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隐学习理论对大学课堂教学模式的启示
2011-08-15费兰凤
费兰凤
(长春师范学院教务处,吉林长春 130032)
课堂教学是教师进行教学工作的主要环节,是培养人才的核心途径。一方面,教师通过课堂教学进行知识传授;另一方面,学生通过教师人格熏陶进行隐性学习。在课堂教学中,大家一直强调有意识的外显学习,忽略了内隐学习。内隐学习因为不需要学习者付出意志努力就能习得知识,引起广大学者的兴趣,同时也给大学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带来一定的启示。
一、大学课堂教学现状及成因
1.教学方法单一
讲授法作为传统的教学方法,多为使学生反复朗读、机械记忆,将课堂教学变为枯燥的照本宣科。部分教师对多媒体的掌握生疏,不能正确使用多媒体,造成画蛇添足的效果。还有部分教师完全按照PPT文稿进行讲解,学生则一味按照幻灯片做笔记,缺少师生间的交流与互动。
2.学生旷课情况严重
在学习环境相对宽松的环境下,自控能力不强的学生经常把时间花费在网络游戏、网络聊天等方面。在大学四年生活中,完全没有旷过课的学生甚少。同时,大学的课外活动频繁,一些学生为了锻炼自己的能力,参加了各种学校组织、社会团体,没有平衡课内学习和课外活动的关系。
3.教师缺少足够的文化底蕴
作为社会的一份子,教师也在承受着来自社会、家庭等方方面面的压力,缺少足够的时间继续进行学习。一些老教师缺少文化的熏陶和浸润,自然难得知识的精华所在。一些新教师虽具备丰富的知识,但由于缺少工作经验,仍会遵循老的教育方法和思路进行教学。
二、内隐学习理论的内涵及特征
内隐学习是认知心理学的一个重要概念,美国心理学家A1S1Reber于1967年在《人工语法的内隐学习》一文中首次提出这一概念。他提出人类学习的两种模式:外显学习和内隐学习。外显学习是一个要通过意志努力、策略使用才能完成学习的过程;内隐学习是无意识习得复杂知识的过程。人们在不知不觉中学习了某种规则,但不能外显地把这种规则说出来,其学习的效果可以通过测试表现出来[1]。
郭秀艳、杨治良在《内隐与外显学习的相互关系》一文中指出,内隐学习是指有机体在与环境接触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获得了一些体验并因之而改变其事后某些行为的学习[2]。
杨卫星在《意识在内隐学习及迁移中的作用》一文中指出,内隐学习是一种无意识、无选择、被动地习得某种刺激材料中较深层抽象规则的学习[3]。
综上,尽管对内隐学习的描述不尽相同,但大家基本上认同内隐学习是个体无意识地获得关于刺激的一些较为复杂知识的过程。只是在所获得知识的复杂程度上,仍存有争议。就目前来说,学者们比较倾向于认为,无论内隐还是外显学习都属于复杂的认知任务操作。当然,随着对内隐学习研究的深入,人们对内隐学习的含义将会有更精确的理解。
内隐学习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1)自动性:人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没有意识到控制他们行为的规律,却在无意识中掌握了某种规则。
(2)抽象性:内隐知识不依赖于刺激的特殊物理形式。当大脑接收、加工所得信息时,其观念、意向留存在大脑中,形成对事物的整体感知。当有新的刺激和相关知识信息出现时,它就会被调动起来。这一特点可以使我们整体把握、感知事物的本质属性。
(3)抗干扰性:与外显学习相比,内隐学习不易受次要任务、年龄、IQ、病理及无关刺激等因素的影响。
(4)理解性:一个人以无意识的方式、不带任何外显倾向学习复杂任务时,和当提供给他的外显规则与材料的潜在规则一致时,会产生同样的表征效果。而当外显指导和材料的潜在规则不一致时,外显学习不如内隐学习效果好[4]。外显学习常常导致许多不适当的规则产生,而内隐学习反应了材料潜在、真实的结构。
三、课堂教学中的情境创设
幼儿从呀呀学语开始,就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语言的内在规则,并能游刃有余地将语言运用于各种情境之中。我们经常慨叹孩子如何学会这些话语,实际这就是内隐学习的结果。孩子受社会环境、家庭环境的影响,通过大人耳濡目染的熏陶进行了内隐学习,并获得了缄默知识。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注重情境创设,为其进行内隐学习提供良好的条件。情境创设的具体途径为:
1.通过现实生活
文本作品、诗词创作都来源于现实生活,只是其时代背景不同而已。我们可以不局限于教室,可以深入社会,走入大自然。从现实生活中感受生活情感,在生活中选取典型场景,深刻领会作品主旨,激发学生创作动机。例如讲授作文《春》,可以将学生带到旷野中,让学生真正深入到自然中,感受自然的静谧和春的勃勃生机。不同的个体对春的感触是不同的,在个体感受的基础上,教师进行正确引导,会产生良好的学习效果。
2.通过图画展示
图画展示弥补了实物展示和生活体验的不足,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通过图画展示,使学生在听讲时集中注意力。一些化学反应在现有的实验条件中难以完成,我们便可以利用图画进行展示。
3.通过音乐渲染
音乐以其特有的旋律、节奏,能够调动学生的听觉,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人身临其境。播放音乐、教师清唱等都是很好的音乐渲染办法,但在选曲时要结合所要讲授的内容,无论是在情境上还是在意境上都要协调、对应,否则会适得其反。例如讲授李清照词《声声慢》时,配以低沉凄婉的音乐,可以使学生感受到那种满地黄花堆积的凄凉景象。
4.通过角色表演
在实验中,教师可以利用现场演示的方法,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同时,还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由学生亲自体验,强化学生记忆。自身经历的事情,更能让人久久不忘怀。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在进行理论教学之后,应注意让学生进行自身体验。
5.通过朗读
清人唐彪曾说:“文章读之极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识记的过程是一个语言内化的过程,也是知识、情感、思想、文化的积淀过程,更是形成缄默知识的过程。教师传授的知识通过反复的语言重复内化为学生习得的知识,这个过程也是内隐学习的过程。
四、创设情境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我们的教学对象是有情感的学生,良好的教学情境会使学生产生积极健康的情感,不良的教学情境会使学生产生消极颓废的情感。因此要有目的地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无意识的环境中受到引导启发,学习到缄默知识。教师要能够做到游刃有余地控制课堂,并且能根据以后学习的需要,适时地、有限度地作一些拓宽、渗透,把各个部分的知识像链条一样连结起来,形成完整的认知结构,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第一,要注意引导。教师需要认真备课,及时点拨,正确引导。否则运用感受生活、角色表演、直观视图、音乐熏陶等方式进行教学时,学生只会浮想联翩、一无所获。因此教师要认真备课,对学生可能出现的状况提前做好准备,掌控课堂局面。
第二,要注意知识间的联系。知识中共同因素越多,越容易产生正向的迁移。因此在讲授新课时,教师应充分利用知识中的共同因素,创设迁移情境,沟通新旧知识,逐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第三,要适时适度。人们对事物的认识需要逐步深化,学生的认知结构是随着学习而不断扩大、加深和发展的。因此教师要注意各学习阶段之间的渗透、衔接和过渡,不能操之过急。
[1]高湘萍.隐性知识的获得及其显性化的心理途径[J].全球教育展望,2003(8).
[2]郭秀艳,杨治良.内隐学习与外显学习的相互关系[J].心理学报,2002(4).
[3]杨卫星.意识在内隐学习及迁移中的作用[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
[4]惠秋平.内隐学习的特征及其对教育教学的影响[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