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后现代主义教育视角下选修课《英语歌曲赏析》之构建

2011-08-15

大学英语(学术版) 2011年1期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后现代赏析

李 一

(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广东深圳518029)

后现代主义教育视角下选修课《英语歌曲赏析》之构建

李 一

(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广东深圳518029)

后现代主义教育思想强调多元、崇尚差异、主张开放、重视平等、推崇创造、否定中心和等级,拆解和颠覆了以往传统教育某些固有的模式和观念,为当今教育的发展带来了全新的视角,也为语言文化、艺术欣赏类的大学选修课《英语歌曲赏析》课程的开发和构建打开了全新的视野。

后现代教育;大学选修课;英语歌曲赏析;课程构建

引言

20世纪70年代以来,欧、美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引领世界进入了一个以“信息时代、知识经济”为主要特征的后工业时代。由于经济的全球化和知识量信息量的急剧增长,人类的个体性获得了空前的膨胀和发展,世界政治、经济和个人生活的多元化已成为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洪流。在大量信息化与商业化的影响下,知识不断地被量化、数据化和商品化,于是知识丧失了以往的权威和道德关涉,转而变为了后现代主义哲学家利奥塔所描述的——以“信息处理机和声像多媒体”为载体和传播方式的数据化“信息”(冯俊2003:531-532)。正是在这样的一个宏观历史背景下,主张以“非中心化”、“多元化”、“零散化”等为本质特征的后现代哲学在西方应运而生。与此同时,教育在目的、内容和方法上也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教育不仅成了“后现代社会文化状态的一种表征”,而且也成为“后现代社会文化发展的一股推动力量”(Edwards&Usher 1994:3)。后现代主义教育思想强调多元、崇尚差异、主张开放、重视平等、推崇创造、否定中心和等级,破除了本质和必然,拆解和颠覆了以往传统教育某些固有的模式和观念,为当今教育的发展带来了全新的视角,也为语言文化、艺术欣赏类的大学选修课《英语歌曲赏析》课程的开发和构建打开了全新的视野。

一、后现代语境与大学选修课《英语歌曲赏析》课程的设置

英文歌曲是西方人生活的写照,是西方文化的缩影,反映了英美文化特征和西方价值观,同时在建构当代西方人的生活方式、价值取向、语言习惯等方面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后现代主义社会大众文化蓬勃发展的今天,对于以大众传媒(广播、电视、网络等)为传播手段的欧美流行音乐及与之相关的音乐现象的研究越来越受到西方学界的重视,其研究层面也在逐渐深入——据外国媒体报道,在2009年3月,英国百年名校霍普大学宣布,该校开设了一门叫做“披头士、流行音乐和社会”的硕士课程,这个艺术硕士项目立即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

《英语歌曲赏析》作为一门语言文化、人文素质类课程的大学专业选修课和公共选修课在激发大学生英语学习兴趣、拓展英美文化视野、提高英语综合技能、加深英美文化理解和认知等方面体现出了其独特的优势并以其寓教于乐的形式获得了学生的普遍欢迎。该门课程在高校的开设已并不鲜见,如在西安交通大学,“英文歌曲与文化”作为面向本科生的一门选修课始于2000年,其初衷是“推荐学生一个学习英语的新方法”。在此之后,西安交通大学的刘影老师等又在英语专业研究生课堂上推出了一门专业选修课叫做Criticism of Songs以及面向非英语专业研究生开设了Modern America through Songs,其主要侧重点逐步转变为“研究流行歌曲评论的标准”和研究“流行歌曲发展的现代美国文化背景”(刘颖2008:1),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目前,随着后现代超媒体、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后现代语境下大众文化研究的兴盛,在各高校及高职类院校当中,很多学校都开设了《英语歌曲赏析》这一类课程,各学校根据各自学生的层次和特点都设置了具有个性化的课程定位和教学目标。英文歌曲欣赏作为选修课的教材和课程资源也从无到有,从最初自用的自编讲义到公开出版的通用选修课教材的出现,都体现了这门课程发展的势头,相关的网络课程的建设也已成为发展的趋向。

二、《英语歌曲赏析》课程的体系框架

后现代教育强调知识结构的开放性和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主张消解“中心”与“边缘”的界限,促成两者之间的对话。后现代教育在课程的构建方面倡导破除以往思维固有的文化差别意识和文化霸权主义观念,以更高、更开阔的视野来探索世界和开拓新知。

因而在大学选修课《英语歌曲赏析》课程体系框架的搭建中应体现出该门课程开放性和多元性的特点,做到统分有度、兼容并蓄--不仅可以安排像欧美摇滚歌曲、欧美流行歌曲、欧美乡村歌曲、欧美影视金曲、欧美民歌等各种传统类型的英语歌曲的介绍,还应适当加入如体现美国黑人音乐成就和特色的布鲁斯音乐、R&B音乐、Hi-Pop音乐等音乐类型以及具有反叛精神和别样艺术魅力的非主流的“朋克(Punk)”、“另类(Alternative)”、“哥特式(Gothic)”等类型的英文歌曲介绍。使学生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能够接触到后现代文化语境中最鲜活,最地道的英文表达;能够领略到后工业时代所带来的更多元的音乐呈现,倾听到不同于“主流音乐”的更多的“声音”;了解到边缘族群和社会阶层等对于欧美流行音乐发展所做出的巨大贡献以及在“种族”、“阶层”、“性别”观念影响下进行音乐创作的特殊心路历程与独特音乐诠释;同时也能够认识到音乐对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弊端的批判作用和对当今西方人生活的建构作用。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仅可以为学生呈现以往教育普遍认同的英文歌曲“经典”,也可以向学生介绍一些以往的英语课堂教学当中没有触及或很少触及的边缘化的“非主流”英语歌曲。大学生作为具有相当文化层次和一定知识储备的个体应当也能够对文艺作品和文化现象做出自己的评判。“经典”与“非经典”不是教师和文化权威所规定的,而需要让学生自己去甄别和判断。

三、《英语歌曲赏析》课程教学内容的选材

后现代主义教育观把知识看作是一个“开放的、自我调节的系统”,并且“始终处在与外界(实践)的交换之中”(曹永国2003:11)。因此在课程内容和素材的选择上应体现出开放性的特点,促进学生与外部世界的交往和对话。

作为一个具有后现代教育意识的“英语歌曲赏析”课的教师,需要让学生了解英文歌曲作为文化载体的个性化文本,同样具有意义的开放性、不确定性和进行多种阐发的可能。21世纪的语言教学观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发展这样一种意识,即我们在“使用语言”的同时,“语言也同样建构了我们自己”,因此我们应当“找出能够明辨我们对世界的认知的方法”(Postman 1995:87)。教师在教学素材的选择方面要选取那些具有丰富内涵和表现力,可启发学生发散性和创造性思维,具有意义的多元性的音乐素材。比如在欧美摇滚歌曲一章的介绍当中,就可以选择另类摇滚的一些歌曲作为课程素材:另类摇滚是指主流音乐范畴之外以及独立无牌发布的音乐;另类摇滚隐晦艰涩表面上不太容易被听者接受,但仔细聆听的话会发现这类歌曲往往具有深邃意蕴的承载,非常值得慢慢去品味和发掘。就拿上世纪80年代组建的R.E.M乐队(快转眼球乐队)来讲,他们的音乐拥有梦一般的气质。他们的一首“The One I Love”歌词极为精致简练,但是触及的却是关于人性的嬗变(主体的分裂性与不确定性),爱情与激情的抵牾,情感的困境与挣扎等方面的思考。整首歌曲歌词部分仅有5句话This one goes outto the one I love/This one goes out to the one I’ve left behind/A simple(Another)prop to occupy my time/This one goes out to the one I love/Fire(she’s comin’down on her own,now)的重复,却能引发听者众多的猜测、联想与深思:如歌曲中The one指的是什么?The one I’ve left behind指的又是什么?为什么第一段用的是A simple prop,而第二段重复的时候换成了Another prop?这样的变化说明了什么?Fire有哪些象征意义?在歌曲中的象征意义又当如何理解?这些问题都可以成为课堂上引导学生个性化思考,启发学生发散性思维的问题。学生对于歌曲的理解,对于世界的看法就是在这种种意义的质询和探讨中逐渐建构起来的。

美国著名社会学和历史学者华勒斯坦说,“我们相信对于一个不确定的、复杂的世界,应当允许有多种不同解释的同时存在,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曹永国2003:11)。在后现代语境中,歌曲文本的选择是至关重要的,具有丰富内涵和启发性素材的选择将会激发学生求知欲的提升和创新思维的发展。

四、《英语歌曲赏析》课程教学活动的组织

在当今人们价值观日趋多元化的和世界日趋多极化的背景下,后现代教育者在人才培养方面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以及在行动中或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自身的能力和素质。

在《英语歌曲赏析》每堂课的介绍和呈现之中和之后,都可以找出一些内涵丰富、具有多维理解潜质、具有启示意义的问题供学生进行讨论,作为课堂上互动的环节。在课程的最后还可以特别设定一个单元(2课时-4课时)把讲台交给学生,让学生将自己喜欢的英文歌曲介绍给课堂的每一位同学。这一单元的实施要求学生以小组(2-4人)为单位进行材料的准备和整合,最终以PPT演示和学生在讲台上的现场同步解说并由教师和学生代表共同给定成绩的方式进行实施,以体现课程的共商性和民主性原则,使得每一位学生都有展示自己的机会并能够实践表达自己的权利。在实施的过程中需要小组成员发扬团队合作精神,共商解决方案,通过分工、协作完成最终的作品。同时,也需要教师对学生展示的内容进行合理的监控和有益的指导。在作品展示之前,需要学生提前将作品以电子邮件的方式提交给教师,教师可以预先给出一些指导性意见,以避免不适宜课堂教学(如涉及到过多性、暴力、犯罪等)内容的出现,对课堂进行有益的引导和有效的监控。

后现代者都强烈反对权威、本质主义,允许和提倡多种声音的和谐共存。后现代教育视角下的《英语歌曲赏析》课的课堂应当成为一个教师、学生共同拥有的民主、开放讲坛,正像香港某媒体节目所倡导的那样,“这里不是一言堂,所有的意见都备受尊重”。

五、多媒体及网络资源的利用

在当今这样一个后工业的“机器复制时代”,很多人都慨叹于文艺作品“光韵”(本雅明2002:91)的消失以及工具理性对人的异化。但是,“消极地叹息毕竟于事无补,最好莫过于积极利用这个机器和信息时代提供的种种方便……通过对大众媒体(电视、电影、电话、电脑)的使用,参与现实的变化和未来的形成”(默克罗比2006:15)。

作为具有后现代教育观念的大学英语教师,要充分利用大众媒体的积极作用,努力为学生搭建一个具有更多英语资源和能够提供更多互动交流的网络平台。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技术来呈现不同流派的英文歌曲作品,特别是网上集背景、情节、音乐、表演于一体的视频(Music Video)材料的利用,可以为学生提供更为生动、更为新鲜的音乐展示。教师还可以通过拓展网络资源,开阔学生的视野;通过网络讨论互动平台,让学生畅所欲言,在探讨中学习新知;还可以利用网上题库检验学生英语词汇、习惯用法、英语国家文化等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的状况,促进学生英语听、说、读、写、译技能的协调发展,同时加深对英美文化和价值观念的理解。网络的应用使学生的整个学习活动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界限,使他们随时随地可以进入课程的学习,更能激发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英语歌曲赏析》网络课程的建立能够满足信息社会对个体转变学习方式的需求,顺应了后现代教育理念课程改革发展的趋势。

六、《英语歌曲赏析》课程的师生关系

在当今的信息化社会,知识传输的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学生获取信息的方式也更加多元化。教师作为知识传授的信息源和绝对权威的拥有者的传统角色已经遇到了挑战。后现代教育鼓励教师和学生发展一种平等的“对话”关系,通过师生间的对话,“学生的老师和老师的学生之类的概念将不复存在,一个新的名词即作为老师的学生或作为学生的老师产生了”(韩立福2007:22)。

因此,在学习过程中教师不再是凌驾于学生之上的唯一权威,师生双方都是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双方相互合作,共同探讨问题并找寻问题的答案。《英语歌曲赏析》课的教师应当努力将自己塑造为一个知识的呈现者,思考的引导者,话语的倾听者,继而为学生构建一个具有民主氛围的课堂,在尊重学生对英语歌曲的个性化选择、理解和独特阐释的基础上使《英语歌曲赏析》课的课堂成为师生共同浇灌的英语学习园地,共同搭建和维护的平等交流的讲坛和分享音乐感受,触发人文思考的精神家园。

结束语

后现代主义教育观是在后工业社会的大背景下催生出来的教育新观念和方法论的集合,是后现代思潮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后现代主义教育观所宣扬的许多教育理念往往是对现代教育某些方面的纠偏,同时也是一种更高层次上的坚持和深化。它的开放性、超前性、创新性使之在全球范围内产生了重大影响并进一步推动了世界各国的教育改革。但是,后现代主义教育观作为后现代思潮的一部分不可避免地因袭了后现代主义的固有缺陷与痼疾,如后现代主义对真理、进步等价值的否定,将导致折衷主义、相对主义、怀疑主义和虚无主义。

在此种情况之下,大学选修课《英语歌曲赏析》课的教师应当看到教育改革发展的趋势,顺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充分利用后现代教育的积极因素,针对大学生思维相对灵活、开放的特点,在课程设计上体现出该门课程开放性和多元化的特色,做到统分有度、兼容并蓄;在课程内容和素材的选择上突破陈规而又精益求精;在教学活动的组织上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差异,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为学生搭建一个具有丰富资源且益于学生自主学习的互动网络平台;在师生关系上发展平等、对话的合作关系,真正成为学生学习英语知识和了解英美文化的积极引导者和促进者。与此同时,我们也要警惕后现代教育理念中负面因素的影响,在课程的建构中把握好尺度以避免过度的自由带来思想上的混乱和极端性导致的破坏作用的出现。

Edwards,R.&Usher,R.(1994).Postmodernism and education[M].London:Routledge.

Postman,N.(1995).The end of education:Redefining the value of school[M].New York:Alfred A.Knopf.

安吉拉·默克罗比(2006).后现代主义和大众文化[M].田晓菲译.北京:中英编译出版社。

曹永国(2003).解构与重建——后现代教育目的的意义与困境[J].湖南师范大学教学科学学报。

冯俊等(2003).后现代主义哲学讲演录[M].北京:商务印书馆。

韩立福(2007).浅论后现代主义教育观[J].新课程研究(教育管理)。

刘颖,范文娟,李雪梅,麦小梅(2008).英语歌曲与文化研究[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瓦尔特·本雅明(2002).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M].王才勇译.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

2010-11-12

李一,女,吉林长春人,讲师,英语硕士,主要从事英美文学、英语教学方面的研究。

猜你喜欢

后现代主义后现代赏析
《坠落的人》中“拼贴”的后现代叙事意义
90后现代病症
从后现代主义传记戏剧到元传记:重读《戏谑》与《歇斯底里》中的荒诞性
元艺术与后现代主义
后现代主义的幻想
《宠儿》中的后现代叙事策略
浅谈后现代主义对服装设计的影响
步辇图赏析
Alfred & Emily——在谅解和赦免中回望赏析
作品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