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白、汉双语教育对白族文化传承的影响

2011-08-15王婧洁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2011年12期
关键词:白族双语汉语

王婧洁

(云南师范大学,云南 昆明 650092)

白、汉双语教育对白族文化传承的影响

王婧洁

(云南师范大学,云南 昆明 650092)

立足于白族文化发展中的白、汉双语教育,依据大理白族自治州剑川县的白、汉双语教育现状,探讨白、汉双语教育对白族文化传承的影响。认识到白、汉双语教育是在白族地区发展民族教育和保存发扬白族传统特色文化的必要手段,并针对白、汉双语教育对白族文化传承的影响进行客观的评价。

白族;白、汉双语教育;白族文化传承

在社会不断发展向前的过程中,语言不仅仅作为一种交际工具而存在,它还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结晶。语言是民族文化中最鲜明的标志,民族文化的盛衰也决定了本民族语言的生死存亡,因此,维护自己的语言和文化,就成为了本民族独立和发展工作的重中之重。伴随着社会现代化的潮流,世界范围内出现了双语使用现象。而在我国的一些少数民族地区,为了提高本民族基础文化素质,发扬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当地教育部门开始普及和推行双语教育。本文立足于此,试就云南大理白族地区白、汉双语教育对白族文化传承的影响做粗略探讨,使人们在充分肯定民族语言本身就是一种民族文化现象的同时,走进绚丽独特的白族文化,对白、汉双语教育投入更多的关注。另外也提醒人们重拾在现代化进程中正在逐步消亡的民族文化。

一、白、汉双语教育的现状

(一)双语与双语教育

“双语”是国际上通用的语言学术语。它是指“某个人或某个社会集团能够基本熟练掌握并交替使用两种或更多语言的现象。”[1](P239)因为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人们为了不同的目的,共同使用一种信息量大、使用面广的语言,所以世界范围内出现了双语现象。例如,亚洲国家新加坡通行着马来、汉、英语、泰米尔等四种官方语言,欧洲国家中瑞士也同时以德、法、意大利语为其官方语言。而伴随着世界各地这种现象的不断深入,“双语教育”一词也逐渐普及开来,指多民族国家或地区实行的少数民族语言和主体民族语言这两种语言的教育。目前,双语教育已经成为了困扰许多国家和地区政府工作的政治问题。以加拿大为例,作为一个移民国家,国内并存着100多个不同的民族,每个民族又都各自拥有着独特的语言和文化习惯,因此,语言和文化的多样性成为加拿大社会的主要特征之一。20世纪60年代以来,加拿大政府通过立法等一系列手段,确立了英语和法语并立为加拿大的官方语言。为了从根本上解决各民族间的矛盾,联邦政府又开始制定“多元化政策”,其中就包括在全国范围内实行双语教育制度。通过几十年的实践证明,双语教育制度和多元文化政策确实为加拿大社会的稳定、各民族间的团结做出了贡献。双语制度的根深蒂固,唤醒了他们的民族自尊心,激起这个国家空前的民族文化保护意识。

其实,双语教育要达到的目标不仅仅是简单地通过这种教育形式所要达到的最佳教育效果,它更重要的目标是对人文价值观念的追求和肯定。[2](P258)双语教育在使少数民族学习主体民族语言的基础上,能接受民族或外来文化的优秀成分,同时也能维护少数民族语言与文化的独特性,这才是双语教育最终要达成的目标。在中国源远流长的双语教育发展史中,地处西南边陲的大理白族自治州的白、汉双语教育就很具代表性。

(二)大理白族地区的白、汉双语教育

云南大理是镶嵌在祖国西南边疆的一颗明珠,它以其秀美绮丽的自然风光、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淳朴浓郁的民风民俗,赢得了“大理,一生不能不到的地方!”这样的美誉。

1.白、汉双语教育的由来

双语教育是根基于广泛的双语现象之上而产生的一种教育问题。在大理白族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由于汉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等的繁荣先进,白族人民只有将自身的文化同汉文化作交流、融合、互补才能让白族文化获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而此时,只有互通语言,这种交流互补才能进行下去,所以白族人民开始学习汉语。这就使一部分白族人既能使用白语,又掌握了汉语。

白语就是白族的民族共同语,主要在大理白族自治州境内使用,属于汉藏语系。其语族系属问题存在着较大的争议。白语在语音、语法、词汇上有不少和汉语相同或相似的特点。语音方面:有23个辅音声母,22个韵母 (9个单元音韵母,13个复元音韵母),声调一般有8个;词汇方面:单音节词占大多数,白语词汇中汉语借词所占比例非常大,这也成为了白族词汇的一个重要特点;语法方面:词序和虚词是表示语法意义的重要手段,语序以“主语——动词——宾语”为主,和汉语类似。人称代词数和格的变化,都通过内部屈折这一语法手段来表示。例如,根据白文拼音方案书写的白语中,第一人称代词“我”为“ngel”,复数形式 “我们”记为“ngal”,由此可以看出,白语中通过内部屈折这一语法手段,表示了人称代词“我”的复数这一语法意义。白语也可分为大理、剑川、怒江三大方言区。怒江方言与其他两个方言差别较大,通话方面存在一定困难。其中大理方言区因为历史发展过程中与中原地区交流最为广泛,其方言受汉语的影响也最大。历史上也出现过记录白族语言的“白文”,这种文字最早创制于大理南诏国时期,有书记载:“其文字有一部分乃僰文之借用汉字者,音义当异汉文。”[2](P3)所以,白文其实是在汉字基础上产生的一种书写符号体系。遗憾的是,当时的执政者推行汉文为官方文字,白文因为得不到推广而渐渐地淡出了白族人民的生活。

1958年《白族文字方案 (草案)》制定,分别在80年代和90年代进行过两次修订,最终得以在大理、剑川方言区试验和推广,为白、汉双语教学的开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以地处大理白族自治州北端的剑川县为例,这是一个白族人口占到90%的小县城,白语几乎成为了全县的通用语言。学校教育方面,1986年全县开始实行白、汉双语教学的实验,很多学校从新入学的小学低年级学生开始,使用白、汉双语教学教材进行授课。20多年的教学实践,始终贯彻着“先白后汉、白汉并重、以白带汉、白汉俱通”的十六字方针,[3]培养了一批批既掌握白语、又精通汉语的少数民族学生,也因此促进了当地汉语的学习,提高了少数民族地区学生的综合素质。

2.白、汉双语教育的现状

白、汉双语教育从最初的试验到今天的推广,经历了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一路走来,白族双语教育拥有了自己的特点。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母语与汉语的双语教育,其本身也是对本民族文化和汉文化的学习过程。所以,要开展白、汉双语教育,首先,要学习白族的历史、语言、民俗、传统文化等。这是一个基础,只有夯实了基础,才能提高白族双语教育的质量,这也是白族双语教育的一个显著特点。其次,白族地区双语教育的开展还带有地域性特色。因为三个方言区都有各自不同的语言使用现象,在一些地区也有三个方言区都互不相通的情况发生。所以在双语教材的制定上,并没有一套统一的模式,各个地区都有自己不同的方案。例如剑川县的《白汉双语文教学教材·语文》就是由当地民语委和剑川县西中小学编写的。考虑到这本教材主要是在中部方言区 (即剑川方言区)使用,编者根据当地白语语音的实际情况,没有将声母zh、ch、sh、r和韵母iou、iao编入该教材。

3.白、汉双语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

近些年来,我们看到了白、汉双语教育在大理白族自治州多个地区取得的卓著成绩,培养出了一批批既精通汉语又能用白语交流的人才。但是,白、汉双语教育在许多方面还有不足之处,例如,在一些观念比较落后的边远白族村寨,学校和家长一味地追求升学率,对这种教育体制没有正确的认识,因而得不到重视和发展;由于地理条件差、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等情况,也使白、汉双语教育的师资得不到保证,甚至在剑川县的边远乡村,长期以来都是民办教师担任教学;再加之办学条件差、硬件设施跟不上等等问题,使得白、汉双语教育的发展之路走得异常缓慢。

针对这些问题,大理州各地教育部门也出台了许多优惠政策,积极鼓励白族人民改变传统落后的教育观念,增加财政投入,为白、汉双语教育的发展做着积极的努力。我们有理由相信,以白、汉双语教育为代表的这种双语、双文化教育制度必定能够在未来大放光彩,势必能推动我国民族教育事业的前进步伐。

二、白族母语及白族文化传承面临的危机

(一)母语面临传承危机

每个民族的传统文化都是一条历经沧桑、源远流长的崎岖之路。它代代相承,支撑着一个民族的精神动力,体现了民族素质,成为了一种潜在的力量。可以说,一种语言代表了一种文化,一种语言的消亡也意味着一种文化即将走向衰落。“如果一种民族语言,它拥有信息量大、覆盖面广,传播渠道畅通,它就能够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积极的作用,反之,它的社会功能就要削弱,逐渐要面临丧失的危险,这就是母语危机。”[1](P34)

由于历史的原因,白族文化受汉族文化影响较深,先前的白文又没有流传下来,使得在现如今的白族人民生活中,不但没有白语的报纸,甚至连使用白语讲解的广播电视都没有。这种语言危机与同样是少数民族的傣族相比较就更能体现出来。在云南傣族聚居地,傣族人民不但能够听傣语广播、看傣语报纸,还能欣赏一些已译成傣语的精彩电视节目。近年来,只有在白语使用环境较好的剑川县,每天晚上的“剑川新闻”栏目中才用汉语普通话和白语相互播报新闻节目和一些少量的民歌对唱、演唱节目。另外,在白族人民的一些观念上对白族母语有一定的轻视,一些白子白尼 (白族人民的自称)认为,既然掌握了用处更大的汉语,那么使用频率不太大的白语就可以丢弃了。例如现在许多的白族青年明明会说白语,但在与人交际的时候却觉得说白语有伤大雅,久而久之就失去了使用白语交际的能力;有些年轻人甚至已经完全不懂白语,更谈不上使用白语交际。如今,生活在大理州下关镇的白族人,只有在家庭中和买菜时才小范围的使用白语,其他时候白语已不再作为交际语言使用。这样的现象令人惋惜,因为语言不仅仅是作为交际工具而存在,它还肩负着文化功能的使命。白语作为白族文化现象的载体,它在凝聚了白族文化精神的同时,也为白、汉双语教育做出了贡献。无论这种语言有无文字,无论这种语言在交际上有多大的作用,我们都不能将它丢弃。

我们应当重视白族的母语危机,端正语言文字观,特别是像我这样不懂得母语的白族同胞,应该找机会多学习,为继承和发扬这种文化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二)文化面临传承危机

伴随着白族语言的消失,白族文化也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

与历史上是蜀身毒道 (即南方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的交汇处的文明古都大理形成天壤之别的是,现如今的大理,到处充满了商业气息。就拿白族服饰来说,为了吸引游客,现在我们的很多当地导游穿着的白族服饰,已经将传统的包头、背心改得面目全非;日常生活中也不再有人唱“大本曲”、跳“霸王鞭”;传统节日方面,广为人知的“三月街”其实是后来才衍生出的一个白族节日。以前的“三月街”被称为观音市或观音节,每年夏历三月,在大理城西苍山中和峰脚下举行盛大的佛教庙会和隆重的讲经拜佛活动。这个传统节日经过了一千多年的传承已经改变了它的原貌,现在一年一度的“三月街”民族节已演变成物资交流会,并被赋予了太多的商业色彩。

这些现象令人痛心,它们还只是白族文化危机的几个具有代表性的方面。我们民族的文化正遭受侵害,民族文化传承正面临挑战,白族文化的未来似乎走到了一个前途未卜的阶段。那么,怎样才能保护和传承好白族文化呢?其中最重要的手段就是推进白族语言教育。白族地区政治、经济的发展,白族文化的传承发扬,都离不开白、汉双语教育的发展。白、汉双语教育要发展下去,同样也离不开白族特色文化的支持。接受过白、汉双语教育的新兴人才,将成为传承白族传统文化的主流力量。与此同时,白族文化也迫切需要在保护、传承中创新和发展。

三、白、汉双语教育对白族文化传承具有一定的影响

一个民族的存在价值就在于它维系了本民族的传统文化,而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语言。语言体现了历史、宗教、文学、风俗等各个文化的组成部分,所以,文化和语言从来就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文化的生命在于传播,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传播的工具,并且对文化的传播有着极大的制约作用,甚至是决定作用。”[4](P210)因此,语言对文化有着深刻的影响。

(一)语言教育是文化传承的载体

从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可以看出,文化是在语言的基础上产生的。语言是通过自身的体系结构来构建其思维模式的,而思维模式又是文化精神产生的先决条件,所以,语言的发展变化影响了文化的发展变化。其实,双语教育是引导人们学习母语之外的另一门语言,也就是接受另一种文化体系的介入。双语教育的开展就是在本民族文化得以源远流长的基础上,学习和融合外来文化的先进部分,并在长期的过程中不断整合,扬长避短,从而使本民族传统文化得以更好的传承。纵观白族文化发展史,每一个阶段都有学习中外先进文化的影子,特别是对汉文化的吸收、借鉴,更是其他少数民族少有的。例如,在文学方面,学习汉文学,用汉文进行创作是白族的一个传统。白族群众在使用本民族语言——白语的同时,也多通汉语,汉文字是白族所习用的通行文字。其实在历史上白族人民也曾借用汉字再加上一些自造字来记录过白语,他们利用这种“白文”记录本民族的历史、民歌和神话传说。但非常遗憾的是这种文字最终也没有流传下来,而是遗忘在了岁月的痕迹里。白族的作家文学历史悠久,历代诗人、作家层出不穷。南诏散文中,最出名的当属《南诏德化碑》。民间文学方面,白族的很多民歌和神话传说,都是靠口耳流传下来的,有著名的“风花雪月”民间传说,有龙的故事、本主故事、木匠故事等等。闻名于世的大理崇圣寺三塔也吸取了唐代建筑风格的精髓,以其独特的造型结构成为白族古代建筑的典范。白族文化中的点点滴滴,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开放、兼容并蓄、不狭隘的民族情怀。在大理州白族地区施行的白、汉双语教育制度为白族地区培养了许多白、汉兼通的人才,他们在继承和发扬白族传统文化的同时,又将白族文化与先进的汉文化更好地加以融合,使得白族形成了自己独具魅力的文化体系,在现代化、全球化的国际大背景下站稳了脚跟。

语言作为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其中蕴涵了很多文化信息,一种语言的背后,必然有一个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支撑着。在白族传统文化背景下开展的双语教育,使得白族学子在学习到更多知识的同时,把自己的文化心理素质提高到当代先进民族的水平,学会用更加开阔的眼光去看待文化传承问题,使得民族文化得以生存和发展,让我们看到了白族传统文化光明的未来。

(二)正确评估白、汉双语教育的效果

语言对文化的另一个影响在于语言的变迁总是影响着文化的变迁。变迁一词原是指情况的变化转移。文化变迁实际上是由时间所引起的一种文化“转移”现象。语言的变迁给文化的变迁所带来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一方面促进了文化变迁的历程,一方面它也抑制和消解了传统文化的某些内容。“当相当数量的外来成分进入语言中的时候,这些成分本身所负载的文化信息也就进入到了该语言所表达的社会文化系统中,影响着该社会文化的发展。”[4](P211)在少数民族地区实施双语教育就是让人们在掌握本民族语的同时也学习另外一种使用面较广的语言,在语言学习的基础上也要接受另一种文化对本民族文化的冲击碰撞,所以,如果过分地放大双语教育对白族文化传承的影响也会带来许多问题。例如,双语现象的发展,还发生着民族语文功能被削弱甚至部分人放弃使用本民族语言而转用另一种民族语言的现象。如果不考虑实际条件,过分地强调双语教育的重要性,很可能发生大规模的语言转用现象,使得本民族语言濒临灭绝的危险。随着双语教育的不断深入,在现代语境下白语词汇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放着白语词汇不用而转用汉语借词。以“灾荒”一词为例,在老一辈的剑川白族人中都读 [xTha kou],翻译成汉语就是 “天不顺”的意思,现在在大多数白族青年中已经借用了汉语双音节词 [ʦε xuɑη],而不再发原来的白语发音。[5]这样的转用现象存在于大部分白语中。随着这种汉语借词的不断增多,可能会对白语语音系统的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而相当数量的外来词汇进入本民族语言,会影响语言这种特殊的文化现象,进而影响到这个民族社会文化的发展。

当然,白族自隋唐时期就有很多人兼用汉语,至今仍处在比较稳定的双语阶段,只要我们对这种文化现象引起足够的重视,正确地评估白、汉双语教育的效果,双语教育就会朝着我们预期的目标发展,就不会对白族的一些传统特色文化产生抑制或消解的作用。

(三)白、汉双语教育对白族文化传承影响的具体体现

双语教育具有传递民族文化的使命,它的发展受到很多方面的影响,诸如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水平,甚至是民族人口的多少,有无文字等都是决定双语发展的重要因素。

1.双语教育承担着文化传承的使命

众所周知,双语教育承担着现代知识技能和文化传承的双重责任,而双语教育者又是双重使命的承担者。因此,双语使用者或教育者自身的语言文字观对于文化的认识以及文化价值观的体现,对双语教育能否正确地进行下去和民族文化传承能否走上正途都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在大理白族地区就曾出现过这样的情况:在汉、白民族融合的过程中,有过两种不同的看法,一种就是不承认白族是汉、白民族的融合体,以为一切东西都是白族自己的;另一种则认为,白族受汉族文化影响太深,已经失去了自己民族的特点。这两种片面的态度就是双语使用者一味地坚持自己的文化价值观所造成的,它误导了我们对于白族文化的认识方向,阻碍了我们对于民族文化的传承脚步。一个白、汉兼通的人才,只有端正自己的文化价值观,找准哪些该发扬,哪些该摈弃,才能使民族文化扬长避短,择优去劣,未来才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从而让白、汉双语教育少走弯路,回归到正确的道路上来。

2.双语教育带来了多元文化的发展

前面谈到白、汉双语教育的深入也带来了汉语言文化同白族语言文化的碰撞冲击,造成了白族地区多元文化发展的态势。多元文化意味着在多种文化共存中保持自己的特色,这就要求双语学习者必须处理好本民族语言文化与外来语言文化相融合的关系,在文化多元化的进程中保持自身民族文化教育传统的独立性。[6]所以,在大理白族地区开展的白、汉双语教育,绝不能走形式主义的路线,不能是单纯的为了保护白族传统文化而去开展双语教育,应该严格遵守双语教育的实施目的,以促进汉、白民族间的沟通交流,以提高白族地区的社会竞争力,为发展和传承白族文化为出发点。决不能将双语教育强制性地演变成以汉语授课的“单语教育”,必须尊重白族学生自由选择学习语言的权力,为他们传承白族语言历史文化提供基本条件。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在充分意识到民族主体语言是汉语的大前提下,应努力让白、汉双语教育的发展既有利于白族融入主流文化,又不威胁其自身文化的传承。

3.双语教育加深了民族文化认同感

在白族地区青少年的双语教学中,可以看到大多是学生对汉语的单向认同现象,这是在白、汉民族长期融合的过程中形成的。因为学习好汉语,关系到他们的读书升学,乃至今后的社会地位问题。但是,他们仍然对自己的母语充满了深厚的感情,更为重要的是,双语教育中对汉语的单向认同现象并没有对白族文化的认同产生危机。白族长期以来对汉文化的学习过程其实是两种文化的交流互补,所以文化之间有一些相同的因素是在所难免的,因而这种单向的认同现象并不是对本民族文化的否定,应该正确看待。

白、汉双语教育对白族文化传承具有一定的影响。我们要正确地看待双语教育,充分利用好双语教育资源,不断地改进现阶段的双语教育机制,激发起白族人学习白语的动机,白、汉双语教育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它的积极作用。只有认清民族融合这一大趋势,在与汉文化的交流互补中保护好白族文化的传统精髓,把语言的传承与文化的传承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使白族文化朝着多元化的目标进发,在未来看到白族文化这朵奇葩在世界文化中大放光彩。

[1]张公瑾,丁石庆.文化语言学教程[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2]吴金鼎,曾昭燏,王介忱.云南沧洱境考古报告——点苍山下所出古代有字残瓦 [R].国立中央博物院,1942.

[3]杨敏,奚寿鼎.白族白、汉双语教学十六字方针实施初探 [J].民族教育研究,1995,(1).

[4]王兴中,王渝光.语言学概论[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5.

[5]周锦国.现代语境下白语词汇的嬗变 [J].大理学院学报,2008,(7).

[6]孙东方.文化变迁与双语教育演变 [D].中央民族大学学位论文,2008.

On Bai-Han Bilingual Education and Bai Culture Maintenance

WANG Jing-jie
(Yunnan Normal University,Kunming 650092,China)

Based on Bai-Han bilingual education in Dali,this paper analyzes how the education impacts Bai culture maintenance and holds that bilingual education is necessary means to save and develop Bai traditional culture.

Bai people;Bai-Han bilingual education;Bai culture maintenance

H252

A

1671-7406(2011)12-0008-07

2011-10-10

王婧洁 (1987—),女,白族,云南大理人,云南师范大学2009级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文化语言学。

(责任编辑 王碧瑶)

猜你喜欢

白族双语汉语
学汉语
轻轻松松聊汉语 后海
白族扎染技术的传承与发展
追剧宅女教汉语
汉语不能成为“乱炖”
白族火把节:一天星斗下人间
大理白族扎染研究综述
快乐双语
快乐双语
快乐双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