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西礼貌原则差异与文化休克

2011-08-15刘敬华

关键词:西方人面子礼貌

刘敬华

(珠海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广东珠海519000)

中西礼貌原则差异与文化休克

刘敬华

(珠海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广东珠海519000)

礼貌原则在不同的语言文化中存在共性,不同的文化又有其独特的礼貌原则。当今,跨文化交际已经成为趋势,缺乏对中西文化中礼貌原则的认识是导致语用失误及文化休克的重要因素。本文对中西礼貌原则研究进行了回顾,并探讨了因礼貌差异而导致文化休克的原因。

礼貌原则;跨文化交际;文化休克

1.引言

礼貌是人们交际活动的基本准则之一,对于调节个人的语言行为、维护社会关系的和谐具有重要意义。礼貌在各种语言文化中都有所体现,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在各种文化中存在共性。礼貌又与特定的文化相关联,每一种文化都有独特的语用原则,在言语交际中对其成员的言语行为进行指导。在当今跨文化交际越来越频繁的社会背景下,来自中西文化背景的人们往往会因缺乏对双方文化中礼貌原则的认识而造成语用失误,导致文化休克。

2.“礼貌”研究回顾

早在20世纪50年代,美国社会学家E·Goffman就提出了“面子行为理论”。Goffman认为:在所有的社会场合中关注面子都是第一位的。而且,人们在社会交往中不仅要维护自己的面子,还要维护其他人的面子。

在Goffman的面子观基础上,Brown & Levinson(1987)提出社会成员一般都存在两种“面子”需要,即消极面子和积极面子。消极面子是指个人有自己做决定的需要,不希望被他人干扰;积极面子是指个人希望被认可、赞赏的需要。积极面子和消极面子体现了人际交往中的一对矛盾:人们既追求独立、不希望他人干涉自己的行为,同时又希望获得他人的认可和积极的评价。

20世纪80年代,英国语言学家Leech借鉴Brown & Levinson的观点,提出了著名的“礼貌原则”。这一准则又可细分为六大准则,即:(1)策略准则(Tact Maxim):尽量少让别人吃亏;尽量多使别人受益。(2)慷慨准则(Generosity Maxim):尽量少让自己受益;尽量多让自己吃亏。(3)赞誉准则(Approbation Maxim):尽量少贬低别人;尽量多赞誉别人。(4)谦逊准则(Modesty Maxim):尽量少赞誉自己;尽量多贬低自己。(5)一致准则(Agreement Maxim):尽量减少双方的分歧;尽量增加双方的一致。(6)同情准则(Sympathy Maxim):尽量减少双方的反感;尽量增加双方的同情。

在六大准则中,策略原则为核心准则。人们在交际中尽量减少表达不利于他人的观点以取得对方的好感,从而使交际顺利进行。

Leech的礼貌原则对于“礼貌’的外延与内涵有了更高的概括,对于理解不同文化的礼貌行为有一定的普遍适用性,但是它忽略了东方文化中礼貌的特殊性。在中国文化背景下,顾曰国探讨了礼貌这一概念的起源,参照Leech的礼貌原则表述方式,提出了汉语中制约交际的礼貌准则,即:(1)“自卑而尊人”与贬己尊人准则;(2)“上下有义,贵贱有分,长幼有等”与称呼准则;(3)“彬彬有礼”与文雅准则;(4)尊重对方“脸”、“面子”与求同准则;(5)“有德者必有言”与德、言、行准则(顾曰国,1992)。

五条准则互相渗透、互为制约。其中的贬己尊人准则是中国式礼貌的显著特点。“夫礼者,自卑而尊人”。在谈及自己和与自己相关的事物时要“贬”和“谦”,谈及听者或与之相关的事物时则“抬”和“尊”。

3.中西礼貌差异与文化休克

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交际双方力求通过礼貌的方式进行交际,却往往忽视各自文化对礼貌的不同要求而遭遇文化休克(culture shock)。文化休克是指一个人进入到一个不熟悉的文化当中时,所产生的一种迷失、疑惑、排斥甚至恐惧的感觉。中西礼貌差异是导致文化休克的重要原因。

(1)称呼语的差异导致文化休克

称呼语是中华民族礼貌的重要标志,体现了汉文化的交际习惯以及垂直性的社会关系。在古汉语里人们常用敬词和谦词表达对听者的尊重及谦虚的态度。如:令堂、令尊、贤弟;家父、舍弟、小女。在现代生活中,人们经常使用“姓+职务”来体现对上级的尊敬和礼貌,如刘经理,李主任。在家庭关系中,不同的亲属称谓体现了家庭成员的长幼、辈份关系。在西方文化中,少数头衔和职业也会和‘姓’一起使用来表示尊重和礼貌,如Professor Smith和Doctor Smith,但此类称呼一般并不体现交际者的长幼和地位的高低。相反,不论地位、职业和辈份,人们经常直呼其名,称呼全名则会显得呆板和疏远。相对汉语而言,英语国家亲属称谓的使用并不广泛,一般仅限于家庭成员。称呼语在西方更多的体现了交际者平等的社会关系。

称呼语的使用是造成文化休克的一个重要因素。西方人经常因中国复杂的称呼语而不知所措,甚至闹出笑话。而套用汉语中的某些称谓来称呼西方人往往会招致不快,甚至反感。例如在汉语中表示尊称的“Granny”一词用来称呼西方陌生的年长女性并不恰当,因为西方女性大都非常对于年龄非常敏感,不愿被人认为“老”。

(2)赞誉的差异导致文化休克

赞誉准则是西方礼貌原则的重要方面,赞誉在汉文化里体现了有德必有言的美德。西方人善于发现别人的亮点,赞美的对象可以是衣着、头型、饰品、工作表现、家庭等。例如:You did a good job!This dress looks good on you!Your wife is beautiful.在中国,恰如其分的赞美他人是成熟、礼貌、有修养的表现。

然而中西某些不同的赞誉方式却是造成文化休克的重要因素。例如,西方人尽量多赞美别人;尽量少贬低别人。在中国人看来过多的赞美则不够真诚,大大降低了赞美的效果。相反,中国人的某些赞美在西方人看来涉及到个人隐私,难以接受。例如:Your dress is beautiful!How much is it?或者,You’ve got a new job.Congratulations!How much do you earn each month?因此在赞美的同时,我们应该注意不要涉及年龄、工资、房租、宗教等被西方人视为隐私的问题,以维护对方的消极面子。

中西方接受赞誉的不同方式也是造成文化休克的重要原因。西方人对赞美的礼貌回应是对对方赞美自己的努力表示感谢,通常用“Thank you!”“It’s very nice of you to say so.”或者以更加谦虚的方式表达:“Thank you!Do you really think so?”中国人对赞美的回应体现了“贬己尊人”的准则。对自己或者与自己关系密切的人或物通常以自贬来体现谦虚的美德。例如:A:“Your room is very nice.”B:“No,it’s very small and untidy.”对于西方人接受赞美的方式,中国人往往会认为不够谦虚,甚至自不量力。而西方人则认为中国人不够真诚,甚至虚伪。

(3)表达与接受感激的差异导致文化休克

表达感激是人际交往中的重要言语行为,是对于别人的帮助或恩惠的认可。恰当的表达感激之情能够调节人际关系,增进情谊。与中国人相比,西方人表达感谢的频率更高。无论事情大小,地位辈份高低,亲疏远近,“Thanks”;“Thank you”都会脱口而出,甚至形成了交际习惯。这里,同样体现了西方人的平等思想。

中国人表达感激重在真诚(sincerity),并在言语上尽量夸大别人对自己的恩惠。如“真是太感谢你了!让你费了不少心思。”“感谢您对我的栽培!”然而,中国人对于关系亲密的朋友及家庭成员却很少把感谢的话挂在嘴边,否则会让彼此感觉疏远。

对于回应他人的感激之情西方人通常只简单回答“You are welcome.”或者“My pleasure.”;中国人则通常以谦虚的态度降低给与恩惠的程度,如:“小事一桩,不足挂齿。”“这是我应该做的。”

当中西文化相遇的时候,中国人往往觉得西方人对于朋友、家庭成员或不相干的陌生人说了太多没必要的感谢;西方人却觉得中国人不够客气或者礼貌。同样,在回应感激之情时,中国人说出的“It’s my duty to do so.”(这是我应该做的。)往往会让西方人不知所措,感觉对方所做的不过是出于责任或者义务而非出于友谊,继而让彼此的关系蒙上一层阴影。

4.礼貌的相对性

Leech的礼貌原则和顾曰国的礼貌准则概括了中西文化背景下人们在言语交际行为中所遵循的行为规范,但二者在本质上差别不大。应该指出的是,礼貌原则的普遍性并不能涵盖交际场合、交际情景的复杂性。在一种场合被视为礼貌的言语很可能并不适合其他的场合。同时,对于礼貌的理解和要求往往因交际者年龄、性别、个性、心理、教育等差异而大相径庭。换言之,礼貌具有相对性。“一般来说,交际双方关系越密切,地位、年龄、辈分相当,所需要的礼貌程度就越底;双方关系越疏远、越陌生,对方地位越高、辈分越尊、年龄越长,越要客气”。(王建华,1998)

刘润清教授注意到了Leech理论的不足之处,他认为对六条礼貌准则中的定义有前后不一致的地方,他指出,如果严格按照策略准则和慷慨准则去造句的话,结果恰恰是违背礼貌原则的。(1987:45-46)

继礼貌原则之后Leech又提出了“玩笑原则”和“反语原则”。“玩笑原则”是指说话人为了表示跟听话人关系密切,故意说出明显不礼貌、不真实的话。实际是以表面的不礼貌来表达礼貌的意义;反语原则是指为了避免直接批评对方,说话人故意说反话。反语的使用能使说话者以不直接冒犯对方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对对方的负面情感,实际是使用表面礼貌的话语表达真实的不礼貌的意义。

刘润清教授认为反语实际上是过于礼貌(over polite),而且应该在严肃的场合使用否则就成了开玩笑。不难看出,“玩笑原则”和“反语原则”从不同的角度证实了“礼貌”的相对性。

5.结语

中西礼貌原则的诸多差异有着深刻的历史文化渊源。西方的礼貌原则体现了个人主义、平等主义的思想,个体有平等的受尊重的权利;中方的礼貌原则源于集体主义、中庸思想。中国人的礼貌行为体现了群体趋同,个体希望确立或巩固在群体中的地位。了解中西礼貌原则的差异及其文化渊源有利于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避免文化休克的发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传递语用知识,培养语用能力。“语用知识不但应该教,还应该列入教学计划”。(何自然,1986)教学中也应该跨文化交际知识普及及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并鼓励学生在学习、生活或工作中自觉的进行中西文化对比。

[1]Brown,P.,S.Levinson.Universals in Language Usage[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7.

[2]Leech,G.N.Principles of Pragmatics[M].London:Longman,1983.

[3]Levinson,S.Pragmatics[M].Cambridge:CUP,1983.

[4]何自然,陈新仁.当代语用学[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

[5]顾曰国.礼貌、语用与文化[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2,(4).

[6]何兆熊.Study of Politeness in Chinese and English Cultures[J].外国语,1995,(5).

[7]刘润清.关于Leech的礼貌原则[J].外语教学与研究,1987,(2).

[8]王建华.礼貌的相对性[J].外国语,1998,(3).

猜你喜欢

西方人面子礼貌
“Face Culture” in China and America
某贪官的面子
当诚实遇上礼貌
礼貌举 止大 家学
浅析中西方英语交际失误
浅谈西方人绘画中的东方人物形象变迁
亭台楼阁
小猴买礼貌
面子
论戏剧《耻辱》在西方人眼中的穆斯林文化定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