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英汉惯用语中的隐喻现象与文化认知

2011-08-15刘晓霜

关键词:惯用语英汉隐喻

李 新,刘晓霜

(华北电力大学外国语学院,北京 102206)

英汉惯用语中的隐喻现象与文化认知

李 新,刘晓霜

(华北电力大学外国语学院,北京 102206)

隐喻是一种重要的认知模式,普遍存在于汉英语言中。惯用语是口语中一种短小固定的语言样式,它往往超越字面意义,获得一种比喻性的整体意义。在惯用语意义形成的过程中,隐喻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隐喻研究作为认知语言学的一个重要部分,与文化密不可分,它是人类抽象思维的重要特征和重要手段。由于两个民族拥有不同的社会价值取向、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等因素,英汉隐喻在共性基础上又具有鲜明的民族个性。本文探究了英汉惯用语中的隐喻现象,及其反映出的文化认知异同,以期译者在进行跨文化语言翻译时,准确把握隐喻语言的认知特点;英语学习者能够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文化;认知;隐喻;惯用语;差异

一、研究综述

两千多年前,在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中,(约公元前335年)他将隐喻定义如下:隐喻就是把一个事物的名称转用于另一个事物,要么从种转向类或由类转向种,要么根据模拟关系从种转向种。

传统的隐喻理论将隐喻看作是一种语言现象,是一种用于修饰话语的修辞现象。然而,更重要的是,隐喻是一种人类的认知现象。对隐喻认知特征的阐述最早、最明确、最系统的人是理查兹。理查兹指出,隐喻是人类“语言无所不在的原理(the omnipresent principle of language)”。

惯用语是民族文化的精华,体现了人们的认知方式,比较英汉惯用语是研究社会文化现象的重要方式。

国内早期对惯用语性质及其范围的研究,特别是对成语及其修辞的研究,代表人物有史式、向光忠、马国凡等。20世纪60年代的研究只是停留在对惯用语的名称确立上,对其性质、特点等方面还没有进行充分研究,这一阶段是惯用语研究的初始阶段。

80年代的研究主要涉及惯用语的性质、范围、结构、来源、特点、发展、运用等方面,讨论最多的是惯用语的性质和范围问题。此外,还有对惯用语形成和源流等方面意义的研究,并从语言的意义角度和字面角度进行分析比较。90年代出现了从方言、色彩义、文化意义、心理理解机制等新的角度对惯用语进行的探索研究的文章和著作。

国外学者们对惯用语的研究主要基于美国学者 Kaplan在1966年提出的对比修辞学的概念。其研究的焦点和视角主要是惯用语修辞的心理语言学角度,对惯用语修辞的处理和心理理解进行研究。

国外近年的研究发展包括 Hocket、Makkai、Nunberg等对惯用语组构观和非组构观的研讨论断。Gibbs提出惯用语的概念隐喻假设和后来发展成的构造假设和词组引起的多义模式是近20年来国外提出的重要惯用语理论。

虽然惯用语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问题还是较多,如对惯用语性质的确定,以及关于惯用语的研究大多只是局限于词汇学范围以内的研究,没有同其他学科如语法学、修辞学、语义学、认知语言学等充分结合起来,研究的方法也比较单一。

越来越多的研究把惯用语同其所负载的文化内容结合起来研究。从不同的角度对惯用语进行的研究,拓宽了惯用语研究的视野,对惯用语研究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在翻译及语言教学的学科领域中,了解中英文惯用语修辞的异同是至关重要的;研究惯用语中的修辞行为活动是语言言语心理学和语用学发展进步的必然要求和趋势。本文从英汉惯用语中的隐喻现象和文化认知角度进行研究,将这一重要语言现象放在认知视角下分析,了解其隐喻内涵,加强认知能力,从根本上认知并掌握英汉惯用语的相同、相通之处,促进跨文化交际。

二、隐喻与文化认知

英国修辞学家Richards,I.A.曾说过,“在我们的日常会话中,几乎每三句话中就可能出现一个隐喻。”[1]隐喻不仅是语言现象,它还是人类思维的一种方式。在日常生活中充满了隐喻,即使在严密的科学语言中也随处可见,哲学越是抽象就越需要借助隐喻来进行思考。

历史上第一位对隐喻现象进行系统论述的是亚里士多德,他发现了隐喻是一种意义转换的形式,隐喻涉及至少两个词或事物,其中一个在构成隐喻的过程中意义发生了变化。并且认为隐喻是一种替代直接表达法的修辞方法。[2]

对于不同领域来说,隐喻的内涵千差万别。修辞学家认为,隐喻就是一种修辞格,是一种修辞话语的手段。逻辑学家说,隐喻是一种范畴错置。哲学家认为,隐喻性是语言的根本特性,人类语言从根本上来说是隐喻性的。认知科学家说,隐喻是人类认知事物的一种基本方式。近几十年来,人们对隐喻本质的认识较之传统的隐喻观已发生了巨大变化。

束定芳认为,“所谓隐喻主要是因为所用语言字面意义与语境发生冲突时所选择的与语境相符的另外一种理解,一种人类认知现象。它把人类将其某一领域的经验用来说明或理解另一类领域经验的一种活动。”[3]

GeorgeLakoff和 MarkJohnson在Metaphors We L ive B y一书中指出,“隐喻在日常生活中是无处不在的(pervasive),不但在语言中,而且在思想和行为中。”[4]他们对隐喻的定义是:隐喻的实质就是通过另一类事物来理解和经历某一类事物。隐喻不是语言的表面现象,它是深层的认识机制,组织我们的思想,形成我们的判断,使语言结构化,从而有巨大的语言生成力。他们对一些语言表述进行归纳,发现隐喻不局限于亚里士多德的词语替换,而是人类对世界的看法可以用不同义域的观念表达,一个义域的概念可以被另一个义域的概念隐喻化,

胡壮麟认为,认知应包括两个过程:一是思维过程,即人们能动地认识世界,二是世界通过大脑对人们思维的反映,是知识的结果或知识的积淀。[5]23作为认知语言学的重要概念,隐喻的本质就在于把握人与自然的两种基本存在关系,揭示人与自然的相似和统一。

Fauconnier曾指出,隐喻是连接语言和概念的一种显著的、普遍的认知过程,主要依赖喻体和本体这两个输入空间的跨域映射。[6]7

隐喻主要来自于人们对客观世界的感知,不同的概念隐喻共同构成一个庞大的隐喻体系,影响人类的言语和思维。[7]语言是一个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生活中的每个方面都会在语言中有所体现,包括思维模式、价值观念、宗教信仰等等;而语言中的隐喻又与民族传统和文化息息相关。在所有语言中,隐喻似乎更能彰显一个民族的文化个性。[8]

惯用语作为语言的一种特殊现象,蕴含着丰富的隐喻特点,反映了各自的文化认知特点。本文从隐喻的认知角度出发,分析和探讨英汉惯用语中的文化认知异同及解决策略,以期在跨文化沟通中取得最佳效果。

三、惯用语隐喻内涵及文化认知异同

惯用语,即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形式简洁而意思精辟的,定型词组或短句。英文称作idiom,源于希腊文的idioma,原意是指特点,而韦氏二十世纪词典(Webster's New Twentieth Century Dictionary)中对idiom的第一条解释是:“the language or dialect of a people,region,class,etc.”(一个民族、地区、阶级等的语言或方言)所以说,惯用语是具有文化、地域、时代、思想背景以及生活方式等的一种特殊言语表示法。

惯用语一般有以下特点:人们一般比较熟知;多在口语中运用,用起来自然、简明、生动、有趣;比较短小;是一种固定的词组;表义精炼准确;惯用语活泼生动,常用来比喻一种事物或行为,它的意义往往不能简单地从字面上去推断。

在惯用语语义形成的过程中,隐喻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英汉惯用语都有其丰富的背景和内涵。

尽管中国人和英语国家的人文化背景不同,但由于人们的经历和对世界的认识在很大程度上是相近的,因此存在相似或相同的惯用语,即隐喻的认知意义完全等效。人们根据自己的经验和经历,创造了符合自身民族、生活特点的隐喻,而这些经验是为不同民族所共有的。例如:

be led by the nose被牵着鼻子走;call black white颠倒黑白;follow the tide赶潮流;as firm as rock坚如磐石;iron cock铁公鸡;thorn in the flesh眼中钉,肉中刺;be skating on very thin ice如履薄冰;We have hit a dead-end street.我们进死胡同了;Constant dropping will wear away a stone.水滴石穿;A tall tree catches the wind.树大招风;Go through fire and water赴汤蹈火;Time flies like an arrow.光阴似箭。

人类文化的共性产生了隐喻的相似之处,但各民族不同的社会历史背景、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也带来了惯用语中隐喻内涵的差异。处于不同民族和社会背景下的英语和汉语,其不同的隐喻表达反映了不同的文化认知。

(一)隐喻差异反映出不同的地理环境

地理环境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具有深远的影响。人们根据生活的不同环境创造出各色的语言表达,在惯用语中使用的隐喻体现出了不同地理环境的影响,为拥有共同地理文化环境的人们所熟悉和接受。

作为农业大国的中国,拥有特殊的地理环境。许多农谚从生活和实践中产生,同时也诉说着特有的内涵意义,精准地表达了人们的思想。例如,“强扭的瓜不甜”;“人勤地长苗,人懒地长草”等等。再如:

斩草除根stamp out the source of the trouble

拔苗助长 try to help the shoots grow by pulling them upward

桃李满天下have students all of the world

瓜田李下be found in suspicious position

英语国家的地理环境与中国有很大差别,以英国为例,英国四面环海,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人们使用的惯用语自然反映了不同的隐喻内涵。如,“Never fish in trouble water.”“A smooth sea never made a skillful mariner.”“All rivers run into sea.”再如:

to know the ropes懂得秘诀

to tide over顺利通过

to go with the stream随波逐流

plain sailing一帆风顺

不同的地理环境会对一国的文化、社会发展产生根本性影响,因此,反映在惯用语中的隐喻自然有着不同的认知内涵,深入掌握地理文化环境特点有利于跨文化沟通的成功。

(二)隐喻差异反映出不同的历史背景

英汉两种语言产生于不同的背景之下,语言的发展经历了不同的时代变迁,惯用语中的不同隐喻现象反映了不同的社会历史背景。

有些汉语惯用语源自中国文学名著、民间传说等 ,如:

对牛弹琴cast pearls before swine

三顾茅庐repeat a whole-hearted invitation

画蛇添足

ruin the affect by adding something superfluous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like the Eight Immortals(in the legend)crossing the sea,each one showing his or her prowess

在英语中,许多惯用语来自希腊神话。如:

a Herculean task艰巨的任务

a Pandora's box灾难、麻烦、祸害的根源

forgive and forget不记仇

That's all Greek to me我对此一窍不通

要想了解英语惯用语中的隐喻内涵,就要对其文化历史背景进行充分的了解和掌握,在理解了历史背景之后,进行跨文化交流和沟通就会显得得心应手一些。

(三)隐喻差异反映出不同的社会风俗

由于受到社会、历史、文化以及思维习惯等因素的制约,汉英隐喻对动物的认知存在差异。以“狐狸”为例,在东西方文化中都代表“狡猾、多疑”的特征,如“He is a cunning old fox.”/他是一只老狐狸。”这表明对于狐狸基本特征的认识构成了最初的隐喻特点。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的思维、语言也发生变化。汉语中的狐狸一词带有贬义色彩,如“狐狸精”;而西方人则在形容狐狸狡猾多疑的同时,还增加了对它外表的“俊俏”和内在“精明”的认同和赞许,所以我们很难找到“foxy eyes”(一双聪慧的妙目)与“狐狸精”的共同之处。

下面以源自体育、艺术中的惯用语为例,探究社会风俗习惯体现的汉英隐喻差异。

中国的许多惯用语源自体育项目、戏曲、音乐等 ,例如:

舍车保帅make minor sacrifices to safeguard major interest

马后炮belated effort

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红白脸 One coaxes,the other coerces.

粉墨登场do one's costume and appear on the stage

异曲同工thesameresultachievedby different methods

英语许多惯用语也有许多来自体育项目,如:

not get to first base没有取得初步成就

to have two strikes against one形势不妙

carry the ball负主要责任

to hit below the belt用不正当手段打人

汉英的不同社会风俗习惯决定了惯用语的不同隐喻特征,在跨文化交际中,深入了解英语国家的风俗习惯有利于加深对惯用语等隐喻认知现象的理解,促进沟通。

(四)隐喻差异反映出不同的宗教信仰

不同的宗教是不同文化的表现形式,反映出不同的文化特色和不同的文化背景,体现了不同的文化传统。[9]

在中国,有些惯用语反映了佛教对中国习俗思想的影响,如:

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

Never burn incense when all is well but

clasp Buddha's feet-do nothing until the

last minute.

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muddle along

小巫见大巫feel dwarfed

而在英语语言中,来自基督教的影响大量地反映在惯用语中。例如:

thirty pieces of silver因叛卖获得的钱财

a kiss of death表面上友好实际上坑害人的行为

a messiah弥赛亚——救世主

宗教信仰作为文化的一部分,会对人类的认知产生重要影响,这又会深刻地反映在语言中,从汉英惯用语的对比中,我们了解到了不同文化中的认知差异。

四、应对策略

英汉惯用语是英汉两种语言中一种特殊的现象,体现了不同的隐喻现象和文化认知差异。各民族的习俗、语言及其文字的丰富多彩,这正是文化多样性的重要源泉。文化继承深深植根于民族,丰富发展于民族。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文化多元化显然也是人们的共识。

针对单一文化群体时,语言与文化的解释可能局限于隐含的文化历史中。为了实现跨文化交流的成功,最根本的途径是提高跨文化认知能力。而这种认知能力应该包括对语言的认知和对文化的认知,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因而只有不断提高英语学习者的跨文化认知能力,才能拥有较高的文化创造力,最终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顺利进行跨文化交际。

英汉惯用语包含深刻的隐喻内涵和文化认知差异,加深对惯用语的理解和传播,将有助于跨文化沟通。本部分提供一些翻译技巧,以期在一定程度上对跨文化交流起到促进作用。

本文根据上面对隐喻的跨文化异同分析,相应给出四种翻译策略。

第一,直译法,指在译文中保留惯用语的比喻、形象和民族、地方色彩的方法。用这种方法处理惯用语,往往可以丰富译文语言。

有的英汉惯用语在内容和形式上都相符合,双方不但有相同的意义修辞色彩,并且有相同的或大体相同的形象比喻。例如:

plain sailing一帆风顺

sour grapes酸葡萄

shuttle diplomacy穿梭外交

Man proposes,God disposes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pour cold water over泼冷水

a drop in ocean沧海一粟

to spend money like water挥金如土

纸老虎paper tiger

坏蛋bad egg

再看几个例句:

(1)He's always been good at fishing in troubled waters.

他总是善于浑水摸鱼。

(2)I would go through fire and water to find the truth of that matter.

我愿赴汤蹈火来查明那件事的真相。

(3)中国有句老话:“瓜熟蒂落”,“水到渠成”。(《毛泽东选集》,第五卷,第214页)

As the old Chinese sayings go,“When a melon is ripe,it falls off its stem,”and“When water flows,a channel is formed.”

(4)你这借刀杀人之计好厉害呀!(姚仲明、陈波等,《同志,你走错了路!》第二幕)

Your scheme of borrowing a knife to kill others is extremely effective.

(5)咳!这一来,竹篮子打水一场空了!(梁斌《红旗谱》)

Ah!We were drawing water in a bamboo basket.

类似上述的例子数不胜数。运用直译法,有助于英汉读者更直接地消化与吸收外国的文化,了解其语言特征,扩充视野。

第二,直译加注法。有些惯用语需要在直译原文后再稍加注解,一般这种译法较简单。而且直译会保留原文喻体,译入语读者则充分享受原语文化的生动、形象。

采用这种方式,要注意惯用语的出处与背景。例如,“to carry coals to Newcastle”一词,如果光从字面上去翻译为:“运煤到纽卡索”,则不解其意。事实上,纽卡索是英格兰的产煤中心。因此,考虑到这一背景,在“运煤到纽卡索”后加上“多此一举”,读者就容易理解了。所以,对于惯用语的学习和翻译,除了从字面上理解外,还必须引经据典,了解其出处和背景,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其内在深刻的含义。

再如:老虎的屁股摸不得。“Never try to touch a tiger's backside-to get into trouble.”

直接译出了喻体“老虎”,这一物象为汉英读者共知,解释明了其意义。

第三,类推法。英汉惯用语都必然包含属于自己民族的隐喻形象和不同的认知特点,运用同义的隐喻形象可以加深读者对他国文化的理解。

例如:

a flash in the pan昙花一现

heart and soul全心全意

neither fish nor flesh非驴非马

at the end of one's rope山穷水尽

to cry up wine and sell vinegar

挂羊头卖狗肉

少年老成 tohaveanoldheadon young shoulders

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to pay back in his own coin

心有余而力不足The spirit is willing but the flesh is weak.

第四,意译法。有时,我们需要放弃原文惯用语的隐喻风格,配合上下文进行意译,以便保持原作思想内容的完整性。例如:

bread and butter生活资料;生活来源

to have other fish to fry另有别的事要做

to have a bee in one's bonnet

执着于怪念头

Until all is over ambition never dies.

不到黄河心不死

事后诸葛亮to be wise after the event

放下包袱get rid of their baggage

格格不入misfit

变本加厉step up

再看几个例句:

(1)The teenagers don't invite John to their parties because he is a wet blanket.

年轻人们没有邀请约翰参加他们的晚会,因为他是令人扫兴。

(2)All right,I blame myself.But it's the last time.We were cat's paws,that's all.

得啦,我自责,但这是最后一次了,我们被人利用了,就这样了。

(3)She was born with a silver spoon in her mouth;she thinks she can do what she likes.

她出身名门,认为自己想做什么就能做什么。

(4)这又是杞人忧天,多余的。(姚仲明、陈波等,《同志,你走错了路!》第三幕)

It's another unwarranted anxiety,really no necessary.

(5)我要有个三长两短,你给玉山捎个话!(杜鹏程,《保卫延安》)

If anything should happen to me,let Yushan know!

五、结语

惯用语是语言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它是语言中的特殊成分以及民族形式和各种修辞手段的集中表现。惯用语不是字面意义的简单相加,也不仅仅是字面意义的相互融合;其语义特征的获得是同人类隐喻性的思维方式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隐喻把一个相对熟悉、相对具体的领域同一个相对陌生、相对抽象的领域并置在一起,并通过联想或想象把它们联系起来,通过两个不同概念系统之间的语义互动,而使惯用语获得超越字面意义的整体意义,从本质上说,这些意义是隐喻性的。

对英汉惯用语的研究,既要认识到其中蕴含的隐喻现象,还要深入探究隐喻体现的文化认知差异。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一种文化现象,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人们的行为方式、思维习惯以及价值观也不同。

准确把握英汉惯用语的隐喻内涵要求我们提高跨文化沟通能力,采用恰当、合理的翻译方法是其中的一方面。虽然英汉隐喻认知模式存在历时性的差异,但从文化视角看,其翻译采用的策略应该有利于文化的交流和文化多样性的发展。隐喻翻译既要保存隐喻的形式美,又要以美的形式传达文化信息,同时这种美的形式中要通过语境预设体现出原文隐喻的思维模式,从而丰富译入语的修辞、文化和思维。

综上所述,文化是形成隐喻内涵的基础。我们要加强对英语国家文化、历史、社会的了解和认识,加深对其地理、宗教等文化背景的掌握,并准确运用各种翻译方法,从而加强跨文化沟通和交流。

[1]Katharina Reiss.Translation Criticism:Potentials and Limitations.Trans.Erroll F.Rhodes[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4.

[2]陈家旭.隐喻认知对比研究 [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7:8-13.

[3]束定芳.论隐喻的认知方式和文化阐释功能 [J].外国语,1996(2).

[4]Lakoff G,M Johnson.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 Press,1980:3-5.

[5]胡壮麟.语言·认知·隐喻 [J].现代外语,1997(4).

[6]Cohen,T.Metaphor and the cultivation ofintimacy[M].In S.Sacks(ed.)Onmetaphor.Chicago Press,1978.

[7] Nida, E.L anguageandCulture,Contextsin Translating[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37.

[8]石本俊.隐喻功能的多维思考[J].广东培正学院学报,2007,4(7):51-55.

[9]平洪,张国扬.英语习语与英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107.

The Study of Metaphor and Cultural Cognition in Chinese and English Idioms

LI Xin,LIU Xiao-shuang
(Dept.of Foreign Languages,North China Electric Power University,Beijing 102206,China)

As an important cognitive mode,metaphor exists in Chinese and English languages.Idiom is a short language form in verbal communication.It always attains a metaphorical meaning beyond its superficial meaning.In the formation of idioms,metaphor plays a significant role.As an important part of cognitive linguistics,metaphor study has a close relation with culture,which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characters and methods of human's abstract minds.Since the two nations are different in social values,religious beliefs and social customs,metaphor in English and Chinese has its own cultural connotations despite the common base.This paper studies the metaphor in Chinese and English idioms and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of cultural cognition reflected,hoping that translators will have a good command of cognitive characters of language,and English learners will improve their abilities of cross cultural communication.

Culture;cognition;metaphor;idioms;differences

H313.2

A

1008-2603(2011)04-0105-06

2011-05-30

李新,女,华北电力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刘晓霜,女,华北电力大学外国语学院2010级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杜红琴)

猜你喜欢

惯用语英汉隐喻
Fun Idioms趣味惯用语
Fun Idioms趣味惯用语
成长是主动选择并负责:《摆渡人》中的隐喻给我们的启示
韩语固有惯用语的认知机制
《活的隐喻》
浅谈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方法
对《象的失踪》中隐喻的解读
英汉文化中的委婉语应用对比分析
论日语惯用语构成中的同语素现象
德里达论隐喻与摹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