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理智与情感
——从《傲慢与偏见》看简·奥斯丁的婚姻观

2011-08-15刘怡然魏立波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11年11期
关键词:莉迪亚夏洛蒂奥斯丁

刘怡然,魏立波

(1.长春师范学院国际交流学院,吉林长春 130032;2.长春师范学院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吉林长春 130032)

简·奥斯丁是英国19世纪著名的现实主义作家之一,她一生共创作了六部长篇小说。读过奥斯丁的作品,我们自然会得到一个印象:奥斯丁的小说都是围绕婚姻这一问题展开的。正如她自己所说,她的小说涉及的范围,与其本人的生活、社交圈子一样,故事描写的也正是自己熟知的中产阶级这个圈子中年轻男女的婚姻故事,从而表达了自己的爱情婚姻观。本文试图从她的代表作《傲慢与偏见》中所描绘的不同的婚姻关系入手,分析奥斯丁的婚姻观以及此作品的现实意义。

一、理智的婚姻

18世纪末19世纪初,金钱、财富是婚姻的首要条件,金钱支配婚姻是“众所周知的真理”。小说在开篇就充分展现了作品的时代性和现实性:“饶有家产的单身男子必定想要娶妻室,这是举世公认的真情实理。正是因为这个真情实理家喻户晓深入人心,这种人一般到什么地方,尽管他的感觉见解如何街坊四邻都毫不了解,他就被人当成了自己这个或那个女儿一笔应得的财产。”[1]这一“真理”反映了19世纪初英国中产阶级金钱至上的观念和受经济利益支配的婚姻状况,并且这一“真理”背后所隐藏的真正含义是:凡是单身女子都想嫁一个丈夫,尤其是有钱的丈夫。在奥斯丁所处的年代,婚姻早已成为交易的一种方式,财产成为婚姻双方彼此衡量对方价值的筹码,因此小说中的婚嫁都少不了金钱的影子,一个女子的所有优秀品质——善良、智慧、美貌等都要退到次要地位。女子如果没有足够的嫁妆,就不能找到体面的丈夫。在小说中,夏洛蒂和柯林斯的婚姻就是最好的诠释。这段婚姻是小说中最为“理智”的婚姻,这里的“理智”绝非褒义词,他们的婚姻是符合当时社会风气的互惠互利的金钱婚姻。小说中描写的社会仍然是男权社会,对于女子来说,婚姻不仅是爱情的归宿,更是生活的保障。对于受过良好教育但财产不多的年轻女子来说,嫁人是唯一体面的出路,而且尽管对能否得到幸福毫无把握,嫁人也一定是她们最惬意的并可以免于贫困的避难所。夏洛蒂是智慧与外貌并存的姑娘,只因所处的卢卡斯家族是没落的贵族,没有可观的嫁妆,也无法攀求高贵,为了自己所谓的避难所,她嫁给了既傲慢又谄媚、既自负又谦卑的柯林斯。夏洛蒂深受当时封建习俗的影响,完全从金钱的角度思考婚姻问题,她明白婚姻一直是她的目标,至于找什么样的男人,婚后生活怎样,则不大看重。对于婚姻观完全不同于夏洛蒂的伊丽莎白而言,为世俗的利益而牺牲美好感情的婚姻是不幸福的,这个判断在大家拜访其家庭时,得就到了充分的体现:在夏洛蒂眼里,一切美好的事物中,是不包括丈夫这个角色的,同样,柯林斯对待自己的妻子也没有给予尊重:“柯林斯经常说出让妻子完全有理由感到难为情的事情……夏洛蒂有些脸红,总是聪明地装作没有听见。”[1]仅以金钱为基础而没有爱情的婚姻是不幸的。奥斯丁在给侄女的信中就反映了这一思想:“如果不是真的喜欢,不要考虑接受他”[2]。“除非对方非常爱你,否则我不赞成这一婚事”[2]。

另外,小说中简和宾利的爱情婚姻也可称为理智下的婚姻。两人初次见面后可谓一见钟情,虽然最终结成连理,但是在理智的影响下,二者都压抑自己的情感,差点在婚姻的道路上擦身而过。简的外貌标志、性格柔顺、善良;宾利英俊潇洒、脾气随和、直率、驯良,二者的结合是当时社会的典型产物。虽然两人的幸福生活是以爱情为基础的,但是他们却缺少了伊丽莎白和达西之间那种精神上的共鸣,也正是这一点才使他们在爱情的道路上遇到了最初的坎坷。简和宾利即使互相喜欢,却束缚于当时的礼教,压抑情感,导致误会不断,差点错过幸福,最后还是在朋友达西的帮助下走到一起。奥斯丁通过他们的故事表达了这样的观点:压抑情感而过于理性的爱情,会使幸福擦身而过。

二、感性的婚姻

文中感性的结合当属莉迪亚和魏肯的婚姻。二者的婚姻是充满激情的,但那只是肉欲产生的盲目爱情,两人的私奔更是盲目冲动的行为,而这种婚姻也正是奥斯丁所鄙视的婚姻。奥斯丁在21岁时,与一位爱尔兰青年相爱,但是这位年轻人最后却娶了一位嫁妆颇丰的当地女子为妻。这段经历使奥斯丁对金钱在婚姻中所起的作用有了一定的认识。在莉迪亚和魏肯的婚姻中,二者的性格和背景给二者婚姻的失败埋下了伏笔。魏肯不但没有财产而且寡廉鲜耻,是一个道德败坏的人;莉迪亚轻浮、无知而且鲁莽。两人的私奔是因为莉迪亚贪图刺激好玩,而魏肯则是为了在逃债的途中有个伴,并没有要娶莉迪亚的念头。虽然二人以金钱利益为前提结了婚,但这种婚姻只是欲望的产物,这也注定了婚姻的失败。对于这种没有爱情的婚姻,伊丽莎白预见到它的未来:“她无法想象,魏肯和莉迪亚依靠什么来维持他们那种无所事事的生活。但是她却不难想象,那种依靠情欲远多于依靠品德才结合在一起的夫妇,不会得到什么长久的幸福的。”[1]

本内特先生当年就感于青春美貌和这种青春美貌容易给人留下的脾气恭顺的表面现象,娶了一个心智愚钝、见识短浅的女人,没有彼此心灵的沟通,只是在肤浅感情的冲动下走到了一起,因此婚后不久对妻子所有的真切恩爱就永不复存,互敬、互重和相互信任从此消逝殆尽,他对于家庭之乐的一切憧憬也全部土崩瓦解。

三、理智与情感并重的婚姻

达西和伊丽莎白的婚姻堪称理智与情感并重的婚姻,这也是奥斯丁心中理想的婚姻模式。奥斯丁赋予了伊丽莎白迷人的光彩,并说到:“伊丽莎白是出现在文学中的最可爱的人物,谁要是不喜欢她,我可不答应”。在某种意义上,伊丽莎白是作者的代言人。作者本人也承认,伊丽莎白是她本人的化身,是她理想中的自我。

伊丽莎白机敏聪慧,善于思考,对待爱情的态度有别于主流社会的独特见解,这点在她的爱情经历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首先,她拒绝了表哥柯林斯的求婚。这种仅以金钱利益为前提的婚姻,在当时的社会是十分普遍的,但是伊丽莎白明白,仅仅贪图物质利益的婚姻是不会幸福的。接下来,伊丽莎白遇到了令她倾心的魏肯,然而魏肯却因钱财的原因抛弃了她,决定娶满脸雀斑令人讨厌的玛丽·金,虽然没有成功,但是这种做法却给伊丽莎白造成了很大的伤害,使她意识到仅有爱情的婚姻也是不稳定的。这两段经历使伊利莎白意识到:理智与情感并重的婚姻才是美满的婚姻。这种思想是对当时英国社会封建习俗的挑战,同时,这种婚姻观也一直指导着伊丽莎白以后的择偶标准。由于阶级观念的影响,达西第一次向伊利莎白求婚时充满了傲慢,这引起了伊丽莎白的反感;另外,魏肯的从中挑拨也导致了伊丽莎白对达西的偏见,所以她拒绝了求婚。但是在接下来的经历中,伊丽莎白亲眼看到了达西的为人处世,特别是看到他改变了过去那种骄傲自负的神态,消除了对他的误会和偏见,同时也意识到自己的偏执,后悔不已。二者经历了从误会到理解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分别克服了性格上的弱点——傲慢与偏见。之后,伊丽莎白爱上了达西。意识到自己的真爱后,伊利莎白并没有像简那样矜持,而是主动大胆地表达了自己的爱意,为自己争取了一生的幸福。

奥斯丁对婚姻的看法既不是过度的感性,也不是过度的物质化,她认为财产不是决定婚姻的最终因素。当然,她也不否认财富是美满婚姻的重要保障。作为其代言人的伊丽莎白,无论婚姻思想多么成熟,仍然受当时中产阶级生活方式的影响,认为婚姻还是要以财富作保障的。这种思想是当时英国中产阶级的生活方式和妇女们的社会地位所决定的。

四、奥斯丁的婚姻观及其现实意义

在英国,小说是中产阶级的产物,“更能代表18、19世纪英国中产阶级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奥斯丁的小说刻画了不同的爱情婚姻关系,展现了当时社会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情况和世态人情,折射出中产阶级女子的社会地位,从而表达了自己独特而前卫的爱情婚姻观。

夏洛蒂和柯林斯的婚姻是着眼于财富、互惠互利的结合,二人的婚姻毫无爱情可言,婚后更谈不上相互的尊重,奥斯丁认为这种婚姻是错误的;莉迪亚和魏肯两人虽然有情,但只是瞬间的激情,没有财产,婚后生活没有物质保障,再加上两人缺乏道德,婚姻注定是失败的,这种婚姻也是奥斯丁极其不屑的结合;简和宾利的婚姻既有爱情又有财产,是令人羡慕的婚姻,但简就像当时大多数中产阶级女子一样过于矜持,在爱情方面总是处于被动的位置,如果没有他人的帮助,差点断送了自己的幸福。在这段婚姻里,奥斯丁表达了这样一种思想:爱情与财富并重的婚姻是不够的,还需要双方打破封建陈旧的思想,在爱情的道路上采取主动的做法,达西和伊丽莎白的婚姻就属于这种。奥斯丁在给姐姐卡桑德拉的信中提到,伊丽莎白是她所有作品中最喜爱的主人公。显然,伊丽莎白的婚姻是奥斯丁认同的理想中的婚姻。

魏立婷先生对奥斯丁小说中所描写的爱情与婚姻是这样评论的:奥斯丁在这部小说中通过贝纳特五个女儿对待“终身大事的不同处理,表现出乡镇中产阶级家庭出身的少女对婚姻爱情问题的不同态度,从而反映了作者本人的婚姻观:为了财产和金钱而结婚是错误的,但找一个没钱人结婚也是愚蠢的。因此,她既反对为金钱而结婚,也反对把婚姻当儿戏,她强调理想婚姻的重要性,并把男女双方感情作为缔结理想婚姻的基石。”

爱情与婚姻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在当今社会里,人们在考虑婚姻问题时,何尝不是在爱情与金钱之间作出权衡!奥斯丁在作品中所表达的婚恋观是值得我们现代人借鉴的。

[1][英]奥斯丁.傲慢与偏见[M].张玲,张扬,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1,128,247.

[2]Lefroy,Helen.Jane Austen[M].西安: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8:79.

猜你喜欢

莉迪亚夏洛蒂奥斯丁
种子向阳微笑成长
——《园丁》阅读推荐
借钱不可尽力
《无声告白》中主人公莉迪亚的成长历程
简·奥斯丁的《傲慢与偏见》教会读者什么
简·奥斯丁:别样的“文化研究”
永远不要停止相信自己
摆脱假面,活出自我
简·奥斯丁:似朋友,似陌生人
An Analysis of Mr. Bennet in Pride and Prejudice
久久地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