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输出中的概念流利
2011-11-01夏丽云
夏丽云
(金陵科技学院外国语学院,江苏南京 211169)
语言输出中的概念流利
夏丽云
(金陵科技学院外国语学院,江苏南京 211169)
语言输入输出;概念流利;英语学习
Swain的语言输出理论中的三功能表明语言输出的重要性,而 Danesi的概念流利理论表明认知英汉两种语言不同的概念体系对英语学习至关重要。结合这两方面理论,针对中国英语学习的现状,提出了一些建议与策略,以期能够提高英语教学的效果。
基于外语和二语教学的需要,二语习得理论于二十世纪 60年代末、70年代初开始发展。80年代开始,二语习得研究在深度和广度方面都有了快速的发展,研究领域从语言范畴扩展到多门学科,研究内容设计语言学习者的内在特征,语言学习者的外在表现及语言学习环境。二语习得研究在外语教学中可以借鉴的理论包括:中介语理论、对比分析理论、语误分析理论、Krashen的监控理论、环境理论和普遍语法理论等等。
2008年 3月 22日至 23日在北京举行的第六届亚太地区二语习得研究论坛是自 1992年开创以来首次在中国举办。在该次论坛期间,Jam es P.Lantolf教授指出二语习得研究开展三十年以来,研究人员一直在探寻二语习得系统性、科学性的研究和教育实践之间的关系。一些研究者认为基本理论研究无法对语言教学产生影响;另一部分则认为二语习得研究者肩负着将理论研究和课堂教学联系起来的重任。其他一些学者提出自然方法 (the NaturalM ethod),技巧习得理论 (SkillA cquisition Theory)、二语习得互动论 (Interaction2 ist SLA)、动态系统理论 (Dynam ic System s Theory)等。高一虹教授的发言题目是“English Learning and Identity Construc2 tion in the Chinese Context”。她通过对中国英语学习者的实证研究发现,在中国语境下的英语学习是认同建构过程的一部分,语言学习者的自信心和自我能力认知对于二语习得具有一定影响。这些国内外专家的报告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国际二语习得理论的动态与趋势,对我们进行二语习得方面的研究有着较高的启发性。
二语习得研究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自 20世纪 70年代开始兴盛起来,迄今已有 35年的历史,对语言学习与教学有着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如何把二语习得理论运用于我国的外语教学中,为我国的外语教学提供良好的习得环境,从而提高学习者学习外语的积极性和创造力,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一 语言输入输出理论
根据 Krashen的输入假设理论 (1984)[1](P61)认为可理解的语言输入是实现二语习得的唯一必要、充分的条件。假设语言学习者现有的语言水平是“i”,如果他 /她能理解“i+1”的语言输入,他/她可能达到的语言水平则为“i+1”。Swain[2](p.2352253)对加拿大的法语沉浸式教学进行调查发现,在一些法语听力和阅读理解测试中,浸入式学生的成绩与同龄的以法语为母语的学生成绩相差无几。但是,令人惊讶的是,浸入式学生的说和写的能力远远不如以法语为母语的学生的水平。于是 Swain对“输入假设理论”,尤其是对“可理解输入是二语习得的唯一充分条件”的观点产生了质疑。研究发现,接受浸入式教学的学生在法语浸入的环境中说法语不如在英语环境中说英语多[3](P68283)。更重要的是,教师并不敦促学生讲法语时注意语言准确和恰当。这便是早期形成的“输出假设理论”,也可称为“可理解性输出理论”。Swain的输出理论中“输出”的含义已经发展了,由 80年代的名词含义的“事物 (a thing)”、“产品 (a p roduct)”转变为动词含义的“行动 (action)”、“过程 (p rocess)”。她认为输出假设理论认为输出语言的活动 (说 /写)是二语学习过程的一个组成部分;同时,输出语言与理解语言的过程大不相同,二者一定要分开来看。从“实践”意义上讲,输出语言的功能之一就是提高语言的流利程度。流利和准确是语言表现的不同方面。尽管练习可能提高表达的流利度,但不一定就能提高表达的准确度。Swain在 1995年提出的三种输出功能。首先,输出具有引发注意的功能。也就是说,当学习者试图输出目标语时,他们能够注意到自己不能准确地说出或写出想要真正表达的意思。换言之,某些情况下,输出目标语的活动能促使二语学习者注意或认识到自身的语言问题。许多实证研究,都证明了输出在引起学习者注意和习得特殊目标语形式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其次,输出假设检测功能。从学习者角度讲,输出有时是“试验运行”(“trial run”),即他们试着用恰当的目标语词汇或形式说出或写出自己的想法。第三,反省功能。这一功能指的是用语言来反省他人或自己输出的语言,从而促进第二语言的学习。Sw ain后来重新把“输出”定义为“说 (speaking)、写 (writing)、合作对话 (collabora2 tive dialogue)、个人独语 (p rivate speech)、表述 (verbalizing)和言语化 (languaging)”。Sw ain&Lapkin[4](P1252144)根据大量的实验结果,建立了下列语言输出与二语学习模式:
图 1 语言输出与二语学习模式
二 概念流利
1 语言的概念化
认知语言学认为意义应和概念化等同,其他概念化包括一个人对外部社会的、语言的环境的意识,概念化实际上就是认知处理。英汉语汇的意义由于两个民族间的文化差异而并不完全类同。外语学习者在认知过程中对英汉词义概念的内涵外延把握不准,对英汉词语的词性与搭配容易混淆。首先,词义把握不准,例如:“好朋友”的表达,有 90%的学习者翻译“a good friend”,他们将“good”与“好”对等起来,并没有真正把握词的内涵意义。“a good friend”至少可以理解为“身体好或品质好”的朋友,而“他是我的好朋友”中并不一定存在这种含义,即使他“有病”或“坐牢”也是我的“好朋友”。可见,此时的“好朋友”应为“a c lose friend”(与我关系好的朋友)。再如,同为“看”,看电影为“see a film”,看朋友为“visita friend”,看书为“read a book”,看电视为“w atch TV”。其次,词性与搭配混淆,如:将“我与她结婚”译为“I m arryw ith her”,而应为“Im arry her”;把“母亲叫我 6点钟起床 ”翻译成“Mother called m e to get up at six”.显然不清楚“call”与“叫”之间具有差异性,应为“M other told/askedm e to getup at six”最后,词义褒贬不辨。对于词汇的选择,只找到一个近义词,认为大致相近就算过得去了。如:说“名声在外”便会想到“famous”,而不会想到还有“wellknown”与“no2 torious”之分 ,说“学生 ”只会想到“student”而不会说“pup i”或“(post)graduate”。
概念系统的直接来源就是有一些概念的生成规则,用数学上或逻辑上非常简单但有力的生成规则来产生的。Lakoff与 Johnson[6](P183)在 M etaphorwe live by一书中提出,对于第一语言使用者而言,概念隐喻 (concep tm etapho r)在大部分情况下并非是明显的隐喻,它们经常被视为一般的文字表述。根据 Lakoff与 Johnson的阐释,概念隐喻经常存在于我们的语言中,概念隐喻经常把抽象的事物具体化来比较A,B事物的本质。
Bo rod itsky[6](P1222)提出如果试图研究语言是否影响思维,必须得观察在非言语任务下隐性思维方面 (例如反映时间)的语言差异。他选择分别以英语和汉语为母语的人为实验者来研究,即使他们都能以英语来“即时说话与思维”,仍然能反映他们在时间范畴思维方式仍存在着不同。国外学者通过共时研究多种语言中的时间表达,总结出了两种线型运动的隐喻。在英汉两种语言中我们发现都存在着概念是空间结构的隐喻。比方说,“前”喻指较早时间,“后”喻指较晚时间,这种时间认知能够在人类的空间体验中找到依据。如诗句“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英语中,W hat is the year before the yearof the tiger?以及A fter graduating from universi2 ty,Ientered graduate school.这几句话都证明了在时间表达中使用了空间结构的隐喻。
例如“旅程”可以用到很多其他的概念上,我们会说“人生是个旅程”,“爱情是一个旅程”:他们俩的恋爱关系钻进了死胡同。借用平常人们开车进了死胡同的话开不出来的意思,来隐喻爱情的关系。这是 Lakoff和 Johnson的理论。这是用开车的经验进行的隐喻,有的时候还用行船、坐飞机的经验:
他们俩的恋爱关系已经触礁了。他们俩的恋爱关系碰到了乱流。
如果没有开始时最简单的概念系统——“爱情是个旅程”,就无法理解其余的句子了。
2 概念流利
Danesi[7](P27)认为概念流利 (concep tual fluency)是指把目的语的表层结构 (如词汇、语法)与其所反映的概念底层结构匹配起来所达到的能力,这一能力很大程度上构成了本族语者的语篇特征;并着重指出概念流利的严重缺乏普遍存在于二语习得的过程,即学习者用母语的概念系统思考而用目的语的形式说或写,当目的语概念体系的构建方式与母语概念体系不一致时就会在二语学习者产出的语篇中反映为语言形式与概念内容的不对称。
Danesi把这一语言与思想的理论运用到第二语言教学方面,他认为为了更好地学习语言,我们必须具备根据语言赖以生存的概念体系对表达进行编码的能力,只有当二语习得者获得了本族化的隐喻能力,才能达到二语学习中的概念流利。许多语言教学人员感觉到二语学习者虽然能够表达流利,语句正确,但未必能达到概念流利。概念流利说认为,在一个语言系统背后存在着一个概念体系,它不仅是语言的基本,也是认知的基本。人类在自己的认知系统里说话、思考、感受和认知世界,而学习另一种语言时,学习者运用第二语言表达则需依靠第二语言的概念体系来达到表达地道化。
Pollio[8](P23238)等发现普通的成人英语使用者每周使用隐喻的次数超过 9000次,而其中有 3000次为从未出现过的新隐喻,语言者要产出地道的、与母语使用者相类似的语言,学习者必须能够理解和使用二语中的隐喻机制。在某种意义上,外语学习其实可以说是概念重组的过程,概念地道化的过程。概念流利程度是作为语言认知过程中的隐喻能力的标志,隐喻渗透在各种语言中,人们无时无刻不在使用着大量包含隐喻的句子。隐喻涉及两个处于不同领域 (范畴)的概念,隐喻意义的产生是两个概念之间的结果。在映射过程中,属于某一领域的相关概念被转移到另一领域,最终形成一种经过合成的新的概念结构,即隐喻意义。
概念流利理论的目的在于帮助学习者与语言学习的其它方面结合,系统有序地掌握目的语和目的文化本身固有的概念结构。根据这一目的,我们须将语言与语言所反映的文化或者说目的语的底层概念系统紧密结合起来。那么,如何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言输出中的概念流利呢?
一些有关隐喻和习语学习的研究取得了令人鼓舞的结果。研究者发现如果教给学生处理修辞性语言的策略,这些策略能够帮助他们有效利用习语中显性的语义成分来理解习语。还有学者介绍了他们做过的有关动词短语教学的试验。他们将受试者分成试验组和控制组,采用不同方法学习20个包含有 up和 down动词短语的句子。控制组的教学采用传统的方法,由教师将动词写在黑板上,然后译成母语逐个讲解,并要求学生记住。试验组的教师则举例讲解了隐喻概念 (如“Happy is up,e.g.cheer up;Less is down,e.g.cut down”)。后测结果表明试验组的学习效果显著优于控制组。研究表明,通过给学生讲解二语背后的认知机制,概念流利可以在课堂环境下得到培养。
三 对我国英语教学的启发
1 在语言输出的过程中树立文化意识,培养概念流利
霍夫斯坦特对文化下了这样一个定义:所谓“文化”,是在同一个环境中的人们所具有的“共同的心理程序”。因此,文化不是一种个体特征,而是具有相同社会经验、受过相同教育的许多人所共有的心理程序。不同的群体,不同的国家或地区的人们,这种共有的心理程序之所以会有差异,是因为他们向来受着不同的教育、有着不同的社会和工作,从而也就有不同的思维方式。
比喻及习惯表达都是具有浓郁民族文化色彩的语言成份,也是理解目的语不足的原因之一,只有理解洞悉两种语言在比喻和习惯表达上差异,才能真正地理解目的语。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不同的民族对同一世界的认识会有不同的透视角度,因而就会产生喻体不同、比喻相似的现象,即比喻的差异。例如,To grow likem ushroom s,如雨后春笋 。英语用蘑菇“mushroom s”而汉语则用“春笋”来形容新鲜事物的出现之快。再如,我们知道,汉语的“周末”相当于英语的“weekend”。所有的英汉词典上都用“周末”来注释“week2 end”,但是由于历史文化的背景的差异,中国学生对下面这道题的选择就出现了问题。例如:W hich is them idd le of the week?It isA.Tuesday,B.W ednesday,C.Thursday,D.Fri2 day绝大多数的中国学生都选择了 C,因为周一到周日,星期四正好在中间,我们的电视预告节目就是这样安排的,殊不知英国人总将星期天作为一个星期的第一天,英美国家的电视预告节目总是从星期天开始,如果让英美国家的学生做这道题,那将毫无争议,但中国学生做这道题就出现了麻烦。这就是交际文化差异所致。
2 了解英汉思维差异
傅雷总结中国人与西方人在思维方式上的差别是“西方人喜欢抽象,长于分析;东方人喜欢具体,长于综合”。1,英美人的思维方式是直线式的,他们在遣词造句谋篇上遵循着从一般到具体,从概括到举例,从整体到个体的原则。2,英语重形和,汉语重意和。英语句子中如果缺少连接词如 or,bu t所要表达的意思就支离破碎了;而汉语如没连接词,只从句子本身的意思就可以把概念或关系表达清楚。例如,Con2 quer the desires,or theyw ill conquer you.你如不能战胜欲念,欲念将要战胜你。3,英语是静态语言,汉语是动态语言。例如,Ifellm ad ly in lovew ith her,and shew ithm e.我疯狂地爱上了她,她也疯狂地爱上了我。4,英语重后饰,汉语重前饰。It is a good p lan to im agine an argum entw ith a person having a differentbias.借助于想象与持不同偏见的人进行辩论,是一个很好的办法。5,英语重时体,汉语轻时体。M y w ife is al2 ways changing her c lothes.我夫人总是在更换服装。6,英语重形态;汉语轻形态。M ore recently he introduced him self into the debateonwelfare reform by insisting thatunw edmotherhood,not joblessness,was the key p rob lem.最近,由于坚持认为是未婚母亲而不是失业才是问题症结所在,他使自己卷入关于福利改革的争论中去。当然,英汉语言思维差异还体现在其它一些方面:英语前重心,汉语后重心;英语重物称,汉语重人称;英语多被动,汉语多主动;英语多复合长句,汉语多简单短句;英语重短语,汉语轻短语等。
3 预防汉语负迁移错误的认知策略
我们意识到,英语与汉语两种不同的概念体系是客观存在的。根据教育心理学原理,迁移是一种学习中习得的经验对其他学习的影响,即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迁移现象广泛存在于学习过程之中,有正负迁移之分。正迁移(积极迁移)有助于另一种学习的理解和掌握,反之,对另一种学习产生消极影响,导致错误和困难发生,就是负迁移 (消极迁移)。汉语负迁移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在。其深层的原因在于认知,是认知的偏差造成的。因此,我们研究外语教学或二语学习时,在考虑到注重外语的特点的同时,还应兼顾到汉语 (母语)的负迁移,因为一个人对世界的认知是以他构想的现实模式为基础的,而中国学习者生活的环境则是他们的语言概念体系。那种希望完全脱离母语而直接“用外语思维”的主张也是在中国的大语境下有些脱离中国国情的。“用英语思维”要求学习者用以英语为本族语的人的思维方式,即用英语语言的概念体系来进行思维达到熟练、流利、地道的境界。然而,由于非母语语境的客观存在及成人对母语背景知识的认知结构的基本定型是不容回避的事实,我们用英语交际时总会潜意识地受到汉语及汉语文化规约的影响。不可避免地用“心译”作中介。我们认为正确的态度应该是:承认母语负迁移的客观存在,辩证地看待英语学习中的母语汉语负迁移,立足现实,采取切实可行的对策与办法。
4 重视背诵,认知英语语言的概念体系
课文的背诵,也就是语言的输入 (input),是语言学习过程中首要的目标,不论是第一语言还是第二语言的习得。这一点在心理学和教育学上都有相关的理论依据。第二语言习得理论认为,语言输出 (output)的前提,首先是输入 (in2 put)。输入(input)在整个语言习得过程中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从学校教育的观点上说,它直接关系到对学习者的有计划的培养。中国人学英语缺少语言环境,缺少实践的机会,而背诵补充了学习外语时脱离目的语环境之不足,对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十分有益。同一篇语言材料,经过眼、耳、口、手等视觉、听觉、动觉、感官多渠道输入和输出,既易记熟又强化了听、说、读的训练。许国璋先生在《回忆学生时代》一文中,谈到他在嘉兴秀城中学学习外语时:“寒假在家,出书试读,再读,在梦中背书。开学,起立大声背书,一口气即是 5页。”“英文课重名篇朗读”,“易懂之段即时读即时背”。记忆和背诵,尤其是对名篇的记忆和背诵,不但能够提高学生的语感和语言感受能力,还能弥补学生由于缺乏语言环境而导致的阅读量与听说量的不定。通过一段时间的背诵英语的优秀作品,对英语学习者说、读、写等语言输出技能的提高是大有益处的。
四 结 语
王佐良说:“不了解语言中的社会文化,谁也无法真正地掌握语言。”证明了强调文化意识和培养其概念流利对语言输出的重要性。外语学习概念重组这一观点告诉我们,帮助英语学习者能够拥有英语和汉语不同的两套概念系统对我们的英语学习会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本文尝试用 Swain的语言输出理论与 Danesi的概念流利理论对外语教学的重要性,来对中国的外语教学进行反思,提出一些可行性建议。英语学习者不仅要学习目的语的语言知识进行二语输出,更应深层次地研究目的语文化,学会在不同的语境下能进行合适的语言交际。从语言、思维、文化等不同层面上认知目的语,理解语言表层下的深层含义,在语言输出中,将语言及其背后的概念体系深入地联系起来,才能进行更好地促进二语交流。
[1] Krashen,S.(1984).Imm ersion:W hy itworks and what it has taugh tus.Language and Society 12:61264.
[2] Sw ain,M.(1985).Comm unicative competence:Som e roleso f comp rehensib le inputand com p rehensib le le output t in itsdevelop2 m ent.In S.Gass&C.M adden(Eds.),Input in Second Lan2 guage A cquisition (pp. 2352253). Row ley,MA. Newbury House.
[3] Sw ain,M. (1988).M anipu lating and com p lem enting content teaching to m axim ize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TESL Canada Jou rnal,6:68283.
[4] Sw ain&Lapk in.(1995).Three functions of outpu t in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In G.Cook&B.Seid lhofer(Eds.),Princip le and p ractice in app lied linguistics:Studies in hono r of H.G.Widdow son(pp.1252144).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5] Lakoff,G.&M,Johnson.M etaphorW e L ive by[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183.
[6] Boroditsky,L(2001).Does Language Shape Though t?:M andarin and English Speakers’Concep tions of Tim e.Cognitive Psychology 43,1222.
[7] Danesi,M.M etapho rical com petition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2 tion and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the neglec ted d im ension[A].Language Comm unication and SocialM eaning,J.E.A latis(e.d.)[M].W ashington,DC:Geo rgetown University Press,1992:27.
[8] Pollio,H.R.,Barlow,J.M..,Fine,H.J.&Pollio,M.R.(1977). Psychology and the poetics of grow th[M].New Jersey:Lawrence Erlbaum A ssociates,1977:23238.
Concep tua l Fluency in LanguageO u tpu t
X IA L i2yun
(Fo reign Language Schoolof Jin l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Nan jing Jiangsu 211169,China)
language inputand output,concep tual fluency,English learning
The three functions of Swain’sOutput Theory show the importance of language output and Concep tual Fluency ofDanesi demonstrates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acquisition of two different concep tual system s for English learning.Based on the two theories,thispaper tries to p ropose som e suggestionsand strategies forp resentChinese English learning in order to imp rove our English teaching.
H31913
A
167322804(2011)032019420004
2010208220
金陵科技学院校级课题“二语输出中的概念流利”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