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云南省州市高校生存现状透视

2011-08-15董大校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2011年12期
关键词:州市云南省云南

梅 英 董大校

(临沧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云南 临沧 677000)

云南省州市高校生存现状透视

梅 英 董大校

(临沧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云南 临沧 677000)

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由精英阶段向大众化阶段迈进,云南高校布局逐步向下延伸,州市高校开始蓬勃发展。但在欣欣向荣的背后,部分高校的生存现状也是令人堪忧的,其发展和建设的思路值得我们深思。

高等教育;生存;发展

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由精英阶段向大众化阶段迈进,高校的数量和布局结构也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20世纪80年代前,六大行政区域所在城市 (北京、沈阳、上海、武汉、成都、西安)集中了全国40%以上的高校。80年代后,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和高校管理体制的改革,高校布局逐步向下延伸,省会城市的高校逐步增多。1996年后,随着高等教育由精英化阶段进入大众化阶段,州市高校开始蓬勃发展,成人高校纷纷转制为普通高校,专科层次高校也通过兼并等各种途径集中办学资源提升办学层次成为本科院校。总的来讲,中国高校呈现出数量俱增、层次提升、中心下移的趋势和特点。据教育部2009年12月12日公布的统计数据,至2008年,全国普通高校已经由2000年的1041所增至2263所,成人高校则由2000年的772所减至400所。高等教育的入学率由1996年的8.3%增至2008年的23.3%。[1]这是全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总趋势,云南也不例外。据云南省2007/2008学年初教育事业统计公报,至2008年,云南省普通高校增至59所,其中:本科院校24所,专科院校12所,高职院校22所。本科院校中有独立学院7所,高职院校中有民办高校7所。成人高校仅剩2所。至2008年,云南省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14.61%。[2]综观云南省高等教育七年来的发展,我们可以发现,云南高校六年来的发展具有如下特点。第一,普通高校数量增多,成人高校数量减少;第二,成立了众多的高职院校;第三,高校办学层次普遍提高,本科院校数量基本上是原有的两倍;第四,州市高校数目增多。截至2009年,云南省州市高校共22所,占了云南省高校约一半的数目。云南高等教育的发展目前虽然仍然存在区域发展、高校布局不平衡的问题,但较以往高校均集中于省会城市昆明而言,已经有了很大的改观。第五,无论是普通高校还是成人高校在大规模的扩招,招生人数、毕业生数和在校学生数都在成倍增长。由此可知,云南的高等教育也正在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迈进,紧跟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步伐,云南州市高校的发展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作为西部少数民族聚居且欠发达的云南,发展州市高等教育具有特殊的意义。其一,云南省地广物博,丰富的动物、植物、矿产资源均分布于各州市中。必须发展州市高等教育,为地方发展培养技术型人才。西部大开发,必须科技先行,大量的科学技术人才不可能从东部或者中部运输进来,合理利用、开发当地的人力资源是务实之途。因此,发展云南州市高等教育对于保障西部大开发的人力资源具有重要的作用。只有高素质、接受过系统培训的人才能正确认识到发展和保护之间的辩证关系,在开发利用资源的同时保护资源,避免重蹈杀鸡取卵之覆辙。其二,作为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集中了全国51个少数民族,16个州市有的为民族自治有的为民族聚居。发展云南省州市高等教育,提高民族素质促进民族团结,缩小东西部、民族间的差距,在把优质资源输送到边缘地区的同时实现民族文化的传承、交流和保护,这对于建设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其三,云南自古以来均是中国连接东南亚各国的陆路通道,与邻国的边界线总长为4061公里,而这些边境城市都是州市城市。因此,发展云南州市高等教育,对于实现东南亚各国间的友好文化交流促进世界和平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目前,云南省高等教育已经将高等教育国际化作为长远目标,力争在“十一五”末,使在滇各类长短期外国留学生人数达到12000人左右,在滇的东南亚、南亚留学生人数居全国领先,将云南建设成为中国面向东南亚、南亚最大的人才培养培训基地。第四,州市是经济发达的城市和边缘落后的农村的连接点,发展州市高等教育,对于消除城乡差别、实现城乡统筹、促进社会公平具有重要意义,这对于云南省这样农村人口多、分布广的城市来说意义尤为重要。发展州市高等教育可以提高广大农村人口的素质,提升农业科技水平,为当地的经济发展提供政策建议。通过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式,培养技术型、实用型人才。于此,发展州市高等教育在实现城乡一体化中应该居于重要地位。近年来,在大力推进高等教育发展的国策下,云南省也在州市高等教育的发展和建设中加大力度,改善原有高校布局极不平衡的局面。如今,云南州市高校在各方面因素协同作用下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本科院校和职业技术学院的数量与日俱增,为当地和云南省的经济文化发展建设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如前所述,发展云南州市高等教育具有重要意义,但应该倡导理性的发展、可持续的发展,在借鉴国外、省外高校发展的合理经验基础上高效发展,而不是亦步亦趋、不论成败地尾随其后盲目发展。目前,中国高校建设中的“内在功能缺失”和教育与经济“两张皮”现象,已经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和重视。所谓的“内在功能缺失”指的是一些高等学校不顾实际情况,盲目追求升格,不能合理定位,丧失了内在的功能,造成人才培养雷同化以及高校之间的“缺位”和“越位”现象。“两张皮”现象则指的是人才培养严重滞后,不能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众所周知,教育中的学生是活生生的个体,教育的发展之道必须谨慎,绝不能将学生当作实验品。教育在符合自身发展规律的同时也不能脱离社会而存在,毕竟教育政策指挥下的高等教育培养出的学生是需要为社会服务的。和社会生产部门一样,大家都生产相同的产品,都生产消费者不需要的产品,产品的销售和流通自然存在问题,这是最基本的规律。然而,这些基本的明显的规律在高校的发展中竟然没有得到重视,中国大学生的“蚁族”现象、公务员之“国考”现象,还是未能解决高校结构性矛盾。高等教育的发展和建设还在执迷不悟地继续既往的思路,州市高校的发展和建设至今还同样存在相同的问题。工厂里的劣质产品可以回炉重新加工,而承载着国家、家庭、个人希望的大学生是绝对不可以的。目前,云南省州市高校的发展即使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局面,但其发展和建设的思路却是值得深思的,部分高校的生存现状也是令人堪忧。生存和发展密切相关,要生存必须发展,但盲目发展却未必能生存。对云南省州市高校目前的生存现状进行理性审视,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理性思维,理智地发展,这才是真正的生存之道。

云南省各州市高校目前的生存现状,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建设水平低,综合实力弱。云南省州市高校大多由原来的师专和中专学校合并而成。专业设置上多以师范类、经管类、理工类为主,语言文学、英语、数学、物理、化学等传统专业设置过多,财经、管理、计算机等热门专业一拥而上。真正能培养云南经济建设急需的,能面向农村、面向地质矿产、电力、旅游、文化、服务等产业人才的高校及专业较少。在专业申报和建设的过程中,很多高校急功近利,对专业设置缺乏科学论证,在应有的师资力量和教学条件得不到保障的情况下艰难前行。作为州市高校,作为城乡结合点的州市高校,理应将培养技术人才、实用型人才作为第一目标,但目前的专业建设却明显呈现出和当地经济发展结合不紧密,培养的技术型骨干型人才相对偏少的局面。由于专业单一,原创能力差,离教学型大学、研究型大学、综合型大学的建设目标均存在明显较大的差距。在学科、专业设置缺乏自身特色和优势的情况下,培养出的人才成了“高不成低不就”的“两不像”。若不改变发展思路,重复进行低水平的专业、学科建设。州市高校的发展前景是不乐观的。科研水平作为学校综合实力的组成要素,事实上是和学校的发展相关的,学校发展和教学的需要能成为教师科研的动力,科研成果的推广和实践应用则又进一步推动着学校的发展。若地方州市高校的发展思路不清,低水平重复建设,教师的科研必然也是盲目的、毫无创新地随大流。目前云南省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偏低,师资队伍素质偏弱,科研条件较差,理论水平提不高,自然这些高校高质量的科研成果寥寥无几,为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功能则基本没有实现。教学和科研均处于低水平建设的前提下,综合实力自然只能成为水中之月。云南省的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和外省相比是存在较大差距的,在云南省的所有高校中,云南大学作为唯一的一所211工程建设学校,无论从学科设置、硬件设置还是教师素质、科研能力和西部的四川省、重庆市的同类高校相比,其间的差距是较大的。而云南大学和云南省州市高校相比,其间的差距也是很大的。由此,可以知道云南省的州市高校在全国高校行列中所处的位置,也由此可以知道这些州市高校所具备的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究竟为几何了。在今后的发展中,改善师资条件、拓宽专业范围、设置特色专业,探索符合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路子将是云南州市高校的首要任务。

第二,招生辐射面小,就业渠道窄。云南由于地理位置等原因的限制,经济发展水平不高,教育发展程度也较低。1999年,中国高等教育开始扩招,外省学生开始大量进入云南的普通高校,但范围大多局限于省会城市昆明的各高校,各州市高校的招生面向的只是云南省甚至本州市,发展至今,仍然如此。形态各异的地方文化之间的碰撞和融合,对学生和学校的发展都是有益的,而无法打开的招生地域对于州市高校的发展也成了阻碍因素之一。究其原因,一方面在于州市高校自身的条件限制,而另一方面也是和办学的指导思想分不开的。显而易见,那些所谓的传统的、热门的专业,云南省州市高校和其他国内高校相比是毫无生源竞争优势的,只有发展特色、有吸引力的专业,大胆地走出去,打开招生面。招生和就业息息相关,生源质量和社会需求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就业,如果生源质量低、专业无优势,就业自然也就成了大问题。中国目前高校学科和专业设置雷同成了普遍存在的问题,很多本科院校的教学计划和学科设置简单模仿重点高校,而专科院校则是简单压缩本科院校。云南省州市高校同样如此,这样导致的后果便是培养出的毕业生,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上都毫无优势。在全国高校扩招的背景下,外省高校毕业的学生大量涌回云南,他们在人才市场上给予了云南州市高校毕业生很大的冲击。云南州市高校培养出的学生很多只能通过特岗、公务员、灵活就业的形式谋求生路,就业渠道甚为狭窄。2009年,部分州市的特岗考试已经取消了专科生的考试资格,这对于云南省现存的五所专科院校的毕业生的就业来说,不能不说是一个灾难。

第三,管理体制不善,办学经费短缺。云南省州市高校管理体制不善包含两个层面的意思。一方面意指高校内部管理体制不善。云南部分州市高校由成人高校转制而生,转制为普通高校后,却还在沿用着成人高校的管理体制,部门机构设置不合理,从业人员素质偏低,资源利用率偏低。也有部分高校由师专、中专合并而成,原有的不同管理体制下的两班人自然是无法达到管理上的高度和谐,在这样的情况下,人和物都难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这导致了办学效率较低,综合性不强。另一方,则指云南省州市高校的领导管理体制不善。目前,云南省州市高校有的是地方政府管理,有的是省级政府管理,有的是省地共建共管,在管理过程中,中央政府、省级政府、地方政府责权不明,谁出资谁管理,管理和出资的比例如何分配,都没有得到具体的落实。部分州市高校高校在下级政府出资上级政府管理的管理体制下,对调动地方政府办学积极性毫无办法,学校办学经费短缺却无人问津、求助无援。如今,办学经费短缺成了中国高校发展的瓶颈问题,而此问题对于云南省州市高校更甚。在教育产业化及高校办学自主权下移的背景下,政府投入逐渐减少,投入的经费和在校生数目、学校的学科建设、科研立项息息相关,州市高校由于其规模和学科、科研水平的限制,能够得到的资助少得可怜。在争取国家、省级政府资助无望的情况下,州市高校只有求助于地方政府,然而,云南各州市政府和省级城市相比,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在教育上能够投入的较少,这在云南的临沧、怒江、昭通、迪庆三类地区尤为明显。州市高校存在的必要性是毋庸置疑的,只是生存和发展的资金从何而来?在举目无助的情况下,答案只能是举债。鉴于此,学校领导不得不将有限的精力耗费在资金的筹措上。大学校长不再是象牙塔中的学术首领,取而代之的却是资金筹措者的角色。贫困的大学需要保证每一个贫困生不失学,必须保证教师和学生的正常生活,管理者所面临的压力可想而知。

生存和发展密切相关,要生存必须发展,但盲目发展却未必能生存。对云南省州市高校目前的生存现状进行理性审视,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理性思维,理智发展,也许是真正的生存之道。诚然,高等教育办学中心的下移、地方州市高校的蓬勃发展是历史的必然。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科学技术水平的变化必将引起教育的变化,这在马克思的论述中就早已指出。马克思曾预见到,依据科学技术总的状况以及科学技术运用于生产的程度,劳动性质将发生变化。这种劳动性质的变化表现为劳动者体力消耗和智力消耗的对比发生变化以及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的基本职能发生的变化。据国外统计,在机械化的初级阶段,体力劳动与智力劳动消耗的比例为9∶1,在中等机械化程度时,两者的比例为6∶4,在全盘自动化的情况下,两者的比例为1∶9。随着劳动性质的变化,出现了高学历化的趋势。据统计,在一般的机械化生产企业中,需要受过高等教育的成员约占2%左右,而非熟练的和不太熟练的工人约占35—60%。但在完全自动化的企业里,需要受过高等教育的约占20—40%,熟练工人约占40—50%,劳动性质的变化要求劳动者具有更高的教育水平。[3](P22)顺应高学历化的要求,承担着地方劳动力培养的州市必然需要提升办学层次,这也是无可厚非的。但当不切实际地盲目追求“大而全”成为一种时尚之时,我们不得不需要冷静思考背后的原因所在。

针对我国高校盲目追求“大而全”和“升格热”的现象,有学者认为,这实质上是办学资源的竞争,其原因主要在高校外部,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办学资源配置规则及其政策导向是导致高校模式单一、特色不强、发展目标大同小异和盲目追求规模扩张和层次升格的主要原因。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高度集中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导致高校办学自主权至今没有完全落实;以规模和“钦定”身份为标准的经费拨款模式,导致高校盲目追求“大而全”和层次“升格”;现行的高校分类方式带有浓厚的计划经济色彩,已不适应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以办学规模为主要指标的大学综合排名,误导高校片面地进行规模扩张和层次提升;单一的教学评价体系,导致不同类型的高校削足适履、目标趋同、发展同质;以文凭为本位的社会风气,助长了高校的“升格热”。事实上,面对温总理“教育的两个不适应”之责和钱学森的“科技创新人才缺失”之问,中国高等教育应该作出回应。目前,大学的行政化问题、大学的运行机制问题、大学的类别及功能定位问题、大学的专业和课程设置问题、大学的学术评价体系问题、大学的后勤管理问题成了众矢之的,这些问题如果得到了应有的重视,中国的高等教育才会健康持续地发展,高校才是真正的高校,教授才是真正的教授,校长才是真正的校长。云南州市高校的生存现状不过是全国高校生存现状的一个缩影,在上述问题没有得到解决之时,新生是不会到来的。但我们相信,中国高校的春天就在不远的前方。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8年教育统计数据综合部分,http://www.moe.edu.cn/edoas/website18/96/info1261474691589796.htm.

[2]云南省2007/2008学年初等教育事业统计公报,http://xxgk.yn.gov.cn/canton_model47/newsview.aspx?id=252418.

[3]厉以贤,李明德.马克思恩格斯教育学说探讨 [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5.

On Survival Situation of Local Universities in Yunnan

MEI Ying;DONG Da xiao
(Lincang Teachers’College,Yunnan 677000,China)

With Chinese higher education transmitting from elite stage to the mass stage,the overall layout of universities in Yunnan province has changed and some local colleges are booming.However,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some colleges is still much more worrying,and their thoughts of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deserve studying.

higher education;survival;development

G640

A

1671-7406(2011)12-0099-05

云南省2009年教育厅教育科学研究基金项目“云南州市高校生存现状的生态学审视”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09y0470。

2011-10-15

梅 英 (1977—),女,满族,云南临沧人,临沧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信息科学与技术系副教授,研究方向:教育学。

(责任编辑 陈 兰)

猜你喜欢

州市云南省云南
云南茶,1200年的发现
民国初期云南省议会述论
广州市培正中学作品集
云南邀您来“吸氧”
云南是你避暑的最佳选择
对云南省“农危改”工作若干问题的思考
魔方
一图读懂云南两新党建
云南省瑞丽市老年大学之歌
近31年来云南省潜在蒸散量的时空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