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无声告白》中主人公莉迪亚的成长历程

2020-01-09张宜波李志英王筱萱

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无声告白莉迪亚内斯

张宜波,李志英,王筱萱

(中国海洋大学,山东 青岛 266100)

《无声告白》[1](Everything I Never Told You[2])是美国华裔作家伍琦诗(Celeste Ng)的处女作。该作品历时六年完成,一经出版,便广受赞誉,荣获多项桂冠。故事发生在二十世纪70年代美国一个华裔混血家庭中,大女儿莉迪亚在父母的期待中长大,同时却为满足父母期待承受了越来越重的学习压力和交友压力。在家庭压力和族裔身份的双重裹挟下,莉迪亚不堪重负,渐趋麻木,不再追求上进,对父母的要求置若罔闻,逐渐与曾经的自己背道而驰。同学杰克对莉迪亚自我的质问使她开始反省。她终于明白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并想通过游到湖对岸这一仪式实现新生,找回真正的自己,最终却因不会游泳溺亡。

成长小说可追溯至德国的“古典文学”时期。歌德的《威廉·迈斯特的学习时代》(Wilhelm Meister’s Apprenticeship)[3]被公认为成长小说的原始模型。成长小说被称作 “以叙述成长过程为主题的小说,就是讲述人物成长经历的小说”[4]7,《无声告白》描述的正是莉迪亚从困境到认知逐步发展,获得顿悟,内心渐趋成熟的成长过程。

关于《无声告白》,国外相关学术论文较少,国内的相关研究则集中在“存在主义”[5]81-89、“创伤”理论[6]76-80、“族裔”视角[7]62-70,成长小说领域涉及较少。成长是 “我们这个时代个人的、群体的甚至民族的现实问题,载负着全社会的关注和期待”[8]2。因此,从成长小说角度来研究这部小说非常有必要。《无声告白》通过描述中美混血少女莉迪亚的成长历程,折射出少数族裔子女在 “与众不同”的身份和冲突的教育观念下艰难成长的现状。莉迪亚的顿悟及其经历的成长仪式极具启发意义:子女们要勇敢面对自己成长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要“有声告白”。

一、成长困境

(一)家庭困境

家庭是莉迪亚人格形成及心理成长的主要环境,而家人则是她成长中的“第一参照”[8]107。处于成长过程中的莉迪亚感到困惑,正是因为受到了其家人行为的影响。母亲的离家出走、父母不稳定的情感状态,以及哥哥态度的突然改变皆导致了莉迪亚的困惑和痛苦。

莉迪亚需要家庭带来的安全感,而母亲的离家出走重创了她的安全感。懂事的莉迪亚将母亲的离开归咎于自己的过错。在困惑和内疚中,莉迪亚在心中承诺:“母亲说什么,就做什么”,她“要实现母亲的每一个意愿”[1]134。这一承诺为她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同时也改变了她的人生。她选择接受母亲为她计划的医生之路,并佯装开心地努力完成母亲的每个要求。在哥哥内斯将她推入水中时,莉迪亚非但没有反抗,反而觉得是一种解脱。这是因为年仅五岁的她已被母爱压得窒息。莉迪亚的自我意识和行为被玛丽琳以母爱的名义捆绑,其沉重负担,不是源于自己,而是源于她的母亲。

除了母亲离家出走带给她的压力,父亲詹姆斯对莉迪亚社交的关注和干预也给她的生活带来困扰。詹姆斯要求她常和朋友联系,并时常询问她朋友的近况。但莉迪亚并没有真正的朋友。她的族裔身份和自身沉闷的性格使得她被同学孤立。为了不让父亲失望,她经常在父亲面前假装和朋友打电话,告诉父亲她要和朋友一起看电影,并撒谎称她的朋友都过得很好。渐渐地她习惯了自己的谎言。但十五岁时的圣诞节,父亲的一份礼物又揭开了她的伤疤。莉迪亚对父亲送自己的圣诞节礼物——一本名为《如何赢得朋友和影响他人》的书非常失望,莉迪亚觉得“她的心仿佛掉进了冰窟窿”[1]173,十五岁的莉迪亚明白父亲一直以来的良苦用心,社交确实是莉迪亚的弱项,但她不希望父亲干预,也不希望破坏自己营造的朋友成群的假象。与书相比,她更希望父亲送自己一条和别人一样的漂亮的金项链,对她说“你一直都是那么的完美”[1]172。詹姆斯把交朋友看做一件大事,他一直认为如果自己擅长与别人相处,便会拥有更好地生活,所以他把交朋友的期望寄托在女儿莉迪亚身上。不善交际的莉迪亚一直选择撒谎来敷衍父亲,随着父亲对她的社交越来越多的介入,莉迪亚越来越疲于应对,而且她内心渴望的是父亲对自己真正的关心——把自己当普通女孩看待,不要把他的心结强加在自己身上。

不仅父母,一向理解莉迪亚的哥哥也给她带来了困扰。莉迪亚不理解哥哥内斯对自己的态度为何突然转变。她长期生活在父母的高度控制下,内斯是家里唯一理解她遭遇的人。不仅如此,五岁那年莉迪亚被内斯从水中救起,她一直对哥哥的救命之恩感激不已。但在内斯访问哈佛期间,她却受到内斯的冷落,甚至冷嘲热讽。内斯内心嫉妒莉迪亚得到了父母全部的爱,但在他将莉迪亚推入水中后,忽然发现父母的爱早已使得年幼的莉迪亚不堪重负,从此他便对莉迪亚予以同情:他为莉迪亚在校车里和餐厅里占座,使得莉迪亚不用孤单一人,并且在莉迪亚向父母撒谎时也没有揭穿她,甚至还向父母隐瞒莉迪亚多次在放学后私会杰克的事。但在他访问哈佛期间,借助酒劲和即将要离开压抑的家庭的兴奋感将深藏于心底的对莉迪亚的嫉妒发泄了出来,也因此伤害了莉迪亚。内斯在电话中对她说:“妈妈给你买了‘特别的礼物’,结果还是一本书,爸爸给你买了一条新的连衣裙——不对,一条钻石项链——他希望你戴着它。”[1]259。对莉迪亚而言,“书”是母亲对她的期待的化身,而“项链”则是父亲希望她融入人群的寄托。莉迪亚不喜欢这样的礼物,因为这象征着父母施加给她的学习压力和社交压力,因此,即便内斯在电话中刻意提及这两件东西是出于酒精和嫉妒心理,莉迪亚内心仍然受到了伤害。加之莉迪亚曾向内斯隐瞒哈佛的信件,甚至还撕毁了内斯的哈佛录取通知书,两个人之间的感情有了裂痕,除此之外,莉迪亚与杰克的暧昧关系被内斯在电话中一语道破,这让她感到无地自容。她不明白一直疼爱并且理解自己的哥哥为什么会伤害自己,内斯的话听上去“琐碎、淡漠和空洞”[1]260,像个陌生人。莉迪亚甚至认为内斯可能永远也不会回来了。沮丧的莉迪亚甚至想要与杰克上床,以报复内斯,摆脱自己的过去,成为一个崭新的人。莉迪亚计划与杰克上床这件事与内斯在电话中对她的冷漠态度密切相关。

莉迪亚过度依赖家庭带给她的安全感,她通过一味顺从来保全这份安全感,却从未试图通过沟通以改变与父母关系的现状。不仅如此,莉迪亚始终处于被动状态等待父母改变,却不曾站在父母的角度考虑,主动付诸行动。她与哥哥互为家人,而她在这段关系中,从未主动理解和包容哥哥,只是索取,而未付出。在陷入成长困境后,她把自己的成长烦恼归咎于家人,但家人只是外部环境的一部分,自身因素也是莉迪亚成长烦恼的重要来源。她缺乏主观能动性和向家人勇敢说“不”的勇气。她不曾主动思考并探索自己的热情所在,不仅如此,对于不想做的事,莉迪亚也全盘接受。她在家庭关系中处于被动位置,却从未想过主动采取行动改变现状。

莉迪亚的成长困境部分始于忽视其想法的家人。母亲的离家出走、父亲对莉迪亚社交的强行介入、内斯的冷漠态度都对心理尚未发展成熟的莉迪亚造成了困扰,并且莉迪亚自己也未认识到她应该主动去理解和关爱家人。不健康的家庭环境不利于自身身心发展,因此莉迪亚与家人间的关系直接影响莉迪亚的成长。

(二)社会困境

家庭困境之外,莉迪亚亦遭遇了自己少数族裔身份带来的社会困境。莉迪亚出生在二十世纪中期的美国,种族融合在当时尚未得到普遍认可,混血家庭仍遭受着白人群体异样的目光。在这样的背景下,莉迪亚一家被当地白人群体孤立,与当地人交际甚少。莉迪亚家庭与当地群体的疏离影响了她的社交,同时她的混血儿身份也使她感到自卑。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莉迪亚一家是米德伍德唯一一个华裔家庭,出于混血家庭身份的特殊性,这家人总是遭受旁人异样的眼光。莉迪亚一家在小镇没有朋友,与詹姆斯一起外出时,母亲玛丽琳还会看到“路人不以为然的目光”[1]52。没有真正融入当地社区中。小镇居民对莉迪亚家庭的排斥也进一步影响了莉迪亚与同学之间的关系。莉迪亚第一次充满热情地给男生打电话,邀请他一起去滑旱冰,而男生却非常诧异,随后拒绝了莉迪亚并挂掉了电话。除此之外,莉迪亚很少收到邀约,平常也只能和哥哥内斯一起吃饭、坐校车。那位男生的拒绝和莉迪亚的交友现状表明莉迪亚没有融入班级和学校,同时体现了同学们对少数族裔女孩莉迪亚和其背后混血家庭的排斥。在当时种族融合未得到普遍认可的背景下,莉迪亚与众不同的混血儿身份使她感到自卑。在杰克问及莉迪亚成为学校里仅有的不是白人的女孩是什么感觉时,莉迪亚迟疑了,对杰克称:“人们都是以貌取人”[1]159。莉迪亚的迟疑和她的回答表明她不愿意直面这一问题,同时也表明了她对自己身份的自卑。

然而,同学的种族偏见只是莉迪亚未能融入集体的部分原因,主要原因依旧在于莉迪亚自身。莉迪亚对自身混血身份感到自卑,由于其无法完全接受自己的少数族裔身份,因此未能主动与同学沟通,从而进一步融入同学之中。

混血家庭的背景使莉迪亚一家难以真正融入小镇的环境中,少数族裔身份也使得她遭受周围同学的冷落,无法融于同龄群体中。对自己身份的自卑以及由此产生的与同龄人的脱节,使得莉迪亚深陷于无法融于社会的困境中。

二、成长认知发展

在遭遇成长困境后,莉迪亚在家人和朋友的帮助下,自身社会认知、情感认知、自我认知方面得到了发展。在成长小说叙事结构中,除必不可少的主人公及其原型经验外,成长引路人也是美国成长小说的一个重要要素。从社会学角度看,每个人成长都会受到他人影响,“这些人从正反两方面丰富着主人公的生活经历和对社会的认知”。[4]125因此莉迪亚的生活经历和对社会的认知也受到了成长引路人正反两面的影响。

(一)正面引路人

成长小说中的正面引路人可以是在知识和道德上接近完美的长者,也可以是伙伴式的人物。小说《无声告白》中,莉迪亚的身边始终有同龄人内斯和杰克的陪伴,在他们的帮助下,莉迪亚的情感认知、社会认知、自我认知均得到了发展。

在内斯的引领下,莉迪亚的情感认知和社会认知得到了发展。五岁时内斯一时嫉恨莉迪亚占有父母全部的爱而鬼迷心窍,将莉迪亚推入水中,之后反应过来的内斯迅速将她从水中救起。从内斯温暖的双手中,莉迪亚又获得了生的希望。“从那以后,就总是这样,只要她伸出手来说,别让我沉下去,他就握住她的手,不让她沉下去”,[1]271哥哥内斯也在用实际行动呵护着生活在巨大压力下的莉迪亚,莉迪亚就这样在日常生活中受到哥哥的照顾。在食堂,在公交车上,都有内斯帮自己占座。内斯甚至没有戳穿她向父母汇报学习情况时的谎言,他理解莉迪亚身上背负的来自父母期望的重担。内斯一直默默守候着莉迪亚,在她失望时,给她希望和爱的温暖。哥哥的爱不求回报,不予压力,与父母的爱相比,内斯对她的爱更难能可贵。在内斯的呵护下,莉迪亚对成人世界正面情感如亲情、友情的正确认知得到了发展。同时,莉迪亚的情感认知也从个人认知向复杂的社会认知发展。社会认知与情感认知密切相关,在内斯的引领下,莉迪亚情感认知得到发展,同时莉迪亚与社会联系的加强也促进了其社会认知的进步。

除了哥哥,杰克也是莉迪亚真正的朋友。在与杰克相处的过程中,莉迪亚的情感认知得到了发展。杰克是学校里除了内斯之外最了解莉迪亚的人。与杰克交朋友之前,莉迪亚从来没有真正与别人敞开心扉聊天,倾诉自己的烦恼。莉迪亚向杰克诉说自己学习上的压力,诉说哥哥内斯对她的冷漠,杰克也因此成为了她真正信赖的同伴。通过杰克,莉迪亚学会了怎样与别人进行情感交流,明白自己不用把所有想法都藏在心里。可以说,与杰克的友谊也是她大胆与别人交知心朋友的第一步。

与杰克相处过程中,莉迪亚不仅情感认知得到促进,自我认知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查尔斯·泰勒指出:“对自我身份的发现不是独自作出的,而是通过与他人的、部分公开、部分隐藏在心里的对话实现的。”[9]54通过杰克,莉迪亚才明白自己并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莉迪亚的气急败坏间接表明了杰克说中了她的要害。在杰克的帮助下,莉迪亚认清了自身存在的问题,认识到自己对哥哥只是一味索取,而未给予哥哥任何回报,她决定开始主动关心哥哥的生活。不仅是对关系亲密的哥哥,对父母,莉迪亚的态度也开始发生转变。她意识到自己和父母之间从未有过真正的交流,她决定和父母用心沟通,告诉他们自己真正的想法,并决定开始崭新的生活。

(二)反面引路人

与正面引路人相对,反面引路人为主人公的成长提供反面参照,从反面促进主人公的成长。莉迪亚父母两人之间,整个家庭之间沟通不善,导致家庭气氛压抑、沉闷,为莉迪亚的成长提供了反面参照。除了情感方面,母亲玛丽琳把自己的意愿强加于莉迪亚身上,也从反面促进了莉迪亚自我认知的发展。

莉迪亚的母亲在婚后不甘心于做家庭主妇,想要外出工作,但詹姆斯不了解妻子的真实想法,使得玛丽琳错过了一次工作机会,间接造成了玛丽琳的不辞而别。玛丽琳的离开使得詹姆斯和孩子们陷入痛苦的生活中。由此可见,莉迪亚父母不与彼此沟通的行为,不仅影响了自身,更因此没有给家人树立良好沟通的榜样,导致了不健康的家庭环境,也进而影响到了子女个人。莉迪亚不与父母沟通,独自承受着来自父母的交友压力和学习压力。莉迪亚的兄妹也不与彼此沟通:哥哥内斯一心想逃离这个家庭,妹妹也习惯于被家人忽视。在这样压抑的家庭氛围里,莉迪亚认识到这一切都是不对的,她承诺要把自己的真实想法都告诉家人。

母亲玛丽琳在促进莉迪亚自我认知方面起到了反面参照。玛丽琳希望莉迪亚能成长为一位出类拔萃的女性。她希望通过莉迪亚实现自己成为医生的梦想,因此她非常关注莉迪亚的学习情况,尤其注意引导莉迪亚走向医生的道路:玛丽琳给莉迪亚买了真正的听诊器;每逢生日,玛丽琳都会给莉迪亚购买有关科学及科学家的书籍,以激发莉迪亚对科学的兴趣,希望她能受到伟大科学家的激励。但玛丽琳希望并敦促莉迪亚去做的事,并不是莉迪亚真正感兴趣的事。莉迪亚假装自己很喜欢玛丽琳送的书、喜欢物理,但这并非莉迪亚真实自我的表现。

自我认知大致可以分为内在自我、外在自我、社会自我。大卫·谢弗认为青少年似乎觉得自己有几个“不同的自我”,想要寻求“真实的自我”[10]445,但因为“自我形象不一致”而非常“苦闷的青少年,常常为了改进自身形象,或者为了获得父母或者同伴的赞许,而做出“违背自我个性的虚假自我行为”,但那些最喜欢使用“虚假自我”行为的个体,对其真实自我最没有信心。[10]445母亲给莉迪亚学习的压力使得莉迪亚隐瞒真实的自我,而表现出令父母满意的一面,但这只是假象。母亲没有识破莉迪亚的伪装给了莉迪亚继续假装下去的机会,但莉迪亚自己承受的巨大压力也因此无法化解,也无法进一步认识并接受真正的自我。当莉迪亚最终觉醒时,她承诺告诉母亲“就算自己永远当不成医生,那也没关系”[1]271,她决定做回真正的自己。

三、成长觉醒

随着成长认知的发展,莉迪亚渐渐醒悟,她意识到自己的人生轨迹正朝向错误的方向发展,并开始追溯错误的源头,当认识到错误源头在于那次内斯将自己推到湖里时,她决定采取行动,通过游到对岸的方式来证明自身的强大,摆脱对家人尤其是哥哥内斯的依赖,并以此为契机,重获新生。

(一)顿悟

在家人和朋友杰克的帮助下,莉迪亚情感认知和社会认知得到发展,对自我的认识更加深刻,也为她的精神觉醒做好了铺垫。最终,在一次与杰克的聊天中,莉迪亚意识到了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她想要按照自己的意愿去生活。

莉迪亚本想通过和杰克上床来报复内斯对自己的冷漠,但杰克拒绝了莉迪亚,并一语惊醒了她:“至少我不用别人来告诉我,我想要什么。”于是,“各种词句在她的脑袋里上下翻飞,像玻璃弹珠——医生、受欢迎、快乐——然后归于沉寂。”[1]266这些都是父母对她的期望,而非自身心之所向,尽管如此,莉迪亚一时间也无法找到热情所在。在杰克的质问下,莉迪亚开启了她对人生的思考,“为什么会错得如此彻底?”“事情是从哪里开始不对劲的呢?”[1]269此时的莉迪亚已经开始觉醒,开始寻找错误的根源。终于,她发现了错误的开端,也知道了自己为了纠正这一切“不得不去的地方”[1]268莉迪亚发现从她五岁那年夏天母亲离家出走开始,自己便“一直活在恐惧之中”,她“害怕有一天母亲会再次消失,他父亲会因此崩溃,全家再次瓦解。”[1]270莉迪亚的恐惧来源于害怕再次失去母亲和这个完整的家庭,来源为达成父母期待对自我的伪装。顿悟之后的莉迪亚承诺,今后会同家人分享自己的真实想法,与他们坦诚相待。

(二)成长仪式

仪式(ritual)作为一种叙事话语,为青少年文学作家所广泛采纳。“有些仪式是心理状态的一种调整手段,具有自我激励和自我超越的功能”。[3]221成长仪式的每一次出现都预示着青少年进一步的成长成熟。在这部小说中,莉迪亚的成长仪式出现了两次。

莉迪亚的第一次成长仪式发生在她试图和杰克上床时。十六岁的莉迪亚正处于青春叛逆期,在被内斯的电话刺伤痛处之后,莉迪亚希望改变自己以往的乖乖女形象,做一些从未做过的事情,期望在内斯回家时,呈现一个完全不同的自己。莉迪亚希望通过尝试新事物——和杰克上床来达到自己的目的。而在尝试的过程中,莉迪亚也在成长之路上跨出了一步,她已经开始有意识的改变自己的形象、尝试新事物。虽然莉迪亚的计划并未实现,但其思想已经成长了一步。

第二次是她计划依靠自己的力量,游到码头。莉迪亚在夜晚偷偷跑到湖边,因为她意识到了事情都是从这里开始错的。五岁那年,她被内斯推入水中,又被救起。此后,她一方面努力满足父母的一切愿望,伪装出父母满意的样子,另一方面,她的内心却日益煎熬,担心父母离开自己的恐惧和不安一直伴随着她。莉迪亚以游向码头这种形式实现自己的“新生”,告别过去对哥哥的依赖和害怕父母离开的恐惧,勇敢做回真正的自己。这一想法映射出莉迪亚日渐强大的内心,她不再惧于面对充满痛苦挣扎的过去,并敢于开始新的生活。莉迪亚害怕水,在她的潜意识里,“水”象征着她所畏惧的事物,因此对莉迪亚来说,敢于走进水中,意味着成功挑战了自己,选择这里也是希望通过战胜对水的恐惧以无所畏惧得迎接“新生”。至此,她的内心获得进一步的成长。虽然莉迪亚成长仪式以死亡结尾,但莉迪亚的精神已趋近成熟。

在两次成长仪式中,莉迪亚的自我意识逐渐觉醒。莉迪亚意识到自己应当勇敢地迈出第一步,尝试新事物,力图改变自己的形象。不仅如此,莉迪亚学会鼓起勇气,直面过去与恐惧,以此挑战自我,重获新生。她的内心获得了巨大的成长,并在高潮以死亡加冕,达到顶峰。

三、结语

《无声告白》中华裔少女莉迪亚在成长过程中陷入了来自家庭和社会的困境。母亲的不辞而别、父亲强加给莉迪亚的社交压力、哥哥态度的转变还有她的少数族裔身份导致的社交困难都让她感到迷茫和困惑,但在正面引路人内斯和杰克的帮助和指引下,她发现了真实的自我,增进了对亲情、友情等成人世界正面情感的认知,从而也进一步增强了她与社会的联系,其自我认知、社会认知、情感认知得到发展。在这一过程中,反面引路人詹姆斯和玛丽琳也使莉迪亚意识到表达自己真实想法的重要性,间接促进了莉迪亚的自我成长和成长认知的发展。顿悟后的莉迪亚为自己举行了成长仪式,虽然仪式失败,但莉迪亚的内心已渐趋成熟。

在种族融合更为普遍、种族问题日渐突出的今天,美籍华裔混血少女莉迪亚的成长历程更具现实意义。和谐温馨的家庭氛围和积极正能量的家庭教育对青少年成长至关重要,父母除了为孩子营造良好的家庭成长环境外,还应当关注与未成年孩子的心理沟通与情感培养,提醒父母即使为子女未来感到焦虑,也不能盲目地将自己的梦想和期望强加给子女,而应当倾听子女的心理告白,做好子女成长的正面引路人。同时,莉迪亚以死亡为代价的觉醒警示整个社会要包容和善待少数族裔家庭,平等对待及关爱少数族裔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使其拥有社会归属感。小说《无声告白》也从少数族裔自身的角度,提醒外来族裔人群应积极主动地融入当地群体,而出生在混血家庭的未成年人更要主动与父母、朋友、社会接触、交流与交融,才能走出种种成长困境,顺利通过成人仪式,从而创造出自己的美好生活和幸福未来。

猜你喜欢

无声告白莉迪亚内斯
种子向阳微笑成长
——《园丁》阅读推荐
忘却歌
德国在华顾问的神秘另一面
无声的告白沉重的感悟
摆脱假面,活出自我
摔出来的创意
《无声告白》
“莉迪亚死了”——《无声告白》中他者的悲剧解读
生命不能承受之重
《无声告白》:于无声处听惊雷