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语篇视角下的诗歌翻译

2011-08-15张娟娟

大学英语(学术版) 2011年1期
关键词:原诗连贯语篇

张娟娟

(兰州大学外国语学院,甘肃兰州730000)

论语篇视角下的诗歌翻译

张娟娟

(兰州大学外国语学院,甘肃兰州730000)

翻译的实质就是目的语的重构。翻译包括两个基本过程:原文的理解和译文的再现,在这两个过程中,语篇分析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一个完整的语篇应该在结构上衔接,意义上连贯。本文将探讨语篇分析在诗歌翻译中的应用。

语篇分析;衔接;连贯;诗歌翻译

一、引言

英国翻译学家卡特福德(1965)曾经指出:“翻译是一种语言篇章材料与其对等的另一种语言的篇章材料的替换。”翻译从根本上讲就是用另一种语言将原文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及意旨传达出来。同时,翻译的单位不再局限于词或句子层面,而将语篇作为翻译的单位。翻译的目的是创造在语篇层面上的等值。因此,翻译时译者必须根据原文和作者的意图表达完整的语篇意义和语境意义,使译文成为语义通顺并符合语法和逻辑的有机整体。翻译过程中字、词或句子等值不等于语篇的等值,在翻译过程中起作用的不是一个个孤立的单词或句子,而是这些词句组成的语篇,词句的交际功能只有放在整个语篇中才能完成,但这并不意味着词或句子层面的对等不重要,相反,词或句子层面的对等是整个语篇对等的前提和条件,语篇的对等是翻译的目的和意义之所在。Neubert和Shreve(1992)认为,翻译就是“由源语语篇诱发的译语语篇的生成过程”,“翻译作品是语篇;翻译是一个将语言的形式与过程结合起来的谋篇过程。语篇在广义上可谓交际的材料,在狭义上可谓翻译的材料。”我国语言学家胡壮麟(1994)指出,语篇作为传达信息的载体,是“不完全受句子语法约束的、在一定语境下表示完整语义的任何自然语言”;李运兴(1998)也指出,语篇是“在交际功能上相对完整和独立的一个语言片段”,它往往围绕一个话题展开,构成一个结构完整、语义连贯的有机体。由此可见,中外学者对翻译的本质研究都持以语篇为翻译单位的态度。但译文语篇必须符合译语社会的规范及译语接受者的阅读习惯,不然,该译文的可接受性就会大大减弱。

二、语篇分析理论的发展

翻译研究中,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篇分析是最具影响力的语篇分析模式。他的理论为众多翻译研究者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并在翻译研究中取得了较大成果。休斯将其早期的模式与韩礼德式的话语范围、意旨、方式的语域分析进行了融合,创立了自己的新模式。休斯主张通过对比译文和原文的语域分析来确定译作评估模式,并且对显性翻译和隐性翻译作了区分。贝克也研究了韩礼德语篇翻译模式对翻译研究的指导作用,因而有了他的代表作《换言之:翻译教程》。贝克把语篇翻译中的对等分为五个层次:即词层以及词层以上的对等、语法对等、篇章对等、主题结构对等、衔接和语用层次对等。另外,英国当代著名的翻译理论家哈提姆和梅森在翻译研究中融入了符号层的语篇模式,实现了语篇翻译研究的符号学转向,是对语篇翻译更深层次的发展。

在我国,黄国文和张美芳两位教授首先将语篇分析模式引入翻译研究。他们曾写过几篇相关论文,标志着语篇翻译学研究在中国的正式成立。

因此,从理论到实践,语篇分析为翻译研究增添了新的活力并给其带来解释力,反过来,翻译研究又给语篇分析这门学科以启示,使其得到进一步充实与发展,两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三、衔接与连贯

语篇是用于交际的一段语义连贯的文字,是一个有机的信息载体。Beaugrande&Dressler(1981)认为语篇需要满足七个条件:衔接性(cohesion)、连贯性(coherence)、意图性(intentionality)、可接受性(acceptability)、信息度(informativity)、情景性(situationality)和互文性(intertextuality)。其中衔接与连贯是语句成篇的重要手段,是语篇的两个重要特征和标准,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1.语篇中的衔接

衔接是指一段话中各部分在语法或词汇方面有联系或两方面都有联系,这种联系可能存在于一个句子的几个部分之间,也可能存在于不同的句子之间。衔接作为语篇研究的核心,是语段、篇章的重要特征,体现语篇的表层结构。韩礼德和哈桑的Cohesion in English被认为是衔接理论创立的标志。语言学家将衔接分为五大类:照应(reference)、替代(substitution)、省略(ellipsis)、连接(conjunction)及词汇衔接(lexical cohesion)。其中前四类属于语法衔接手段,后一类属于词汇衔接手法。语法衔接是语篇具有的典型特征之一。在语篇翻译中,语篇特征原则是获得原文和译文在语篇层面上对等的途径和方法。词汇衔接是通过在语篇中的上下文中选一对或一组具有某种语义联系的词而取得的,如同一词项的复现,同义词、近义词、上下义词、概括词的运用;也可以表现为词与词之间在使用搭配上的常见同现关系。

一篇译文行文是否流畅自然关键在于衔接,而衔接就是运用适当的语句形式将语句组织在一起。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整体把握语篇的意义,透彻掌握语篇所含信息,特别注意具有连接作用和衔接作用的功能词,根据目的语的要求,采用适当的增减方法对译文进行重构,使译文具备语篇上的衔接。

2.语篇中的连贯

连贯也是语篇特征的重要内容之一,指语篇中语义的关联。连贯存在于语篇的底层,通过逻辑推理来达到语义连接,使语篇语义浑然一体,因此,它是语篇的无形网络。在翻译实践中,为了达到语篇的连贯,对语言层面的调整是必须的。除了调整句子的顺序和主要信息优先传译之外,根据语境适当地使用增补法是连贯的策略之一。

3.衔接与连贯的关系

一个完整的语篇必须在结构上衔接,意义上连贯。衔接是通过词汇或语法手段来获得形式上的关联,而连贯则可以通过信息的有序排列来实现,两者有着密切联系。篇章在形式上的衔接为内在的语义连贯做准备,是语义连贯外在的表层形式。二者的区别在于:前者指语言的表层形式的关系,而后者指语篇中内在的逻辑关系。译者只有透彻理解看似彼此独立、实为相互照应的句内、句间或段间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加以充分挖掘才能传达原作的主旨,使译文读者产生与原文读者相同的联想。

四、诗歌翻译中的语篇意识

不同的体裁虽然有其不同的翻译策略,但语篇分析方法可用来分析各种体裁的翻译,诗歌也不例外。第一个例子选自唐朝李白写的《早发白帝城》,原诗如下: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原诗分析:此诗表达的是诗人被贬后不久,在白帝城听到其被赦的消息时写的,因而乘船东下江陵,表现出喜悦畅快的心情。诗中对景物的描写都能体现出诗人分外轻松愉悦的心情。

译文一:Sailing Down to Chiang-ling

By Arthur Cooper

In the morning I leave Po-ti perched in the clouds.

The thousand li to Chiang ling are compressed to a day.

Before the wailing of the apes on both banks ceases,

The light boat has left behind unending mountains.

译文二:Early Departure from White King City

By Shi Shun-li

At dawn we leave White King,its clouds all colored,

For passage to Kiang-ling in one sun circuit;

While both banks’gibbons cry calls still unceasing,

Our light boat has gone by many fold mountains.

译文三:Homeward!

By Wong Xian-liang

Goodbye to the city high in the rosy clouds of dawn.

Homeward.Out the gorges,out today!

Let the apes wail.Go on.

Out shoots my boat.

The serried mountains are all behind.

前两个译文译法相似,采用“直译”的翻译策略,采用完整的小句形式,注重与原文形式上的对等,但没有表达出原诗中所表现的意蕴和暗含的气氛。第三个译文则更注重对原文意义的挖掘和语篇的整体把握,摒弃原文形式,着重全诗语篇意境的理解和传达。“在翻译过程中对语篇结构和语篇内容进行某些调整,是译者经常要完成的一项重要的具体工作”(李运兴2006)。此译文采取"意译"的翻译方法,采用祈使语气的短句,节奏轻松明快,这正符合原作者所反映的愉快心情。

第二个例子选自李白的《静夜思》,本诗就像一首悠缓的曲子,诉说着诗人在深秋之夜漂泊他乡、思念故乡的心情。下面是三个译文:

译文一:Moonlit Night

0ver my bed the moonlight streams,

Making it look like frost-covered ground.

Lifting my head I see the brightness,

Then dropping it,and I filled with thoughts of home.(Tr.Rewi Alley)译文二:A Tranquil Night

Abed I see a silver light,

I wonder if it’s frost aground.

Looking up,I found the moon bright;

Bowing,in homesickness I’m drowned.(Tr.Xu Yuanzhong)

译文三:Nostalgia

A splash of white on my bedroom floor.Hoarfrost?I raise my eyes to the moon,the same moon.As scenes long past come to mind,my eyes fall again on the splash of white,and my heart aches for home.(Tr.Weng Xianliang)

总的来说,前两个译文采用了“直译法”,注重译文与原文在形式上的对等,第三个译文在形式上更加自由。第一个译文前两句只注重“月光”而忽略了月夜下沉思的主体——作者,后两句的主语又是作者本人,因而译文缺乏连贯性;第二个是许渊冲的译文。他认为:“翻译是一种语言转化为另一种语言的艺术,主要解决原文内容和译文形式之间的矛盾。译诗不但要传达原诗的意美,还要尽可能传达它的音美和形美”(许渊冲1984:52-61)。可以说,他将自己译诗的翻译原则在本诗中已经体现了出来。本诗使用第一人称,保持了语义上的连贯性,并且将“looking up”和“bowing”放在句首,在形式上形成鲜明对比,达到强调效果;最后一个是翁显良的译文,本译文很好地突出了原诗的意境,用“the moon”和“the same moon”表示强调,传达出物是人非、今非昔比的凄凉意境,体现出了原诗的感情基调。

五、结束语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对语篇的理解必须结合语境才能实现。要再现一个符合译语接受者的语篇,就不能将注意力只集中于一个个句子这样的表层结构的转换,而是要有语篇意识,从整体上把握语篇,挖掘语篇在语境中的隐含意义,以达到对语篇进行重写的目的。因此,只有准确把握原文的语篇意义和语境意义,才能尽可能准确地再现原文。分析和研究语篇能更好地为把握原文整体意义、成功实现跨语际和跨文化的信息交流提供必要的前提和可靠的保障。

Beaugrande R D,Dressler W.(1981).Introduction to Text Linguistics[M].London:Longman.

Catford J.C.(1965).A Linguistic Theory of Translation:an Essay in Applied Linguistics[M].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

Neubert,Albrecht&Gregory M.Shreve.(1992).Translation as Text[M].Kent:the Kent State University Press.

胡壮麟(1994).语篇的衔接与连贯[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李运兴(1998).英汉语篇翻译[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李运兴(2006).翻译研究方法论——语篇描写[J].外语与外语教学(4)。

许渊冲(1984).翻译的艺术[C].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10-09-26

张娟娟,女,甘肃天水人,兰州大学2009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翻译理论与实践。

猜你喜欢

原诗连贯语篇
语意巧连贯,旧“貌”换新“颜”——从“八省联考”卷探析高考语意连贯题
新闻语篇中被动化的认知话语分析
峨眉山月歌
衔接连贯题的复习备考注意点
改诗为文三步走
从语篇构建与回指解决看语篇话题
语篇特征探析
主述位理论对英语写作连贯的启示
语篇填空训练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