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马克思人本主义思想演进中的三大“统一”特征
2011-08-15谢新
谢 新
(中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长沙 410083)
论马克思人本主义思想演进中的三大“统一”特征
谢 新
(中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长沙 410083)
马克思的人本主义思想是无产阶级人本主义思想的代表,其内涵深刻,特征明显,在其演进过程中呈现出三大“统一”特征:批判性继承与历史性超越的科学统一;科学抽象与思维具体的逻辑统一;价值因素与科学因素的辩证统一。论析马克思人本主义思想演进过程中的三大“统一”特征,有利于我们深刻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人本主义思想的科学内涵,对指导当今以人为本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实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马克思;人本主义思想;特征;统一
马克思的人本主义思想内涵深刻、多层次、多向度,它关注人的问题,追求全人类的幸福和解放,向往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这种人本主义思想在其演进过程中呈现出三大“统一”特征。
一、批判性继承与历史性超越的科学统一
马克思的人本主义思想与西方人本主义哲学有着深厚的渊源关系,马克思批判性地继承、辩证性地扬弃了西方人本主义哲学思想,特别是黑格尔、费尔巴哈的思想,吸取他们合理的因素,抛弃其唯心、不合理的成分,并不断总结自己的新研究成果,逐步生成发展了无产阶级的人本主义思想,批判性继承与历史性超越的科学统一是其演进过程中呈现出的一大“统一”特征。下面以马克思对“人的本质”作出科学规定的过程为例来剖析一下其人本主义思想演进过程中的这一特征。
黑格尔作为德国古典哲学家的杰出代表,不局限于以往的人本主义把人的本质看作一种永恒不变的形而上学的观点,他从唯心史观角度出发把人的本质归结为自我意识,并把人绝对精神化。受黑格尔的影响马克思在最初也把人的本质理解为自我意识,在博士论文《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中马克思写道:“对神的存在的证明不外是对人的本质的自我意识存在的证明,对自我意识存在的逻辑说明,例如,本体论的证明。当我们思索‘存在’的时候,什么存在是直接的呢?自我意识?”[1]285不难看出,此时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理解仍然未能超出黑格尔“自我意识”的理解,但不同的是马克思已开始思考人和人之间存在着某种特定的关系。因而,马克思又写道:“一个人,只有当同他发生关系的另一个人不是一个不同于他的存在,而他本身,即使还不是精神,也是一个个别的人时,这个人才不再是自然的产物。但是要使作为人的人成为他自己的唯一真实的客体,他就必须在他自身中打破他的相对的定在,欲望的力量和纯粹自然的力量”[1]216,在此马克思预示了以后将从社会关系着手来探讨人的本质。黑格尔把人的本质归结为自我意识的同时又把人的本质看作是人自我劳动的结果,把劳动看作人的本质规定,这是黑格尔在人的本质观上的一个重大突破,这是难能可贵的。黑格尔的这一规定对马克思产生了深远影响,马克思接受并发展了黑格尔认为劳动是人的本质这一规定,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将其表述为“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恰恰就是人的类特性”[2]57,在此马克思明确肯定自由自觉的劳动就是人的本质属性,开始思考物质生产劳动对于人的生存发展的重要意义,为唯物史观的发现铺平道路。
费尔巴哈是马克思之前的德国哲学家的最高代表,费尔巴哈把“人”当作自己理论的核心,直接宣称自己的哲学就是人本主义哲学,认为人是哲学的最高对象,从人与神的关系出发,把人看成是自然的产物,但遗憾的是费尔巴哈仅把它当作反对宗教的批判武器来使用,在其“爱的宗教”中,具有吃喝需求本能的人变成了上帝,上帝是人的本质的异化,把人的精神属性归结为人的本质,这样一来费尔巴哈的哲学只能是半截子的唯物主义。马克思接受了费尔巴哈关于人是自然的产物、“类存在物”的观点,并受“上帝是人的本质的异化”观点的启迪,将异化转入到社会生活领域,从社会关系中考察人,着眼于市民社会和政治生活中考察人,从而在对人的本质理解上与费尔巴哈根本区别开来,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认为现实的个人的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首先应该当避免重新把‘社会’当作抽象的东西同个体对立起来。个人是社会存在物”。[2]84,这时马克思开始从深层次理解、规定人的本质,认为人的根本本质就在于它的社会性,而非它的自然性。进而,到1845年在《关于费尔巴哈提纲》中,马克思对费尔巴哈把人的本质归结为宗教的本质作了深刻的批判,并得出科学的规定“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3]56至此马克思摆脱了从前一切资产阶级人本主义哲学家把人的本质看作精神产物的纠缠,彻底清算了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旗帜鲜明地批判了费尔巴哈的半截子唯物主义及以前的一切旧唯物主义“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陷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3]54,在此马克思指出从前的旧唯物主义不懂实践,不明白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社会主体的人的实践,人在实践活动中结成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人的本质属性就在于它的社会性属性。
从上述分析我们有理由把《费尔巴哈提纲》看作是马克思人本主义思想形成的标志性著作。随后马克思紧紧抓住人的实践活动这条主线,从人的物质生产实践和人在物质生产实践中结成的社会关系为出发点研究人的本质,创立唯物史观,将自己的人本主义思想牢牢建立在唯物史观基础上。到《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明确提出“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践活动的人”[3]73,研究人的本质只有到现实的、实实在在的社会生活中去,以客观的经济事实研究为出发点才能真正全面揭示出人的本质,由此马克思开始把思考视阈转向资本主义经济学的实证研究,分析资本主义的现实经济社会关系。马克思耗尽几十年心血著成《资本论》,客观地说明了人的本质是随着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变化,揭穿资产阶级人本主义哲学家们所坚持的旨在为资产阶级辩护的人的本质是永恒静止不变的谎言。马克思《资本论》中剩余价值的发现科学地说明资本主义社会的暂时性,揭示资本主义社会在残酷剥削无产阶级剩余劳动的同时也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条件下的财富大量集聚,也为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高级社会形态共产主义的孕育产生开辟了道路。可以看出,马克思《资本论》及其手稿全部论述的意义就在于通过现实资本主义社会客观经济事实的分析论证,为其人本主义思想提供了科学的实证,实现了批判性继承与历史性超越的科学统一。
二、科学抽象与思维具体的逻辑统一
马克思的人本主义思想是从感性具体,到抽象规定,再到思维具体的演进过程,科学抽象与思维具体的逻辑统一是其演进过程中呈现出的另一大“统一”特征。
黑格尔说:“概念作为概念是不能用手去捉摸的,当我们在进行概念思维时,听觉和视觉必定已经成为过去”[4]328,亦即感觉或当下事物中的概念绝不是具体的概念,是人类思维的一种抽象结果。下面我们仍以马克思对“人的本质”作出规定的过程为例来剖析一下这一特征方式,可以说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概括就是运用一般思维方法导出的抽象思维活动的一种结果。马克思在大量感性的、具体的历史资料积累、研究的基础上,获取关于人的总体的表象。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提出了一个“总体的人”的概念,“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总体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本质”[2]85,在此马克思对人的理解作出的就是一种表象的规定。正是从“总体的人”的研究出发,马克思开始对人的本质作内在联系的、多方面的规定,通过理性思维综合分析使“完整的表象蒸发为抽象的规定”,[5]751提炼出人与动物最根本的区别规定即劳动,劳动实践是人存在的根本方式。马克思以分析人的劳动实践为基础,在人的劳动实践过程中分析人与自然、人与物、人与人的关系,从而找到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奥秘。马克思从劳动的抽象规定中使“思维行程中导致具体的再现”,[5]751上升到具体的概念分析,考察人的劳动实践活动其必须借助现有的社会条件、社会形式和社会关系,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对人进行本质的规定,得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意义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科学论断。
“感性的具体——抽象的规定——思维中的具体”的科学方法是马克思学说中使用最多的方法之一,也正是马克思人本主义思想演进过程中呈现出的主要特征之一,下面再以《资本论》为例作一下具体阐释。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明确指出:“分析经济形式,既不能用显微镜,不能用化学试剂。二者都必须用抽象力来代替。”[6]8这表明科学抽象法是马克思研究经济学的最重要的方法,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的科学抽象,是从具体到抽象和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逻辑统一过程,马克思曾说过对于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必须这样做“在第一条道路上,完整的表象蒸发为抽象的规定;在第二条道路上,抽象的规定在思维行程中导致具体的再现”[5]751。从整体来看《资本论》,马克思的科学抽象沿着这样一个过程:商品——交换价值 ——价值 ——抽象劳动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一般等价物。马克思把价值作为一切现象的基础和发展的基本趋势。马克思从抽象的商品着手,在商品交换价值的现象中把价值抽象出来,然后从价值中抽象出形成价值的抽象劳动以及决定价值量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和一般等价物。价值是摸不着,看不见的东西,它隐藏在交换价值的背后,是人类无差别劳动的凝结,只能在商品与商品的社会关系中表现出来,商品交换的本质是一种“被物的外壳掩盖着的关系”[6]91,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关系,从而进一步揭示出价值的本质属性在于它的社会性;马克思的经济学理论体系从抽象上升到理性具体也主要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从商品分析开始,逐步上升到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即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论和资本积累论——资本循环和周转理论以及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利润和平均利润以及它们的特殊形态分析。马克思通过对这些概念、范围和规律的探寻,清晰地展现了从科学抽象到理性具体还原的分析过程。马克思运用科学抽象法分析,透过物与物发现人与人的社会关系,还原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并看透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人的本质,资本主义生产最基本的规律在于无限制地追求剩余价值最大化,资本主义条件下人的本质规定就是一种“经济人”的规定,在这种条件下人的发展是片面的,但与此同时资本主义高度发展的生产力也为更高的社会形态形成开辟了道路,因而有理由展望在更高的社会形态条件下人将获得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三、价值因素与科学因素的辩证统一
马克思的人本主义思想和以往人本主义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它是建立在唯物史观基础上的,价值因素与科学因素的辩证统一是其演进过程中呈现出的第三大“统一”特征。
价值因素和科学因素是现实社会的人和客观现实世界之间关系的一种反映。价值因素体现的是现实社会的人按照自己的需要和尺度认识、评价和改造现实客观世界。科学因素体现的是现实社会的人和现实客观世界的“真理性”关系,是现实客观世界对现实社会人的制约和规定的反映。现实社会的人和客观现实世界的价值因素与科学因素之间的这种对立统一关系,决定了马克思建立在唯物史观基础上的人本主义思想在其演进中既采用价值认识,又采用科学认识的方法来研究人的本质及其现实社会关系。从分析人的物质生产实践活动着手,早期的马克思比较注重人文关怀,倾向于价值因素取向,但也开始具备从经济事实为出发点考察问题的科学因素取向。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从“异化劳动”理论出发,从四个方面深刻分析说明在资本主义条件下,人是如何同自己的劳动产品、同自己劳动本身、同自己的类本质和同他人相互异化的过程。通过着重分析异化劳动,马克思表现出对无产阶级的深切同情和对资本主义奴役人的社会制度的深刻批判,指出只有通过消灭私有制和分工,才能消除异化劳动,实现人的解放,为此设想了带有明显注重人本主义价值取向的“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2]8的共产主义。同时,马克思在此手稿中已把考察问题的立足点初步转向人的异化劳动产生的经济活动事实上来,并围绕工资、资本的利润、地租、私有财产、分工、和货币等方面进行分析,从实实在在的社会经济客观活动事实中对人的各方面现状进行具体考察分析。马克思进一步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论述中充分体现了其人本主义思想所蕴含的价值因素与科学因素辩证统一的这一特征,马克思在批判费尔巴哈的同时,对自己“从前的人道主义哲学信仰”进行了清算,从社会实践出发,运用唯物史观的基本方法,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角度阐明人的异化劳动的根源及消除人的异化劳动的社会条件,探寻无产阶级及全人类解放的条件和路径。
马克思全部理论的目的就在于说明和论证人的解放和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因而马克思始终非常重视价值因素,自始至终都十分同情无产阶级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被压迫的现实状况,关注且身体力行地推进无产阶级的革命实践活动,可以说马克思一生的理论都没有离开这个宗旨。马克思后半生转向经济学研究,耗尽几十年心血撰写《资本论》,运用科学实证的方法,分析现实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经济关系和社会关系,寻找和揭示人的解放和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实现条件,从剖析资本主义现实社会实证中找到人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说明资本主义社会不是永恒的社会,必将被“自由人联合体”的共产主义社会所代替。
在马克思的人本主义思想演进过程中,价值因素与科学因素这两个因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它们在人的社会实践基础上达成辩证统一。马克思以人的社会实践活动为基础,关注人的现实物质生存发展条件,确立自己研究的出发点——现实的人,把对人的本质认识建立在科学基础之上。通过对资产阶级人本主义的批判,反对以抽象的人为研究对象和价值评判对象的资产阶级人本主义,创立了无产阶级的唯物人本主义,达成价值因素与科学因素的内在统一。
正确理解马克思人本主义思想演进过程中的特征,对于指导我们当今以人为本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实践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就是以人为本,我们在具价值因素与科学因素于一体的科学发展观指引下,既重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又不忽视社会规律的客观制约性,确保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既是合目的,又是合规律的成功实践,为最终迈进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做出坚持不懈的努力。
[1](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2](德)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3](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德)黑格尔.小逻辑[M].贺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5](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6](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Three“Unity”Features in Evolution of Marxist Human-Orientation Thoughts
XIE Xin
(Marxism Schoo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Changsha 410083,China)
Marxisthuman-orientation thoughts are proletariat′shuman-orientation thoughts with profundity connotation and apparent features.In their evolution there are three“unity”features that are critical inheritance and historic transcendence scientifical unity,scientific abstraction and thinking concretion logically unity,science factor and value factor dialectical unity.Analysis on three“unity”features in evolution of Marxist humanorientation thoughts help us to deeply understand and master the scientific content of Marxist human-orientation thoughts,which has important significance to guide today′s people-orientation socialism practice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Marx;human-orientation thoughts;features;unity
A121
A
1008-2603(2011)05-0087-04
2011-08-20
谢新,女,中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杜红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