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外语教学与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

2011-08-15

大学英语(学术版) 2011年1期
关键词:文化背景外语教学跨文化

于 虹

(常州工学院外国语学院,江苏常州213002)

外语教学与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

于 虹

(常州工学院外国语学院,江苏常州213002)

跨文化交际能力是语言能力、非言语能力、跨文化理解能力和跨文化交际适应能力等方面所构成的综合能力。本文通过分析语言、文化、交际的相互关系,阐述了跨文化交际与英语教学密切相关,并且提出了如何在教学实践中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有效办法。

文化背景知识;外语教学;跨文化交际

语言与文化不可分割、互相依存,语言的交际也包含了文化交际。语言的交际者尽管能用同一种目的语进行交谈,但由于来自不同的文化背景,他们对所用语言、所谈内容并非都能达到同样的理解程度。外语教学也不能脱离所学语言国家的文化与历史。如果只讲语言,不了解语言赖以生存的文化,是不可能准确地理解和得体地使用语言的,也势必会引起一定的文化干扰,最终导致交际的失败。因此,在语言学习中接触和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有利于对英语的理解和运用,教师应把培养学生文化差异意识的敏感度和自觉性作为一个重要的任务。在中国的英语教学中有必要把提高跨文化敏感性作为教学的目标(胡文仲1988:1)。

一、跨文化交际与外语教学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化。语言反映一个民族的特性、社会文化的变迁。它不仅包括该民族的历史文化背景,而且蕴藏着该民族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我们通过语言学习来认识文化,同时,对文化知识掌握的多少也可起到促进或阻碍语言学习的作用。

对大多数人来说,学习外语本身并不是学习目的,他们的目的在于在掌握外语知识的过程中,培养运用这种外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是为了进入使用这一特定外语的社会,成为其中一员,并参与其中的各种活动,包括获取、传递信息等。这就是说,学习外语的目的在于交际,要交际,就必须具备交际能力。这里所指的交际能力是一种跨文化交际能力。跨文化交际是指发生在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际过程。作为一门学科,跨文化交际学不仅研究语言手段、非语言手段和社会范围内的文化差异,而且进一步对社会组织和价值观念方面不同文化的表现作对比研究(胡文仲1994)。因此,在语言学习的同时必须习得文化知识,注意文化差异,培养交际能力。不了解其文化内涵,在交际中往往会出现虽使用了符合语法规范的语言,但仍达不到交际的目的,甚至会造成误会的现象。

二、影响外语教学的文化因素

1、中西方风俗习惯的差异

在词语的使用上,比如“狗”在汉语中,常常用来辱骂别人,如“狗腿子”,“走狗”,“哈巴狗”等。但在西方人眼中狗是倍受人们宠爱的动物之一,所以我们常见到这样一些习语a lucky dog(幸运儿),Love me,love my dog(爱屋及乌),Every dog has its day.(凡人皆有得意之日)等等。另外,关于颜色的使用,中西方也有较大差异,红色在中国人眼中表示喜庆、幸福、兴旺。人们结婚时贴红双喜,新娘穿红旗袍,过年家家贴上红对联。但很多西方国家却将红色视为凶兆,如,red battle(血战)。我们所说的红茶、红糖在英文中则被译为black tea和brown sugar。又如蓝色,我们用它来形容沉静、美好,而英语中却用其表示沮丧、忧郁,如in a blue mood。同时,我们还应注意非语言因素在日常交际中的运用,即身体语言(body language)的运用。拿最简单的一个动作用手指人为例,在美国,人们用食指指人,德国人用小手指,而日本人则用整只手,但是在中国甚至亚洲的大部分地区,用食指指人被视为粗鲁、不礼貌的行为。

2、文化背景知识

主要指与一个国家相关的历史文化地理文化作品等知识。除了要求学生能了解掌握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还应要求他们能通过学习了解,具有对目的语国家与本民族的文化差异进行对比的能力,从而进一步了解分析目的语国家人民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审美观等。

以美国文化为例,学生需要了解的最基本的背景知识有War of Independence(独立战争),Civil War(美国内战),Western Movement(西进运动)等等。通过对其历史的了解,我们可以对其个人主义精神进行分析,并将其与我们所推崇的集体主义进行比较,从而得出这个民族的特点,他们注重实干,相信竞争,崇拜英雄,独立性强。中西方价值观念的差异导致中西方人有时无法顺利沟通。Individualism是英美人普遍接受的价值观。在这样的社会里,每个人都学着体现自我,他们充满自信,自我肯定,自我表达心理感受而不受外界约束,公开发表不同的见解,这些却往往被我们视为“自以为是”,“自负”,Individualism被看成是利己主义。

另外,由于社会生活,无论是在政治、经济、还是科技方面,发生变化时,就会产生新词或旧词新意。例如,美国2001年“9.11”事件后产生了不少新词。ground zero指的是世贸中心废墟;Let’s roll.是“9.11”事件中美联航93次航班上的乘客和机组人员为了不让飞机成为恐怖袭击的武器而喊出的话:“我们开始行动吧!”然后与劫机者展开了殊死搏斗,最终飞机坠毁在宾夕法尼亚州彼兹堡郊外。其他与此事件有关的词语还有,evil doers(恐怖分子);terrible Tuesday(黑色星期二,指2001年9月11日美国遭到恐怖袭击的当天);anthrax(炭疽);foot and mouth(口蹄疫)等等。

三、如何在教学中更好地传授文化背景知识

通过各种途径把文化背景知识的传授与语言技巧的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给学生适量而必要的文化背景知识,同时把讲解文化背景知识本身看作语言的实践过程,两者只要处理得当,便可同时得到加强,相得益彰。

1、最为关键的是课程设置

在课程设置中我们应把文化方面的课程提到一个更加重要的位置上。尽管我们的基础专业课中或多或少涉及到英美文化知识,但仍有必要为学生开设英美国家与文化的课程,并最好由外教授课。一方面可以避免教材陈旧,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在与外教的交流中切身体会到中西文化的差异。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学生具备了对于双重文化的理解能力,加强了跨文化意识,有效地提高了英语水平。

2、有的放矢,制作专题

将英美两个主要英语国家的人文地理、风俗习惯等资料分成专题,经常给学生讲解,使学生从中逐步获得有关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从而为其进一步学习和运用英语打好基础。这些专题可以分成:1)历史地理:American Revolution(美国独立战争)、Buckingham Palace(白金汉宫)、Rocky Mountains(落基山脉);2)宗教:基督教(Christianity);3)传统节日:圣诞节(Christmas Day)、感恩节(Thanksgiving Day)等;4)民族习惯:姓名(Family Name and Given Name)、问候(Greeting)、称呼(Title)、禁忌(Taboo)等;5)幽默故事(humorous story);6)典型性格特征(typical character)等等。

3、运用多媒体,将文化背景知识形象化

在外语教学中要充分利用直观教具和电化教学手段,以电影、电视、录像等直观教具,模拟真实情景,让画面内容启发学生开口。电影是了解西方社会的一个有效手段。有些专门介绍社会风俗的记录片,提供了丰富有用的材料。比如,《走遍美国》是一部较好的电教片,其中介绍了许多丰富的文化背景知识,教师如能对学生加以适当指点,将会收到良好的效果。因此,通过让学生观看专门介绍所学外语的民族社会情况的记录片、电视片,学生能够有机会更多地接触所学外语的社会和文化背景知识,了解不同时期、不同阶层的语言特点和文化风俗,从而大大地提高了语言交际能力。

综上所述,我们在教学中应注重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但也无须盲目模仿和生搬硬套。对于教师来讲,必须具备双重文化的理解能力,应对词语的文化背景知识进行必要的解释,并同本族语言进行适当的比较,以便使学生了解两种文化的异同点。同时,应持客观态度,文化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并不涉及正误、好坏问题,要理智地对待不同文化差异,培养对不同文化模式的容忍性,否则就会产生偏见。帮助学生避免用本族的文化标准来衡量外族文化,使学生获得一种跨文化意识最为重要。总之,在英语教学中要注重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应提高对中西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适应性,应树立文化意识,并注重文化背景知识的传授,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胡文仲(1988).跨文化交际与英语学习[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胡文仲(1994).文化与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11-02-10

猜你喜欢

文化背景外语教学跨文化
从震旦到复旦:清末的外语教学与民族主义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地域文化背景下的山东戏剧
The Book Review of Methods of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论文化背景知识在训诂中的作用
徽州体育形成的文化背景及文化担当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The Connection Between “Wolf Child” Story and “Poverty of Stimulus” Argument
基于陕西地方文化背景下的动画创意人才培养研究
跨文化情景下商务英语翻译的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