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角度比较分析《红楼梦》与《汤姆·琼斯》

2011-08-15孟玲玲

大学英语(学术版) 2011年1期
关键词:琼斯曹雪芹汤姆

孟玲玲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100191)

多角度比较分析《红楼梦》与《汤姆·琼斯》

孟玲玲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100191)

曹雪芹的《红楼梦》与亨利·菲尔丁的《汤姆·琼斯》这两部鸿篇巨著,同时诞生于十八世纪中叶。两位作家分别生于十八世纪的中国与英国,他们的作品代表了中西两种思维方式,两种社会文化背景和中英两国十八世纪中叶广阔的社会现实。本文从两部小说中作者与读者关系、审美教育思想、典型人物塑造、整体艺术结构、爱情故事结局以及作家现实主义思想的角度入手,比较分析两部小说的异同点,这对探究全球语境下的当今世界文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红楼梦》;《汤姆·琼斯》;整体艺术结构;现实主义;异同点

当曹雪芹的《红楼梦》与亨利·菲尔丁的《汤姆·琼斯》这两部诞生于十八世纪中叶的伟大作品代表了当时中英两国小说的最高成就。《红楼梦》以其曲折的情节,精湛的艺术手法,深刻的思想境界成为中国古典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汤姆·琼斯》作为亨利·菲尔丁的代表作,是十八世纪英国文学的里程碑。《汤姆·琼斯》反应的现实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刻画的人物形形色色、有血有肉,通过他们,菲尔丁表现出对人性惊人的洞察力和独特的人生观[1]193。《红楼梦》和《汤姆·琼斯》所表现的主题思想不同,社会文化背景迥异,但都通过小说这一艺术形式,以主人公的爱情故事为切入点,反映社会生活与人性的方方面面,由此可以多角度探讨其在相同的小说理论框架下的诸多异同点。

一、两部小说作者与读者的关系密切

可以说在明清小说家里没有一位像曹雪芹这样的作者,开篇就与读者进行详细的对话。第一回:“列位看官:你道此书从何而来?待在下将此来历注明,方使阅者了然不惑……作者自云:因曾历过一番梦幻之后,故将真事隐去,而借“通灵”之说,撰此《石头记》一书也。故曰甄士隐云云。”[2]这里作者分割为作者自己、“通灵”(石头)、甄士隐。黄锦明在《红楼梦的叙述艺术》指出,“在曹雪芹之前,中国历史上没有一位小说家像他这般自觉地写小说。”[3]32作者要退出时,总会有一个叙述者来代替他的任务。在《红楼梦》中,作者、叙述者和小说人物与读者关系十分密切。

在《汤姆·琼斯》中,这种作者和读者之间的交流也是贯穿全篇。在第一卷第一章叙述者就以店主自居,直接点明作品的主题:“这里替读者准备下的食品不是别的,乃是人性……我们同样也先托出乡村习见的那种较为平凡、质朴的人性,以飨胃口旺盛的读者,然后再用宫廷的都会所提供的那些造作、罪恶等等法国和意大利式的上好佐料,加以清炒或红烧。我们深信,这样就足以使读者看个不忍释卷。”[4]他频繁地称呼叙述接受者为:“贤明的读者们”、“亲爱的读者”。这种亲切又自然的叙述方式使作者和读者之间建立起一种朋友般的关系,正是这种亲密交流丰富了小说的内涵。

二、小说的教育和审美思想

十八世纪是小说创作蓬勃发展时期,曹雪芹和菲尔丁两人分别处于中英两国小说发展巅峰的时期,在前人创作的基础上,两人借鉴前人小说的优缺点,提出了自己的审美教育思想主张。

在《红楼梦》第一回中,曹雪芹指出:“至于才子佳人等书……千部一腔,千人一面,且终不能不涉淫滥。”[5]作家将批判的矛头直指那些庸俗浅陋的作品。曹氏竭力主张,小说创作要重视小说教育作用。同样,《汤姆·琼斯》中的叙述者在首卷献词中就阐明:“我在此郑重地宣誓,我将真诚地在书中竭力阐扬美德和善举。”[6]由此可见,曹雪芹与亨利·菲尔丁,这两位十八世纪卓越的现实主义小说大师,他们在进行创作实践的同时,都高度重视小说的审美教育作用。

曹雪芹在批评才子佳人小说的时候,指出了它们的一个公式,即在男女主人公之外,“又必傍出一小人拨乱其间,亦如剧中之小丑然”。[7]宝钗在小说中并不是反面人物,与《汤姆·琼斯》里的布利非的彻底虚伪嘴脸完全不同。《红楼梦》的“大旨”是“谈情”。“情”,既指宝黛爱情,也指“世态人情”、“风俗人情”。而菲尔丁的“人性”,主要指人的本性、自然的人性。他竭力主张作家要热情赞美“真实的人性”,无情地揭露虚伪的人性,菲尔丁的“人性论”折射出十八世纪西方启蒙主义者的人文主义思想底蕴。

三、典型人物塑造特点

《红楼梦》全书人物多达四百八十多人。曹雪芹在塑造人物形象时有一个突出特点,即通过他人的评论、人物对话等,展开具体描写和刻画,使人物性格更加复杂和丰富。例如初见黛玉,心直口快的凤姐惊叹:“天下真有这样标致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8]而作者又在宝玉的眼中将林黛玉刻画得非常传神:“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情目……闲静时如名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9]此后,作者又通过黛玉与其他姐妹玩耍,对话等情境,使黛玉的形象慢慢完整地呈现。

同样,《汤姆·琼斯》中的人物之多,在菲尔丁同时代人的作品中,恐怕是绝无仅有的。菲尔丁在人物刻画上的主要特色是强调对比。小说中反差最强烈的一对主要人物是原始主义的汤姆与清教主义的布利非。汤姆是“自然”(nature)的产物。仿佛生来就具有瑕不掩瑜的人性结构[10]142,他与处处虚伪自私的布利非形成鲜明对比。

《红楼梦》中人物性格随着情节发展有所变化与成长,而作为新古典主义的追随者,菲尔丁描绘的人物正如伊恩·瓦特所言,事先类型化了,读者凭借名字就可以判断:苏菲亚(Sophia)小姐肯定属于“聪明伶俐”的类型,而弃儿汤姆·琼斯(Tom Jones)则肯定是属于“常人”类型,因为他的名字由英语中最常见的两个名字合成,暗示了他是一个普遍意义上的“自然人物”的代表。这些风俗人物都“不是个人,而是种类。”[11]313

四、不同的整体艺术结构

在小说的布局和整体结构方面,《红楼梦》与《汤姆·琼斯》可以说风格迥异,前者属于同心圆结构,以女子们的大观园为内核,以贾母、王熙凤等竭力维护的贾府家族为中心,又以整个封建社会背景为外圈,层层展开故事。或者说以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故事为中心,以封建家族为其氛围,整个清朝腐朽的社会制度为背景来反映其社会意义。而《汤姆·琼斯》则是由农庄家庭故事,转移到城镇小路上,最后着眼于伦敦城,整部小说以“A+B+C”结构,阶梯式展开故事情节。这种差别从根本上来说,是由于中西方思维模式的不同造成的。中式思维注重含蓄,类似中国古典建筑故宫的设计体现出内外有别的概念。

《红楼梦》三条主线分别是:贾宝玉的人生悲剧、金陵十二钗的悲剧和以贾府为代表的贵族家庭的悲剧。“《红楼梦》的网络式结构不仅表现在三条经线之间既独立又相连,而且还表现在众多纬线与三条经线纵横交叉,编织成网。”[12]《红楼梦》的叙事鲜明地体现了中国传统诗学的艺术审美观,即对含蓄美的推崇和偏好。而《汤姆·琼斯》三部分的对称结构被喻为“帕拉第奥式”宫殿建筑,主楼突出,两翼对称,宏伟壮观,在十八世纪英国很流行。他这种整齐对称、结构复杂、小中见大、环环相扣的叙事结构与纷繁无序的实际生活形成鲜明对比,也体现了菲尔丁独具匠心的艺术追求。[13]29

五、不同的爱情结局反映相同的现实主义

追求爱情和婚姻自由是两部小说的共同主题。但是两部小说中男女主人公的爱情却有着截然不同的结局。贾宝玉选择了与其有思想共鸣的林黛玉。《红楼梦》第五回中的《终身误》唱道:“都道是金玉良缘,俺只念木石前盟。”[14]而贾府的掌权者们却选择了出身豪富、谨守礼教的薛宝钗。结果,黛玉魂归西天,宝玉了却尘缘,宝钗独守空房。曹雪芹一反传统,打破人情小说大团圆的模式。早在清朝光绪三十年,王国维在他的《红楼梦评论》中便指出:“吾国人之精神,世间的也,乐天的也,故代表其精神之戏曲小说,无往而不著此乐天之色彩……《红楼梦》一书,与一切喜剧相反,彻头彻尾之悲剧也。”[15]38而《汤姆·琼斯》中的汤姆和苏菲亚冲破了社会和家庭的重重压力,最终步入婚姻的殿堂。“大团圆”的结局是菲尔丁小说的特色之一。

两部作品中男女主人公截然相反的爱情结局,既是当时两国社会背景的真实写照,也充分体现了两部小说的现实主义精神。尽管曹雪芹尽可能地隐晦那个时代的特征,但他对封建大家族细致入微的描写和人物再现,正是从自身经历出发所进行的反思与参悟。《红楼梦》中的大部分故事发生在贾府,而贾府就是整个社会的缩影。小说以宝黛爱情悲剧、贾府衰败结尾与作者的个人命运转折,家族中落,清朝政府统治阶级腐朽,社会封建主义思想根深蒂固有直接联系。而十八世纪的英国正处在资本主义蓬勃发展时期,启蒙运动后,宗教中清教徒的禁欲思想日益瓦解,贵族阶级与普通大众的社会地位等级区分日益缩小,中产阶级日渐强势,《汤姆·琼斯》以喜剧结尾可以说既合情合理又顺应“天意”。

总体来说,《红楼梦》和《汤姆·琼斯》这两部巨著在作者与读者的关系、审美教育思想、典型人物塑造、整体艺术结构、爱情结局及现实主义主题的相同点与不同点交相辉映,在相同点中可以看出两位作家的相同艺术追求,从不同点中又可以探求到作家自身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与其所处环境,包括社会、历史、文化的深层关系,而这些又如何影响了其创作的小说结构及人物角色命运。两位作家小说特色的比较分析,在全球化蓬勃发展的今天,对于整个世界文学的进步与历史研究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和借鉴意义。

[1]刘意青.英国18世纪文学史.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

[2][5][7][8][9][14]曹雪芹,高鹗.红楼梦.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4。

[3]Wong Kam Ming.黎登鑫译:红楼梦的叙述艺术.台北:成文出版社,1977。

[4][6]亨利·菲尔丁著.萧乾,李从弼译.弃儿汤姆·琼斯的历史.西安:太白文艺出版社,2005。

[10]曹波著.人性的推求:18世纪英国小说研究.光明日报出版社,2009。

[11]伊恩·P·瓦特.小说的兴起——笛福﹑理查逊﹑菲尔丁研究[M].高原,董红钧,译,北京:三联书店,1992。

[12]孙爱玲.“红楼梦”对话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13]申丹,韩佳明,王丽亚著.英美小说叙事理论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15]过常宝、刘德广主编.名家品红楼,中国华侨出版社,2008。

2011-03-08

猜你喜欢

琼斯曹雪芹汤姆
琼斯太太的魔法
在诗歌创作与诗歌批评之间:德里安·丽斯-琼斯①教授访谈录
曹雪芹南游金陵说再考辨
贪吃的汤姆
敦诚的西园与曹雪芹
《弃儿汤姆·琼斯的历史》的空间解读
“这个地方难站”——曹雪芹对聚散离合的叙事与思考
掉钱
你离成功很近
《曹雪芹》:如同断臂维纳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