义等诸多复杂因素的冲击下,一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理想信念淡化,缺乏正确的职业认知。不能理解自身价值,不能悦纳自己的身份,怀疑自己所从事工作的意义,看不起自己的工作岗位,精神上倍觉苦闷、压抑和失落,觉得前景暗淡,有很强的挫折感。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客体方面

1.大学生处于特殊年龄阶段——逆反心理强

大学生在高校接受教育的年龄阶段实质上是处于青年中期的“心理断乳”期,是身体、心理、精力最旺盛、发展最快的时期,是从幼稚到成熟的转折点。他们的思维有了明显发展,批判性和独立性显著增强,开始用批判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事物,形成自己的独立见解,喜欢怀疑和争论,不愿意认同成人世界的主流文化,并且有时固执已见,不容易接受别人的意见,逆反心理较强。因此对思想政治教育有时也抱怀疑态度,抗拒外界的说教,不利于形成与教育主体的互动。

2.人际交往的心理素质水平低

当前在校大学生基本上都是“80后”和“90后”,独生子女的比例越来越多,他们是在过多家庭照顾下长大的,有很强的优越感,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他们从小生活在人为的“理想”环境中和“温暖”的小圈子里,大多以自我为中心,缺乏人际交往训练和现实环境磨练。

(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介体方面

1.教育内容的不足,制约教育主客体的互动

近年来,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选择设置上,做了很多地努力和改进,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还是存在一些不足,阻碍了主客体的互动。

(1)“公共理论课理论抽象,不愿学”。“两课”教材都是文字叙述,枯燥、抽象的理论阐述较多,生动、幽默、学生喜欢且能通过自学而达到自我教育的内容偏少。对于大学生来说,这些过于抽象的内容难以理解和把握,而且相当地乏味。从而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的互动变成口号。

(2)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部分教学内容与社会现实和学生实际相脱离。在问卷调查中,大学生们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内容与现实差距太远的占54.8%,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讲授的内容对自己解决现实问题指导作用非常明显的仅占7.8%,指导作用一般的占45.3%,没有指导作用的占36.8%。

2.教育方法的缺陷,降低主客体互动机制运行的有效性

(1)对灌输的误解和滥用。当前许多高校的“两课”教学中“老师讲,学生听;老师写,学生抄;老师考,学生背”的模式并没有真正改变。

(2)教育方法单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手段的陈旧、单一,缺乏互动已成为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最不满意的方面,成为制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瓶颈”,是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互动的重要因素。问卷调查显示,46%的学生理想中的教学方式是影视教学,34%的同学建设教师采用研讨式(辩论、、讨论、演讲),30%的学生希望能有实践环节(参观、访问等)。

(五)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体系的不合理,影响主客体的互动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中品行考评“脱节”。目前大多数高校主要是以两课的考试成绩来衡量、评价大学生思想品德,而尚未把思想政治素质、道德品行、社会实践活动的考查等纳入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标准,对学生而言这些评价无成绩、无学分,尽管个别高校也有实践学分,也尝试实行素质拓展工作,但从总体上来说,对学生的思想素质、行为实践环节的评价、考核尚未形成体系。

三、总结

在这种以概念和理论知识的记忆和理解为主题的试卷考核指标的情况下,高校普遍出现“平时记笔记,考前背笔记,考试默笔记,考后全忘记”的现象也就在意料之中了。在这种考核办法制约下,教师的教学方法基本上就只能是以理论灌输为主,解决概念和理论是否明白的问题,引导学生记忆和死背原理知识,必然导致教育主客体之间缺乏生动、积极的互动。

[1]彭焕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职业认同困乏现象审思[J].邵阳学院学报,2005,(6).

[2]徐立志.高校思想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面临的问题和对策[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7,(4).

[3]王小奎.试论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消极因素[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07,(1).

[4]赵庆典,李海鹏.努力建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保证和长效机制[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2).

[5]林佩云,蔡茂华,陈雄锋.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探析[J].教育与职业,2007,(2).

猜你喜欢

主客体理论课师生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甲·宣》——文明记忆的主客体交互表达
新中国成立初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主客体关系的特点与当代启示
浅析“物我本相因”
麻辣师生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之管见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
医学院校基础化学理论课教学改革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