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艺术创作中的情感

2011-08-15叶紫琳

关键词:欣赏者理智艺术创作

叶紫琳

(1.安徽财经大学文学与艺术传媒学院,安徽蚌埠233030;2.亳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安徽亳州236800)

论艺术创作中的情感

叶紫琳

(1.安徽财经大学文学与艺术传媒学院,安徽蚌埠233030;2.亳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安徽亳州236800)

科学是以理服人,艺术则是以情动人。任何一件优秀的艺术作品都离不开对情感的表现,都离不开艺术家对情感的宣泄,只有倾注了艺术家的真挚情感,艺术作品才能打动欣赏者,才能与欣赏者达成情感共鸣。情感能够使艺术作品更具有鲜活的生命力和艺术感染力。情感在艺术创作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地位,但它并不是排斥理智因素,而是与理智因素相互交织在一起的。情感包含了理智,理智而又不断深化情感。只有既合“情”又合“理”,又能有深厚的美学蕴藉和艺术感染力的作品,才是优秀的作品。

艺术创作;情感;理智;情感共鸣

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曾说:“艺术是这样的一项人类活动:一个人用某种外在的标志有意识地把自己体验的感情传达给别人,而别人为这些感情所感染,也体验到这些感情。”[1]的确,艺术是情感的表现,艺术作品所传达的感情与人的情感是相通的,没有情感就没有艺术。情感是艺术家对客观现实的一种特殊的心理反映。在艺术创作中,艺术家不仅仅是通过其高超技艺来表达作品的内涵,更是在得到某种情感的启示,作品受到感情的支配并运用感情来进行艺术创作的。任何一件优秀的艺术作品都是艺术家情感的深刻表现,都渗透了他们浓厚的感情特色。

一、情感的作用

在艺术创作中,情感活动作为一种推动力量在起作用,而且其本身也在创作成果中鲜明生动地表现出来,古罗马诗人尤为利斯的诗句“愤怒出诗人”之所以成为名言,主要是因为他高度鲜明地表现了情感与创作的关系。鲁迅说:“创作总根于爱”,这和“愤怒出诗人”的提法说的是一个道理,艺术家的心胸应该始终燃烧着炽热的感情火焰。艺术家个人的真实情感,必须在客观生活的真实基础上而发出来的,创造出的作品才具有生命力。因此,艺术创作离不开人的情感活动,情感能够使艺术作品更具有鲜活的生命力和艺术感染力。

科学是以理服人,艺术则是以情动人。作为艺术家自己首先必须要有情感,因为作品所表达的感情也就是艺术家自己的感情,艺术家应该比一般人更加有激情,对待生活有更加强烈、鲜明的爱憎态度,并且在整个创作过程中能够把自己的感情倾注到他所塑造的形象中去,否则就创作不出有血有肉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来。国画大师潘天寿认为画家一定要带有感情作画,他说“没有感情就没有作画的欲望,没有感情怎么动笔呀!”[2]又如风景画大师柯罗说“我虽然在细心地追求和模仿自然,但却一刻也没有失去抓住感动我心灵的刹那,现实的东西只不过是艺术的一部分,而只有感情才是艺术的全部。如果真正打动了心灵的话,我们真挚的感情是会传达给他人的。”[2]感人的作品首先感动的应当是作者本人,也就是说,作者自身从有了创作冲动开始,就应当具备应有的饱满情感。情感活动是一切之本,艺术的本质就是自我心灵情感的表现。

古人所作的《毛诗序》中说“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则歌之,歌之不足则手之、足之、舞之、蹈之。”[3]也是指舞者之先有情,情不自禁,方才放歌起舞,以抒怀表情,让观众感受情,领略情。那么情从哪来?何以生情呢?首先还是让我们领略下面这些经典之作背后的故事:如画家罗中立的油画《父亲》,表现了一个普通的、真实的中国农民的形象。我们能够感受到画家融入作品中的深沉的敬爱,这种浓烈而深沉的情感使欣赏者站在作品前,产生强烈的心灵震撼。画面中粗糙干皱的皮肤,暴满青筋的双手,额头上沁出的点点汗水,干渴破裂的嘴唇,端着盛有半碗水的粗破的大碗凝视着前方,无怨无悔,默默地承受着命运所给予他的一切。传达了画家无比丰富的情感和思想内容。这个感人的艺术形象画家是怎样创作出来的呢?罗中立写到:夜深了,除夕欢闹的声浪逐渐安静下来,只见昏灯之下他仍在那儿,夜来的寒冷将他“挤”到粪池边的墙角里,身体缩成了一个团,而眼睛,一双牛羊般的眼睛却死死地盯着粪池,如同一个被迫到死角里,除了保持自己之外,绝对不准备做任何反抗的人一样。这时,我心里一阵猛烈的震动,同情、怜悯、感慨……一齐狂乱地向我袭来……“我要为他们喊叫!”这就是我构思这幅画的最初冲动。[4]正是画家在强烈人道主义情感驱使下拿起画笔创作了如此感人心魄的艺术形象。

“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起来,全世受苦的人!满腔的热血已经沸腾,要为真理而斗争!……”这首亿万人民熟悉的《国际歌》的词作者欧仁·鲍狄埃,即来自1830年法国七月革命反封建斗争的工人起义队伍,长期的血雨腥风和无数次的革命风暴的洗礼在把他塑造成一名坚强的革命战士的同时,也把他锤炼成了一位著名的无产阶级诗人。在1871年巴黎公社起义失败后,鲍狄埃怀着对敌人的无比仇恨和对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必胜的信念,奋笔疾书,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悲壮雄伟的战歌——《国际歌》。1888年6月,法国工人作曲家比尔·狄盖特以满腔的激情为这首战歌谱上慷慨激越的曲子,从此,国际歌传遍整个世界,成为全人类声音的共同回响。

上述经典之作都清晰地回答了情从何来、何以生情的问题,所以说,一件优秀的艺术作品是艺术家情感激荡时的真情流露,这样的创作才具有内涵,才具有震撼心灵的力量。

从古到今,众多的传世佳作经久不衰,激动着不同国界不同种族的人们,总是百听不厌,百看不烦,从上述经典之作中可以看出,这和作者情感的投人以及作品独特的风貌有着直接的关系。还有,如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柴可夫斯基的《如歌的行板》等,经久不衰,如泣如诉,令人听后心情激荡泪如泉涌。翻开美术史册,像籍里柯的《梅杜萨之筏》、德拉克洛瓦的《希阿岛的屠杀》、列宾的《伏尔加河纤夫》等不朽名作,无不是画家在激情驱动下的创作成果。因此,在创作过程中,情感活动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和地位。每一件艺术作品中都渗透和凝聚着艺术家的真挚的情感,只有真挚和热烈的情感,创造的作品才具有美感和感染人心的力量。

二、情感与理智

情感在艺术创作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并不是说排斥理性思想,只是承认艺术是情感的表现。艺术创作中的情感既不是日常生活情感,也不是一时的情感冲动,而是渗透了理智因素的审美情感,克莱夫·贝尔说:“艺术家的感情只有通过形式来表现,因为唯有形式才能调动审美感情。”贝尔的意思是,只有形式能唤起人们的审美情感,也就是说,只有形式才能表现审美情感。而形式的选择、安排无疑要求理智的参与。在一般情况下,人们要从事某项活动,总是先理智地清醒地尽可能周密地思考一番,形成明确的目的性和一定的行动方案,然后才有实际行动。艺术创作当然事先也有一番理智性的考虑,对自己拟写作品价值的估量,对作品社会效果的预测,如作品主题是否能揭示时代某些方面的本质,是否符合本民族的欣赏习惯等,艺术家在考虑这些问题时,没有冷静的理智是无法进行的。艺术家理智地审视自己的艺术形象,这时的理智并不破坏情感,而正是对情感的深化和纯化,不仅不破坏艺术家的形象思维,对形象思维还可以起有力的导航作用。艺术家以图准确地反映生活,恰当地表达思想情感,为此就须不断地调整自己对描写对象的态度、分寸、调整艺术形象的结构。因此,艺术创作过程中,理智不可能是纯粹的理智,而是与情感相互交织在一起的。

艺术作品是情感因素与理性精神的统一,艺术作品中情感来自于艺术家的情感体验,艺术家体念过的情感已获得升华,不仅从日常情感升华为审美情感,而且从个人情感升华为社会情感、时代情感、民族情感乃至全人类情感,在这种体验和升华的过程中始终受到思想和理智的制约,情感之中充满了理性内涵,情感包含了理性,情感因素与理性精神获得了统一。在艺术创作过程中,被动的和过于理性的创作心态是不可取的,这势必会导致艺术作品成为固定、僵化的模式。《罗丹艺术论》中录有这样一段话:“艺术就是情感,如果没有体积、比例、色彩的学问,没有灵敏的手最强烈的感情也是瘫痪的。”因此,艺术创作中的理智活动是一种情理结合的活动。如国画大师齐白石在垂暮之年创作的《祖国万岁》,在苍劲的万年青叶丛中挺立起一簇繁茂无比的鲜花洋溢着热爱生命,赞美着祖国的炽烈之情,而这种强烈的爱国之情又渗透了深厚的理性精神,历经万古的万年青,不仅永远叶茂长青,而且花簇繁盛,在象征祖国繁荣富强之中充满了时代精神和理想的光辉,情感因素与理性精神得到了完美统一。又如西班牙画家毕加索的壁画《格尔尼卡》就渗透了画家深刻的理性思考,1937年4月25日,德国轰炸机在西班牙法西斯分子的帮助下,对小镇格尔尼卡实施狂轰滥炸,造成大量平民不幸身亡时,激起了画家的义愤,画家用短短一个月的时间就完成了这幅名垂画史的伸张正义、控诉暴行的杰作。作品中激荡不安的情感翻腾里就充满了对战争灾难的理智思考,从而使情感和思想获得高度统一。

古罗马的美学家朗吉弩斯在著名的《论崇高》中曾经写道:“那些巨大的激烈情感,如果没有理智的控制而任其为自己盲目、轻率的冲动所操纵,那就会像一直没有了压仓石而漂流不定的船那样陷人危险。它们每每需要鞭子,但也需要缰绳。”美术教育家刘海粟也认为在艺术创作中的情感和理智有着互相依存的密切关系,偏重情感排斥理智,势必有害艺术的完美。他再三强调“艺术创作不能置客观事物于不顾,置理智于不顾”,而去滥用感情。只有理智地面对生活,才能使主观感情得以真正发挥,才能按“美学之本旨,令美术得其天趣”。因此,在艺术创作中既需要强烈的情感,又需要冷静的理智,也只有做到既合“情”又合“理”,这样才能创作出具有深厚的美学蕴藉和艺术感染力的优秀作品来。

三、情感共鸣

情感共鸣是指创作者与欣赏者通过作品产生的相似的情感体验和交流感应。艺术家通过作品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他渴望在与欣赏者情感交流中产生共鸣。在艺术创作过程中,艺术家遵循情感的结构规律,将情感灌注于富有思想性的艺术形象中,从而使生活情感升华为艺术情感,其目的在与欣赏者的情感交流,让欣赏者受到感情的感染、性情的陶冶、思想的震动,并获得美的享受。高尔基曾谈到他幼时读一部小说时的心情:“我记得,我读福楼拜的《朴素的心》,是在一个圣灵降临节。傍晚,我爬到杂物间的屋顶上念这本书,因为要躲开那些热闹节日的人们。我完全被这小说迷住了,简直变成了聋子、瞎子。……为什么能够使我兴奋到这个田地,我实在难以理会。这里一定藏着不可思议的魔术,有好多次,我想在字里行间找出魔术的秘密,很机械地,像野蛮人所做的一样——我并不是故意夸张——把书面向太阳映照着望。”[5]高尔基所说的“不可思议的魔术”,实际上就是审美情感。正是这种审美情感,使欣赏者在欣赏艺术作品时能够完全迷恋,而感到异常兴奋、满足,甚至是陶醉。可见,情感在艺术欣赏中也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艺术创作的最终目的就是引发欣赏者的情感共鸣。

作为艺术,首先是在情感上打动人,然后才能引起观众的回味与思考,使观众既能得到美的享受,又能受到思想教育,这才是思想性和艺术性统一的优秀艺术作品。是不是所有的艺术作品,都能引起欣赏者的共鸣呢?当然不是。一件艺术作品,只能在与艺术家有共同思想和感情的人中引起共鸣,而并非所有的人都能对自己的作品或大师的作品引起共鸣。不能引起欣赏者情感共鸣的作品,便无从发挥艺术的审美教育作用,当然也就没有感染力、生命力。与欣赏者之间达成情感共鸣的纽带,对于任何艺术家都不是件轻而易举的事情,一件优秀的艺术作品应该能激发和唤醒欣赏者心灵深处的一种隐藏的集体意识,并使之形成顿悟、产生美感,从而接受它、欣赏它。因此,这样的作品才能在很大程度上震撼广大欣赏者。

四、结语

艺术创作的全过程都贯穿情感的活动,任何优秀的艺术作品都离不开对情感的表现,都离不开艺术家对情感的宣泄,只有倾注了艺术家的真挚情感,艺术作品才能打动欣赏者,才能与欣赏者达成情感共鸣,具有生命力。艺术创作中的情感,是与理智相互交织的情感,情感包含了理智,理智而又不断深化情感。因此,我们应该要重新审视情感在艺术创作中的作用,对进一步探索艺术之奥妙、驾驭艺术创作内在的自律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1]列夫·托尔斯泰.艺术论[M].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47-48.

[2]陶宇.艺术概论[M].安徽美术教育出版社,2005.17-18.

[3]金开诚.文艺心理学概论[M].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171.

[4]杨琪.艺术学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76.

[5]高尔基.论文学[M].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182-183.

[6]赵金秋.绘画的情感思考[J].美术观察,2008,(8):110.

[7]卢静.绘画创作的情感与理智[J].美术大观,2007,(3):10-11.

[8]汪滨.治艺尚情——简论情感在艺术创作中的作用[J].赤峰学院学报,2005,(5):91-92.

猜你喜欢

欣赏者理智艺术创作
一世哲布尊丹巴艺术创作考叙
《榜样》:艺术创作的一次“出圈”表达
失眠
留出想象的空白
艺术欣赏是对作品的再创造
艺术创作全面繁荣
丰富艺术创作
从日用瓷出发谈理念对欣赏者的意义
教师听课时身份的转换
解读服装造型中蕴含的情感与理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