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族化、群众化问题探求
——关于当代中国流行音乐民族化问题的思考*

2011-08-15林赛君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11年12期
关键词:民族化流行音乐民族

林赛君

(莆田学院 艺术系,福建 莆田 351100)

民族化、群众化问题探求
——关于当代中国流行音乐民族化问题的思考*

林赛君

(莆田学院 艺术系,福建 莆田 351100)

中国流行音乐不但要吸收外来音乐文化,更要弘扬本民族音乐文化传统,群众化是民族化的基础,是确定其风格、形式的重要手段和动力,只有在群众化的前提下进行民族化,民族化才有真正的生命力,只有在吸收借鉴的基础上创造出新的形式,与时代的观念相结合才能被大家所接受.

民族化;群众化;内在动机;透视;探求

1 引言

近几年来,“新民乐、新民歌”在流行乐坛盛行,“中国风”已俨然成为当今流行音乐文化中的主流.整个文化领域都在立足民族民间及传统音乐基础上探求一条适合当代中国流行音乐发展的道路.不管是古今中外,民族民间音乐一直是音乐家的创作源泉.“女子十二乐坊”的新民乐作品、以及深受群众喜爱的歌曲《青藏高原》、《天路》、《套马杆》、《月亮之上》、《我和草原有约定》、《青花瓷》、《兰亭序》、《发如雪》等作品与我国的民族民间音乐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具有强烈的民族风格和民族特色,俄国作曲家里姆斯基-科萨科夫曾经说过:“没有民族性的音乐是不存在的,实际上,一般认为是全人类的音乐作品都是具有民族性的.”[1]面对“中国风”音乐作品的盛行,说明探求当代流行音乐民族化、群众化问题,对于民族音乐传承和创新有着重要的意义,也是我们了解和学习世界各种音乐和发展自己音乐一个必不可少的前提.

2 音乐民族化、群众化的概念

“民族化”指的是:在音乐的题材、内容、表现形式上继承中国传统音乐元素并吸收外来优秀艺术文化的精髓,创造出与时代精神、全球经济文化发展的趋势相适应的,为群众所喜闻乐见的音乐新形式.

“群众化”指的是:指音乐创作、内容和表演是以群众的需求为出发点,符合群众对民族文化的审美心理,与时俱进,曲调流畅简洁并富于民族特色,易于被社会大众接受和广泛传播.

3 群众对音乐作品民族性的影响

3.1 受群众审美心理稳定性的影响

俄国著名作曲家格林卡说过:“创造音乐的是人民,作曲家只不过把他变成曲子而已.”群众是具有民族性的,首先,在“寻根、怀旧”的审美习惯的作用下,使得群众总是对音乐中出现的如民族特有的律制、音阶、调式、音程、旋法、节奏型、结构思维等表现出一种依恋、亲近、认同的倾向.其次,心理认知结构同化的方式支配群众审美心理稳定性,所谓“同化”,即是“以我为主”,吸收外来优秀文化“为我所用”.同化,是一种肯定和强化,并保证了民族音乐文化传统的不间断的自然延伸性.

立足于群众音乐审美心理的稳定性也是继承和发扬民族优良传统的基础,当然,也要避免它因保守、封闭、惰性而带来的负面效应,这样不利于本民族音乐与外来音乐的交流和融合,束缚了民族音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3.2 受群众审美心理变异性的影响

当群众的审美习惯长期处于稳定状态的时候,会对音乐的内容、形式过于熟悉而感到乏味和厌倦,产生审美疲劳,从而渴望建立新的审美模式.求新、求异、求知是群众审美心理中固有的本质特征.变异性是民族审美心理运动的永恒主题,世界音乐的发展规律表明,音乐总是会伴随着新形势与新内容的文化变革而不断地延承、发展.

当代是一个文化观念不断翻新的时代.传统音乐艺术虽然不乏精华,但发展到现阶段,音乐本身不可避免出现了一定的局限性,比如传统的民乐,在配器、和声、表演方式方面尚存不足,这就与当代群众的审美形成落差,于是,“新民乐”的出现从理念颠覆了传统,探索出一条被广大群众认可的新路.只要有传承,就会有变化,传承带来变化,变化又促进了传承.在传承方面,不断的根据现实要求注入时代的新内容、新风貌,这种不断的注入新内容的本身,即是对传统音乐文化的继承,和对自身弱点进行不断的扬弃、修正,它是对传统音乐文化的一种丰富和创造.

3.3 民族性的产生受经济全球化与群众文化消费需求的催化

在经济全球化的当代,群众化的音乐更讲求创新,大众关注度和媒体的宣传.音乐的存在离不开以群众为主体的欣赏者.費朗兹·博无斯在他的《原始艺术》一书中说得好:“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不论生活多么艰难,都不会把全部时间和精力用于食宿,任何一个社会中,都存在着比物质生存目的更高一类的人类行为——艺术活动.”[2]群众的消费能力、喜好、审美都与经济环境相辅相成.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促进了群众的文化素质日益增强,老百姓开始关注旅游、休闲、娱乐性消费.高雅音乐从高高的殿堂走向群众,群众化音乐也追求高品质,民族民间音乐的传承、传播并不拒绝消费市场,并有效地推动它们自身传承的积极性,要求音乐创作者就要承担起“旧貌换新颜”的职责,抓住全球经济发展中的发展机遇,满足新时期群众的审美需求.

4 “凤凰传奇”音乐的文化涵义透视

2009年“凤凰传奇”组合以内地唱片销量排行榜高居第二名的成绩胜出.他们的歌曲在大街小巷特别是手机彩铃里高居播放榜前列.圈内人士对这个组合感情是相当复杂的,他们或极力吹捧,或不屑一顾,反思的声音更是在造星机制方面此起彼伏,吹捧者看重是“凤凰传奇”名人效应后的无限商机,而贬低者则或多或少存在一些嫉妒心态,“凤凰传奇”的真正的意义在于他向世人昭示了华语流行音乐民族化所存在的巨大潜力.

文化就是一种深入群众内心的流行趋势,群众是文化的主宰者,听众的耳朵向来是对音乐最有发言权的.玲花扎实的蒙古唱腔和技巧与又酷又帅的曾毅,音乐曲风清新简单,主歌部分的调式以高亢有力为主,加上沙哑高亢的嗓音,无论RAP、摇滚曲风,都以一种直抒胸臆、旋律亲民的方式拉近了音乐与群众距离.《最炫民族风》中的时尚节拍和老少皆宜的流畅旋律,因为契合了中国老百姓传统的审美习惯,从而得以让很多作品拥有很高的流传度和传唱性.整张专辑透露出的情调,除了热闹、喜庆,就是悠扬、优美.

从文化角度讲,蒙古族特色音乐背景的纯朴和纯粹质感,调动起无数歌迷歌唱和跟唱的欲望,作为文化积淀来获得大众的心理认同,达到了最广泛大众的最平均的审美要求.流行乐坛历来的成功标准,就是不看宣传看流传,“凤凰传奇”也用简单的创作和简单的演绎,成就了这个简单的道理.

“凤凰传奇”组合的走红其实并非偶然,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劲吹的乐坛“西北风”所依靠的也是民族精神认同的的支持,乐坛上的“西北风”已经不复当年,“凤凰传奇”会不会很快淡出我们的视野呢?这主要取决于他们的音乐能否在创新的基础上得到良性发展.唯一的选择是不停创新不断进步.

“凤凰传奇”模式的成功也体现在乐此不疲的众多模仿者身上,或RAP男加主唱女的组合形式、或高亢配嘻哈编曲的民族唱腔,都显示出这种文化的流行性与合群性.不管是流行音乐的创作者还是演唱、演奏者,他们期待自己的作品在公众的欣赏和肯定中实现价值.艺术家和群众之间有着互动性的关系.一方面艺术家的作品影响着公众,使公众注意它、尊重它、证明它的价值;另一方面公众在对作品的欣赏过程中实现着对作品的参与、合作和对话,以达到对自身性情的陶冶和鉴赏水平的提高最终同艺术家一起为流行音乐文化的健康发展做出自身的应答和贡献.[3]

“凤凰传奇”作为流行音乐成功中的个案,它透出的文化内涵表明,流行音乐的民族化是一项观念逐渐更新,技术逐渐成熟的群体性工程,需要整个音乐领域的共同配合,形成一种吸收民族化音乐元素创作的新的风气,以化繁就简的方式,从而走出一条被群众接受、认可一条新思路,提示出流行乐坛的一条发展正道.

5 对民族化和群众化关系的探求

音乐艺术的发展是不可能超出人们的意志和活动范围之外的,历史发展的每个阶段,一定会产生与其相适应的艺术形式和艺术内容.

在流行音乐创作中 ,如果说民族化是内容问题,群众化则是形式问题.二者是一种辩证的关系,互相联系处于统一体中.民族化和群众化相辅相成、不可分割.人民群众是促进社会变革、时代发展的主要力量,因此,群众化对民族化的发展提出了要求,民族化在很大程度上体现群众化.民族化的流行音乐在取材上,着眼点都是为了反应群众现实生活的生存状况,以及他们共同关心的利益、需求、愿望、理想、爱情、情绪、心态等.因此,民族化应该以群众化作为基础,在群众化的前提下进行创作,确定作品风格、形式,从中获得创作动力.这样创作出来的音乐才有生命力,才能被广大群众所接受和推崇.

人、群体、自然构成一个社会的有机整体.文化消费的主体就是群众.都说“艺术本身就是来源于生活”,而衡量艺术好坏的标准就取决于服务群众生活水平的高低.流行音乐的这种群众化特征,使得词曲作家创作时不得不考虑一般群众的文化基础、文学修养、接受能力、演唱(或欣赏、娱乐)的兴趣、审美兴趣等,使自己的创作和群众的审美达到和谐统一.音乐创作的中心是表现人的思想感情,当前的流行音乐创作要深入到群众生活中去,了解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愿望和要求,倾听大众的心声,感受时代生活脉搏的跳动,收集让他们为之感动、喜爱的音乐元素,挖掘蕴藏在他们身边并为他们所接受的音乐艺术,整理、吸收、融合在自己新的优良音乐作品中.只有这样才能创作出反映时代主旋律、体现时代精神的作品来,才能更好地解决民族化问题和群众化问题.

音乐作品中的民族化和群众化是相互发展、互相促进、互为呼应的.正确认识音乐作品中的民族化和群众化,还涉及到中国传统音乐的继承与创新和借鉴吸收外国音乐的问题.当代的音乐人更站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层面,以海纳百川的自信、“大而化之”的如虹气势吸取外民族的音乐文化精华,接纳、包容、消化并与其融合,以“我”为主、以“借”为辅,从而在更加深广的幅度上继续发展着本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创造出更多的更新的优秀作品,充实和丰富民族的审美心理结构,这是一种积极的、良性的变异,更是充满魄力的进取.

斯大林曾经说过:“每一个民族都具有它质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正是每一个民族对世界文化共同宝库的贡献,每个民族就以这种贡献去充实、丰富了世界文化的宝库.”[4]当代的中国音乐创作,应力求将中华民族的传统音乐神韵渗透到所有可以运用的音乐形式中去,“继承传统、立足本土、融合互补、开拓创新”,才是中国当代流行音乐发展之路,才能更好地向世界展示中华民族所独有的民族之美,为其他民族乃至世界音乐的多元化作出更大的贡献.

[1]李佺民.谈音乐的民族性与时代性[J].音乐研究,1980,(4):27.

[2]郭建民.声乐文化学[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7:34.

[3]王黎.走向大众文化的流行音乐[J].美与时代,2002,(4):13.

[4]李佺民.谈音乐的民族性与时代性[J].音乐研究,1980,(4):31 ~32.

J607

A

1006-5342(2011)12-0226-02

2011-10-13

猜你喜欢

民族化流行音乐民族
动画片《葫芦兄弟》的造型民族化特征分析
我们的民族
流行音乐里的新国潮
多元文化视域中的油画民族化创新探析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徘徊于民族化与现代性之间——以《云中记》为例
多元民族
创新精神对流行音乐的作用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多棱镜中的流行音乐——两岸四地“流行音乐文化高层论坛”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