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红楼梦》人名、绰号翻译与人物身份构建

2011-08-15李占芳杨春红

关键词:绰号音译意译

李占芳,杨春红

(华北电力大学外国语学院,北京 102206)

《红楼梦》人名、绰号翻译与人物身份构建

李占芳,杨春红

(华北电力大学外国语学院,北京 102206)

《红楼梦》中的人名或绰号具有鲜明的隐喻意义,即人名是人物,人名是主题。霍译本基本保留了原著人名的这一特征,体现了人名或绰号对人物身份的构建功能。具体表现为人名隐喻是人物身份的标识;人物绰号是人物性格的品评;下人名字是主人身份的象征。

隐喻;人名;绰号;身份

称谓语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它是言语交际中用得最广泛最频繁的词语,包括当面称呼和间接指代,除称呼指代外,称谓语更是标记讲话者身份或态度,反映交际双方关系的一种语言机制。换言之,称谓语分为两大系统:称谓系统和非称谓系统,[1]称谓系统的称呼语包括亲属称呼语和社会称呼语,而非称谓系统的称呼语包括姓名称呼语(姓氏、名字)、指代称呼语和名词称呼语。称谓系统的称呼语具有封闭性,而非称谓系统的称呼语则相对比较灵活,具有创造性,汉语称呼语尤其如此。所以文学作品中恰当使用这些非称谓系统的称呼语对塑造人物形象和构建人物身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探讨《红楼梦》中非称谓系统的称呼语的用法,比如名字、绰号等称谓语所具有的丰富寓意及其特殊功能。

《红楼梦》素有明清历史文化全息图像之称,其中数百个人物所使用的多种多样的称谓语淋漓尽致地表现出了丰富多彩、复杂多变的人际关系,如实地反映了其所在的政治社会背景下的丰富的称谓文化,堪称一部伟大的文化小说。同时,作为一部文学巨著,《红楼梦》的人物又是千姿百态,称谓语的使用充分体现了复杂的人际关系和灵活多样的人物特点。其中人物的命名(包括绰号)基本都具有隐喻特征,即“人名是人物,人名是主题”。[2]这些人名隐喻充分刻画了人物性格,也隐含了一定的人际关系,然而如此之多的人物和人名隐喻造成翻译上的困难。

由于中西文化差异,准确把原著《红楼梦》中的寓意深刻,丰富多彩的人名翻译为英文并非易事。路东平认为“翻译就是把一种语言承载的信息准确而完整地传递到另一种语言的过程。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处理理解与表达、直译与意译、可译性与不可译性、洋化与归化等四对矛盾”。[3]到目前为止,《红楼梦》的英文翻译版中,最为完整、最有影响力的两部作品是杨宪益夫妇(Yang Xianyi)的英译本ADreamofRed Mansions和大卫·霍克斯(David Hawks)的英译本The Story of the Stone,以下分别简称为杨译本和霍译本。两部作品中对原著《红楼梦》称谓语的翻译在不同程度上处理了这四组矛盾。

霍译本和杨译本已问世三十年左右了,译界对其评价也逐渐趋于共识:杨译本以原文文本为指导,多采用异化策略,保留了大量的中华文化信息;而霍译本以译文读者为导向,多采用归化策略,对许多的中国文化进行了改写,但在语言、艺术的再创造上更见功力,既照顾了译入语读者的情绪,又向西方文化里输入了中华文化,达到了文化交流的目的。就人名翻译来讲,杨译本虽然采用了三种方法:音译、音译加注释以及意译,但主要采用的是音译,所以造成许多信息丢失。霍译本则别出心裁,使用了多种手法翻译人名,保留了原文人名的隐喻特征,反映了人物的身份和地位。下文主要以霍译本为例分析《红楼梦》人名翻译的方法及其对人物身份构建的作用。

一、人名隐喻——人物身份标识

从社会语言学视角分析,称谓语具有称呼和指代、标记讲话者身份和态度、反映交际双方关系的功能。而从文学创造视角来看,一部文学作品中的人名是人名隐喻,除具有称谓功能之外,更重要的是具有刻画人物形象,表现作品主题的文学功能,所以人名翻译受两种语境制约:普遍的文化语境和特定的文学语境。音译法只能表现发音特点和命名惯例,实现称谓功能,却不能像意译法那样实现文学功能,所以音译法意味着文学语境的缺失。[2]然而即使是中国人也很难揣测原著作者给人物命名的真实意图,所以音译法有时也能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麻烦,比如,某译本把黛玉译成Black Jade,虽然译文作者力图表达寓意,却适得其反,使冰清玉洁的黛玉成了“黑荡妇”。

音译法和意译法的有机结合在人名翻译中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作为文学巨著《红楼梦》,原著中人物的尊卑关系表现得淋漓尽致。在翻译过程中,为了构建主人奴婢之间的尊卑关系,霍译本采用了一个大胆的做法:凡是奴婢一律采用意译,而主人采用音译,比如王熙凤(Wang Xifeng)、黛玉 (Dai-yu)、宝玉 (Bao-yu)、宝钗 (Baochai)等,这种方法虽然不能体现主人名字的隐喻含义,却突出了主仆身份和地位的不同,方便了读者辨别他们的尊卑关系。

人物身份包括个体身份和社会身份,是一个动态的构建过程。[4]霍译本的特点之一就是把这一动态过程通过人名翻译体现出来。他翻译称呼语时非常灵活,对同一人物的称呼语翻译并非从始至终,而是因时、因地、因交际对象而不同。比如对宝钗和宝玉的翻译,在前面采用音译,分别翻译为Bao-chai和Bao-yu,然而译文作者完全领会了原著人名所具有的深刻寓意,创造性地在后面把宝钗译作 Miss Bao,而把宝玉译作 Master Bao,以暗示他们最后的悲剧性结合,重新构建他们的身份和关系,这真可谓是绝妙之笔,令我们感叹不已。

二、人物绰号——人物性格品评

人物绰号是“广义上理解的人物外号、诨号、自号、雅号等识别和认同人物身份的称呼的总和”。[5]本文下面的“别号”和“艺名”也属于广义的绰号。同一个人物的不同绰号能多方位地、准确地反映人物性格,构建人物身份,比如:在贾母眼里,王熙凤是“泼皮,破落户、凤辣子”,在贾琏眼里,她是一个十足的“醋坛、夜叉”,而在别人眼里,她是“巡海夜叉”,这些绰号让读者一目了然地了解她圆滑善变的多面性格。所以,人物绰号是对人物的品评和介绍,霍译本对人物绰号的翻译基本传达了原著人物的品行、地位和身份。

在贾琏和凤姐的小厮“兴儿”眼里,下面人物的绰号就非常形象地传达了下人对主人的印象和评价,“大菩萨Lady Gwangyin”(李纨)、“二木头Miss Doddyblock”(二姑娘)、“玫瑰花 The Rose”(三姑娘)、“多病西施 Miss Wood”(林黛玉)、“冷美人Miss Snow”(薛宝钗)。霍译本在翻译这些绰号时采用的是意译法,基本传达了原著人名绰号的意义。更值一提的是原著中贾家厨子鲍二和他那放荡的妻子,他们的绰号“多混虫”和“多姑娘”可谓形象,霍译本把前者翻译成Droopy Duo,蔑称一个沮丧、不振作、软弱、无能的丈夫,把后者翻译成Mattress,戏称一个与荣宁二府诸人都有一手的荡妇。

原著《红楼梦》中的诗社成员各自都有别号,如“潇湘妃子”(林黛玉)、“稻香老农”(李纨)等 ,对这些别号进行翻译时,霍译本的自由度相当大,比如,将“枕霞旧友”译作“Cloud Maiden”,将“蕉下客”译作“Plantain Lover”,将“怡红公子”译作“Green Boy”。译者时不时地跳脱原文,放弃一些语义,将所有的别号译名都控制在两个单词之内,强调名字本身的称名功能,这是考虑到英国读者的文化接受心理。把“怡红公子”译作“Green Boy”看似离谱,其实正好呼应了霍译本中“怡红院”的译法 ——The House of Green Delights。霍译本舍“怡红”而取“快绿”,主要顾及中国文化中“红色”的美好象征在英文里是行不通的,所以用“绿色”或“金色”来代替。

红楼十二官(如“豆官”、“艾官”)及“琪官”都是演员们的艺名,为了渲染艺术色彩,霍译本移植了法国浪漫主义文化色彩对英国的影响,采用法语词来翻译艺名,如龄官(Charmante)、文官(élégante)、芳官 (Parfumée)等。《红楼梦》中不乏僧、尼、道、仙,对这一群体的翻译霍译本也是独具匠心,使用拉丁语、希腊语和意大利语甚至梵语,将西方神职人员的工作语言移植了过来。如:智能 (Sapientia,[拉 丁 语 ]“智 慧 ”)、妙 玉(Admantina,[拉丁语]“金刚石”)等。霍译本对“茫茫大士”(Buddhist Mahasattva Impervioso)和“渺渺真人”(Taoist illuminate Mysteroso)的翻译更是相映成趣,令人拍案叫绝。

三、下人名字——主人身份象征

曹雪芹笔下家奴的命名并非信手拈来,往往反映主子的情趣、意愿,乃至奴仆的命运。比如贾母的丫鬟为琥珀,珍珠,表达了贾母作为贾府最高统治者,享有至高无上的尊荣与富贵,霍译本采用意译法,把这两个人物翻译为 Pearl,Amber,准确传达了原名的隐喻含义;凤姐的丫鬟及小厮命名为平儿、丰儿、兴儿、旺儿、隆儿,反映了凤姐一味追求家业兴旺、丰衣足食的愿望,也体现了她荣府“大管家”的身份和地位,霍译本依次把他们翻译为Patience,Felicity,Joker,Brightie,Rich,译名成功传达了原文作者意图;再比如贾府四位小姐的丫鬟分别是抱琴、司棋、待书、入画,合起来是“琴棋书画”,标志了千金小姐的身份与喜好,同样霍译本把她们翻译为Lutany,Chess,Scribe,Picture,准确传达了原文的基本含义。

译入语读者的文化接受心理要求译者要兼顾东西方文化差异,达到文化交流的目的。霍译本在翻译丫鬟、小厮名字时采用意译,且都不超过一个单词,使得译名简洁生动,深入人心。有时对原义有所取舍 ,比如将“金钏”译为“Golden”,将“麝月”译为“Musk”,将“双寿”译为“Oldie”等。有时甚至完全舍弃原义,比如将“紫鹃”译为“Nightingale(夜莺)”。这一改动无非也是考虑到了英语读者的文化接受心理,因为杜鹃鸟(cuckoo)在中国是“坚贞忠诚”的意象,在英语中却含有“对丈夫不忠”之寓意;“夜莺”在英语中象征对高洁美好的执著追求,与中文里的“杜鹃”相仿。

四、结语

综上所述,霍译本在西方读者的文化接受心理的基础上,采用灵活多样的翻译方法,对《红楼梦》人名或绰号的独到翻译成功再现了原著中千姿百态的人物形象,准确构建了人物的身份,从而揭示了人物间错综复杂的关系。

[1]陈毅平.《红楼梦》称呼语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11.

[2]肖家燕 ,庞继贤.文学语境与人名隐喻的翻译研究——基于《红楼梦》英译文的个案研究[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5).

[3]路东平.从称谓语翻译的角度谈翻译中的几对矛盾[J].兰州大学学报,2000(6).

[4]Coulmas,Florian.The Handbook ofSociolinguistics[M].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1.

[5]姜子龙.《红楼梦》人物绰号漫谈[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2005(3).

The Translation of Names or Nicknames inThe Story of the Stone and Identity Construction

LI Zhan-fang YANG Chun-hong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North China Electric Power University,Beijing 102206,China)

The names or nicknames in the originalThe Story ofthe Stoneinvolve metaphorical meanings,which function as the manifestations of the characters or the themes.David Hawks mainly keeps this feature in his Chinese-English translation and delves into the functions of the names or nicknames in the identity construction process,which is specifically illustrated in the following three perspectives:the metaphorical meanings of the characters'names are the signals of their identity;the nicknames are the evaluation of the characters;and the names of those slave girls or young male servants are the symbols of their respective Ms.or Master.

metaphor;name;nickname;identity

H315

A

1008-2603(2011)04-0102-03

2011-05-26

李占芳,女,华北电力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文学博士;杨春红,女,华北电力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文学博士。

(责任编辑:王 荻)

猜你喜欢

绰号音译意译
与绰号握手言和
清末民初音译元素名规范方案用字探析
给别人起令人不快的绰号也算欺凌!
名字在左,绰号在右
浅谈英汉翻译中的直译与意译
夏译汉籍中的音译误字
大陆与港台译制片对英文电影片名的直译与意译取向研究
Shock Initi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Explosives at Near-ambient Temperatures
新疆地名的音译转写及英译规范
英汉音译规律探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