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山区侗族人口状况及发展变化分析
2011-08-15孙忠良
★ 孙忠良
武陵山区位于云贵高原东侧,是中国第二阶梯向第三阶梯过渡的连接地,正处于中国国土的中心位置。其主体之一就是湖南省的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张家界市,怀化地区。武陵山区聚居着土家、苗、瑶、侗、布衣、白等将近30多个少数民族,包括两个少数民族自治州和32个少数民族自治县,在中国的少数民族区域分布中很具有代表性。侗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人口超过百万。现今主要分布于黔湘桂鄂四省(区)毗邻地方。除了广西地区,武陵山区所辖的湘鄂黔交界地区恰好也是侗族的主要分布地区之一。少数民族的人口问题关系着少数民族地区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因此,对于武陵山区侗族人口状况的研究与分析,不仅具有十分重要的代表性,而且将有助于促进侗族地区的繁荣与发展。
一、武陵山区侗族人口发展变化的主要特征
1.武陵山区侗族人口增长速度较快
由于侗族有着早婚早育的传统和风俗习惯,加之针对少数民族的人口政策比较宽松,所以武陵山区侗族妇女生育率普遍较高。不少生活在农村的侗族同胞多胎生育的现象比较明显,这也成为造成武陵山区侗族人口过快增长的主要因素之一。
2.武陵山区侗族人口素质有待提高
2000年,武陵山区侗族人口的婴儿死亡率为63.43‰,武陵山区侗族人口预期寿命为67.96岁,但与东部相比,武陵山区侗族人口的预期寿命仍较低,死亡率仍较高。因此,必须进一步提高侗族人口的健康素质。同时,武陵山区侗族人口的文化素质也有待提高。武陵山区侗族人口文化素质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制约了民族地区生产力的提高。由于侗族人口的文化素质相对较低,特别是一些农村的妇女文化素质更低,使得计划生育工作不能顺利开展。另外,由于侗族地区社会生产力低下,经济文化落后,人才外流的现象也十分严重。科学文化素质低下制约着民族地区生产力的提高,而民族地区生产力低下又反过来制约着人口文化素质的提高,阻碍武陵山区侗族地区社会经济文化的繁荣。
3.武陵山区侗族人口面临着老龄化挑战
国际上通常把60岁以上老年人占总人口数(即老年系数)超过10%,或者65岁以上老年人占总人口数超过7%的国家(地区),叫做老年型国家(地区)。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经济快速增长,人民物质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武陵山区侗族人口的平均寿命趋于延长。目前,武陵山区侗族人口已提前进入老龄社会,老年人口的不断增多,对经济供养、医疗保健、生活照料、精神文化等方面的需求日益增长。而且,绝大多数的老年侗族人口生活在农村地区,农村的人口老龄化程度明显高于城镇,同时由于大量年轻劳动力外出务工,加之农村地区的基本社会保障仍不健全,所以当前面临着的挑战仍相当严峻。
二、武陵山区侗族人口发展变化的战略选择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的社会生产有两种,一是物质资料的生产,一是人类自身的生产,即种的繁衍。这两种生产是互为条件并相互渗透的,两种生产必须相互适应。因此,人口规模要与经济发展相适应,与生存环境的承载力相适应。从社会经济层面考察,人口具有生产与消费两方面的意义。一方面,只有一定数量的人口才能形成对经济产品需求的规模性和多样性,从而使社会生产具有了技术经济的可行性;另一方面,只有具备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人口,才使提供拥有各种技能的人力资源,使各种各样的经济产品的生产得以进行,并推动社会的进步与繁荣。因此,人口的再生产成为了推动社会经济再生产的重要动力源泉。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仍然是制定武陵山侗族人口发展战略的基本立足点。考虑到侗族地区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基本情况,受自然生态的制约,维系人口的高生育率显然是不行的。而如果大幅降低人口生育水平又可能与侗族的民族传统和风俗习惯不相适应,不利于民族地区的安定和党的民族政策的落实。因此,制定一套武陵山区侗族人口与自然协调发展的最优方案是十分必要的。作为一种战略选择,这一方案的正确与否,将极大地影响到侗族地区的社会进步和可持续发展。
1.控制人口过快增长,降低人口生育率。“十五”期间,武陵山区侗族育龄妇女数呈现出以下明显的变化走势:一是19-29岁组生育旺盛年龄段的妇女人数逐年减少,这为出生率的下降提供了机遇;二是30-34岁组妇女人数将持续增加,这将增大各年多孩出生的潜在压力;三是15-18岁组妇女人数在“十五”期间持续增加无形之中又将增大早婚早育的潜在概率。其实对于人口的基本要求,应是合适的数量和不断提高的质量,对于少数民族人口的优惠政策不应局限于对其生育数量的宽松对待上,而应将重心转移到提高少数民族人口素质的方向上来。因此,对武陵山区侗族人口形势必须冷静思考,进一步加大人口控制工作力度,努力实现和巩固之前所取得的成果,加强引导,继续坚持计划生育政策,降低人口生育率,进一步促进武陵山区侗族人口素质的提高。
2.加快经济发展步伐,促进城镇化建设。武陵山区的城市数量不多。城市的数量少、级别低、首位度差,区域城镇体系结构极不合理。生活在该区域的侗族人口主要分布在偏远的山区,远离中心城市,经济发展水平较低,贫困人口较多。但是这里的区位优势也十分明显,比如在侗族人口聚居较多的怀化,就是我国南方重要的铁路交通枢纽,湖南省已将怀化定位为“跨省区中心城市”。这些都为武陵山区侗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机遇。通过将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来控制人口增长,不仅在理论上可行,也是现实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一般来说,城镇的人口生育率大大低于农村地区。如果农村人口迁移到城镇以后,容易接受城镇的生活方式,包括生育观念,这势必会大大降低武陵山区侗族人口的出生率,实现人口数量的有效控制。因此,加快经济发展,提高武陵山区侗族人口的城镇化水平,是降低人口生育率的重要手段之一。
3.加大教育投入,提高劳动人口素质。教育一直是困扰武陵山侗族地区经济发展的一大瓶颈,在这种人口不断增长导致教育资源越发匮乏,进而影响到侗族地区发展的情况下,侗族地区谋求发展除了要控制人口增长速度外,国家和地方政府还应加大对侗族地区教育的投入,努力使控制人口措施与加大教育投入协调发挥作用。加大教育投入和培训的力度,努力提高人口素质尤其是劳动人口素质,是促进武陵山区侗族地区社会与经济快速发展的前提。改革开放以来,武陵山区的侗族人口文化素质得到了显著提高,各种文化程度人口所占的比重不断上升,然而与内陆和东部地区相比,与汉族人口相比,该地区侗族人口的文化素质仍然相对落后,仍然无法满足该地区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因此,必须进一步加强教育的投入,促进民族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适当发展高等教育,调整优化中等职业技术教育,进一步加强初等教育,将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落在实处。同时,要特别注重各种成人教育的发展,扫除青壮年文盲,逐步建立终身教育体系。在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方面,也要充分考虑侗族聚居地区的实际需要。同时,还要加大科技投入和科普宣传的工作力度,重视民族地区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国家及有关部门应采取鼓励自愿者到侗族地区工作,形成一个流动的支援队伍,使侗族地区的专门人才尽快成长起来。
4.应对人口老龄化,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目前武陵山区的侗族人口已经提前进入了老龄社会,伴随着侗族地区老年人口的逐渐增多,有关老年人口的养老、医疗等各种问题,日益变成十分迫切的社会问题。在经济相对不发达的情况下,人口老龄化的提前到来将对于该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形成严峻的挑战。但是目前的社会保障制度,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武陵山区侗族人口老龄化的问题,特别是武陵山区生活在农村的侗族老年人口的基本社会保障缺口较大,由于人口老龄化进程快于经济发展水平,使得社会对人口老龄化的承受能力较为软弱,尤其是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存在,致使社会保障体系在农村的覆盖面相对较窄,农村侗族老年人口缺乏应有的养老、医疗等基本社会保障。因此,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刻不容缓。国家和地方政府需建立和完善侗族地区养老保险制度、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医疗保障制度及其配套措施,同时尽快制订、出台关于武陵山区侗族地区农村社会保障的相关政策和法规,使民族地区农村社会保障有法可依。同时,要做好相应的宣传工作,使侗族民众真正“生有所靠、老有所养、病有所医”,这样才能有助于促进侗族同胞生育观转变,从而抑制武陵山区侗族人口的快速增长。
5.保护生态环境,提高侗族人口的生活质量。虽然武陵山区侗族人口生活的地区相对而言远离城市,自然生态环境并未遭受严重破环,但在个别地区土壤酸化、水土流失现象也很突出。在一些侗族聚居地区,地贫土瘠,人地矛盾十分尖锐。因此,必须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促进生态文明的建设。要抓紧制定和实施区域的生态综合治理规划,进一步加强天然林保护,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加大封山育林力度,加强生态区域建设的力度。要认真做好以粮代赈、退耕还林还草试点示范工作,扩大国家和地方在本区域的投入,扩大退耕还林的范围,注重保护当地水域、空气和土壤环境质量,遏止重污染工业的发展。同时,还应强化通信网络和交通运输,改变贫困面貌,全面提高武陵山区侗族人口的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