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英汉称谓语的差异
2011-08-15孟凡秀王显志
孟凡秀,王显志
(河北联合大学外国语学院,河北唐山 063009)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英汉称谓语的差异
孟凡秀,王显志
(河北联合大学外国语学院,河北唐山 063009)
亲属称谓;社交称谓;差异;文化
语言与文化共生、共存。由于文化背景不同,英汉称谓语存在着种种差异。本文将英汉称谓语分为亲属称谓和社交称谓,分别从文化角度审视这两种称谓在汉语和英语中的差异,以期更好地了解英汉不同的社会文化,更好地促进跨文化交际。
语言是文化的代码,其中称谓语作为语言中词汇的一部分,也是对不同文化的一种映照。每一种语言都有它的文化背景,因此,不同语言下的称谓语也有其不同的文化背景。汉语的称谓语是以中国文化为背景的,英语的称谓语是以西方文化为背景的。例如,汉语称谓中的某些次序就反映了中国人的某些传统思想,“父母、姐妹”这些称谓语次序不能颠倒,因为他们的文化背景是“男尊女卑、长幼有序、敬老孝悌”的中国传统观念。
根据《现代汉语大词典》(第五版)称谓是指“人们由于亲属或其他方面的关系,以及身份、职业等而得来的名称,如父亲、师傅、厂长等。”祝畹瑾曾指出“称谓语是一个敏感的、开放的语汇系统,时代的变迁和价值观念的更新都会引起称呼语义及其功能的变化。”(祝畹瑾,1997:153)称谓语既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属于社会语言的范畴,在家庭称代以及社会交往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早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著名学者 Roger B rown与 M arguerite Ford就发表了有关英语称谓系统的研究,其称谓系统存在着三种语义模式,即:彼此直呼其名;彼此采用头衔加姓氏的方法和非对称性选择方式。(Fasold,2007)我国学者对称谓语也做了大量的研究,祝畹瑾在《汉语称呼研究——一张社会语言学的称呼系统图》中对亲属和社会成员之间如何使用称呼语一一作了简要的说明。(转引自胡文仲,《文化与交际》)基于中外学者们对称谓语的种种研究,本文将探讨英汉称谓语在亲属称谓和社交称谓上的差异,并分析造成这些差异的文化背景原因。
一 英汉称谓语的分类
学术界一般将称谓语分为两类:亲属称谓和社交称谓。亲属称谓是以本人为中心确定亲属成员与本人关系的名称,它是由各代婚姻关系构成的男女双方血缘关系排列的亲属次序确定的 ,如“爷爷 ”、“奶奶 ”、“爸爸 ”、“妈妈 ”等。社交称谓是人们在社会交际中使用的称谓,它反映了交际各方的社会关系、社会角色以及社会地位等,如“校长”、“老师”等。
二 英汉亲属称谓语差异
亲属称谓语是表示亲属关系的称谓用语或称谓形式,它是本人与家庭成员关系的真实反映。每种语言都存在一种亲属称谓系统来表达社会各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汉语亲属称谓系统的划分比较复杂、具体,涵盖的亲属称谓语种类繁多,而英语亲属称谓语系统却比较简单、笼统,具有很强的概括性,往往一个单词就能代表汉语的几种不同的称谓。以下就亲属称谓语在血亲和姻亲、宗族和外宗族以及长幼关系方面,比较分析英汉亲属称谓语之间存在的差异。
1 血亲和姻亲称谓语的差异
李泽刚 (2009)指出“血亲是指有血缘关系的家属成员或亲属,而姻亲是指因婚姻关系而结成的亲属。”在汉语中有严格的血亲和姻亲之分。对血亲的称呼语如“侄子”、“侄女”、“孙子”、“孙女”等,而对于姻亲的称呼语如“外侄子”、“外侄女”、“外孙子”、“外孙女”等。但在英语中就没有这样的区分,如我们可以用 nephew这一个词既可以指侄子,也可以指外侄子;granddaughter既可以指孙女,也可以指外孙女。
2 宗族和外宗族称谓语的差异
根据《现代汉语大词典》(第五版)宗族是指“同一父系家族的成员 (不包括出嫁的女性)。”如祖父、祖母、孙女等都是同宗族的家庭成员,而外祖父、外祖母、外孙子、外孙女等都属于外宗族的亲属。英语中没有严格的宗族和外宗族的区分,如祖父和外祖父都用 grandfather;祖母和外祖母都用grandmother来表示。
3 长幼称谓语的差异
在汉语中有明确的长幼、辈分之分,如“姐姐”、“妹妹”、“伯母”、“叔母”等。但在英语称谓语就没有严格区分长幼与辈分,如姐姐和妹妹都用 sister,没有长幼之分;伯母和叔母都用 aunt,也没有区分辈分的高低。
三 英汉社交称谓语的差异
社交称谓语是人们在社会交际中使用的称谓语,它反映了社会交际各方的社会关系、社会角色以及尊敬程度等。由于英汉不同的文化背景,英汉语在社交称谓语中也存在着较为显著的差异。具体体现在特殊亲属称谓语的差异,姓名称谓语的差异,通用和人称称谓语的差异,职衔称谓语的差异和零称谓语方面的差异。
1 特殊亲属称谓语的差异
特殊亲属称谓语即亲属称谓语泛化的一种表现。卫志强曾把亲属称谓语分为两种比较特殊的情况,其中一种就是对自己的非亲属,如邻里、友好,使用亲属称谓。(转引自胡文仲,《文化与交际》)汉语中特殊亲属称谓语的使用较为普遍,如小朋友称呼年龄较大的陌生老太太为“奶奶”,年轻的女士称为“阿姨”,比他自己大的小朋友称为“哥哥”“姐姐”等。英语中这种特殊亲属称谓语很少被使用。小朋友见了陌生人 ,一般会用“M r.”,“M rs.”,“M iss.”等来称呼对方 ,而极少用“uncle”、“aunt”等词。
2 姓名称谓语的差异
姓名包括全名、学名、小名、老 /小 +姓、别名等。汉语中,在同学或年龄相当的同事之间人们会直呼全名,有时为了突出亲近的关系也常把姓省去;在家里父母经常喊孩子的小名;在年长的同事姓前加“老”字,在年幼的同事姓前加“小”字,来表示一种亲近友好关系,如“老王”、“小李”等称谓。在英语中,较正式的场合中多用全名,关系较为熟悉的人之间,为了表示亲切,有时也把姓省去。
3 通用和人称称谓语的差异
通用称谓语,指“同志”、“师傅”、“老师”等可广泛应用于同一社会范畴内各成员的称谓语。在汉语中,同志、师傅、老师等可以单独用来称呼,也可以在其前面加姓、名或姓名来使用,如“王老师”、“张华同志”等。英语中的通用称谓语主要有M r.,M rs.,M iss.,有时也用 Sir.或M adam等,在使用时,一般在其后面加上某人的姓即可,如“M r.Sm ith”、“M iss W ang”等。在汉语人称称谓语中,有敬称和谦称之分,敬称是指在社交时说话人对听话人所使用的一种尊敬称谓,如“令尊”、“令郎”等;而谦称一般是用来称呼自己或称呼自己的亲属,如“鄙人”、“家父”等。此外,汉语中还常把“老”字放在姓前或职位前,来表示对对方的尊敬,如老王、老同志等。但在英语中,并不存在敬称和谦称,而且在西方文化中,人们很反感在姓或名前加上“old”一词,既使是年过半百的女士们也总希望别人喊她“M iss”。
4 职衔称谓语的差异
职衔即职位和头衔。在汉语中,根据不同的职业,可以直接用职衔或在职衔前加上姓来作称谓语,以显对其职位的认可或对其本人的尊敬,如“李书记”、“张处长”等。但在英语中,这种带有职务的称谓却很有限,仅对身份地位较为特殊的人使用,如“Queen Elizabeth”。对大学老师的称谓多用“Professor”加“姓”来表示。
5 零称谓语的差异
零称谓语,意指用“喂”、“劳驾”等日常用语来打招呼,或者用指称听话人所从事的工作或正在进行的活动来呼唤对方,如“骑自行车的”。赵元任曾经把 titles(头衔)分为 so2 cial titles(社交头衔 )、office titles(官衔 )和 occupational titles(职业头衔)三项。在职业头衔这一项内列举的例子有“校长 ”、“教务长 ”等表明职位的称呼 ,有“大夫 ”、“教授 ”、“神父”、“和尚”等对从事某种职业并具有一定身份的人的尊称,也有“跑腿的”、“修阳伞的”、“茶房”、“听差”等对旧社会从事所谓卑贱职业的人的称呼。“前两种职称已包括在称呼语即职衔内,后一种称呼法含有蔑视的意义,实际上不能算作头衔。”(祝畹瑾,1997)因此单独把零称谓语列为一类。由此看来零称谓语虽是一种独立的称谓方式,其实是很不礼貌的,而现在社会中也常在零称谓后加上“同志”、“师傅”等来表示对对方的一种尊敬,如“骑自行车的同志”“剃头师傅”等。但在英语中,普遍接受的零称谓语常用“Excusem e”,“Hello”等。
四 英汉称谓语文化背景的差异
1 传统礼教思想的差异
中国的礼教系统比西方复杂得多,中国人一向提倡“礼多人不怪”的思想。自古以来中国受封建礼教思想的影响,在世界上就以“礼仪之邦”著称。早在西周时就出现了“周公礼制”的礼教文化,它约束了人们的道德行为规范。随着春秋时期孔子儒家思想的出现,中国古老的礼教也就形成了一个完整而又严明的系统。礼教强调人的地位,根据辈分的高低享有相当的权利和义务,如君臣、尊卑等的地位都清楚地分开。人们必须服从“天、地、君、亲、师”,臣子必须服从君主,妻子必须服从丈夫,儿子必须听从父亲。这种长幼尊卑关系也清楚地体现在了汉语称谓语系统中。因此,在家庭称谓中,我们就有了姐姐、妹妹等依据长幼而得来的称谓。
与中国复杂的礼教相比,西方礼教简单得多。直到十四世纪西方的礼教才开始形成。而西方的礼教意识也仅仅是对上层社会的一种装饰,人们并没有被严格的区分等级。而且随着文艺复兴的出现,人们也渐渐萌生了一种“人人生而平等”的意识,他们认为人不论背景与年龄都应该是平等的,这种平等也必定体现在了称谓语系统中。因此在一个家庭中,也没有严格的长幼之分,如“伯父”和“叔父”都被称作“uncle”;兄弟都用“brother”来表示。
2 家庭结构的差异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以大家庭生活方式的习惯。在古代,所有的父系的成员包括祖父母、叔父母、孙子、曾孙等都住在一起,大家共住一个堂屋,老舍的名著《四世同堂》就是当时社会很好的映照。反映在称谓语中就有了带“堂”字的亲属称谓,如“堂兄”、“堂妹”等,这种称谓是以父系血统为基础的。因为中国很强的宗族观念,即对血统的重视,母系的亲属就较父系亲属疏远些,因此所有的母系亲属都称为“表亲”,如称呼母亲哥哥的孩子为表兄弟或表姐妹等。
而西方社会人们偏爱一种小家庭生活方式,儿女长大后就各立门户,因此他们的亲属观念比较淡薄。而且西方人对家庭血缘关系也不太看重,所以也就没有对父系和母系的亲属加以区分,如对父亲的兄弟和母亲的兄弟都称作“unc le”。
3 价值取向的差异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华夏民族是一家”的传统,在宋祖英演唱的歌曲《爱我中华》中的歌词“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只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就充分体现了中国人的“一家人”观念。在这种观念下,中国人崇尚集体主义,反对个人主义,主张个人利益应当服从国家、民族和集体的利益。加上中国封建礼教的根深蒂固,卑己尊人的礼貌原则,因此人们在价值取向上贬己扬人,在称谓语上就有严格的敬称和谦称之分。
而西方社会推崇个人主义,注重个人价值,强调以个人为中心,个人的利益大于一切,“我”(I)永远是老“大”(大写)。因此英语称谓语中几乎没有敬语的体现。
五 结束语
综上所述,英汉称谓语在亲属称谓与社交称谓上都有显著的差异。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内涵,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英汉称谓语的差异主要是由英汉不同的文化背景所引起的。所以从不同文化背景下去探讨英汉称谓语的差异可以更好的帮助语言学习者了解英汉文化的差异,更好的认识不同社会语境下的英汉称谓语的具体语用功能,从而达到更好地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目的。
[1] 李泽刚.从文化角度看英汉称谓语的差异[J].安徽文学,2009⑺:3102311.
[2] 卫志强.称呼的类型及其语用特点[J].∥胡文仲.文化与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7.
[3]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大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社,2005.
[4] 祝畹瑾.汉语称呼研究——一张社会语言学的称呼系统图[J].∥胡文仲.文化与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7.
[5] 祝畹瑾.社会语言学概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
[6] Fasold,R.The Sociolinguisticsof Language[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7.
The D ifferences between Appella tion in Eng lish Ch inese in D ifferen t Cu ltura lCon tex ts
M ENG Fan2xiuWANG X ian2zhi
(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HebeiUnited University,Tangshan Hebei063009,China)
relative appellation;social appellation;differences;culture
Language and culture are sym biotic and coexistent.Because of the differentculturalbackground,appel2 lation in English and Chinese variesgreatly.Appellationin in English and Chinese is divided in to the relative appel2 lation and the social appellation.From the culturalperspective,the differences in English and Chinese of the two appellations are exam ined in thispaper in o rder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d ifferent social cu lturesand p romo te cross2 cultural comm unication.
H31519
A
167322804(2011)032014020003
2010207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