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应急避险教育的人本价值及施行路径

2011-08-15吴晓蓉白芳丽

当代教育与文化 2011年3期
关键词:应急生命学校

吴晓蓉,白芳丽

(1.西南大学 教育学院,重庆 400715;2.山东省淄博高新区地方事业局教育科,山东 淄博 255000)

论应急避险教育的人本价值及施行路径

吴晓蓉1,白芳丽2

(1.西南大学 教育学院,重庆 400715;2.山东省淄博高新区地方事业局教育科,山东 淄博 255000)

基于对“防患未然”人本关怀价值的关照,教育使命的理性反思以及对基础教育阶段应急避险教育现状的重新审视,在借鉴国外相关经验的基础上,指出基础教育阶段施行应急避险教育是教育关爱生命、守护生命之应然。从课程设置、课程管理、体验式教学、教学评价等角度探讨了学校如何通过教学设计有效施行应急避险教育的问题。

应急避险教育;基础教育;学校课程

一、“防患未然”的生命关怀

“防患未然”一词最早见于《周易·既济卦》“君子以思患而预防之”。汉古乐府《乐府诗集·卷三十二·古辞〈君子行〉》也提到“君子防患未然,不处嫌疑间”。[1](P385)这一古老哲理要求人们未雨绸缪,在灾难发生前积极采取防范措施,以防“未然”之灾。在我国,“防患未然”之理念虽古来有之,现实却不容乐观。美国哲学家赫舍尔(Abraham J.Heschel)指出:“对人的处境最有价值的洞察,不是通过耐心的内省和全面的审视得到的,而是通过遇到巨大挫折时的诧异与震惊得到的。彻底的反思之所以出现,通常是在意识到挫折,面临危机和自我觉醒时,而很少是处于人在取得光荣业绩时的欣喜。”[2]其观点的核心在于告诫,要求人学会吃堑长智。以汶川地震为例,虽然其发生是自然的,其恶果却是社会的,倘若这场大灾难不能引发我们对现代教育价值观及执行方式的深刻反思,可能就白遭了这场灾难。因为汶川大地震及人们 (包括义务教育阶段学龄儿童)震中、震后的行为表明,在天灾人祸面前,人们不仅欠缺“防”的知识,“救”的知识与技能也极为欠缺。这一方面表现为大多成人与孩子不知该如何应急避险,另一方面表现为其不知该如何自救与救人。从某种程度上讲,汶川大地震不仅检测了人们,尤其是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的应急避险能力,也考验了这个社会的安全预警机制,还拷问了国人的忧患意识。要求我们重新审视“防患未然”这一古老哲学命题的深远意蕴,我国学校基础教育阶段应急避险教育现状,以及教育的终极目的。

当今社会现实表明,学校教育无论从体制、形式、内容还是手段等正日趋完善,但从理念及其教育的终极关怀来看,关乎人身、生命的应急避险教育却十分有限,折射出当前学校教育发展从外在世界返归内在世界,从公共生活返归个人生活,从工具理性返归价值理性,从知识技能的传授到生命关怀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些现实的生活教训呼唤教育理论关注教育现实,关注鲜活的教育实践。教育不能是只有知识传授的教育,更应该关注人的存在,因为教育的终极使命在于通过知识、技能的传授达到使人成为兼具生物属性和文化属性的存在。要求教育既关注人的文化属性,也关注人的生物属性。应急避险教育当属对人生命的关照与守护。基础教育,尤其是学校阶段的基础教育更应理性反思:怎样才是关照与守护生命,怎样才算做到了关照与守护生命。

二、教育使命的理性反思与应急避险教育

(一)教育之应然:守护与发展生命

作为一项社会性事业,教育在任何时期都承担着文化传承与促进人性发展的重要职责。让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生活,学会守护生命,当属教育的重要职责。一场汶川大地震,导致6.9万多条生命的丧失,这是个触目惊心的数据。虽然无法准确统计有多少人是因不知如何应急避险、不知如何求救与自救而丧失生命的,但从同样遭遇强烈地震,有的学校全体师生所剩无几,有的学校则无一伤亡的鲜明对比来看,进行“应急避险教育”可防患于未然。

在自古提倡“舍身取义”的我国社会,总是以“义”的高扬来取代对“身”的关注,以致今天仍是以身为代价来换取其它成就。蔡元培曾说:“教育者,养成人格之事业也”。[3](P83)若教育中无人,所养成的人格也只能是虚伪的人格,更遑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正如乌申斯基所言:人是教育的对象,教育是对人的教育。一切教育最终都要回归到人本身,在教育中应彰显人本身的价值。传授知识仅是教育的一方面,让知识转化为个体尊重生命的意识,形成个体守护生命、呵护自己的能力,应是教育的另一方面。

地处四川安县的桑枣中学,全校2200多名学生,上百名老师,汶川地震时,尽管8栋教学楼部分坍塌,其余全部成为危楼,但全体师生从不同教学楼和教室冲到操场,仅用1分36秒,无一人伤亡。据调查,该校从2005年始,每学期在全校组织一次紧急疏散演习。各班主任按规定路线组织学生疏散;各班每周进行安全知识学习。全体师生因掌握了应急避险技能而在突如其来地大地震中幸免于难。这是将守护生命作为教育宗旨的良好范例,也是“防患未然”重要性的体现。遗憾的是,桑枣中学只是一个典型。

(二)美、日等国应急避险教育经验

作为太平洋上的一个岛国,日本有着过高的人口密度及频发的台风、地震等自然灾害,但遭遇灾难时人员伤亡却很少。这得益于其形成了一整套预防和应对突发灾害的体制。此体制既有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以及民间组织的分工合作,更有教育领域的巨大努力。不但各级教育委员会编有《危机管理和应对手册》等教材,课程体系也涵盖了应急避险等相关知识。早在昭和二十四年 (1949年),文部省将初中“体育”改为“保健体育”,[4](P111)其中就包含了灾害教育相关内容;昭和四十三年 (1968年),小学学习指导要领的修订正式提出安全指导活动,对学生实施安全指导和防灾避难训练。[4](P329)1999年,日本又颁布了新的保健体育大纲,将“保健目标定位在‘对个人生活中健康和安全的理解’,学会‘对健康和安全的管理’”。[5]其解说包括对自然灾害等的预防以及伤害的应急处理等。由上而知,将应急避险教育纳入课程,从幼儿做起,并按学生年龄进行区别训练,是日本应急避险教育的成功之处。

美国也有一整套应急避险教育方法。从幼儿园到十一年级均设有的健康教育包括了安全教育和意外事故预防。幼儿园要求教师从点滴小事做起,尽早培养孩子的安全意识:如讲解食品、交通安全,教孩子应对意外扭伤等。小学要求所有学生必须接受应对突发危险的正规急救训练。而中学则在课程里设有称作“Crisis”的必修课,[6](PP.35-36)专门讲授如何应对各种危机、危险的知识。中学生每周至少上一节有关急救的课程,若不能通过相关考试,就拿不到毕业文凭。此外,许多教授和专家还倡导利用曾经发生过的灾难事件作为案例进行安全教育,[7]以增加教学活动的鲜活性,促进学生学习相关知识技能以备不时之需。

美国学校完善的应急避险教育与政府及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也密切相关。联邦应急管理署强制性要求各级学校进行地震防灾教育,且每年至少执行地震紧急避难演习两次。电视、网络等媒介所开展的灾害教育宣传活动,有效辅助了学校教育。此外,政府还在互联网上设立网站,发布突发灾难事件处置的有关知识,以促使公众学习并接受其监督。

三、应急避险教育在学校的施行路径

(一)课程设置,使应急避险教育行之有据

2006年6月,教育部联合多部门制定了《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提出学校应当按照国家课程标准和地方课程设置要求,将安全教育纳入教学内容。国家减灾委员会、教育部和民政部在2006年10月共同发布的《关于加强学校减灾工作的若干意见》强调:“加强学校课程中的灾害风险教育内容,并编入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同时安排一定课时进行学习”。[8]教育部于2007年2月又制定了《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较全面规定了公共安全教育的内容、实施途径和保障机制。[9]2007年11月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第三十条规定“各级各类学校应当把应急知识教育纳入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应急知识教育,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救与互救能力”。[10]但规定林林总总,因交通事故、踩踏事件、食物中毒以及火灾、山洪、泥石流等突发灾害所造成的巨大伤亡却并不鲜见。汶川地震中因缺乏应急避险技能而丧失众多生命的现实无疑是个引子。这表明单凭硬性文件规定难以引起人们重视,需要社会各界,尤其教育界以此为鉴,开展应急避险教育,注重对学生进行应急避险知识和技能的训练,提升其关注生命的意识。

从我国目前情形来看,不正确的价值取向,不健全的监督机制,导致了应急避险教育在全社会的整体性缺失。其仅被作为类似于“安全教育日”、“消防安全日”的敷衍性活动,缺乏操作性和实用性。而真正的应急避险教育,理应承载着培养全体国民某种基本素质和行为习惯的重任。因此,这需从问题根源出发,转变人们价值观念,唤醒人们应对灾难的意识,在当前教育体制下,使专门教育机构——学校要有所作为。将针对各种传统灾害 (如台风、洪涝、火灾、地震、冰冻、海啸、泥石流等)和新生灾害 (如交通灾害、工伤事故灾害、公共卫生灾害等),以及现代科技带来的诸如辐射、食品污染等灾害的应急避险知识纳入课程。以课程设置的实然促成课程实施的应然,在教学中加以规范。进而从理念上使学校领导、教师、学生以及家长意识到应急避险教育实质为保护自身安全、守护生命的活动。

(二)课程管理,使应急避险教育行之有策

首先,国家课程是由中央行政部门编制、实施和评价的统一课程,具有权威性和强制性。前者是以价值符号为基础的信仰体系,后者则是以物质条件为基础的强制能力。罗德里克·马丁曾言,权威就在于指望服从和要求服从的权力。从社会学角度而论,人们有趋于服从权力的倾向和乐于服从权威的兴趣。而从三方课程所占比例来看,国家课程占总课时数的88%~90%,另两种课程所占比例共为10%~12%。[11](P481)这表明国家课程无论在显性还是隐性上都有绝对优势占主导地位。应急避险教育能否引起重视,课程含有相关内容及信息量是极为重要的。如此,各地方和学校方能重视应急避险教育,逐步改变目前仅停留于文件,放在“听起来重要,讲起来次要,做起来不要”的地位。

其次,灾害尤其自然灾害具有较大区域性。其要求地方课程制定者在依据国家课程要求,制定地方课程时充分关照地方实际。根据地区特点,立足于本地区地理、地貌、曾经的偶发事件以及人文特点等制定可行且有效的防灾、减灾、救灾措施,再拟定相应课程,彰显应急避险教育的区域性,使其成为符合区域特点的、可行的课程体系。

再次,应急避险教育实施程度如何,关键取决于学校,其中尤以学校领导和教师为主。若其充分发挥主体性,将课程理念、课程内容落到实处,应急避险教育才能从课程转换为学生素质和技能。现行的课程管理体制,赋予学校以较大的自主空间,也为教师主体性的实现提供较为充足的条件。学校课程领导应引导教师“承担起班级层面上课程设计的责任,对课程进行再开发,以使课程内容得以综合、深化和拓展”,[12]并愿意积极、主动在培养学生相关知识、技能上花工夫。

(三)体验式教学,使应急避险教育行之有方

体验式教学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认知特点和规律,以一定理论为指导,有目的地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情感,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亲自去感知、领悟知识,并在实践中得到证实。而应急避险教育虽具有一定的理论性,但究其本质是要体现在实践层面,使人具有某种操作技能。因此,最适宜采用体验式教学。在师生共同努力下,创造较为真实的灾难情境,还原教学内容,给学生以适当的感官刺激,然后依据学生心理反应的外在行为,促使学生与教学内容的对话和交流,实现在理解、感悟基础上的主客体融合,并生成教学的意义。如日本许多学校在教学楼充入大量烟雾,模拟火灾情景教学生如何避险;美国有些学校采用多途径模拟曾发生过的灾难事件进行体验式教学;俄罗斯的图拉州则利用设有水上救护场,火灾救护场,辐射和化学物质监控场,野外独立生存场的“生存岛”作为教学实践场地对学生施行应急避险教育。教师带领学生在该场地进行多种实际作业,充分体验应急避险教育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并逐渐内化为对生存价值和生存意义的觉悟,实现教育与生命意识的整合。因此,体验式教学将学习者的具体观察和反思与直接积极的体验结合起来,不仅促使学生对应急避险知识的深切体悟,在体验中掌握技能,更能提高学生应对突发灾难的心理素质。

(四)教学评价,使应急避险教育行之有保

教学评价是对教学效果进行的价值判断,在课程改革中起着导向与质量监控的重要作用。通过反馈调节、展示激励、反思总结和积极导向有效促进教学和课程实施。所以,应急避险教育的有效实施,亟待在新课程理念下建立一套由政府、社会、学校、家庭共同组成的,具有针对性的监评机制。在评价主体多元化的前提下,避免“评价内容片面、评价方式单一、评价标准单一、对评价的结果的处理比较盲目”[13]等弊端。要求学生、家长、教师、学校等教育部门、行政部门在评价中加强对话和协商,形成“全环节”式监评体系,强调学生应急避险技能的掌握和相关知识的了解,切忌陷入对应急避险知识及其相关条款的死记硬背中。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以发展性评价的理念,激发学生在体验式教学中探求新的应急避险途径,获得较好的心理素质。从而达致关注生命、关注人,教学生热爱并学会守护生命的教育目的。

[1] 程志强,等.中华成语大词典 [K].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3.

[2] 赫舍尔.人是谁 [M].隗仁莲,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

[3] 高平叔.蔡元培教育论集 [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7.

[4] 水原克敏.现代日本教育课程改革 [M].方明生,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5] 顾渊彦.日本保健体育课程目标评析 [J].课程·教材·教法,2001,(4):78.

[6] 杨慧敏.美国基础教育 [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

[7] Robert B Kauffman.Lessons Learned II:Using Case Studies and History to Improve Safety Education [J]. The Journal of Experiential Education.Boulder:2006.Vol.pg.101.

[8] 国家减灾委员会,教育部,民政部.关于加强学校减灾工作的若干意见[EB/OL].[2006-6-10]http://www.chinalawedu.com/news/1200/22598/22602/22671/2006/11/ma8411327501721160028602-0.htm.

[9] 教育部.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 [EB/OL].[2007-2-07]http://www.edu.cn/zong_he_778/20070327/t20070327_224989.shtml.

[10] 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 [EB/OL].[2007-8-31]http://politics.people.com.cn/GB/8198/6462007.html.

[11] 教育管理辞典编委会.教育管理辞典 (第三版)[K].海口:海南出版社,2005.

[12] 周海银.学校课程管理:基于问题、成因及思路的实证分析 [J].中国教育学刊,2007,(10):60.

[13] 李君丽,祝智庭.基于新课改的发展性教学评价设计探讨 [J].电化教育研究,2007,(4):66.

On the Humanistic Value of Safety Education and the Implementing Strategies

WU Xiao-rong1,BAI Fang-li2
(1.School of Education,Southwest University,Chongqing,400715,PRC;2.Educational Department,Local Business Bureau in the High-tech Zone of Zibo City,Shandong,255000,PRC)

Based on the philosophy of humanistic care for“nipping it in the bud”,the rational reflection on the educational mission and the reconsideration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safety education in the stage of elementary education,and with reference to the relevant experiences of foreign countries,this paper first points out that safety education is a necessity in elementary education,and it is a manifestation of the caring for and protection of life.Then it further elaborates on how to effectively implement the safety education atschool from the following aspects:the curriculum design,curriculum management,experiential teaching,and teaching assessment.

safety education;elementary education;school curriculum

G 40-052;G 521

A

1674-5779(2011)03-0062-04

2011-04-17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汶川地震的教育人类学研究”(09XJC880005)资助研究成果

吴晓蓉 (1975—),女,四川苍溪人,西南大学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教育学原理、教育人类学研究

(责任编辑 陈育/校对 云月)

猜你喜欢

应急生命学校
人民的期盼就是应急青年的使命
完善应急指挥机制融嵌应急准备、响应、处置全周期
应急管理部6个“怎么看”
国际新应急标准《核或辐射应急的准备与响应》的释疑
学校推介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