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例谈假设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

2011-11-17清,胡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11年12期
关键词:探究思维分析

王 清,胡 再

(1.宜都市第二高级中学,湖北 宜都 443311;2.咸宁学院 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湖北 咸宁 437100)

例谈假设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

王 清,胡 再

(1.宜都市第二高级中学,湖北 宜都 443311;2.咸宁学院 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湖北 咸宁 437100)

假设法是地理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其在新课学习、旧知复习以及思维训练中都有广泛的运用,同时也是一种重要的解题方法.合理使用假设法,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自主探究、形成正确的分析思路,加强知识横向迁移以及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假设法的运用能否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需要教师恰当地提出假设条件、把握运用时机,以下笔者结合实例对假设法在地理教学中的运用作一些分析.

1 提出矛盾假设 设置问题情境

教师在导入新课或者在开始一个新的学习内容之前,往往需要精心设置问题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认知冲突,启迪学生思维.倘若教师能巧妙提出一些与现实现象或书本中说法矛盾的假设,无疑能够激起学生思想的“涟漪”,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例如,教师在分析青藏高原对我国气候的影响时,可提出与现实相反的矛盾假设:如果没有青藏高原的存在,我国的西南地区是地势低平的平原地形,那么以下哪些现象可能会出现呢?①我国东部季风区降水减少;②我国西北地区降水增多;③我国东部季风区季风更加显著……此类矛盾假设的提出,可为学生创设出一种全新的问题情境,有助于学生克服思维惯性的影响,换一个角度思考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有利于加深学生对地理问题的透彻理解.

2 设定理想条件 指导问题探究

教师在引导学生对某一地理现象进行发现探究时,为简化过程便于研究,可设想某一理想状态,提出并不现实的假定条件,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条件,结合自身已有的知识经验,分析得出问题结论.然后教师将假设条件加以变化,逐步由理想条件逼近现实状况,引导学生思考的逐步深入,学生按照一定的思维顺序来探究、理解地理事象的形成过程.例如,对于大气的水平运动——风的形成过程的探究,教师可分别作出三种不同假设:①假定地处赤道高空;②假定地处非赤道高空;③假定地处非赤道的近地面地区;学生对三种假设下的空气受力以及风向与等压线的关系开展合作探究,通过观察发现、分析探究,以下得出结论:在三种不同的假设条件下,空气所受的作用力由少到多,风向与等压线之间的角度不断变化,最后归纳出三种不同的条件下风向与等压线的三种关系:一是力垂直、二是力平行、三是力斜交的结论.

以上案例表明,教师通过假设条件的变化,给学生创设了不同的问题情境,且各个探究活动之间在层次上逐步递进、深入,帮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之中自己发现、理解地理事象的形成过程.

3 发挥假设联想促进知识迁移

在某一阶段的复习总结过程中,教师可引导学生以某一知识为生长点,展开充分的假设联想,将原有的条件和结论进行演化、引伸和延拓,发挥其内涵和外延,以点穿线,连线成面,这样就能有效地促进知识的横向迁移,大大扩充学生的知识容量.如由暖流想到寒流、由冷锋想到暖锋、由褶皱想到断层,由外力作用想到内力作用等等,地理学科中的一些地理图像,如等值线图、坐标图等,假设不同的地理要素,可起到一图变多图,一题多练的效果.如下图所示,

对于这样一副普通的等值线图,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从降水量、气压、海拔高度、潜水位高度、太阳辐射量等多个方面来进行假设分析,几乎设计到高中地理必修上册当中各个章节的内容,体现出很强的综合性.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进行联想,可以加强对地理知识的记忆,形成完善的知识网络;加强对地理知识的重组与整合,建立知识的纵横联系:加强对地理原理与规律的融汇贯通,逐步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4 运用假设推理分析解答问题

笔者通过对近年来地理高考试题的分析,发现在涉及到对地球运动这一部分的考查时,学生为成功解答,往往需要恰当运用假设法进行分析.如:2008年全国高考文综卷1选择题8——11题、2008年高考宁夏文综卷第3题等.在解决此类有关地理问题时,可采用假设——推理的方法,首先是在分析题意的基础上提出存在的各种可能性,即提出假设,然后排除与题意矛盾的假设,通过筛选得出正确答案.

例1(2008年海南地理高考题):下图中a为纬线,P、Q两地经度相同,相距800千米.完成1—2小题.

1、若Q地5时30分日出,a的纬度为15°,这时的月份可能是( )

A、12月 B、2月 C、6月 D、10月【解析】:此题对于一般学生来讲,往往会有无从下手的感觉,但如果运用假设法,可迅速打开做题思路.题1中a的纬度为15°,未说明南北纬,需要分两种情况来考虑,一种可能性为北纬15°,另一种可能性为南纬15°,然后根据题意来排除.调动已有知识分析:P、Q两地经度相同,相距800千米,则纬度差为7°左右,根据题意,Q地5时30分日出,推出其昼长为13小时.第一种假设:若a为北纬15°,则Q位于北纬11.5°左右;第二种假设:若a为南纬15°,则Q位于南纬18.5°左右.根据南北纬20°的最大昼长为13小时13分,故Q地的纬度应该是接近20°,即第二种假设成立,另外,只有在所在半球的夏半年时才昼长夜短,应选择南半球的夏季,接近冬至日的情况.即选A.

由此可见,运用假设——推理的方法思考问题,往往化难为易,帮助学生迅速理清问题思路,教师应在平常讲课和对学生的训练中,分析假设——推理法的一般思维模式,归纳出哪些情况适宜采用假设——推理法.比如关于南北半球的假设、冬季(1月)与夏季(7月)的假设、海洋与陆地的假设、寒流与暖流的假设、两条日界线的假设、晨线与昏线的假设等,应多方面、多角度思考,根据要求筛选、排除,得出问题的正确答案.

5 发挥假设思维培养创新能力

江泽民总书记曾说过,“创新是民族发展的推动力,是民族进步的灵魂”.不仅国家与民族的发展需要创新,个人的发展同样需要创新.创新思维是指与常规思维相对,以新颖独创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地理教学,教师不应仅仅满足于要求学生掌握书本中已有的知识和结论,追求“标准答案”,而应重视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假设、发挥想象,不依常规,从多方面、多角度去寻求解决问题方案的思考问题,从而促进其创新思维的发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例如,教师在讲到南水北调工程时,南水北调西线方案在目前仅仅为一种远景规划,并不一定会马上得到实施,教师可出示一幅中国地形图,大致画出一条输水线路,让学生展开充分的想象:假若现在要把长江上游的水调到黄河上游,需要克服哪些困难?可能带来哪些问题?学生围绕教师提出的这一假设,同学之间围绕长江上游和黄河上游的自然环境进行探究,相互之间讨论交流,虽然不一定能得出一个很科学的答案,但无疑对于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新思维是一种锻炼和提高.

总之,假设法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也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当然,“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假设法不一定适宜所有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场合,教师应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地理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恰当把握运用时机,精心设计假设问题并结合其它教学方法和思维方式,以真正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1]蒋武军.假设法在地理教学中的运用[J].新余高专学报,2006,(6).

[2]魏锑平.极端假设法在物理教学中的运用[J].课程·教材·教法,1985,(5).

1006-5342(2011)12-0238-02

2011-10-15

猜你喜欢

探究思维分析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隐蔽失效适航要求符合性验证分析
电力系统不平衡分析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