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肠良恶性息肉40例临床病理分析
2011-08-15周海鸥杨艳丽
周海鸥 杨艳丽
1)河南信阳市第四人民医院病理科 信阳 464100 2)河南信阳市中心医院病理科 信阳 464100
大肠良恶性息肉40例临床病理分析
周海鸥1)杨艳丽2)
1)河南信阳市第四人民医院病理科 信阳 464100 2)河南信阳市中心医院病理科 信阳 464100
大肠息肉;病理诊断;分析
大肠息肉是临床较常见的下消化道肿瘤,与大肠癌关系密切。1995-12~2010-10我们对明确临床病理诊断的大肠息肉40例进行临床病理分析对照,以探讨大肠息肉良恶性之间的关系。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本组40例中男29例,女11例;年龄40~71岁。分为良性息肉组(25例)和息肉伴癌变组(15例)。
1.2 研究方法 2组患者年龄、性别、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结肠镜检查、手术所见息肉的形态和分布、病理诊断进行比较分析。
2 结果
2.1 性别年龄分析 良性组:男20例,女5例;<40岁3例,41~60岁15例,>60岁7例。病程<1 a的17例(占68%),>1年8例(占32%)。癌变组:男9例,女6例;<40岁3例,41~60岁8例,>60岁4例。病程<1 a 11例(占73.3%),>1 a 4例(占26.7%)。
2.2 症状和体征 2组病人从便秘、腹痛、血便的比较中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癌变组中贫血发生率占63.33%,进行性消瘦发生率61.1%,良性组占6%,无明显进行性消瘦,2组比较癌变组伴贫血及进行性消瘦者显著多于良性组(P<0.01),而腹部触及包块、直肠指检、直肠镜检查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3 实验室检查 良性组CA19-9检测25例均在正常范围。癌变组检测15例,9例增高,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良性组CEA检测25例均在正常范围。癌变组检测15例,仅见1例增高,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4 形态、分布、大小和数目
2.4.1 形态:良性组有蒂息肉14例,广基息肉11例;癌变组有蒂息肉3例,广基息肉12例。
2.4.2 大小:良性组息肉≤2 cm者(占74%)与癌变组占30%比较,差别显著(P<0.01)。良性组微小息肉≤0.5 cm占32%。
2.4.3 息肉分布部位:2组分布部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5 病理类型 良性息肉比较常见的种类有腺瘤性息肉、炎性息肉、幼年性息肉、息肉病、增生性息肉、Peutz-Jeghers息肉、良性淋巴息肉等。息肉恶变后病理学分型多为乳头状腺癌、管状腺癌、黏液腺癌、印戒细胞癌、鳞状细胞癌、腺鳞癌、小细胞癌、和未分化癌[1]。癌变组中腺瘤性息肉占93.33%,良性组占40%,2组比较腺瘤性息肉在癌变组中显著高于良性组(P<0.01)。癌变组中管状腺瘤癌变率为40%,绒毛状腺瘤23.33%,混合性腺瘤30%。2组病人息肉不典型增生程度比较,癌变组不典型增生占73.33%,重度不典型增生占43.33%。良性组不典型增生占32%,重度不典型增生占6%。癌变组不典型增生及重度不典型增生均显著高于良性组(P<0.01)。
3 治疗
良性组25例(占100%)全部行结肠镜摘除肿瘤;癌变组2例(占13.3%)行结肠镜摘除肿瘤,另13例(占86.7%)行外科根治手术,术后化疗。
4 讨论
本组良性组与癌变组的一般资料、症状和体征、息肉的部位、有蒂或广基及CEA的检测比较均无显著差别。但癌变组年龄显著高于良性组(P<0.05),这与随着年龄老化、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有关。癌变组中腺瘤性息肉,管状、绒毛状、混合性腺瘤的癌变率和不典型增生、重度不典型增生的发生率及CA19-9检测均显著高于良性组(P<0.01)。说明大肠息肉的不典型增生与癌变密切相关。真正的不典型增生与炎性或再生性有时难以区别,特别是高度不典型增生即为原位癌。由于高度不典型增生可能需要直肠结肠切除术,因此在诊断时需要有两位富有经验的病理医师一致通过[2]。有报道,大肠广基息肉癌变率高于有蒂息肉[3],本组无显著区别,与本组例数较少,样本量少有关。
[1]廖松林,刘彤华,李维华,等.肿瘤病理诊断与鉴别诊断学[M].福州:福建科学出版社,2006:133-137.
[2]周庚寅,刘洪琪,张庆慧,等.肿瘤组织病理诊断[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232.
[3]欧阳钦,马洪升.大肠腺瘤与大肠癌[J].中华消化杂志,1994,14(5):295-298.
(收稿 2011-03-13)
【中图文分类号】 R735.3+4
B
1007-8991(2011)04-009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